顯示包含「學習障礙,讀寫困難」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學習障礙,讀寫困難」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7月4日星期一

課程推介 : 身心障礙權利與平等夏季學堂

課程推介 : 身心障礙權利與平等夏季學堂

身心障礙學生應在常規/主流學校還是特殊學校受教育?哪類學校較能解決學習差異的問題?還是兩類學校都應該並存?

Slee教授認為,若我們只著眼於「常規/主流 」和「特殊」的分野並只在這框框內思考,只會妨礙融合教育的發展。我們必須深入了解這種想法和認知的原因和種種,並從學校改革著手創造融合教育的條件。

Roger Slee教授是國際公認的融合教育權威。7月下旬他將於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主辦的「身心障礙權利與平等夏季學堂」講授。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將於七月十八至二十二日舉辦第二屆身心障礙權利平等夏季學堂(Summer Workshop on Disability Rights and Equality)。本年主題為「權利、教育與融合」。由來自美國哈佛法學院殘障項目、英國里茲大學、南澳洲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教育學院等專家講授。內容涉及融合教育的多方面-- 《殘疾人權利公約》、法律、政策、權利、價值倫理、教育與就業平等、師訓、課程與教學、遊戲與融合、社區與家庭協作等。

是次培訓將與香港大學融合與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合辦,並得香港大學平等機會事務處支持。


「特教平權」亦會以倡導者身份,分享推動身心障礙者教育平權及融合教育的經驗。

有志推動融合教育及相關事業的人士、教育工作者,請瀏覽HKU SPACE的網頁及facebook專頁。

2015年10月19日星期一

節目推介 : 如何克服學習障礙


特殊學習障礙的孩子智力發展正常、「行得走得」,可是他們在主流學校中卻又只能掙扎求存,某些缺乏支援的孩子甚至早被淘汰,但即使離開了學校,一生也將繼續面對學習障礙的挑戰。

香港電台戲劇系列《沒有牆的世界 5 》「看不到的障礙」,故事講述父母努力照顧有特殊學習障礙的弟弟子軒,有時使用了「兩把尺」來衡量他和哥哥子俊的成績,子俊不明白弟弟的困境。他不滿父母偏心,一怒之下離家出走投靠「超人舅父」,才發現超人也有障礙時。

要提高危機意識
特殊學習障礙患者天生中樞神經異常,引至不同程度的問題,包括讀寫困難、書寫困難、計算困難、運用障礙及言語學習障礙,當中最常見是前者。這些失調情況直接影響孩子聽、講、讀、寫、推理或算數能力。

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執委黃太的兒子剛升中一,有學習障礙、專注力失調等情況。黃太回想當時為協助孩子,四出求助如像瘋了,「危機意識很重要,及早察覺可以幫到孩子。」黃太的兒子幼兒時說話遲緩,一直只發出單音,他的手肌無力和手眼協調不良,不懂得接球,幾經艱辛才學會分辨顏色,早期被確診為發展遲緩,又有治療師留意到輕微的讀寫問題,黃太形容如像「天塌下來」。黃太知道孩子需要到6歲才可進行讀寫障礙評估,但6歲前卻是孩子學習的黃金時期,若果等到確診後才想辦法,一切可能太遲。「升小學時已經要面對抄寫,三四年級更講求理解,若到時才追上來更加吃力。」現在兒子比一般讀寫障礙的孩子情況較好,全靠早年的「訓練」,可是想起來又一陣心酸。「別人去公園玩,我們去利用環境做訓練,對兒子來說也是玩,但我眼中總覺得他錯失了純真的童年。」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沒有牆的世界 5 》「看不到的障礙」將於10月18日(星期日)晚上7時,無綫電視翡翠台及晚上8時30分,港台電視31播映;港台網站 tv.rthk.hk 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2015年2月10日星期二

節目推介: 香港電台視點31 : 台灣、香港的另類教育


香港學生的功課越來越多,讀書與公開考試再也無法分割,但一紙文憑,是否真可保證未來一帆風順?有考生及家長向主流教育提出層層叩問,更渴望以在家自學或者創辦另類學校,究竟香港教育,是否容不下多幾個選擇?(採訪:鄔詠恩)

2014年12月28日星期日

活動推介 : 打開特殊需要兒童的心扉 支援教會發展障礙及SEN專題工作坊

收生名額已增加至60人
入學要求:
(1) 教會機構牧者推薦 或
(2) 正在或將會在教會服務發展障礙 及SEN兒童 或
(3) 有發展障礙( 2 ~ 6 )幼兒的家長 或
(4) 有SEN ( 7~ 9 )學童的家長

名額:20人
學費:全免
語言:粵語講授 ( 以英語輔助 )
地址 : 九龍尖沙咀寶勒巷25號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堂603室
chart
網上申請 pbs.sld2000.com

  ** 是次工作坊由香港兒童啟迪協會及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共同贊助 **

2014年11月3日星期一

論壇回顧 : 全面關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澳門 2014特殊教育論壇 2014年11月 2 日


融合學校和適合普適性融合策略︰過去、現在、
未來 - 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 Lisa Dieker教授
香港特區政府特殊教育政策發展及教師培訓的
新趨勢 - 香港教育學院 冼權鋒副教授
臺灣的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 - 中國醫藥大學 孫世恆副教授
自閉症學生的 情緒行為管理 - 臺北市立大學 林迺超博士
學習障礙 - 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Lisa Dieker教授

論壇回顧 : 全面關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 澳門 2014特殊教育論壇 2014年11月 1 日


澳門特殊教育的政策與發展 -  澳門教育暨
青年局 郭小麗副局長
用融合的方法去教學 和學習︰最佳實踐 是否是
最好的?- 北京師範大學 鄧猛教授
由特殊教育法的修訂談 臺灣推動融合教育
的經驗 - 臺灣師範大學  洪儷瑜教授
早期療育理念與政策及制度
 ( 講者:中山大學 (臺灣)林美專博士生)
從ICF看早期療育
(講者:中山大學(臺灣)林美專博士生)

2014年7月6日星期日

科技迷衝破讀寫障礙症

■關昊罡製造了約200個觸感文字認知器

關昊罡小一被評定有讀寫障礙,小三時平均每天要花五至六個小時做家課,從下午5時做到深夜,「其實功課好簡單,不過我經常寫錯字,擦咗重寫仲係錯,所以花好多時間」。

發明觸感文字認知器

升中一後,昊罡空閒時會做額外練習,希望改善成績,上堂盡量抄筆記,「有時候來不及抄低老師嘅話,就會畫圖,例如我會畫circuit(電路圖)解釋電路原理」。
最近昊罡更被診斷患有艾蘭綜合症(光敏感),若閱讀素材的底色是白色,他便會調亂上下兩行的次序,或「見到啲字郁下郁下」,只能自備藍色的膠板放在書上閱讀。
正因為學習上遇到不便,醉心科技創作的昊罡發明了無障礙觸感文字認知器,他向大陸廠商訂製加厚版的透明砂紙,只要把砂紙置於平板電腦上,讀寫障礙的學生便能通過觸感記憶學習寫字。

《蘋果日報》014年07月06日

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尋因越障─特殊學習困難學童支援計劃」 (第七期) 現正接受報名


特殊學習困難(Specific Learning Difficulties)泛指一系列學習差異的表現,如閱讀、書寫、數學運算、說話或動作協調等方面的困難。這些障礙並非因為學童學習經驗不足或智力缺損所造成,卻影響學童的學習表現及自信心。

得到香港公益金的支持下,協康會已於2011- 2014年期間推行「尋因越障」特殊學習困難學童支援計劃,幫助了近400位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初小學童,協助他們融入校園。承蒙香港公益金的再度支持,計劃將延至2016年,繼續為就讀主流學校小一的特殊學習困難學童提供及早的專業訓練,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及群體生活技能;同時透過專業諮詢及工作坊,讓家長和老師掌握學童所面對的困難和協助方法。歡迎各家長及老師把握機會,為適合的學童報讀各項專業訓練小組!

計劃對象 : 於今年九月升讀主流小學一年級,並懐疑/已評估為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童
(此計劃並不適合自閉症/自閉症傾向/亞氏保加症學童)

計劃查詢,請電 2391 3400

計劃詳情及報名方法如下: 第七期 : 2014年9月6日至12月6日 (最新一期活動)

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

自行研究習作形式 學障童發揮創意增信心


【晴報專訊】子女有學習障礙,父母如何從旁扶一把?為改善不同學障的表徵,有教育機構強調發掘潛能的重要性,因此,着重構思不同主題活動,令這類兒童與其他孩子共同學習,自行發揮創意及研究不同習作的表達方法,令他們建立自信心。

私營教育機構博雅思教育,課程設計既針對有特殊需要(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自閉症等)的兒童,同時間與沒有學障的孩子一起體驗不同主題課程,令彼此也能發揮個人最大潛能。

該中心總監陳卓琪(Twiggy),16歲在英國讀書期間確診有讀寫障礙,完成學位課程回港當教師,曾在主流小學、國際學校以及特殊中心任教,至今已完成兩個碩士學位。學有所成,她坦言多年來一直因為自身學習障礙而感到能力不如人,也是年過30才放下自己有學障的標籤。因此,她去年毅然放棄穩定教職,私人執教鞭。

天生我才

Twiggy由自身讀書經驗出發,她構思的「天生我才」才能拓展課程,透過各種國際學校採用的探究模式專題研習,以一年時間教授八個不同主題,每個主題以六星期時間,從中讓孩子發掘自己的長處、增加自我認同感覺。

任職會計的Selina,兒子Kenelm就讀三年級,幼稚園時確診亞氏保加症,現時在校有言語治療跟進。「他與人溝通、表達能力和自信心都較弱……幼稚園時他愛獨自玩,少跟其他孩子一起。升小學後較好,我們又多了這方面知識,懂得找不同課程令他與人接觸時開放些。」自孩子升小學以後沒有再為他做任何檢測,純粹從生活接觸了解兒子弱項,再尋找不同方法補足。

Kenelm正在上「天生我才」課程,叫Selina驚訝,是兒子可以在人前表演,介紹自己所做的習作。「可以給他一個機會,令他有自信心,學習與人溝通解決問題……課程會令他知道,自己都可以做到甚麼。」

沒有標籤

Twiggy強調「突破標籤,盡展才能」,不會特別跟孩子點出其特殊需要,絕不提相關名詞,不想孩子因標籤而被其他孩子欺凌,令自我形象低落。「我只需要知道孩子有哪些需要進步的地方,盡力找合適方法教他便可以。」好像導師會示範各種電子軟件、模型製作等,學生不是模仿,而是發揮創意,自行研究不同習作表達方法。「老師只是Facilitator(推動者),孩子才是主導。我們只會講硬件功能,好像發聲、打字,最後怎樣用,是學生決定。」

着重發掘潛能

不少家長總不住尋找具體而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改善讀寫問題,Twiggy則利用趣味研習活動,令學生自行探索知識,着重過程建立自信,恰似好些常規學校的專題研習,然而,課堂緊迫的時間往往未能讓有學習需要的兒童,更切合個人需要學做每項習作,Twiggy正是給予孩子這個空間。

「任何學習媒體也不是我們的重點,最重要是孩子在過程與人溝通,懂得尊重自己與他人,欣賞自己與別人長處--我們不是要孩子做出怎樣的project,而是最後孩子可以發掘自己的長處,夠膽去試去學習。」


2013年12月23日星期一

請大家到 愛心進行曲網站 Like 下支持「 啟迪童心 義人同行 」 ( 800382 )


邀請註冊社工
按此到 愛心進行曲網站 
投下支持「 啟迪童心 義人同行 」( 800382 ) 
學前推行融合教育一票


請大家  按此到 愛心進行曲網站  Like
支持「 啟迪童心 義人同行 」 ( 800382 ) 

項目名稱 (申請編號) 啟迪童心 義人同行 (800382) 我們的目標 建立以專家人士支援社區義工團隊在學前推行及早識别與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的對象和獲益者不單是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亦包括其他學生、全體教職員、家長和辦學團體,社區以至整個社會。

我 們 的 項 目 詳 情  http://goo.gl/2orZ3X

末登記社工朋友請在2014年1月8日前

開啟戶口(參與投票)

李嘉誠基金會希望透過「愛心進行曲」,讓敬業樂業的社工同袍接棒,繼續燃亮愛心火炬。這一次,我們同樣需要全港市民的參與,獲得最多「LIKE」的「愛心行善」建議書,基金會將加大撥款資助額,一LIKE一鼓勵,讓我們一起建設更美好的社區。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鏗鏘集 Hong Kong Connection 融合路遙遙


融合教育是指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安排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當中包括有自閉症,智障,視障,聽障,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肢體殘疾等學生,原意是讓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亦能融入主流學校的正常生活中,出發點無容置疑。

自1997年的先導計劃後,香港推行融合教育政策已有十六年的發展過程,但在學校要照顧有學習障礙的學生,達至共融,依然困難重重;有學生家長認為政府支援不足,而老師要在大班教學的環境中,既要照顧普通學生的進度,同時亦要顧及個別學習差異,要達至平衡亦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政府在2003/04年推出行”新資助模式”計劃,按照每間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人數,以及個別學生問題的嚴重程度,向學校提供津貼,到底成效如何?至於師資培訓方面,又能夠應付不斷增多的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呢?

鏗鏘集 Hong Kong Connection 融合路遙遙 - 將以屯門一間中學為個案,探討融合教育在港實施的現況,訪問嘉賓還包括對有關議題關注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及家長關注組織。

北京讀寫困難生可申請幫助

北京晚報(北京)報訊由北京朝陽區政府購買的“讀寫困難兒童助學計劃”徵集在讀寫方面存在困難的小學生,如果您的孩子有這方面的困難,可以撥打4000530590進行諮詢和報名,家庭困難的孩子可得到最高3500元的資助。

活動主辦方介紹,項目將在朝陽區資助15名存在讀寫障礙的孩子,並徵集5到10所學校開辦讀寫困難公益講座。在2013年朝陽區政府購買的“讀寫困難兒童助學計劃”中得到過幫助的張女士說,她的兒子在朝陽區實驗小學就讀,以前因為字寫不好,兒子常被同學取笑,慢慢孩子的心理產生了問題。後來通過專業訓練課程,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不再亂發脾氣,還會積極主動地跟張女士講他不高興的事。據了解,活動主辦方還將在孩子就讀學校及社區開展《消除認識誤區、了解讀寫困難》的公益講座,力爭從根本上消除老師和家長的誤解,幫助孩子贏得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2013年12月9日星期一

港學者解腦之謎 助內地童掃語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教育是提升國民質素、改善人民生活及令國家強大的最好方法。然而,現時全中國 有多達2,000萬名學童面對閱讀障礙或口吃問題,大大影響其學習能力。香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譚力海就率領各地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參與 「973計劃」,從問題根源入手,研究中國人的腦功能。不足兩年時間,研究團隊已取得多項成果,首次發現有兩條基因及1個間隔區域的突變,與中國語言閱讀 障礙或口吃息息相關。有關研究有助科學家對症下藥,在未來,閱讀零障礙或許不再只是一個夢。

 以往的人會把讀書成績不好、總是寫錯別字的小孩歸類為「笨」,但隨醫學發展,大家逐漸意識到世上有 種認知障礙叫「語言障礙」。譚力海說︰「中國的學齡兒童中,有10%至15%患有失讀症(閱讀障礙)或表達性障礙(口吃),全國共有2,000萬這類的學 童。」他解釋說,這可能是大腦語言功能區發育異常,也可能是因腦疾病造成損傷,「我國600萬腦癱患者,有些是出生缺氧,有些是因為創傷」。

實驗規模大 採海量唾液分析

 有語言障礙的兒童數目驚人,問題值得好好研究。譚力海團隊2011/12年開始的「中國語言相關腦 功能區與語言障礙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是歷來首個港校主理的973項目,其目標是揭示人類天生有語言障礙之謎。研究團隊為此進行超大規模實驗,在過去不 足兩年的時間,走遍濟寧、梁山、東明等地,對3萬名到4萬名兒童進行了行為和非語言智力測試,篩選了約2,000名閱讀障礙患者,以及約3,000名成績 優異的對照組兒童,收集了他們學習和遺傳方面的數據。

 談起這些工夫,譚力海感嘆︰「這真的是海量的研究工作!我們先做班級語文測試,再自己一份份地改 卷。我們去掉一年級的學生,因為一年級太小,很難確定他是不是有障礙。然後把剩下最好和最差的15%,再一個個來測試。我們的研究人員一天做8個小時的測 試,學生上課時間也要做,否則幾年都做不完!」一系列的測試後,他們還要向學童採集唾液,每天一輛輛卡車地運走,以收集大量的DNA數據加以分析。

團隊感興趣 結果待驗證

 皇天不負有心人,研究團隊的努力也為他們的研究帶來突破。研究團隊透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方法,分析 128萬個基因裡的SNP(單核酸多態性)位點。按照測試組和對照組的對比分析,發現閱讀障礙的學童有68個SNP位點出現變異。研究團隊再把有關發現與 西方早前已找出的4個相關基因進行驗證,經過一輪篩選,發現有兩個分別位於11號和10號染色體的基因十分特殊,另外在4號染色體,有兩個基因之間的區 域,也出現嚴重變異。譚力海興奮地說︰「那很有意思,這些結果在現有的文獻裡,在西方的語言障礙從來沒有發現過,這說明了這可能是中文閱讀障礙很特殊的東 西,所以我們的研究團隊非常感興趣,如果明年初結果進一步驗證出來,將會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他表示,研究團隊未來兩年多將會繼續就這該兩個基因及1個間隔區進行研究,了解它們與大腦語言功能區的關係,希望走在國際研究的前沿,在語言方面將基因和大腦發育的研究結合起來。


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讀寫障礙童學習有進步

2013-12-03 06:24:00 来源: 香港成报

讀寫障礙一詞對港人而言並不陌生,但子女若有這種特殊學習障礙,家長們有時還是束手無策。學童家豪有讀寫障礙,剛升小一時讀書成績「滿江紅」,經駐校社工轉介參加非牟利機構「聖雅各福群會」在去年推出的相關計劃,學習進度明顯改善,其父形容「現在更認識何謂讀寫障礙」,亦有助父子倆溝通。負責計劃的課程統籌主任劉鳳珊(圓圖)稱,家長要適應有讀寫障礙子女的問題,而責罵只會破壞親子關係。記者賴秋妤報道

  教育局去年統計,全港有逾1.8萬名學童有讀寫障礙,其中8,000多人是小學生。七歲的家豪是其中一人,剛升小一時成績「滿江紅」,平均分只有20多分,抄寫時會有「跳行跳字」的情況,寫筆畫較多的中文字時,更會出現「怪獸字」。

  計劃助增閱讀書寫能力

  雖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但對於家豪來說是屢次受挫折,讓他抗拒學習。幸而家豪之後在由教育局製作的「小一學生之學習情況量表」中,被評為有讀寫障礙的傾向,經駐校社工轉介下參加聖雅各福群會在去年推出的「讀樂樂 寫樂樂」計劃,情況才獲明顯改善。

  「讀樂樂 寫樂樂」計劃幫助一批小一學童,經識別為有學習困難後,在等待輪候心理學家評估和接受治療期間,提供整年支援,以多感官學習和技巧教授,提升學童對中文字的掌握,提高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

  教育局製作的「小一學生之學習情況量表」能協助學校識別有學習困難傾向的學生,再由教育局進行一連串的測試評估。不過,負責計劃的課程統籌主任劉鳳珊稱,教育局對讀寫障礙學生未有提供足夠資源,他們須輪候一年才獲評估,此計劃正是填補輪候時間,讓小朋友盡快得到治療。

  家長誤解易再衍生問題

  她表示,有讀寫障礙問題的人士,在說話、智力上其實沒有問題,最明顯的特徵是在寫字和認字方面有困難。他們經常會混淆字的結構,把字的上下左右組成部分調亂,亦會在寫字時加多或漏寫筆畫。她稱,家長很多時對讀寫障礙有誤解,認為小孩子只是大腦發展比較慢,並不是在讀或寫方面有障礙。

  在大部分情況下,讀寫障礙學童在確診前常被誤會為頑皮或懶散,致自我形象低落和缺乏自信,心理負擔極大,容易形成自我放棄的心態,再衍生出其他問題。劉鳳珊以家豪為例,家豪爸爸起初誤以為兒子懶惰,不用功溫習才致成績欠佳,經常大聲責罵兒子,更直言「想把他趕出門」,令性格文靜的家豪更內向,即使有困難亦不敢向成年人求助。她表示,家長和老師的責罵令家豪遇到問題時不敢發問,對新環境有恐懼感,其實是反抗情緒的一種。

  接納有助兒童克服障礙

  劉鳳珊建議,家長應該適時在心理上作調整,平常要多讚賞小孩子,作為他們學習的推動力,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她又謂,家長的接納,對兒童克服障礙有很大的幫助,相反如果家長拒絕面對這些問題,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並加重讀寫障礙學童的心理負擔。

  家豪現時寫錯字的情況已經減少,雖然中文默書仍偶有不及格,但分數上已有很大進步,平均有50多分,而完成功課的速度亦較以往快。家豪爸爸表示,計劃中的課程令他加深對讀寫障礙的認識,現在會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導兒子,亦會陪他多做讀寫訓練。

2013年11月27日星期三

扶委會成立工作小組 支援特殊學習兒童


扶貧委員會特別社群專責小組昨舉行會議,針對3萬名就讀於主流學校的特殊學習兒童,小組建議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對主流學校的支援、師資培訓等是否足夠。席間有委員建議將主流學校按「專長」分類,如部分只接收聽障學童,部分接收讀寫障礙,以解決現時學校同時接收多種特殊教育兒童,現交由教育局研究細節。
另外,小組亦要求統計處為少數族裔貧窮情況進行調查,並於明年將開始進行,料2015年會有結果

2013年9月30日星期一

數字化會影響我們閱讀中文嗎?

即將來臨的國慶假期,讓五年級小學生洋洋既高 興又發愁,高興的是可以有一個長假好好玩好好休息,發愁的是這個假期老師一定會留寫日記或者寫作文的作業。“不是我不愛寫作文,而是我總容易寫錯別字,每 次寫了錯別字都要重抄好多遍,很煩!”洋洋媽為此也很苦惱,她説洋洋的確錯別字較多,尤其是一些同音字,比如把“以前”的“以”寫成“已經”的“已”, “糾正好多次也不大見效!”

洋洋媽覺得孩子有些輕度閱讀障礙,“他朗讀時總會少字多字,或把原文詞句順序讀錯,他爸爸小時候也有這樣的問題,可能有些遺傳吧!”然而,洋洋媽不知道,數字化時代,有閱讀障礙的中國孩子越來越多了。

閱讀障礙症,也稱為失讀症,是一種常見的學習 障礙。有失讀症的人,智力同一般人並無差別,但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卻與常人有較大差距。以往大多認為漢字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因此中國人患閱讀障礙症的比率 相對比較低,但最近的一項研究卻讓人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另一面,為數字化時代的中文閱讀敲響了警鐘。

拼音輸入法影響兒童的閱讀能力

不久前,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漢語言輸入系統影響兒童閱讀能力發展”的論文,引起了較大反響,隨後《科學》網路版對這一研究成果也做了相關報道。

這項成果是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 (“973”項目)“中國語言相關腦功能區與語言障礙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據該項目負責專家、香港大學譚力海教授介紹,該研究選擇了北 京、廣州、濟寧三個城市近6000名小學生進行漢字閱讀能力及拼音使用的測試,發現目前兒童患有嚴重閱讀障礙症的比率比過去有很大提高,遠遠超過既往任何 有關漢語閱讀障礙的發病率報道。“至關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受試兒童的閱讀能力評分與拼音輸入法的使用頻率呈顯著的負相關,也就是説,在電子設備上越多地使 用拼音輸入法的兒童,其閱讀能力越低,即拼音輸入法對漢語閱讀學習起到了阻礙作用。”

譚力海進一步解釋,中文語言文字屬於圖形文字系統,形成迄今已有3000餘年歷史。過去,中國兒童通過學習手寫漢字,學習文字的象形特徵以及對應的辭典含義,進一步學習如何閱讀中文。

近些年,許多中國兒童通過學習以拉丁字母及音 素為基本特徵的拼音來學習漢字,並應用拼音輸入法進行電子設備間的交流。當這些孩子使用字母鍵盤輸入拼音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漢字象形特徵的重現,而對 於以表意為主的漢字,這種變化會直接影響對文字的閱讀理解,從而大大影響了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

中國人有著獨特的語言區

根據西方學者的研究,閱讀障礙在不同種族、民 族和使用不同語言的人群裏都廣泛存在,其發生率並沒有顯著的不同,但香港大學與解放軍306醫院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合作,在2005年 的一項科研結果卻顯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障礙區不在同一個地方,中國人有獨特的語言區,這就使得西方人和中 國人發生閱讀障礙的成因有所不同。

譚力海介紹,神經影像研究發現,中國語言使用者的大腦結構和活動模式在左側額中回、運動區和雙側顳上回等腦區,這顯著不同於西方語言使用者的大腦結構和活動模式。

大腦的語言功能分別是位於前腦的布魯卡區和位 於後腦的威爾尼克區。在此研究成果公佈之前,所有的科研報告都認為後腦的威爾尼克區主導語言功能,而前腦的布魯卡區一般來説很少用。但是研究發現中文的語 言區更接近於大腦運動功能區,使用拼音文字的人,常用的是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但使用中文的人,此區幾乎用不到,常用的是前腦的布魯卡區。

負責此項合作的金真研究員解釋説,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若出現語言閱讀障礙,一般都是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出了問題;而使用中文這種表意象形文字的人,如果存在語言閱讀障礙,那是位於大腦前部的布魯卡語言功能區出了問題,與後腦無關。

“我們根據這一成果提出了大腦語言功能區的 ‘文化特異性’理論。”譚力海説:“其核心實驗論據是大腦的左側額葉中回主管漢字加工,大腦的左側顳頂部主管拼音文字的加工。額葉中回臨近主管運動的區 域,我們認為,這與我國兒童學習漢字時依賴對字的書寫和對字形的深層分析和機械記憶有關。”

漢語教學面臨新挑戰

正是由於中國語言的特殊性,使得漢語的閱讀障 礙更為複雜。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舒華認為,漢語閱讀障礙往往是若干缺陷的組合。“這跟我們的文字有關係。我們的語音比較簡單,每個字都是單音節的;但 是漢語在讀一個字的時候不光要讀出音來,還要知道這個字的意思,漢語有好多同音字,所以這就有詞素的問題,這是所有語言裏比較特殊的。”舒華説。

拼音文字可以根據讀音規則讀出很多單詞,但對中國人來説,不認識的漢字基本上讀不出來。進一步,中國人在學習閱讀時,要快速把形音義結合起來,所以速度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幾種因素裏面,只要一種有問題就可能導致障礙,漢語閱讀障礙是多方面組合的缺陷。”舒華説。

“我們預測,如果兒童學習中文時減少了對字的書寫和對字形的精細分析,這將影響大腦中文閱讀中樞的形成,並因此産生大量的閱讀困難兒童。”譚力海説。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側重點的轉變也從另一個側面 印證著他的預測。已經做了十多年小學語文老師的馮春,現在依然在北京海澱區某小學教六年級。她告訴記者,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確有逐步減少生字詞抄寫的傾 向,“從學生到家長,都很厭煩沿襲了多年的傳統教學方式,於是這種趨勢也就漸漸成了氣候,從注重書寫向注重閱讀轉向,但目前看並沒有感受到孩子閱讀能力的 提高,相反還有退步的情況。”

隨著電腦和手機等電子通信設備越來越多地應 用,而拼音輸入法成為最常用的文字輸入法,使用者按照拼音規則輸入字音所對應的拉丁字母,並不涉及漢字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字形結構分析過程。因此,拼音輸入 法的頻繁使用很可能嚴重影響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從而導致中國兒童在資訊化時代中閱讀困難的發生率增加。

在資訊時代,我們從技術上成功應對了數字化給中文輸入帶來的挑戰,但也許要以書面漢字閱讀能力的弱化作為代價。這是誰都沒有想到的,也是不願意看到的。

有意思的是,測試研究發現,中文閱讀能力的發展與兒童漢字書寫的技能高度相關。看來,洋洋在改錯別字時,多抄幾遍還是必要的。(遊雪晴 科技日報北京9月28日電)

文章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