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0日星期四

國家閱讀節:閱讀比節日更重要

政協委員、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在“兩會”上呼籲建立一個新的節日——國家閱讀節。這一提案自2003年開始,至今已經連續提了數次。這次,朱永新還為自己的提案找到了更多盟友:趙麗宏、王安憶、張抗抗、梁曉聲等作家和文化人。

對於國家閱讀節的設立,朱永新委員可謂是癡心不改。朱永新的提案能否得到通過,現在看尚是個未知數,但其設立閱讀節的初衷,卻值得所有關注我們國家文化前景的人深思。

必須看到的是,朱永新的這個提案,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即: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經濟轉型時期,市場經濟的大潮正在清洗著這個社會中每個人的價值觀念與社會認同,而經濟至上與利益至上,也正在逐漸取代人們心目中積存已久的“修身養性”的傳統觀念,市場經濟帶來的強烈衝擊加之人們普通認知觀念的轉變,造就了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浮躁,距離知識與文化越來越遠。

這樣一個價值觀念的變遷,其帶來的負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對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疏離,對於知識產生的隔閡,對於閱讀價值的否定,造就了整個社會重商業而輕文化的價值取向。閱讀節的設立初衷,某種意義而言,其實正是在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進行一次糾偏。

從節日本身的意義而言,任何一個節日,其實不過就是個承載一定符號與內容的形式,節日本身並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對於節日持一種什麼樣的理解,能否認真對待這一節日所包含的文化內涵,能否從中汲取有益於整個民族健康發展的文化養分。基於這樣的原因,我的觀點是,設不設立國家閱讀節其實是次要的,重要的還在於我們整個民族能否在全民浮躁的氛圍中,找到一條通向完善自身與民族性格的文化通道。

這也正如朱永新委員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我們強調的不在於是否走了形式主義,而是把閱讀當回事,喚起危機意識,讓閱讀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這才是最關鍵的。”既然任何形式都容易跑偏,那麼對內容的期盼自然顯得有了些米蘭·昆德拉式的“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的孤獨。

其實,在我看來,無論閱讀節的提案最終能否通過,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個人人爭當經濟理性人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看待整個民族的文化積澱,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當德意志民族擁有哲學思辨般的智慧,當法蘭西人擁有文學構思中的浪漫情懷,當英格蘭人擁有彬彬有禮的紳士之風時,我們該如何通過文化的途徑讓自身變得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化氣質?這樣的命題已經遠遠超出了閱讀本身的含義,但更為顯然的是,即使是如此宏大的命題,也是不能脫離全民閱讀而超然存在的。

朱永新希望,“我們提倡閱讀的是那些對人類歷史、思想有益的,那些最偉大的東西。閱讀那些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所需要的東西。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閱讀內容。”這應是他一再倡導設立國家閱讀節的本義。問題是,浮躁中的人們又有幾人會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並能響應他的呼籲呢?

父母工作忙 孩子問題多



















■深圳每天都有大批的跨境學童到香港上學。


香港的「留守兒童」涉及雙職父母的情況,近年社會曾發生不少因父母出外工作,疏忽照顧兒童而釀成的慘劇。不過除了經濟環境較差的家庭需要父母出外工作賺錢外,較富裕家庭雙親同時工作以追求更好生活條件,也會帶來不同的青少年問題。

調查:違法中學生 不少出身中產

去年本港一項調查發現,家庭收入較高的中學生參與違法行為,包括搭車未有支付足夠車費、毀壞公物、打架傷人及食霸王餐等,比起收入低的更為普遍,專家相信主因是這些學生更想透過挑戰權威而獲取滿足。該調查的對象為11至16歲青少年,在曾參與違法行為的人中,34.3%人每月家庭收入2萬元以上,但沒有參與違法行為的青少年,則只有23.2%有同樣家庭收入。

調查:6成違法青少年 母親有職業

調查亦發現,64.2%有參與違法行為的青少年,母親為職業女性,而沒有參與違法行的青少年,只有38.4%母親是職業女性。父母出外工作缺少時間與子女相聚,對其品德的影響相當明顯。 ■本報記者 任智鵬

*來源:文匯報 [2007-09-19]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9/19/HK0709190089.htm

2007年9月13日星期四

轉介書評﹕我的「芬蘭驚艷」讀後(三)

「政客關心的是下一次選舉、政治家關心的下一代」

國家領袖的眼光永遠只放再下一次選舉,

長此以往,台灣下一代的命運注定了悲哀。

那是台灣人現在看不見,但一定會應驗的。

這一段話深深的說出了心中沉積已久的痛!

非常贊同作者說的這句話:「政治人物、明星或新聞人物幾乎都一樣。

他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全體台灣人既看不清又能容忍他們。」

親愛的朋友們,你是不是還在天天看他們的節目呢?

偶而關掉電視,出去走走吧!

近日我在版上轉PO了一篇「執政黨的政績」,

看完之後真的是百感交集,不由自主的舉起雙手,

投下我這一張贊成票!當今執政黨不是很會選舉嗎?

下次選舉就用這個輝煌的政績去爭取選民的認同吧,

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反對的。

http://tw.myblog.yahoo.com/bryan-blog/article?mid=6489&prev=832&next=6376

台灣人必須記住一個基本道理。

落後的中國一定比進步的中國更危險。

幫助中國進步,才是台灣人最好的出路。

也是台灣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這句話是出自於一個早年致力於黨外運動人士的口,

他就是作者吳祥輝先生。

台灣的國家領導人如果沒有能力「定義」現在的台灣經濟狀況,

國家就沒有被有效治理的希望。「

定義」根據的是未來,不是過去。

一語道破了台灣政壇上的醜陋權謀,

當全世界都在積極致力國際化、全球化的今天,

我們的政府卻以扛起「本土化」的大旗為職志,

整日將愛台灣掛在嘴邊,不斷呼喊著「拼經濟」的口號!

但是台灣卻越來越邊緣化,經濟卻越來越惡化!

其實道理很簡單,現在台灣政權一切的作為,

為的只是下一次的勝選。

真正愛一個人的人,如果天天把「我愛你」掛在嘴上說啊說的,

他不是虛情假意就是神經病,

真是太佩服作者針貶時局犀利的語詞了!

台灣人不知道許多最反對中國的人,

其實一直「反中國」,而造成實際上一直跟著中國的主體性走。

「反中國」或「去中國化」的「主體性」都不是台灣,而是中國。

這是很簡單的語文邏輯。台灣派的這類政客,

就像被拴著狗鍊的小狗,不斷繞圈圈,一切終歸徒勞而不自知。

但是國家空轉的結果,受苦的卻是全體台灣人,

當朝權貴依然享盡榮華富貴,

而且還正處心積慮的把握最後的時間,累積財富給自己的後代子孫,

而百姓的生計誰來管呢?

那就留給下一位候選人去面對吧,不關他的事。

這也是今天的台灣!

當紅的偶像歌星用歌詞唱出了世界的趨勢,

一首「中國話」輕鬆帶出的卻是愚蠢台灣政府最無知作為,

簡直就是坐井的夜郎。

更可笑的是,那些政客們還用依慣的伎倆,

企圖將歌手們抹紅醜化以營造自己的聲勢,真是太可笑了啊!

吳祥輝先生同樣的也認為,

我們不能自外於全球化的趨勢,也不可以掩耳盜鈴般的全盤忽視中國的崛起,

只有面對現實,面對敵人,

認清自己真正的價值典範,認識高山才是台灣的根基,不是海洋,

重新建立正確的台灣識別,掌握自己的主體性,

求與中國共榮共存的最佳方法。

絕大多數到中國的台商也沒有對不起台灣,

不但沒有對不起台灣,他們還是首批對全世界開始產生重大貢獻的台灣人。

因為,他們用資金和技術幫助了中國。

沒有台商的蜂擁而入,中國不會有今天的繁榮。

無論當今全世界的人如何拼命學中文,

能和中國人作相對最完善溝通的,還是台灣人。

我絕對相信台灣人所具有的「和善」與「熱情」依然存在人們的心中,

只要將那些蠱惑人心、假民主之名挑撥仇恨的政客除去,

「台灣識別」即刻就會浮現。

我們不能漠視中國的崛起,更不能否認和中國的血緣關係,

我們更要積極的利用這份優勢的資源,去開發、去改變,

讓全世界當紅的「中國熱」,變成我們國家發展的最佳助力,

而不是台灣派政客們口中的阻力。

期盼著這將會是明天的台灣。

人類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是為了今天和明天,

過去就讓它過去吧!

以前我真的不太認識芬蘭這個國家,

只依稀知道她是一個位於波羅的海東邊,緯度很高的北方寒冷國度,

一直到了Nokia的出現,我才又再看了她一眼。

但是當我讀完了「芬蘭驚艷」~一本一度錯認是本旅遊書之後,

我才真正的認識到這個國家,

她竟有著和台灣極為相似的歷史背景和政經環境,

但是她卻靠著他自己的識別標誌與價值典範,

高高的站立在國際社會之中,

那種高度彷彿就像她的緯度一般,

高到可以看到象徵幸福的極地綠光。

人類活下去的理由,真的只是為了明天,

因為明天才象徵著希望,今天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台灣一定可以做得到!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寫入歷史課本中也就足夠了!

讓我們唾棄那些煽動族群、散播仇恨的無恥政客,

切斷那些怪力亂神、口沫橫飛的電視頻道,

認真尋回原來就已存在的和善與熱情,

用大家一己微薄的力量,

重新凝聚起台灣價值典範,

為台灣開拓出讓世人再度驚艷的二次奇蹟吧!

芬蘭的國旗~圖片引用自Yolanda的「北國風情部落格」

2007年9月12日星期三

轉介書評﹕我的「芬蘭驚艷」讀後(二)

爲了這樣的一個現實問題,

我們忍痛將兒子送去苗栗偏遠山區的一所學校,好繼續他的學習生涯,

因為我們發現在台灣的目前的教育體制之下,

他被歸類為「不會讀書」,

但我們深覺得他一直很認真的在「學習」,而且層面一直在擴大。

「夫人,妳現在就正站在芬蘭總統府的大門前。」

這是一種多麼讓人欽佩的「民主思想」啊!

真正的以民為主,就算是貴為一國的總統,他依然只是國家的公僕,

他的工作就是要為人民服務!

在本書中一直強調芬蘭「物權平等」,萬物之間皆平等的理念,

這幾乎已超越了我們自幼所受到的教育認知範圍,

比「人人平等」的境界又高出了甚多,

走在芬蘭的每一吋土地上,作者都一再的強調芬蘭人的平等觀念,

已跳脫了物種的藩籬,達到了萬物大同的夢幻境界,

這對於人類的民主精神,產生了微妙但卻重大的變化。

芬蘭也曾經出現過連續執政廿五年,

不願意下台的獨裁總統~吉科寧,

他從1956年開始,到1981年因病下台為止,

共擔任了五屆二十五年的芬蘭總統,

雖然他獨裁風格備受爭議,

但是他的名字卻高掛於「最偉大的芬蘭人」的第三名!

為什麼一個久任獨裁的執政者,卻能夠受到人民如此的尊崇?

那就是因為在他的心中認定,

鞏固自己權力的目的,完全都是為了芬蘭國家的利益,

當他得到了國家絕對的權利之後,

一心追求的只有國家的絕對利益,完全無私無我,

而且他更努力的貫徹始終,讓他的國家終得擺脫了千年的宿命,

遠離戰爭威脅,邁進富裕的國度,

1975年的一場「赫爾辛基會議」,更讓芬蘭在國際地位上站穩了腳跟!

台灣的總統呢?

近年來飽受執政當局羞辱的兩位蔣總統,

至少可以很確定的,就從大二膽、古寧頭到八二三,以及歷次的台海戰役,

蔣介石總統在當年的獨裁威權,

換來的是台灣免於受到戰爭的荼毒,免於被共產黨統治的成果;

蔣經國總統更全心積極發掘培育國家人才,積極建設台灣,

十項建設、計劃經濟,締造出舉世驚艷的台灣奇蹟,

而且都是仍然繼續支撐著台灣於不墬的穩固根基啊!

政權輪替之後,為何都沒人敢大聲的說出來,

那不就是另一種的綠色恐怖嗎。

反觀近二十年來,我們的國家元首又把台灣帶到了何種境界?

二十年剛好是民間習俗的一個世代啊!

也只有兩個人,就讓台灣一分為二,

只有兩極,失去了中庸!

台語俗諺不也有一句:「生雞蛋無,放雞屎有」!

我個人認為,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社會,是需要一位獨裁者,

才能為人民帶來更大的福祉的,或許會付出必要的犧牲與代價,

曾經廣為世人推崇的新加坡,不就是個實例嗎!

再如歷史上漢武帝、唐太宗都因如此而開創了漢唐盛世,

甚至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一定有很多人反對我的觀點,

但是台灣的民主走到今天這種田地,

是民主世界的常態嗎?

多麼期待台灣也能有一個如吉科寧、如李光耀的獨裁者,

將目前台灣的亂象扭轉。

三月的赫爾辛基~圖片引用自Yolanda的「北國風情部落格」

西元二OOO年開始,台灣的公共領域已經成為私慾的天堂和美德的墳墓。

如此聳動的辭句,讓我不禁把思緒拉回到西元二OOO年的台灣,

那一年不正是標榜著拒絕下向沈淪,要向上提升的政黨輪替、

臺灣人民大勝利的一年嗎?

一位曾經積極參與黨外運動,

甚至創辦「民進周刊」,對台灣民主運動有著一定貢獻的人,

在七年後的今天,說出了這樣讓人深思的話,

更勇敢的揭穿了今日的台灣政權假民主之名、行貪婪權謀的邪惡面紗!

台灣啊台灣,這個眼看不斷向下沉淪的島嶼,

正在靠少數人民的力量在挽繫著,

而我們的「政府」卻只會為這片土地帶來更大的紛擾與不安!

教育部長想要規定小學生只能下課五分鐘!

新聞局長規定法官判案前要先公佈黨籍!

還有許多連豬都管不了的高層大員!

連總統都變成上特定媒體電視台用的特別來賓!

只要是他不想讓人看的東西,通通核為「絕對機密」,永久保密!

這就是今天的台灣。

註:「絕對機密」為我國現行的「國家機密保護法」中,等級最高之機密類別。

2007年9月11日星期二

轉介書評﹕我的「芬蘭驚艷」讀後(一)



我的「芬蘭驚艷」讀後  
愛玩耍的我,原以為它是一本旅遊書,
在讀過之後,讓我感受到了真正的驚艷!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拒絕聯考的小子~吳祥輝先生用這本書,
讓我們今天能夠以芬蘭為鏡,
深省觀看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不讓一人落後」是芬蘭基礎教育的執行最高策略。
愛因斯坦曾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創造,創造源自於想像。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創造力。
創造力才能領先,不能創造則注定追隨的命運。
培養下一代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力,
理當是台灣當前教育的明確目的。
你可曾想過芬蘭國旗長的什麼樣子嗎?
或許很多人會OS:「那關我什麼事!」,
但是你可曾知道,雖然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非常卑微,
然而在芬蘭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科書上,
竟然出現了我們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
縱使那只是在教導小學生用顏色算比例的數學問題,
但是藉由琳瑯滿目的各國國旗,
芬蘭人自幼就已經知道了「台灣」這個國家!
國際觀、世界觀的教育從小開始,融入生活之中。
透過作者的介紹,讓我感受到芬蘭的教育素材,
一切皆取自生活週遭所及之物,更與時事密切結合,
他們尊重智慧、運用知識,
讓每個芬蘭兒童都能真正學習到,在這片白色大地上生存所需要的必備知識。
芬蘭的教育是在教導學生如何去學習,
而且會竭盡可能去讓每一個人都學習到,
書中的女主角Catherine說的好貼切~
台灣教育和芬蘭教育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台灣是在讀書,芬蘭是在學習。
爲了這樣的一個現實問題,
我們忍痛將兒子送去苗栗偏遠山區的一所學校,好繼續他的學習生涯,
因為我們發現在台灣的目前的教育體制之下,
他被歸類為「不會讀書」,
但我們深覺得他一直很認真的在「學習」,而且層面一直在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