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9日星期一

“Early identification, early intervention”

Dear Parents of Hong Kong,

Seeing children succeed is every parent’s dream. Securing and paving that path is every parent’s mission. As a parent myself, I am no different. Seeing my baby grow up – taking her first steps, speaking her first words – gives me tremendous pride in her. And as a parent, I am constantly concerned with her development, whether it is her education or her health.

But often times, we are all reminded of the fact that the world is not perfect and neither is life. When we find children having “learning differences” or see them falling behind other children, we can only imagine how difficult it must be for their parents. The sleepless nights and the endless worrying are only part of their pa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erences” is not a academic term.“Learning differences”, in general, refers to students who are unable to perform and benefit optimally in the classroom. The causes include autism, hyperactive disorder, or speech and language disorders. So students who “can’t sit still” or “can’t follow instructions” are often signs and symptoms of “learning differences”.

In a recently released “Pre-schoo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Diverse Needs” study conducted by education specialists and the Democratic Alliance for the Betterment and Progress of Hong Kong – the DAB – 70% of teachers indicated that they have two students with autism, two with 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two with speech and language disorder in their schools. Given the numbers reported, children having learning diversities are at around 5% in Hong Kong. The figure is consistent with figures of other countries.

“Early identification, early intervention” is the consensus among education and academic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to provide for children with diverse needs. But the current special education policy in Hong Kong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primary school and pre-school. A more comprehensive structure and related assistance are provided for primary schools. For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however, it is up to teachers and parents to discovery these “special needs”, leaving a lot of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area of policy and support with regard to pre-school education.

Though the 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has set up “Special Child Care Centre ” and “Integrated Programme in Kindergarten-cum-Child Care Centre”, the children are confined to five clearly-defined groups of disabled young children who are either mentally disabled, physically disabled, auditorily impaired, visually impaired, or autistic. Also, confirmed assessments from the Child Assessment Service of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re required if they can be admitted to these centres. Those children who are outside of this scheme but have diverse learning needs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government subsidy’s coverage. That leaves parents with the need to seek treatment and help from non-profit or private organizations, where the charges can be very expensive in general.

The current system has major deficiencies:

Parents must first take their children voluntarily to the assessment centres. But once parents have taken the initiative, the “waiting period” is, on average, one year, which means the special needs are not attended to for another year. One year in a child’s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 and leaving children with diverse needs in the waiting lines for one year can be detrimental. Once the children can be assessed, the assessment period is limited to the children’s situ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ssessment, or at best, for a short period. Long term assessment, which is essential to shed light on the children’s progress, is unavailable.

Our study shows that teachers find public policy o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diverse needs is far from sufficient. This includes the lack of school policies, facilities, special education training for teachers and curriculum. All in all, support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diverse needs is basically non-existent.

However, overseas experiences have shown that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are critical and have proven to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children with diverse needs, and thereby reducing the future difficulties of these children if intervention has taken place at pre-school stage.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have incorporated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to their education systems systematically and provided comprehensive support and guidance, by way of legislation, resources, teacher training and culture-building in schools.

The government must begin here in Hong Kong by lowering the age limit for children with diverse needs to three years of age, so that a complete support policy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 This will allow teachers to properly identify and interfere at an early stage, so that these children’s right to learn is no longer further impeded by insufficient education policies.

Yours,
Kowloon West Legislator
Starry Lee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3/lettertohongkong&d=2010-04-18&p=535&e=107219&m=episode

2010年4月17日星期六

學習音樂有助訓練右腦,粵曲是其中一個法門。...周雲


我的好朋友黃克先生,有一個十三歲的兒子小光,相當聰明活潑,但是,在學校就是不留心聽書,語文科目不合格。黃克認為語文不佳影響前途。事實上,現在許多專業人士,包括會計師和律師,如要業務成功,都需要從小就培養良好的記憶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若文科的基礎不好,表達能力差,將來要書寫計劃書、公司年報、訴訟文件和辯詞方面也有困難,很難在專業方面取得良好成績。去年,香港文化藝術基金組織暑假赴穗粵曲學習班,追隨廣東名伶學唱粵曲,連續五天封閉式訓練,家長可以陪同參加。黃克抱帶兒子去開開眼界的心情,報名參加了。

出發之前,黃克收到了一本小手冊,裡面羅列了許多學習班的規定:不能外出,要依時依候睡覺和吃飯,吃飯要講禮貌,端起碗要叫「老師吃飯」,早晨要叫「老師早晨」。黃克特別請主辦單位把兒子與另一導師同住一房,以培養兒子的自理能力。結果五天的學習班,使小光在待人接物方面進步很大,不再害羞,有自信心,願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喜歡群體生活。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唱粵曲,他懂得了中國文字和音韻之間的關係,對於一些較長文章的掌握和背誦能力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他回來之後,喜歡唱粵曲卡拉OK,認識了不少新字和深字,也開始對中文科目產生興趣,作文的分數大大提高。原來,中文是方塊字,筆劃很多,很多文字的發音和字的形象沒有連繫,不少小孩子對於中文的形象記不牢,對發音也記不清楚,要把兩者聯繫起來更加困難了。由於畏難情緒,從小學起對於語文就有抗拒的情緒,結果上課不用心,程度一路追不上,差距愈來愈大。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每年都有欠賬,愈欠愈多,中學一年級,語文水平僅小學四年級而已。

唱粵曲的好處,就是把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圖像,而且用音樂的形式串連起來,每一句都押韻,唱起來跟音樂記憶,相當容易。將近一千字的曲詞,一兩天就記牢了,可以背誦出來,什麼意思也弄清楚了。唱曲使文字和讀音互相聯繫,更加是鍛煉記憶和背誦的好幫手。在眾多劇種之中,由於廣東保留了更多的古代文字和古代讀音,粵曲的曲詞更加接近古代的散文和詩詞,而且押韻,曲詞文字相當精練優雅,表達力強,如詩詞一樣高低抑揚,如圖畫般立體,色彩豐富,鏗鏘婉轉兼而有之,文采非凡。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唔識吟詩也會偷」,熟唱粵曲三十首,唔識作文也會偷。不少小學生通過學唱粵曲,開始熱愛語文科,專注能力、理解能力也提高了,因為粵曲有許多關於人物的心情、環境描寫的字句,學唱的過程,記熟了曲詞,也提高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陳述環境事物的能力。在粵劇學校,很重視站功、亮相,你一站出來,就要給人家一個鮮明形象,你就樹立「人人都把視線盯你」的觀念,你就要善於表達自己。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知道待人接物的時候,真的像站出來唱曲一樣,絕對沒有僥倖,你得要事先準備好,計劃好,練習好了,就可以應付各種場面。所以,這樣的鍛煉啟發了他們,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認真一些,注意一些,準備好一些,你就能把未曾做過的事情做好。

唱曲也是左腦、右腦記憶細胞的鍛煉,習慣了,你的記憶基因也調動起來,像鏽了的金屬被打磨一樣,熠熠生輝,過去記憶力差,現在靈光一閃,很易就記住新東西。人類的左腦和右腦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外國的科學家認為,人的左腦掌管記憶、體驗、感知、歸納,其中的語言區負責學習和記憶語言。右腦負責圖形辨識、空間知覺、容貌識別、身體左側及視覺空間的合一、路徑探索能力、視覺結果、音樂的感覺、心像的記憶和組合等等。右腦是將收到的訊息以圖像處理,瞬間即可處理完畢,因此能夠把大量的資訊一併處理(心算、速讀等即為右腦處理資訊的表現方式)。一般人右腦的五感都受到左腦理性的控制與壓抑,因此未有開發和調動潛在的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腦的人,聽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現圖像、聞到味道等。唱粵曲聽音,可以辨出字型、筆劃,更可以出現一幕幕故事場景,很輕易把大段文字記憶下來。心理學家稱這種情形為「共感」,這就是右腦的潛能。如果讓右腦大量記憶,右腦會對這些訊息自動加工處理,並衍生出創造性的訊息。也就是說,右腦具有自主性,能夠發揮獨特的想像力,把創意圖像化,同時具有做為一個故事述說者的卓越功能。右腦細胞的記憶庫空間比左腦大幾萬倍,唱粵曲,是打開右腦記憶庫的鎖匙,也是打開創新能力的鎖匙。如果是左腦的話,無論是你如何的絞盡腦汁,都有它的極限。但是右腦的記憶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結合,就能夠和不靠語言的前語言性純粹思考、圖像思考連結,而獨創性的構想就會神奇地被引發出來。

外國讀寫障礙的兒童往往是左腦的語言區出了問題。但是中國小孩中文的讀寫障礙可能除了左腦外,右腦的圖像區也有障礙,糾正方法是加強右腦音樂功能與心圖區的聯繫和反覆刺激。最近內地和香港的科學家發現,中國的文字是方塊字,有不同的形狀,中國的小孩子學習中文的時候,不僅僅使用左腦語言區,而且需要右腦對方塊字進行識別和記憶,然後傳遞到左腦語言區,訊息通過胼胝體只有一或二毫秒的時間,平常左、右腦半球的訊息快速熱烈地交換,腦的成長是同步並進的,不可能只開發某個半腦。港大的醫學專家發現,長期的基因進化,中國人的語言記憶區的位置和外國人的不同,其位置在左腦的「中回」位區,這部分的細胞特別發達,能夠迅速地感應到右腦傳遞過來的訊息並且記憶起來。

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因左腦中風受傷,出現失語情況的中風康復者,雖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但當把句子加入音樂及韻律,引導康復者唱出來,卻完全沒有問題,例如康復者無法讀出生日歌的詞句,卻可完整地將生日歌唱出,若長時間接受唱歌訓練,患者的語言能力可以逐步恢復。研究人員暫時未能確定語言與唱歌之間的關係,估計唱歌可開啟未受損右腦的語言功能。康復者在接受長達數年的訓練後,語言能力幾乎可回復至中風前。為了確定此治療方法如何發揮作用,研究人員稍後會配合腦部掃描檢查,了解治療如何影響右腦功能的理據。

所以小學生透過唱粵曲而學習中國文字,可開發出一個記憶的新領域,幫助右腦更好地運用音樂區,然後刺激左腦語言區,大大提高了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

古代的印度,僧人通過了梵唄韻律去背誦冗長的經文,幾十萬文字的經文很容易牢牢記住。中國古代詩人和騷人墨客,也是用吟詠的方式去記憶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現在,在美英的大學,凡是需要記憶、綜合、分析、計算的電腦、物理、天文、數學系,中國和印度的學生成就都比白人學生出色,顯出了天賦能力。例如錢學森從小就學習音樂和戲曲,長大了從事空間科學研究,成就斐然。現在香港有不少學校不斷進行考試,篩選學生,不重視中文科,不允許學生背書,也不設中文歷史課,更不提倡朗誦和唱歌,扼殺和浪費了不少有潛質的人才。

小孩有讀寫困難、記憶障礙的,要多訓練右腦,也是一個改進讀寫能力的好方法。如果家長希望子女能夠有良好的中文寫作能力、記憶力和分析力,不妨鼓勵孩子在十歲以前學唱粵曲。

文匯網絡文章

2010年4月14日星期三

蒲公英種子講師計劃-2010年4月13日上午,第一批“蒲公英種子講師”培訓班開課了!

來自北京,上海,安徽,山東,雲南,西藏,貴州等七省兩市,苗族,彝族,藏族,布依族,羌族五個民族的二十位老師和校長,成為第一批蒲公英種子講師。樂朗樂讀潛能開發中心蘭紫老師為大家講授了精彩的親子閱讀培訓課程。通過體驗式的授課方式,這些老師和校長對“讀寫困難”有了新的理解,掌握了切實有效的“親子閱讀“的原理和方法。
老師們都深受感動,有的激動的熱淚盈眶,愧疚自己過去對待孩子的方法,有的說好回去跟孩子說聲對不起,他們紛紛表示會發揚蒲公英種子講師精神,將自己的學習親子閱讀方法和讀寫困難的概念帶回到家鄉,運用於教學,工作和生活中,並分享給身邊的人,讓更多的孩子愛上閱讀,受益於閱讀。




老師們在上課


“這字怎麼寫成這樣了?”試驗後,每位老師們都對自己的書寫作品感到十分的詫異,對讀寫困難兒童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蒲公英種子講師們的體驗分享:



方正成(雲南快樂閱讀老師):“通過這次課,我真想當個好老師,像太陽一樣,把溫暖送給大家。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我們一定會成功!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一起上路,實現我們共同的目標。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方正成給輔導老師的小便條。


丁愛英(山東持續進修基金辦事處協調員):“我現在覺得呢,我來得太晚了。孩子已經大了,如果可能,我會重新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愛讀書的陽光少年。我會把今天學到的這麼多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方法好好總結和吸收,告訴給我的同事和親人,叫他們教好他們的孩子,將蒲公英的項目開展起來。“




宋章寶(安徽孫店明星小學老師):“聽了蘭紫老師上的課,我首先要對我以前教過的學生說聲對不起。沒想到會有這麼多讀寫困難的孩子,回去後我會把今天學到的給我的同事們分享,有些孩子不是因為你兇,你罰他們就可以改變的。還有親子閱讀的方法,我也會教給家長們,讓他們成為優秀的父母。“

肖傑(貴州織金縣明華小學校長):“我來自一個偏遠地方,我們學校現在有390個學生,最大的感觸是我會把今天所學到的運用到工作中去,把蒲公英種子講師計劃開展起來。我不知道為什麼聽完這次課,我很激動,我好像又找回了理想。過去我也很關注孩子們的考試成績,真的不知道閱讀重要到這個程度。這樣說吧,給我一個支點,我會托起一個明天的太陽。我會用行動去證明的!“


鄭建香(雲南麗江清泉完小教師):“我覺得這次來北京不是看到天安門,也不是看見了長城,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老師,我都受益匪淺。這次課程,改變了我以前的認知。“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

My Pride 我的驕傲

為鼓勵大家啟迪兒童學習,送兩首歌給大家:

Metro Vocal Group 所唱的 My Pride 我的驕傲



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一個想法的一個故事 創建一本故事書 - Tikatok



我出版的故事書

什麼是桑史密斯?



桑史密斯生成音樂伴奏,以配合一個歌手的聲音。 只要選擇一個音樂風格,唱進你的電腦的麥克風,並支持音樂桑史密斯會為你創造。 然後分享您的歌曲與您的朋友和家人,網上發布您的歌曲,或者創建自己的音樂影片。



Songsmith from Microsoft Research in 2009

2010年4月6日星期二

香港各大學都有多名讀寫障礙生港大加強輔導

中新網4月6日電据香港《星島日報》報導,別以為中小學生才有讀寫障礙,大學生亦不例外。香港大學約有5名外國和本地學生向校方報告有讀寫障礙,加上隱藏個案,校方估計香港各所大學都有20至30名有讀寫障礙的學生,預計數字或不斷上升。港大正加強校內教授對讀寫障礙的認識,並盼有關學生主動求助。

港大學生髮展及資源中心高級輔導主任林潔儀表示,有讀寫障礙的學生能夠入讀大學,本身早已克服了很多問題,但他們上大學後,須閱讀的書本和文章數量大增,若閱讀技巧欠佳,逐字逐行看,不僅費時失事,亦會因“消化不良”而影響知識的吸收。而且,他們用文字表達、組織文章時會很吃力,短期記憶欠佳,如容易忘記交功課和還書日期。

目前港大約有五名學生,主動向校方表示有讀寫障礙,據此,校方特別安排大學輔導員,指導他們學習的竅門,包括時間管理、閱讀、寫作和抄筆記技巧,又提供會發聲的計算機讀屏軟件,並容許他們提出考試作答加時或使用計算機作答。

港大學生髮展及資源中心輔導及心理培育總監梁若芊說,幫助讀寫障礙學生的最大挑戰,是人人的問題不同,大學輔導專家一般會鼓勵他們繼續使用過去克服問題的方法,若有需要,大學可作配合。她說,年多前向大學申請數万元撥款,打算為有關學生添置MP3,以便他們上課時未及抄筆記,錄音後可重聽,並聘請導師提供校對服務,後來發現需求不大。

梁又說,外國有較佳評估和支持讀寫障礙學生的製度,這些海外學生或交流生到港大註冊時,通常會帶同詳細的評估報告,或已預先了解大學的支持,本地學生則傾向找同學或朋友幫忙。 “能升上大學的讀寫障礙學生都是'超人',相信還有更多正在用自己的方法在大學成功生存。我們幫助這些學生,可以令我們更認識他們的需要。”

林潔儀補充,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估計,香港有9%至12%的學生有讀寫障礙,已被識別的只佔1%至2%,往年會考高考只有數名考生申報有讀寫障礙,須作特別安排,但去年會考相關考生已增至90多人。今年大學聯招為殘疾人士而設的申請表,新增選報有特殊學習困難一欄,港大學生髮展及資源中心將主動聯絡填寫該欄的學生,提供協助。

鑑於評估讀寫障礙的工具愈勢成熟,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大學生獲悉自己有讀寫障礙。

馬會推支援計劃助障礙學童練讀寫

圖:採用教材套如「筆順小體操」、「拍拍大西瓜」等活動,可提升學童對中文字筆順,以及音節數目的認識

【大公報訊】本港約有一成學童有學習障礙,當中佔八成屬讀寫障礙。有見及此,香港賽馬會○六年撥款一億五千多萬元,展開為期五年的「喜閱寫意:賽馬會讀寫支援計劃」,並與協康會製作幼兒語文學習教材套,以提升學童在「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目前已有五間幼稚園採用。

為期五年的讀寫支援計劃,包括培訓教師、研究識別讀寫障礙學生的評估工具等。計劃首席研究員、港大心理學系何淑嫻說,患有讀寫障礙學童的早期徵兆,包括口語發展遲緩、不會將中文字形解碼,以及記憶困難,如未能說出朋友的名字,建議在幼兒園時為學童提供輕鬆教學活動,以鞏固語文知識,對日後升讀小學亦有幫助。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黃俊傑表示,去年底出版的「聽說讀寫──幼兒語文學習教材套」,內有教師指引、教學活動手冊及教材光碟,讓小孩從遊戲中學習,提升語文及文字部首記憶。

採用教材套之一的康苗幼兒園,從低班加入活動如「筆順小體操」、「拍拍大西瓜」等,提升學童對中文字筆順認識,以及說出詞語中所含的音節數目。至於高班學童則透過小組比賽和遊戲,在部首卡及剃鬚膏等道具輔助下,加強認識部首及筆順規則等。

就讀K3、六歲的李沅霖,以往對字形結構的認識較弱,如寫字時,未能掌握左右結構字或上下結構字的比例,如寫「晚」字時,把「日」寫得較「免」更大,或寫少一些筆畫,但經過訓練後,現在寫字著重了左右和上下結構,並加強了筆順的認識。

港約一成兒童有讀寫障礙


根據衛生署資料,香港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約佔10%至12%,當中約七成屬輕微程度,兩成為中等程度,餘下一成情況嚴重。該署轄下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資料顯示,在2006年確診新症中,男女比例約為二至三比一。
讀寫障礙是特殊學習障礙的一種,主要由腦部結構及功能出現先天性異常所致。
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往往難以準確及流暢地認讀及默寫字詞,這可能與他們在閱讀和書寫時,難以辨別字詞的讀音和字形的差別有關。由於在讀寫字詞方面出現困難,兒童在閱讀理解方面亦會產生問題。
於學前階段,這些兒童可能較遲開始說話,並有咬字發音問題。升上初小後,他們在學習讀音和字形的關係時,往往出現困難,容易混淆字形、讀音或意思相近的字詞,並且在默寫時常犯這類錯誤;書寫方面則常出現筆順不正確的問題,英文拼音的表現亦較弱。
到了高小,由於閱讀及書寫內容漸趨複雜,他們在學習上的更為吃力,會因閱讀理解及寫作方面有困難,致學業成績欠佳。

2010年4月4日星期日

售感覺統合評估表 感覺運動學會遭質疑

【明報專訊】不少家長關注子女是否有學習困難,香港感覺運動學會早前從台灣 引進檢核表,供2800名幼稚園家長填寫,發現8%幼稚園生有嚴重感覺統合發展障礙。該會指 感覺統合 障礙與學習困難高度相關,前者很可能是後者的先兆,稍後擬推出定價500元的檢核表及配套供家長及學校購買。有醫生及心理學家對該會做法表示憂慮,建議家長及學校不宜購買。

香港感覺運動學會於近年成立,由社工鍾慕蘭擔任會長,2003至04年間,鍾慕蘭到台灣向成立永春文教基金會的鄭信雄醫生學習感覺運動治療與評估,其後成立香港感覺運動學會,並成為另一遊戲輔導室有限公司的總幹事。

鍾慕蘭昨表示,今次學會引進鄭信雄醫生的感覺統合檢核表,相當具權威,並根據香港文化修改字眼。學會副會長施鍾泰醫生表示,檢核表包含50條問題,共5個失調表徵範疇(見表),供幼稚園家長及教師填寫,透過幼童行為評估他們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例如害怕盪鞦韆、不能完成簡單拼圖等。

指8%幼園生嚴重感覺統合失調

施鍾泰指出,該會邀請34間幼稚園的2800名家長填寫檢核表,根據答案評定分數,以100分為滿分,得分高於40代表正常,30至40分為輕度感覺統合失調,低於30分為嚴重。結果發現,8%幼兒有嚴重感覺統合失調,三成屬輕度,其餘屬正常。

買表先上研習班 學費4000元

鍾慕蘭指出,檢核表僅屬初步評核,若家長填寫後發現子女有感覺統合失調,需要專業評估,例如到其遊戲輔導室訓練,糾正問題。她續稱,該會擬於10月推出檢核表及配套,初步定價500元,供學校購買,她又建議有意購買檢核表的家長宜先上研習班,學費約4000元。

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表示,從未聽過該學會,亦指該會非本港研究兒童學習障礙的權威。他指出,家長或學校若購買該會推出檢核表,除了需要不少金錢外,檢測結果也不一定準確,他不建議家長購買或上研習班。

專家:可信度成疑 或成標籤效應

臨床心理學家李穎明表示,該會只透過50條問題便檢測多達5個範疇的感覺統合表徵,可信度成疑,她亦擔心過早將幼兒分類成統合失調,將製造標籤效應,反而影響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