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話題聚焦:兒童讀寫障礙,我那聰明的“笨”女兒 ( 3 )

讀寫障礙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障礙。有讀寫障礙的孩子,不能正確處理口頭或書面的語言文字信息。他們在拼字、書寫、閱讀、聆聽或者是做算術時,會覺得非常困難。與自閉、多動等其他障礙相比,讀寫障礙兒童的基數更大、表現卻更不明顯,特別值得關注。讀寫障礙家長們面對著艱難的困境:“我們會繼續陪著我們的孩子,直到他們能以自己的形式展現自我。然而,我們能堅持多久,孩子又能堅持多久?”


   進步與挫折

三年級上學期的期中考試,欣欣是在一個單獨的屬於她的“辦公室”裡考試的。一位老師專門為她朗讀題目。讀寫障礙兒童的表現各不相同,欣欣的聽覺並沒有問題。


這次考試成績比欣欣平時成績平均提高了20分左右。


事實上,欣欣​​並不樂意接受這樣的照顧:“媽媽,為什麼我要和別人不一樣?”


在此之前,余靜佳已向學校請求,允許欣欣缺席下午兩堂課,由家教幫助她完成作業。隨著課業一年年變難,欣欣做作業的時間越來越長,余靜佳不得已請求這樣的特殊安排。學校表示支持,特意為欣欣安排了一間空房間。


欣欣還是不樂意:“媽媽,你是想讓全校人都知道我有問題嗎?”


“抱歉,媽媽還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余靜佳想了想說,“要不你先試一個星期?如果你不喜歡,媽媽也不堅持了。我們再想別的辦法。”


過了幾天,欣欣開心地主動向媽媽誇耀起她的“辦公室”來。裡面有一張搖床,還有一張大沙發,就連靠枕也是卡通圖案的。她帶同學們參觀,“別人都羨慕得要死”。


余靜佳除了請家教,她還帶著欣欣參加了教育機構矯治。孩子每季度還需要直飛深圳一次接受培訓。只要有時間,臨睡前她也陪著欣欣一起閱讀。


然而,兩年多過去了,欣欣的讀寫障礙矯治效果卻不怎麼明顯。即便得到特殊安排,從下午就開始寫,她的作業還是要到晚上八九點鐘才可以完成。


讀寫障礙不是疾病,沒有藥方也不可能治愈,只能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得到緩解和克服。對欣欣來說,一切都還只是剛剛開始。


“她只是在逐漸認知,自己不是容易考100分的孩子。不管多努力,她就是經常只能考60分的孩子。”


  欣欣還不知道什麼是讀寫障礙。她有次問媽媽:“為什麼你要求姐姐考100分,卻從不要求我呢?”


余靜佳回答說:“別說你考60分,只要你付出了努力,你考零分都是很棒的。每個人的強項不一樣,你是特別的孩子。”


欣欣卻不依不饒:“媽媽,我就要考100分!”


終於有一次,欣欣的數學突然考了99分。她回家大哭一場:“媽媽,我就差一分就是100分了!”  

余靜佳一陣心疼。她總是為好勝而堅持的孩子心疼——當女兒好幾天都記不住一個簡單英文單詞的時候,當女兒問她自己為什麼不能當學習委員的時候,當女兒拿回試卷不願說分數的時候,特別是,當女兒堅持以100分為目標的時候。

“我不知道二年級是苦的,一年級是甜的……我愛的是甜,苦我不喜歡。”這是欣欣的一篇日記。這個不到10歲的孩子,將標題取為《我的苦》。


“學校和老師都已經很配合我了,但是整個教育體係並不適合這樣的特殊孩子”,余靜佳終於決定,在四年級將兩個女兒都轉入國際學校就讀。


在那裡,或許欣欣的繪畫天斌可以被更加充分地發揮。上課時做筆記,別的孩子用單詞,她用圖畫。襯衣、褲子,用符號記錄意義,“用特別準確、簡單的圖示,不像別的孩子一畫就複雜了。”


欣欣起初想做獸醫,最近想做服裝設計師,偶爾還會說繼承媽媽的事業做一名建築師。她的體操練得很好,單手倒立是班上活動時的保留節目。


她也仍然很努力。余靜佳正在籌劃,建立一個民間公益機構,幫助更多類似問題的中國孩子。與自閉、多動等其他障礙相比,讀寫障礙兒童的基數更大、表現卻更不明顯,特別值得關注。


有一次,欣欣問媽媽:“為什麼別人播種都馬上開花了?為什麼我播那麼多種子,都沒有開花啊?”


余靜佳忍住眼淚,微笑著回答:“種一粒種子,就會收一粒果實。有的人很多時候都沒有收,但是突然有一天,哇,她收了很多很多的果實。欣欣,你的那一天還沒有到來呢。”

話題聚焦:兒童讀寫障礙,我那聰明的“笨”女兒 ( 2 )

讀寫障礙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障礙。有讀寫障礙的孩子,不能正確處理口頭或書面的語言文字信息。他們在拼字、書寫、閱讀、聆聽或者是做算術時,會覺得非常困難。與自閉、多動等其他障礙相比,讀寫障礙兒童的基數更大、表現卻更不明顯,特別值得關注。讀寫障礙家長們面對著艱難的困境:“我們會繼續陪著我們的孩子,直到他們能以自己的形式展現自我。然而,我們能堅持多久,孩子又能堅持多久?”


    聰明或愚笨


2011年的這個暑假,欣欣和姐姐一起,去了台灣的外公外婆家。每天晚上,余靜佳都能從父母口裡聽到姐妹倆每天發生的故事。

有一天,外婆出門買了兩碗麵給姐妹們做早飯。姐姐不喜歡吃麵,怎麼也不樂意。外公勸著姐姐,今天外婆身體不舒服,還是冒著大雨出門的……聽了這話,姐姐終於拿起筷子,不過只吃了兩口,還是放下了。


欣欣沒說話,走過去把姐姐剩下的面吃完。 “欣欣真是個貼心的孩子。”外公說。


余靜佳一直以小女兒為傲。欣欣成長於寬鬆開明的環境中,天性溫暖,易於感染旁人,從小便讓媽媽收穫很多讚美與羨慕。
“她能感受到別人的心情。”班主任鄭鑫老師如此評價。她收到過欣欣的一份手工禮物。在欣欣家人合照的背面,欣欣用彩色鉛筆劃了小小的心型圖案,旁邊寫著“因為愛,我們認識”。欣欣包裝好,鄭重地送給老師。


幾乎沒有老師和同學不喜歡欣欣。然而,她還是被從班長的位置上撤換下來——因為考試成績不好。學期末的“三好學生”評比,也沒有她。

漸漸地,欣欣變得沒有那麼聽話。她在考試前一晚蹭到媽媽的床上,吵著要和媽媽一起睡。她還埋怨作業怎麼也寫不完,煩躁起來又是哭鬧收場。


只有媽媽余靜佳明白,欣欣害怕了,正在一點點喪失自信。


她投入更多的精力親自輔導欣欣。為容易混淆的詞語編寫口訣,將兩個步驟的數學計算簡化成兩個問題。欣欣的一次數學考試只考了43分,余靜佳將捲子抄寫一遍後讀題給女兒聽,重做一次的結果竟是95分。她將兩張卷子訂在一起,讓欣欣帶給數學老師看。


她還支持欣欣學體操、學畫畫,“一切努力,都是要在其他方面加強欣欣的自信心。”


余靜佳開始向老師和學校尋求幫助。學校副校長藍瓊,直到這時才第一次知道什麼是讀寫障礙。她學的師範專業,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學教材中,沒有出現過這個名詞。


在余靜佳的建議下,學校請來北京一家學習潛能開發中心,為300多位學生提供免費測評,結果顯示,竟有30名左右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讀寫困難,這大大超出藍瓊副校長的預料。


而願意參加測評的,還只是部分學生而已。有的孩子,老師感覺像,與家長商量時卻遭到拒絕。 “我的孩子沒有問題。”家長這樣說。


   幫助、互助與自助



“孩子們不是有問題,而是需要幫助。”蘭紫老師曾是廣播電台讀書節目主持人,後轉行親子閱讀出版行業,接著在2007年主導創立了一家學習潛能開發中心,致力於改善讀寫困難兒童能力和環境。在國內,比較知名的類似機構只有三四家而已。

蘭紫更樂意將讀寫障礙推廣為“讀寫困難”,正是考慮到中國家長們的接受程度。她接觸過的讀寫困難兒童的媽媽,有的一心離婚,有的甚至不想看見自己的孩子。像余靜佳這樣敢於面對並積極解決問題的家長並不算多。


從欣欣二年級起,蘭紫老師和她的團隊每周到校兩次,為孩子們提供矯治訓練。她和學校老師都不會提起“讀寫困難”這個詞,只是告訴孩子們,他們應該參加一個閱讀班。


余靜佳告訴欣欣,你也要參加這個班,做腦力操和其他練習。


欣欣不理解:“媽媽,我為什麼要做腦力操呢?”


媽媽回答:“因為你太聰明了,聰明得都有點不平衡了。”欣欣更奇怪了:“那是要把我弄笨嗎?”


腦力操有十多組動作項​​目,比如“山立”一節,是以特定的姿勢雙手拋沙包,視線跟著沙包運動,同時倒著數數。這是一種以運動刺激腦部語言區的方法。


欣欣還可以觸摸到一個漢字的立體模型,或是在老師的幫助下用手在砂紙上慢慢地寫字。手是運動覺、眼睛是視覺、再加上聽覺,當多感官之間的聯繫過程加強,欣欣才可能記住一個字最終成形的樣子。


欣欣和30多位同學組成閱讀班,余靜佳也開始為家長間的互幫互助而努力。在她成長的台灣,學校均成立家長會或家長委員會,各地區和全台灣還有家長聯盟。家長會代表可以參加教師評審委員會,甚至可以參與校長遴選。她決定,將學校裡有共同困難的家長們聯合起來。


在她的主導下,2009年國慶假期裡,30多位家長們召開了第一次家長支援會。地點就在學校,主題是關於孩子們的讀寫障礙。


起初,余靜佳是不希望將這次聚會變成媽媽們大倒苦水的“怨婦會”的,然而,似乎只有傾訴過後,媽媽們才有勇氣和力量面對。


一位媽媽說,她找回了一個兒子。在不知道讀寫障礙以前,她認為大兒子完全是一個壞孩子,於是把所有母愛都轉移給老二。直到得到大兒子的測評結論,她才在時隔很久後再次擁抱被自己忽視與責怪的孩子。


聽著的媽媽們都在抹眼淚,余靜佳也哭。然而,家長會的成效還是讓她非常開心,“因為家長通過這樣的認知和努力,重新與孩子建立了關係”。


家長支援會希望做得更多:以更好的詞彙描述讀寫障礙;對老師們進行更多培訓;邀請部分老師參與;建立育兒共享通道;對校方提出需要配合的要點或請求。


余靜佳第一個想要為孩子爭取的權益是,獨立考試的機會。


在美國、香港等特殊教育制度完備的國家和地區,學習障礙兒童是可以獨立考試的。此外,孩子們還可以享有更長的考試時間和字體更大的試卷。余靜佳首先希望從學校層面,為女兒爭取一些“補償性的公平待遇”。


“除非你有這樣一個孩子,你才會知道家長有多辛苦。不管是你要幫助她,或者是你要理解她,你要幫她抵禦各方面的壓力,或者你要幫她找到出路,都很難。”余靜佳說。


她一位朋友的女兒,在聽她講過讀寫障礙概念後,才發現自己也有這個問題。這位女孩重新規劃人生,發現自己有繪畫的天賦,於是申請進入美國最好的藝術學院,最終如願以償。


“我們將面對著艱鉅的任務,繼續陪著我們的孩子,直到他們能以自己的形式展現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讀寫障礙家長們共同的擔憂是,我們能堅持多久,孩子又能堅持多久?”


話題聚焦:兒童讀寫障礙,我那聰明的“笨”女兒 ( 1 )

讀寫障礙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障礙。有讀寫障礙的孩子,不能正確處理口頭或書面的語言文字信息。他們在拼字、書寫、閱讀、聆聽或者是做算術時,會覺得非常困難。與自閉、多動等其他障礙相比,讀寫障礙兒童的基數更大、表現卻更不明顯,特別值得關注。讀寫障礙家長們面對著艱難的困境:“我們會繼續陪著我們的孩子,直到他們能以自己的形式展現自我。然而,我們能堅持多久,孩子又能堅持多久?”




  聰明的“笨”女兒

位母親和她的女兒,兩位讀寫障礙者,共同尋找著通往世界的另一種可能“書架上有31本書,借走了9本,還剩幾本書?”這道數學題,在作業本上靜靜等待著一年級女孩余欣欣(化名)的解答。  “13-9=4”,欣欣寫。看到女兒又把31看成13,一旁的媽媽余靜佳提醒著:“欣欣,要多看幾遍題目啊。”欣欣有點委屈:“媽媽,我都看了三遍了!”  余靜佳心裡一動。上小學後,欣欣常常犯類似的低級錯誤。比如,“81是大於、等於還是小於18?”欣欣會填“等於”。拼音課上,她也分不清“p”和“q”……煩惱一年後,余靜佳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她的女兒欣欣,是一名讀寫障礙兒童。讀寫障礙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障礙。有讀寫障礙的孩子,不能正確處理口頭或書面的語言文字信息。他們在拼字、書寫、閱讀、聆聽或者是做算術時,會覺得非常困難。從台灣來到北京的女建築師余靜佳,曾在美國留學時聽說過讀寫障礙這回事。現在她又開始查閱資料,她發現,不同國家孩子遭遇讀寫障礙的比例,多的高達15%,少的也有5%左右——這是一個龐大的存在。然而,當她把這些信息告訴欣欣的北京老師、自己的朋友們時,卻幾乎沒有人聽說過這個詞語。





  家裡有個“愛迪生

當欣欣被確定為“讀寫障礙兒童”的測評報告一拿到手,余靜佳鬆了一口氣,像是卸下了千斤重的擔子一般。  她終於找到癥結所在。之前一年,她和女兒深陷迷宮,焦灼徬徨而不知道方向。剛上北京師範大學奧林匹克花園小學一年級,欣欣就被任命為班長,一度成為學校裡的明星新生。她眼神機靈、處事大方,被藍瓊副校長評價為“一看就是成績好的聰明苗子”。第一次期中考試,欣欣考得不錯。不料接下來,她的成績明顯下滑,特別是數學常常不及格。班主任非常困惑,孩子上課回答問題都對,作業也對,偏偏一到考試就失誤。老師委婉地提醒余靜佳,班長應該加油了。

  不料,媽媽比班主任更加困惑。余靜佳還有個大女兒,比欣欣大一歲。兩姐妹的機靈程度不相不下,她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一模一樣,結果卻完全不同。回家寫作業,姐姐只要一個小時,妹妹卻要三四個小時。姐姐已經在看課外書了,妹妹還在為了一個“國”字糾結。


抄寫這個字,先一橫,再一折,三橫……欣欣至少要回看三四下。後面一個逗號,還要再看一眼。欣欣會將左右偏旁的字寫反,將兩個數字看反。媽媽提醒她:“哎哎,你怎麼會刻印章呢?”


然而,事實卻不像開玩笑那麼輕鬆。余靜佳的輔導費時費力,欣欣的成績毫無起色。余靜佳將困惑求助於周圍的朋友、老師,沒有答案。萬般無奈下,她還向一位中醫兼算命先生的“大人物”尋求偏方。


直到有一天,一個英文單詞Dyslexia突然蹦進她的腦海。它的意思是讀寫障礙。她開始蒐集資料,發現欣欣的表現——混淆上下左右、朗讀時跳字或跳行——這些與讀寫障礙症狀一一對應。


“不知道原因,我很困擾;當我知道的時候,我太高興了!”余靜佳終於明白下一步應該做什麼了。


  她繼續研究。每個漢字都是集聲音、外形和意義於一體,而讀寫障礙兒童正是在掌握這三者之間的聯繫時出現延遲或信號丟失。他們大腦中處理語言文字信息的部分與一般孩子不同,並非智力缺陷,而是腦部成長過程的異常特徵。遺傳、早期培養等諸多因素都可能導致讀寫障礙。


這時,余靜佳才突然意識到,作為欣欣的母親,她自己也有著讀寫困難的徵兆。小時候寫作文能得九十分,但因為錯別字就要被扣掉二三十分。 “鄭”字的偏旁,她到現在還記不住那個耳朵在哪一邊……在快50歲的時候,她才為自己求學時的艱難歷程找到一個遲到的真相。


愛迪生、愛因斯坦、達·芬奇、丘吉爾、湯姆·克魯斯……余靜佳還看到一長串的讀寫障礙名人名單。她想起欣欣入學時,自己代表新生家長所作的演講,“家長一定要相信你的孩子,相信孩子一定有某方面的天賦。如果老師說你的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應該說,很慶幸,我有一個'愛迪生',我要把孩子帶回家去養。”後來,余靜佳常常以此自嘲:“沒想到我就中獎了。我就有個'愛迪生'!”


讀寫障礙在中國成被忽視的“魔障” 國內專家呼籲公眾理解


2011年08月16日10:27 中國新聞網

被忽視的魔障

站在同樣的跑道前,別的孩子是速度賽,讀寫障礙兒童卻是跨欄賽——很多時候,這些障礙甚至不被旁人認​​知

7歲的男孩文文,面向鏡頭,講述他最大的心願:“如果我有原子彈,就把學校給炸了。”他的神情沒有變化,就像說“如果我有五毛錢就要去買口香糖”一樣自然。

文文討厭學校,討厭學習。他讀課文,一個字念完了,可能要看上兩秒鐘才蹦出下一個詞。他寫字,總是寫不進田字格里,一筆一劃戳在紙上,“就像刨地似的”,他的老師說。

文文是一名讀寫障礙兒童,也是老師們眼中的“差孩子”。

在中國,像文文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站在同樣的跑道前,別的孩子是速度賽,他們卻是跨欄賽——很多時候,這些障礙甚至不被周圍認知。

根據國際讀寫障礙協會(International Dyslexia Association)的界定,讀寫障礙是一種學習障礙,特徵是不能正確發出或接收口頭或書面的語文信息。讀寫障礙兒童在拼寫、組詞、閱讀、書寫等方面都會遇到困難。讀寫障礙是特殊學習障礙(包括讀寫障礙、特殊語言障礙和操作協調障礙等等)中最常見的一種。

跳字漏行、增字、替換字、倒反念、混淆相似字、寫同音異字、鏡反字、字體歪斜大小不一、英文連字不空格、看不懂數學應用題、無法理解閱讀內容……讀寫障礙的常見特徵雖多,卻很少會同時全部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成長的痛苦

讀寫障礙人群究竟有多大?來自美國全國保健研究所2004年的預計,美國約有15%人口受到各類學習障礙所影響,其中已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當中,有8成以上屬於讀寫障礙。

曾經有人認為,英文是表音文字,字母的不同順序影響讀音;而漢字是表意文字,像圖畫一樣的外形與讀音無關,因而中國兒童應該沒有讀寫障礙問題。然而早在十多年前,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劉翔平便發現有讀寫障礙症狀的中國孩子。

事實上,漢語的讀寫障礙更加複雜。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而讀寫障礙的孩子形音捆綁加工能力落後,即便好不容易捆綁上了,轉錄的速度又比別人慢幾毫秒”,劉翔平教授解釋他的研究成果。

有香港學者調查指出,香港兒童存在讀寫困難的普遍率高達9.7%至12.6%。而在中國大陸,對讀寫障礙的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研究才剛剛起步,還沒有進行過全國性的流行病學調查,只在部分地區有零星結論。

 2007年,華中科技大學(微博)同濟醫學院的兩位教授採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武漢市某城區4所普通小學3至5年級平均年齡為9.41歲的1200名學生,根據國際疾病分類診斷第10版中閱讀障礙的定義,採用逐層篩選的方法診斷漢語閱讀障礙兒童。結果顯示:閱讀障礙的發生率為6.3%。

 “5%~10%,是國內被普遍接受的讀寫障礙兒童比例。”劉翔平教授說。

他接觸到的讀寫障礙兒童,“普遍低自尊、學習動機低下。像奴隸似的,沒有學習的樂趣和投入”。

另外,“相當一部分讀寫障礙的孩子,注意力也存在障礙,兩者有重合部分”。

還有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某學習潛能開發中心的創辦人蘭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接受矯治的300多名孩子中,有40多人同時還在接受心理治療。他們過分敏感、強迫症、習得性無助,還有孩子出現自殺傾向。

 “讀寫障礙不是病,不可能藥到病除,這是一個很艱苦的一個過程。改變和接納是平衡的,一邊接納它,一邊改正它”,劉翔平教授深感中國家長的急功近利,“事實上,閱讀是勤能補拙的,雖然不能治愈,但可以補償。一旦孩子認識到兩三千字,這個瓶頸效應該可以過去。這需要家長花力氣花時間來抓一抓,將閱讀變成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家長們總是希望走捷徑,恨不得找到'神醫'讓孩子改頭換面。

”在獨生子女政策與激烈生存競爭的當代中國背景下,這樣的焦灼儘管可以理解,但在另一方面,家長和孩子其實可以不被分數所困。人們常舉例3歲才會說話的愛因斯坦、反著書寫的達·芬奇、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讀寫障礙者並非意味“懶惰、弱智”,相反,他們在音樂、繪畫、運動、設計、電子、機械、戲劇等領域可能有著超出常人的禀賦。

於是,在國外,閱讀障礙者被俗稱為“聰明的笨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梁威曾參加一個在美國舉辦的國際學習障礙研討會。 3000多人的會場,除了專家學者,一大半都是家長。一些八九歲的小男孩盤腿坐在主席台前的地板上聽,聽完後上台演講:“我有拼讀障礙,但這並不妨礙我學習……”

這讓梁威印象深刻,“這樣的場景,你在國內絕對看不到。”

忽視與進步
中國讀寫障礙的研究始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陸較香港台灣地區為晚。在此之前,從19世紀中葉起的臨床醫學報告個案、20世紀提出學習障礙概念、直至上世紀70年代教育立法,西方的學習障礙研究已走過漫長路程。

1949年,國際讀寫障礙協會成立。美國、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也成立了讀寫障礙研究協會。 2000年,梁威教授等人參與成立了學習障礙研究專業委員會,挂靠在中國教育學會兒童心理專業委員會之下,是一個三級學會。之後,隨著國家對三級學會的管理調整,這個委員會自動解散。目前的研究,多以課題形式存在。


至今為止,還沒有統一的診斷評估標準可以用於漢語閱讀障礙。有的學者用識字量,有的學者用閱讀測驗判斷是否低於同年級水平,還有學者翻譯修改國外學習障礙篩查量表。而提供讀寫障礙矯治服務的教育機構,國內知名的不過三四家,矯治理念也各有不同。從基礎到應用,讀寫障礙研究在我國仍在“初級階段”。


“在大陸,教育心理學講的是普通人,特殊教育又在講殘障人士。而這一大部分讀寫障礙的,無形中就成了(誰也不管的)邊緣人物。”劉翔平教授說


而在台灣,《特殊教育法》將學習障礙與智能障礙、視聽覺障礙並列,共同稱為“身心障礙”列入保護。 2010年6月,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發布了一份《為學障學生提供服務》的文件,明確表示,“經評估確定有讀寫障礙的考生……可提供適當的特別考試安排”。


這些安排可能包括:筆試時間延長四分之一;考生可以隔行或者隔頁書寫;90分鐘或以上的考試,考生可申請每45分鐘休息5分鐘。另外,考評局還可以為學生印製單面試卷,甚至提供象牙色的捲子。


香港的小學還會對剛入學的孩子進行早期識別。如果在指定機構測評為讀寫障礙,孩子們將獲得香港教育統籌局劃撥給學校的特殊教育基金,每位孩子1萬港元。美英等西方國家也有類似政策。

“其實,這些政策是在減少未來的社會投入。”劉翔平教授說。旅行時,他曾注意到鄰座的一個姑娘。一份報紙,她讀了四個小時還沒有讀完。細細一問,她是化妝品銷售員,沒有上過大學。


有數據顯示,只有大約8%的讀寫障礙者可以完成大學學業。而染上網癮、酗酒,或是失業乃至犯罪,被應試教育淘汰的另一部分,有可能成長為社會的不安定因子。


劉翔平教授、梁威教授和蘭紫都努力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講座推廣這一理念。然而,在一次會上有家長聽了蘭紫對矯治讀寫障礙的介紹後,回家一問,身邊沒人聽得明白這件事:“其他人都不知道,你肯定是騙我的! 


那位在她面前說心願是“用原子彈炸學校”的男孩文文,最終也沒有來接受矯治。文文的媽媽回家後向老公提起,不料老公責罵她:“你才腦子有病!我的兒子沒有問題!”奶奶也不贊成:“花這錢,還不如請個家教讓他好好學習呢。”


蘭紫深感常識普及還要繼續,因為,“只有公眾的了解,才能最終產生對這個群體的理解”。

記者/陳薇 文/ 王一凡 (中國新聞網)

持續的練習 克服讀寫障礙

資料來源:SiLive.com / 2011-08-25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如果你的孩子到了兩歲還不會開口講話,但是能夠了解你在說什麼,或是認字困難、閱讀速度很慢,那麼他可能有讀寫障礙的問題。更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親要正視學習障礙孩子的「進步」。


讀寫障礙,是大腦內解構語言區域的神經出現異常而導致的一種學習障礙。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格雷‧利普塔克(Greg Liptak)博士的研究,學習障礙的孩童通常和其他的孩子一樣聰明,但是某些特定的能力有障礙。


讀寫障礙即是讀、寫的能力有障礙

學習障礙的特徵差異性很大,美國小兒科學會指出父母需要注意的徵兆包括:語言發展遲緩、專注力不足、以及協調能力有問題。學習障礙的孩子可能有書寫困難,筆畫不易辨識、口語表達困難、容易混淆方向、無法專注、以及無法記憶事情及資訊。

 利普塔克博士表示,如果被診斷為學習障礙,會有兩種治療方式:包括持續的練習以及依照孩子特殊的狀況做調整,例如:讓有閱讀障礙的孩子聽錄音帶,或是讓有書寫障礙的孩子用鍵盤打字的方式練習,而發音練習也是一個有用的方法。 他也強調,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在暑假也需要持續的練習;「如果沒有持續使用讀寫能力練習,學習障礙的孩子很容易失去讀寫能力,因此讓孩子持續地『讀、寫』是很重要的,也可以帶孩子從事他們會感到有興趣的學習活動,例如:逛博物館。」

正視學習障礙孩子的「進步」

他強調,若父母親發現孩子有學習上的問題,應該馬上看診或是請教專家。早期診斷才能早期治療,對孩子的幫助越大。更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親要正視學習障礙孩子的「進步」。太過於強調孩子不會的地方,會讓孩子感到挫折或是壓力,父母親應該多多鼓勵孩子的長處。

利普塔克博士表示學習障礙的孩子常會遇到兩個問題:第一,父母親否認孩子有學習困難的狀況,尤其是有成功職業的父母親;第二,學習障礙的孩子常常被誤解是因為懶惰而學習狀況不佳。

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腦部發展異常致數障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 八大於五這簡單的數字概念,一般六、七歲的學童應已明白,但有先天數學障礙的學生,腦部對數學概念如在視覺空間、列序、文字理解等的認知能力出現缺損,未必能夠明白。有志願機構指,過去十年外國對數障學童的研究增加,但仍未有數障的測試標準,只能根據臨牀經驗識別,例如其他學科成績優秀,但數學科成績等別差,而學校每級數學成績最差的一成學生,是數障的高危分子。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姜源貞指出,有數障的人並非智力不正常,而是兒童的記憶力、視覺感知能力、視覺空間、列序、文字理解、資訊處理等方面出現偏差,即使接受教育後,對處理抽象的數學概念仍感困難,如十進制、分數等。不過,她指外國近十年才有較多的學者對數障進行研究,但仍未訂出一套標準的測試確診兒童有數障問題,只有據臨牀經驗,觀察兒童的行為和學科表現,識別出哪些人有數障的表徵。姜源貞表示,由於數障在本港仍是較新的探討題目,因此本港暫未有相關的統計數字。不過,她指學校每級數學成績最差的一成學生會是數障的高危分子。


現時專家識別學童是否有數障,一般有三個步驟。首先要排除學童是因個別問題而數學特別差,如除去智力缺損、討厭數學、討厭數學老師等因素;第二步是檢視學童數學科表現是否比同齡兒童特別弱;最後須安排學童做與數學相關的認知測試,包括數數量、辨別數字大小、簡單加減計算等題目。


數障的徵兆一般在三歲後出現,姜源貞表示家長在學前階段,可通過多感官刺激教學活動,利用實物教材,強化兒童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外國還設有互動電腦遊戲幫助數障學童。她指,「數障兒童通常記憶力較弱,背不了乘數表,通過多感官刺激的教學方法,有助他們衝破數障困難。」而先教兒童理解數學的基礎概念,才教計算步驟,有助他們容易吸收。


為幫助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童,協康會九月將推出「尋因越障」特殊學習困難學童支援計畫」,為疑有讀寫障礙、數學障礙等兒童提供免費的針對性訓練。

注意力不足過動兒 易有書寫障礙




根據研究,與同儕相較,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童似乎也比較容易有書寫障礙,像是拼字及文法出現錯誤。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資料,年齡介於4 至17歲的美國孩子,近10%曾被診斷出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近幾年來人數不斷增加。


美國梅約醫院的卡杜西克主導此研究,追蹤將近6000名小孩。卡杜西克說:「對學術成就、社會及行為福祉而言,書寫是很重要的技能。」教師及家長往往忽略書寫語言障礙的嚴重性;如果沒有在初期察覺過動兒的書寫障礙,並想辦法解決,孩子可能成年後都還身受其苦。


卡杜西克及同僚追蹤學校、家教及醫療紀錄,檢視哪些孩童有過動症狀。他們也評估這些孩子高中時期在寫作、閱讀及智力測驗上的表現。


總共有379名孩童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過動症在男孩中較為普遍。另外,略超過800名孩童,寫作能力測驗結果不理想,而具有書寫障礙的孩童,多半也都有閱讀障礙。書寫障礙在罹患過動症的男孩及女孩間較為普遍,將近2/3的過動男孩,有書寫障礙,比例遠高於非ADHD 同儕的1/6。


全文網址: 注意力不足過動兒 易有書寫障礙 | 國際萬象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特殊教育講座系列第二講


為協助家長及早識別孩子是否有特殊教育需要及尋求專業支援,何秀蘭立法會議員辦事處自7月起舉辦特殊教育講座系列,第二講將於9月17日舉行,內容是幫助家長深入了解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的孩子之特性、需要和各類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因素,透過改善家庭關係、社區、教育及專業支援去協助孩子面對特殊需要問題,從而發揮自身潛能。歡迎有興趣的家長、老師或關注特殊教育的人士參加。

講座詳情如下:
日期:2011年9月17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30 - 4:30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103室
費用:全免
報名:2504 3733 (座位有限,敬請報名留座)

講座內容:
1. 如何了解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的孩子之特性和需要
2. 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各種因素
3. 家庭關係對這些孩子的學習及社交影響
4. 探討孩子所需的社區、教育及專業支援

欲重溫第一講《家有獨特孩子,父母如何面對?》的錄影片段及特殊教育的相關資訊,請瀏覽http://www.cydho.org.hk/chi/node/1023

2011年8月16日星期二

誠邀參加雲端應用工作坊

雲端技術,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商業和個人領域,而 Google 亦提供了很多免費的雲端應用軟件給人們使用,為了讓更多人能好好地運用這些免費的網上資源,增強工作果效,提高團隊的協作能力,本會(香港兒童啟迪協會)得到香港教育科技促進協會與 D P SYSTEMS 的贊助,以回饋社會之心,誠邀閣下參加 25/8/2011 (星期四)為社區各大小慈善機構、非牟利組織提供免費 Google Apps Basic (基本) 之入門雲端應用工作坊,以幫助協會義工及NGO (非政府(志願)機構) 工作者提升服務效率。
工作坊內容︰ 1. Basic 基本雲端應用工作坊 - 如何藉電郵Gmail或日曆Calendar發送邀請 - 如何用手機與谷歌應用 Google Apps 協作 - Google Doc (雲端版Office) 協作 - 雲端版 Office Web 2.0( 社交溝通平台、互相分享等功能 ) - WIFI 安全互聯網 。 對象 : 義工、會員及用戶( 人數 20 ) 參加者需自備具 WiFi 上網手提電腦 / iPad 地點 : 民政事務局 - 港島東區鰂魚涌社區會堂會議室 
報名按此 網上表格
地址 : 鰂魚涌基利路一號 逸樺園一座旁 太古地站 B 出口左面往北角方向路旁小公園左轉

身障生準備班 魔法校長戴皇冠



  • 2011-08-16
  •  
  • 中國時報
  •  
  • 羅浚濱/竹縣報導


新竹縣小一新生有八十五位是學習障礙或輕度智能障礙,教育處為讓特殊生提早適應學校環境,十五日在新社國小開辦準備班,安排八名普通生擔任班上小天使一起學習,實際演練學校生活,透過特教團隊觀察記錄特殊生,以便日後做個別化教學。

教育處特教科長蔡淑貞表示,縣內國中、小現有一千七百多名特殊生,剛進小一的新生要融入學校生活,大都需要一段學習時間,今年首度開辦準備班,採自由報名共十六人參加,十三人是資源班學生及三名啟智班學生。由特教教師、治療師等組成的專業團隊,將安排特教課程,從物理、職能、語言及心理等方面,找出特殊生的優弱勢能力,提供諮詢及直接治療,讓家長及後續安置學校教師做平時復健療育參考,納入個別化教育計畫。

小朋友說,「第一天上學,很高興,有小天使,還有魔法校長!」縣長邱鏡淳裝扮成魔法學校校長,一一為特殊生戴上皇冠,並贈送彩色蠟筆,要他們畫出自己的精彩人生,相約三個月後展現學習成果。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揚州下月,啟動“個別化教育”計劃

記者昨日從市教育局了解到,新學期伊始,我市的所有小學均將推行一種新的教育計劃“個別化教育”。市教育局基教處副處長陳月明稱,“個別化教育”計劃強調以班主任“牽頭”的教師團隊合作方式,這一計劃將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長以及特殊需要,為他們提供具體而有效的教育方案。記者還了解到,“個別化教育”將在新學期針對二年級及以上的小學生施行。儘管2007年我市曾進行過“個別化教育”的試點,但在全市小學全面推廣這一教育計劃,尚屬首次。
  
對像是誰?  
最終將覆蓋所有小學生【規定】每年8月下旬,相關年級班主任根據本班學生實際,篩選有生理障礙(如弱視、重聽)、智力障礙、生活和社會適應障礙等類型學生,提出特殊需要學生的建議名單,經個別化教育計劃實施小組會商,確定服務對象,同時明確1名指導教師為該計劃實施負責人。

【解讀】陳月明告訴記者,“個別化教育”計劃所針對的特殊需要學生,目前有這些:超常、特長生,學業成績略差的學生,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偏科生以及偏調皮的學生等。不過他強調道,每個學生都​​“有長有短”,“個別化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覆蓋所有小學生,使他們都能“揚長避短”。 “眼下,我們要從最需要、教師能做的做起,逐步推廣到所有小學生。”陳月明稱。【解疑】那麼,“揚長避短”應達到怎樣的程度呢?陳月明解釋說:“要"充分"地長,"合格"地短。”即在充分引導學生髮揮長項的同時,讓他們偏差的項目達到合格的水平。  

關鍵在誰?  
班主任牽頭的教師團隊【規定】各地小學二年級以上班級,由班主任牽頭建立個別化教育計劃實施小組,本班相關學科教師、學校管理人員、相關專業人員、學生家長廣泛參與,為特殊需要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學校要選擇責任心強、業務能力強且具有愛心的教師擔任班主任;要組織指導教師參加相關培訓,促進其初步掌握各類特殊需要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基本的教學方法,正確地處理集體教學與個別輔導的關係……對個別化教育工作成效顯著的教師在職務晉升、評優評先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解讀】既然“個別化教育”對孩子的綜合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那麼,這個計劃成功與否的關鍵在哪裡?月明稱,應當是以班主任牽頭的教師集體。他還強調,班主任要積極發揮作用,但關鍵在於團隊合作的方式。


【解疑】不過有家長對此感到疑惑,既然班主任和老師都把焦點放在“兩頭”,那麼對普通學生的教學會不會受到影響?陳月明告訴記者,個別化教育計劃是一種以團隊合作為主要方式,根據特殊需要學生的身心特徵和適應普通學校教育實際而製定並實施的具體教育方案,是有效實施國家課程計劃的補充性和支持性的“生本發展”計劃,因此並不會對日常教學造成影響。  

如何實施?  
下學期起,一年一循環【規定】各個計劃實施負責人依據“特殊需要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範式,按下列基本步驟草擬個別化教育計劃:學生基本情況和現有的能力水平分析;確定學年教育目標;議定提供教育服務的時間、內容和指導教師;商定家庭教育協作內容等。再通過徵詢本組成員意見進行完善。學校和指導教師要採取恰當的措施和方法保證個別化教育計劃順利實施。實施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也可以通過課外個別輔導來進行。每份個別化教育計劃一般進行兩次評估。


【解讀】陳月明表示,早在2007年,我市就已在四季園小學、公道小學及邗江實驗小學等學校試點過“個別化教育”計劃。 “這是一項很細緻、很複雜的工作,當時條件還不夠成熟,我們做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陳月明說。在此基礎上,下學期開學後,全市所有小學都將推行“個別化教育”計劃。 “現在的條件也比較成熟,過去老師的精力有限,現在尤其是農村推進小班化教育後,老師們都有經驗了,而他們通過實踐也認為個性化教育很有必要。”他說。個別化教育將採取一年一個循環的方式,這包括教學計劃本身、參與人員等,一年的“個別化教育”下來,將會對其“目標是什麼”、“是否達標”等進行評估,以累積經驗。陳月明稱,堅持3年肯定會有效果,還需要從實踐中繼續積累經驗。



在《特殊需要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表上,記者註意到“學校特殊教育教學服務”一欄中的“集中教育教學活動關注點”和“課外個別指導計劃”兩個分欄。陳月明表示,老師及其團隊將通過課上及課下對學生進行觀察以對其進行個別化教育,如“集中教育教學活動關注點”可能會填寫“課堂上開小差”,在知道該生的這一缺點時,老師會相應對其進行提醒和幫助。  

特殊教育  
積極幫助三類殘疾兒童【規定】各地特殊教育學校要在縣級教學研究部門的指導下,進一步發揮骨幹指導作用,成為當地個別化教育工作的資源資料中心、師資培訓中心和研究服務中心。各特殊教育學校要在普通小學報送個別化教育資料的基礎上,經審慎篩選,歸口建立健全當地6—15周歲三類殘疾(主要指弱視、重聽和中度智障)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檔案。

【解讀】目前,我國正形成以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以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教育發展格局,因此,“個別化教育”也將在這一群體裡發揮重要作用。

陳月明表示,全面推廣個別化教育計劃,不僅可以讓特殊需要學生更多地直接感受到老師的積極關注,更加自覺主動地學習,提高能力和學業水平;而且有利於教師充分關注學生個別差異。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無論是對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還是學校的發展,都將有效地發揮積極作用。記者 冠霖 邵偉  

作者:冠霖 邵偉

2011年8月4日星期四

過度活躍症患者多 逾400人輪候

  全球每一百個小朋友中,七人有過度活躍症(ADHD)。瑪麗醫院表示,轉介有關新症由三年前的每年三十多個,急升至去年的一百二十個,現時仍有逾四百人輪候,要等一年至一年半時間才能見醫生。瑪麗醫院在三年前成立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診所,接手三百個輪候個案,患者只需輪候半年便可接受治療。

大公報記者 吳美慧

瑪麗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現時為一千一百三十四名過度活躍症患者提供服務,仍有四百一十個輪候個案,患者來自港島西及港島東聯網。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表示,近年轉介個案急升,兩年半前,患者要等兩年半至兩年九個月,一年前改善到一年至一年半。由於病徵出現後六個月是黃金治療期,加上四至五成患者有對抗性行為,遲了診治會令問題擴大,因此瑪麗今年成立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診所。

瑪麗接收轉介個案急升
較常見的對抗性行為,包括愛「激嬲」人、「駁咀」、「包拗頸」、撒賴、有報復性行為、「周身鬱」,橫衝直撞踩到人都不自知。陳國齡說,五成患者的病徵不明顯,「有些女仔,一點都不曳,只是像發白日夢,其實有專注力失調問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便遲了。」

診所為五至八歲的患者,提供一站式評估和治療服務,私營診所、醫管局、公立診所的醫生,教育局、學校、社署和非牟利機構社工,都可轉介懷疑個案到該診所。醫生與家長及患者見面時,了解其病歷和做臨床評估,擬定治療計劃和提供覆診。較嚴重個案便轉介到日間醫院,由跨專業團隊做深入評估,隊員包括精神科護士、職業治療師、醫務社工、言語治療師、紅十字會學校教師、臨床心理學家。患者最多可接受治療到十八歲;治療包括藥物、行為和心理治療。

診所定期舉辦專業治療小組,包括訓練小組、社交及衝動行為訓練小組、家長管教小組。由於不少患者是升學後才出現過度活動躍症病徵,診所因此舉辦小一學前/升中準備班,協助患者適應新生活。

今年升五年級的張家齊,三歲時證實有自閉症傾向和語言障礙,七歲後證實有讀寫障礙、注意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症。  張媽媽說,家齊在家裡不斷說話坐不定,卻在學校掩飾得很好,就算有「鬱腳」、周圍轉問題,總算能屁股黐著座椅,不會突然離開座位。三年前接受瑪麗治療開始,家齊要在校內服藥,老師不太認同,怕家齊會呆呆滯滯。三年過去,家齊大有進步,有時能在家裡閉口兩分鐘,學習成績平均分由四十進步至該學期的八十多分,天生協調能力差,竟贏得二胡校際比賽季軍。她與一班媽媽成立「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與同路人一起努力。

2011年8月3日星期三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Can be a Job for Parents

The author writes about how having a child on an IEP can be like a part-time job.



Is it just me, or does it feel like having a child with an IEP is akin to having a part-time job – keeping up with the paperwork, the referrals, the testing? 
Sometimes I feel that keeping up with everything has become a maze of coordination that can be overwhelming and at times confusing. It is difficult to know what to do when you don’t know what to do. A parent is not handed an instruction manual on the day that their child is diagnosed with a learning disability.

There are different avenues that lead us to being a parent with a child on an IEP, otherwise known as a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 Sometimes it is the intuition of a parent; sometimes it is the knowledge of a pediatrician; and sometimes it is the experienced and astute educator who is able to pick up on a learning disability that might have otherwise gone unnoticed.
Regardless, a child being diagnosed with a learning disability opens the door for parents to enter into a new world of schooling that is not familiar to them.

After a diagnosis is made, an IEP is developed. It is a child-specific educational road map tailored to the child’s learning capabilities. Once put into place, a whole new journey of navigating the educational career of the child begins.
The IEP itself is a document that is somewhat like a legal contract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parent that ensures that the child will receive every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despite their inability to learn the way the majority of their peers learn. Every test administered, every visit to a specialist, every consultation with a doctor, all generate paperwork that has significant bearing on the educational career of the child.

I can’t remember if I was ever specifically told how important these reams and reams of papers were. Since I am a member of the organized chaos school of saving things – i.e. I don’t throw anything out – I was able to recently provide a doctor with all the necessary test scores, treatment plans, and evaluations concerning my son. 
This doctor was very patient with me as I confided to her that I wasn’t quite sure what the paperwork looked like that she was looking to examine. She was very kind and helpful to me as I went through all of the papers to find the pertinent ones that she needed.
It turns out that a TEAM evaluation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IEP.
Once I figured out what she needed and got all the papers photocopied and sent to her office, I realized that reading all the paperwork and understanding the evaluations, coordinating all of the referrals and specialists visits, and making sure all modifications were being done in the classroom was tantamount to a part-time job. I don’t mind in the least taking on this new job, in fact I am happy to do so, but usually with any new job there is a little on-the-job training.
I know that I am the best advocate for my son, but sometimes I wonder if I am doing everything right. And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I had discarded any of those papers. They did not come with a warning: Important Do Not Discard.  
A lot of the papers are forms with teeny tiny type interspersed with critica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goals, achievements and directives about the expect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hild. Much like any other legal document, they are wordy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 know schools have a parent advisory council – a group of those in the know who have already waded through the confusion and have navigated the process – but for those of us who are in the beginning stages of this journey and aren’t quite sure what is needed, seeking advice in a group forum can be daunting.
In the meantime, I have learned that saving everything has been to my benefit, and for those things that I do not have at my fingertips, like medical reports, I have a right to ask for copies. And because I realized that I needed a little on-the-job training, I started asking questions and making phone calls. To my delight, a lot of people were quite happy to assist me and assure me that I wasn't alone in this journey.
Source : http://braintree.patch.com/articles/individualized-learning-can-be-a-job-for-parents

英國自閉症患者憑記憶繪倫敦紐約


2011-08-01 09:04:5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姬榮菲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刊登了幾幅特殊的畫作——手繪的倫敦市、紐約市鳥瞰圖,在這些黑白圖畫上可以看到兩個大都市的詳細街景,《倫敦球》更是近乎完美的呈現出了倫敦市的全貌。

  3月3日,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刊登了幾幅特殊的畫作——手繪的倫敦市、紐約市鳥瞰圖,在這些黑白圖畫上可以看到兩個大都市的詳細街景,其中,一幅名為《倫敦球》的作品更是近乎完美的呈現出了倫敦市的全貌。雖然城市鳥瞰圖並非罕見的藝術作品,但乘坐直升機巡遊城市20分鐘,僅憑藉記憶繪製的鳥瞰圖卻少之又少。這些特殊的畫作均出自一位名為斯蒂芬·威爾夏的英國畫家之手,有“活人相機”之稱的威爾夏不僅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和精湛的畫技,竟然還是一位自閉症患者。

  1974年8月24日,斯蒂芬·威爾夏出生在英國倫敦。他的父母都是印第安人,所以威爾夏繼承了父母的血統,看上去並不像英國當地人。3歲時,威爾夏被檢查出患有終身難治愈的自閉症,就在這時,他的父親又在一場摩托車事故中喪生。突如其來的厄運,讓威爾夏的童年苦不堪言。由於家庭破碎和身體原因,5歲時,威爾夏便被送到一所照顧特殊兒童的學校。就是在這裡,他的美術天賦被發掘,老師們不斷地鼓勵威爾夏,並試圖讓他開口說話。慢慢地,威爾夏學著開口講話,並且對美術表現出了的極大的興趣。10歲那年,威爾夏出人意料地畫出了英國地標性建築的序列圖,威爾夏也因此得到了“倫敦的字母表”的昵稱。

  1987年, 斯蒂芬·威爾夏參加了由BBC製作的節目“愚蠢的聰明人”。在那次節目中,他帶來了作品《圖紙》,得到了好評。從那時起,威爾夏更加堅定了信念,不斷地克服自閉症給他帶來的溝通障礙,努力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2003年,在奧爾良之家畫廊舉辦的一次回顧展中,威爾夏的作品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並得到了一位著名精神病研究專家奧利弗·薩克斯的高度認可,薩克斯在自己所著的《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一書中稱讚威爾夏是個難得的“奇才”。

  其實,薩克斯的描述並不為過,威爾夏擁有超乎世人的記憶力和美術功底,還要忍受常人無法想像的病痛折磨,這樣的“奇才”確實少之又少。當威爾夏乘坐直升機飛越倫敦上空後,就可以憑藉記憶力完成《倫敦球》的驚人作品。現年36歲的威爾夏說,“繪製鳥瞰圖很困難,需要記住的資訊太多,窗戶、公園、建築……都要一一記在心中。但是,繪製像倫敦、紐約和洛杉磯這樣的城市很有趣,因為它們的輪廓線一直都在變化。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看到倫敦和紐約的輪廓線發生了許多變化。”

  近些年,威爾夏的作品十分暢銷,得到眾多業內外人士的一致認可。在過去25年的時間裏,威爾夏利用筆和墨水,手繪了一些大都市的詳細全景圖。現在,世界上有9個大都市都向威爾夏發出了邀請,希望他能為自己的城市繪製全景圖。迄今為止,他已為東京、香港和紐約等城市繪製了全景圖。威爾夏最大的理想是繪製出更多城市的輪廓線,他表示,“等倫敦碎片大廈完工後,我還希望把碎片大廈畫出來。到那時,從碎片大廈看下去,倫敦的輪廓線將更加有趣。將來,我還想去美國達拉斯,我也有興趣手繪那裏的輪廓線和街景。”

資料來源:http://big5.cri.cn/gate/big5/gb1.cri.cn/36724/2011/08/01/5431s3323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