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5日星期三

“聰明孩子壞成績”

2005年教統局公布全港小三、小六學生系統評估成績。參與評估的小三學生英文科不及格比率達二成一,而三成小六學生英文科成績亦未達基本能力水平。反映本港小學生英語水平已敲響警鐘。此外,亦有報告發現教師與學生對其學業投入學習興趣之期望有很大差異,反影學生的個人的學習模式與教師期望的傳統學習模式有差異。近年外國教育專家從學習能力差異及讀寫障礙的研究中發現約二成二的幼稚園學童巳有學習困難的問題存在,小學在實行統一派位後,幼稚園及初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及學習障礙問題更是導致日後中英數各科水平不達標的主因之一。


為協助家有2至12歲的兒童家長增加對子女學習能力差異及學習障礙問題的了解,並提高兒童的讀寫技巧及學習動機,香港兒童啓迪協會特別邀請了在美國從事教育工作起過二十年,擁有特殊教育學士學位、美國伊利諾伊州註冊的特殊教育教師,Mrs. Karen Negus親身分享她在美國栽培能力差異兒童的心得及當地家長參與協助學校的情况。


研討會巳於一月二十一日星期六上午九時三十分至一時正於港島東區鰂魚涌社區會堂順利舉行,當天出席研討會不單有家長還有社工及社區內的義工導師。


更多是次活動照片及當天分享內容請看: 照片鏈結

2006年1月21日星期六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區資源網站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以下簡稱OECD﹞策劃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以下簡稱PISA﹞,目的在評估十五歲學生在完成基礎教育之後,是否能夠掌握社會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各國政府的共同研究

PISA是一項集體協作研究計劃。透過OECD的統籌,以及得到各國政府的支持,參與研究的學者共同協作,集思廣益,構思這個跨國性評估學生的方法及程序,以衡量學生於日常生活上確切需要之能力。

定期評核機制

第一次PISA評估於2000年舉行,此後,每三年一次繼續舉行。評估主要分為三個領域: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及科學能力 ─ 三者組成一個評估循環核心。而在每一個評核週期裡,三分二時間會用作對其中一個領域進行深入評估,例如,於2000年,PISA以閱讀能力為主要評估領域;2003年則是數學能力;而2006年是科學能力。

大型國際性研究

每個國家會抽取4,500-10,000位學生作為評估對象。學生需以筆試形式完成試題,並會填寫一份有關個人背景及學習情況的問卷。

有關報告: 請看

因 才 施 教 - 芬 蘭 教 育 的 啓 示

Finland once again came out top in the OECD´s latest PISA study of learning results among 15-year olds, with high performances in mathematics, science, mother tongue and problem solving. Due to the wide international interest, the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organises two seminars in Helsinki on the Finnish educa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systems in relation to the Pisa studies.

2006年1月10日星期二

『啟迪童心』兒童學習能力差異研討會

『 Developing Children's Mind With Heart 』

內容:
1. 學習差異的成因
2. 什麼是特殊學習障礙
3. 3歲到8歲評估的方法
4. 分享改善學習差異的方法
5. 介紹輔助學習的科技工具

主講嘉賓:Mrs. Karen Negus (即時廣東話翻譯)

Mrs. Karen Negus 從事教育工作起過二十年,是美國伊利諾伊州註冊的特殊教育教師,擁有特殊教育學士學位。早年在學時曾被評定為學習障礙兒童,當年其班主任老師曾對其母親私下述說Karen 不適合學術發展或當上教師。然而,Karen母親未有放棄,母親使用猶太教育方法,Karen不但能夠完成大學教育,更投身春風化雨的教育工作。本會得知Karen因跟隨到東南亞工作的丈夫到訪香港,特別邀請Karen分享她在美國栽培能力差異兒童的心得及當地家長參與協助學校的情况。

對象:幼稚園/初小學生家長及老師

日期: 21/1/2006 (星期六)上午9時30分至中午1時
地點: 鰂魚涌基利路一號鰂魚涌社區會堂(太古地鉄站B出口左面往北角方向)
名額: 100人報名方法:
填妥報名表傳真至2303-4419活動負責人收。 查詢:82233411
另設幼兒童托管(需先登記)

報名請看: 宣傳單張

報名請看: 網上立即報名

舉辦地點: 地圖

是項活動須預先報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2006年1月2日星期一

啟 迪 兒 童,先 要 認 識 童 心 - 2 0 0 6 年 主 題 計 劃

你內心深處總覺得孩子很聰明,但為什麼他總是成績表現不佳,或學習意願低落?你做過一切努力,從懲罰到獎勵,但沒有一種方法有效?每個家長都有協助孩子學業成功,未來有個美滿的人生的理想。然而,想要了解如何教育孩子﹐先要認識你的孩子。認識他的先天氣質和心智優勢。當你了解孩童的先天氣質便清楚孩子的特質﹐然後嘗試從孩童後天能力表現情況學習敏感回應孩童的需要。

萬世師表孔子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予不同的教導為後世所樂道。這種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不同時下的能力分班,家長不可不知。可是要一般父母具備客觀分析自己孩子的特點能力是不容易,更何況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優勢呢?

鼓勵各位愛孩子的家長,教育孩子,先要認識孩子。及早讓孩子參加有系統的先天評量及後天能力評估從而發現學習傾向、並從諮商服務中參考適合啟迪兒童的建議及易受感染的壓力來源和輔導法。

能力分班無法因材施教

清華大學謝小芩教授從1992年起跟一位美國學者針對「能力分班」做一個長期追蹤研究(註一):利用問卷來追蹤學生,探討能力分班下的學生在國中畢業後,是否上高中、大學?以及能力分班對小孩長遠的發展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研究方法是問卷調查,在某一個都會區抽取六個學校共三十二班的國三學生為樣本。在三十二個班級中有14個前段班、12個中段班,6個後段班。在學生國三時施測,也同時收集學生在學期中的相關成績資料做參考。三年後,也就是1995年,再找到這些孩子,進行第二波的問卷施測。這時,最順利升學的學生已經讀高三或專三了,但還有些人才讀高一;此外,這些學生分佈在七十幾個不同的高中職、二十幾所不同的五專。到1999年,最順利的學生已經大四了,再對他們做第三波的問卷調查。

由於學生升學的步調不同,1996進行高中職重考生第二波追蹤,1997年進行專五畢業生的第二波追蹤,2000年則進行大學重考生第三波的追蹤調查。

■藉著「能力分班」之美名對學生行「差別待遇」之實

很多人贊同能力分班的原因,是認為它可以「因材施教」,但透過我們的研究可以告訴大家,台灣所實施的「能力分班」,究竟採取什麼樣的教育、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

首先,研究發現,在國中一年級上學期時,前段班、中段班、後段班的成績確實有差距,但是能力分班實施三年後,前段班與中段班學生的成績差距反而拉大了,後段班就更後面。如果學校真的是因材施教,理論上應該是在一年級的時候,孩子成績差距很大,實施能力分班後,所有的學生都會被拉上來,在三年級下學期時,學生的成績差距應該減少。但是數據資料卻顯示,學生的成績差距是擴大的。顯示我們所謂的能力分班,其實是因材「不教」。

在這樣的能力分班結構之下,學生是否感受到師長不同的關懷?問卷裡有一題是「學校老師很關心我們」。前段班學生認同這句話的程度顯著高於中段班,中段班又顯著高於後段班。我們也很好奇,前段班學生是不是在加強各項教育資源之下,就不會去參加補習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調查資料顯示在國三時參加補習的學生人數,前段班高於中段班,中段班又高於後段班。

同時,前段班學生感受到很大的「考試」壓力,顯著高於中段班,也顯著高於後段班。可見前段班學生沒有因得到較多重視與學習資源而較有信心,反而覺得課業壓力更大,更需要課外補習。

反過來說,關於學生蹺課、打架及作弊的狀況:則是後段班顯著高於中段班,又顯著的高於前段班。學校師長不但較少關心後段班學生,對他們「違規行為」也同樣不在意,導致發生率的明顯偏高。

總結以上學生在校園內學習與生活經驗,我們可以說:學校藉著「能力分班」之美名對學生行「差別待遇」之實。研究顯示:雖然學校給前段班較多的資源,但學生壓力還是加大,還是要去尋求補習,而後段班的同學基本上是處於一個「被放棄」的狀態。

■能力分班影響未來學生發展

接下來,我們看看前中後段班學生在往後升學與就業方面的差異。

這個研究在1995年找這些學生的時候,如果孩子順利升學,他們應該是高三,但有很高比例的重考,所以有人念高三有人高二或高一,有部分學生我們失去了聯絡,但仍然可以清晰的看到:前段班的學生讀高中的比例非常高、後段班的人讀高中的比例卻非常低,大部分都念高職。

前後段班學生的高中、高職分流狀況對未來有什麼影響呢?在1997-1999年,我們繼續找這些學生,如果有繼續升學的話,這段時間應該在就學中,有人可能在大一、有人可能在專一、二、三等,最順利的人應該是大四。

然而,他們的分佈差距很大,對前段班同學來說,大部分都有繼續就學,去念學士、或者是專科,少部分約有百分之十就業,部分失聯。中後段班同學,他們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就不一樣了,剛好是完全相反過來。從這個結果可以發現,能力分班對人生發展的機會,影響非常大。

■能力分班複製階級

這個研究也分析出:影響學生分班情形的主要因素,是成績與「父母親的教育程度」。

即使是成績相同,父母親教育程度高者進入前段班的機會顯著高於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的學生,顯示出家庭背景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出身背景好的學生可以進到前段班;在能力分班的差別待遇之下,小孩子成績差距進一步拉大;進到高中職的機會也拉大了,他們後續唸大學的機會也拉大了。這樣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下來,能力分班是形成或是擴大階級差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校機制」。

這份報告是根據十年前開始做的追蹤調查研究,呈現出十年前的能力分班,在十年中對學生就學、就業的持續性效果。今天我提供的研究結果,很清楚的看出國內國中的「能力分班」目標,並不是在於因材施教,而是提升所謂的明星學校「升學率」,並放棄後段班學生的學習權利,也同時增大了前段班學生的學習壓力。

註一:本研究計畫因歷時多年,1994-1996年間由蔣經國基金會贊助,1998-1999年間由國科會資助,2000-2003年間由中央研究院資助時名稱為「分流學制與教育經驗」。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173期)

JOB POSITION FOR APPLICATION - IEP Specialist / Consultant

- Degree or above majoring in Education with SEN
- Must have solid experience in using SpLD IEP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ed candidates please download the application form from www.sld2000.com and send the completed form with a full CV fax to 82233412 or mail to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l, Distinctive Learning Society, 7th Floor 24 Nation Street, North Point Hong Kong for an interview. For inquiry, please contact Mr. Peter Pang at 82233411.


(Personal data collected will be used for recruitment purpose only)

基要生活原則講座及真善美兒童日營

2月1至4日香港將首次在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學校同時舉辦基要生活原則講座和兒童營。在台灣用這種方式舉辦講座已有八年多的歷史。小學生上兒童營,初中生以上的學生和家長一起上基要生活原則講座。當他們回家以後,全家一起應用所學的原則,許多家庭因此得堅固,也免去了青春期許多不必要的心碎與頭痛。

成人講座會使用錄影教學,可以選擇英語原聲,粵語或普通話配音。講座中穿插著PowerPoint講座大綱,幫助弟兄姊妹一邊聽,一邊記筆記,達到最高的學習效用。兒童營的對象是小學生,內容每年更新。兒童營名額有限,請儘早報名。歡迎你做團體報名聯絡人,鼓勵親朋好友參加。你可以上網下載報名單,或用電郵索取。



講座時間地點如下:

2月1~4日(週三至五)下午6:00-晚上9:00, (週六)早上9:00-晚上7:00

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學校 九龍鑽石山蒲崗村道182號學校村

報名費:$350/位

報名截止日期:12月30日

主內美國培基教育機構華人事工部主任

陳寶國 敬上

IBLP Hong Kong

c/o Professional Resource Centre Limited

2403-04, 24/F, Alexandra House

16-20 Chater Road, CENTRAL

Phone: 852 2526 7719

Fax: 852 2526 7093

office@hk.iblp.org
香 港 網 址 按 此

場 地 按 此


真 善 美 兒 童 營 按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