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

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 PBS 工作坊


透過工作坊讓參加者了解甚麼是PBS?以及掌握怎樣用行為學的角度來了解問題行為及設計簡單的PBS計劃來支援及處理問題行為。

日 期:2012年6月15日及22日 (共2節)
地 點:九龍加連威老道德立大廈8樓
時 間:19:00-21:00
費 用:每位$400 (支票抬頭寫:「香港自閉症聯盟」)
對 象:家長、專業人士及有興趣人士
語 言:廣東話 (英語輔助)
報名方法:請將報名表格連同支票一併寄往-「大埔露屏路10號D1-G/F-05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

有關工作坊詳情,歡迎瀏覽有關附件。如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2948-7763與黃小姐聯絡。


2012年5月27日星期日

支援中心辦課程 輔導發展障礙童



天水圍首間兒童學習及發展支援中心昨日開幕。主辦機構小童群益會表示,元朗區目前約有4000名有發展障礙問題的小學生,期望中心為區內有需要兒童提供評估、訓練、輔導等支援服務。

該中心前身是小童群益會的天水圍兒童學習及發展支援中心,得到匯豐銀行贊助320萬元擴充。出席開幕禮的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鄧國威(左三)表示,政府致力協助有需要的兒童及家長,當局預計本財政年度會增加約600個學前康復服務名額。

頭部發育遲緩預告自閉症



最新研究顯示,嬰兒頭頸部的肌肉控制發育遲緩,可能會增加自閉症風險。
  
雖然是初步的研究結果,但它是第一次暗示嬰兒時期運動發展遲緩,可能是自閉症的早期預警,只是還不能用於診斷泛自閉症障礙。
  
嬰兒通常在大約4個月大時應該能夠控制頸部肌肉,當他們從坐姿變成站姿時,頭應該保持與軀幹一致,而不是向後仰。早產兒和腦性麻痺患者早已觀察到這種遲緩特徵,但這篇研究將它與自閉症連結在一起。
  
研究人員針對約40名自閉症高風險嬰兒進行研究,他們都有一個被診斷為泛自閉症障礙的兄姐,在6、14、以及24個月時接受頭部遲緩的篩檢,在30-36個月大時接受泛自閉症障礙的篩檢。
  
結果顯示,90%之後被診斷為泛自閉症障礙的嬰幼兒,在他們6個月大時,有頭部發育遲緩的情形;有任何社交或溝通延遲的兒童中,約有一半(54%)在嬰兒時期頭部發育遲緩;35%在30和36個月大時發育正常的兒童,在6個月時頭部發育遲緩。
  
對照之下,有75%高風險的嬰兒和33%低風險的嬰兒,在6個月大時頭部發育遲緩。大約有三分之一的2 歲半至3歲、沒有ASD的孩子,在6個月的時候頭部發育遲緩,並非所有泛自閉症障礙(ASD)高風險的兒童,在嬰兒時都會有頭部發育遲緩,也不是所有頭部發育遲緩的嬰兒都會形成自閉症。
  
巴爾的摩肯尼迪克里格研究所的自閉症及相關疾病中心Rebecca Landa博士表示,6個月的時候頭部發育遲緩並不代表會有自閉症,但出現這種運動神經發育遲緩,特別是加上其他發育遲緩的話,應該帶去給兒科醫師或其他專家檢查。
  
研究結果將在多倫多舉辦的自閉症研究國際會議中提出。
  
在美國,大約每88名兒童中,有1名是泛自閉症障礙,男生是每54人之中有1人。自閉症專家Alycia Halladay博士表示,大多數自閉症兒童直到3歲或是4歲生日之後才被診斷出來,現在可以在12個月大時確診。
  
Halladay博士認為,這是初步結果,還需要確認。由於頭部發育遲緩不一定是自閉症的症狀,其診斷價值仍不明朗。
出處: WebMD Health News
作者: Salynn Boyles
審閱: Laura Martin

2012年5月26日星期六

「有效提升閱讀能力策略」証書課程

東華三院教育心理服務中心與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言語治療所亦將於2012年7月至8月舉辦21小時「有效提升閱讀能力策略」訓練証書課程。畢業學員可於其工作單位為讀寫障礙學童進行「有效提升閱讀能力策略」訓練。

如欲了解此課程訓練的內容和日期,請下載以下文件:

「有效提升閱讀能力策略」講座

「有效提升閱讀能力策略」訓練(ARA-Accelerate Reading Ability Program)是一套由梁文德博士針對發展性閱讀障礙,以閱讀理論為基礎設計的療程研究數據及臨床結果顯示,此訓練對小學生及初中學生的療效是得到肯定的。參加學童,根據標準化單字閱讀測驗(Leung, Cheng-Lai & Kwan, 2008) 的結果,大部份的閱讀能力均有提升,而當中約三分之二學童在閱讀中文單字上的策略有顯著的轉變,三分之一的學童在中文科學業成績上有明顯進步 (Chung & Leung, 2006 & 2007)。

如欲了解更多此課程訓練的理念及執行方法,歡迎參加「有效提升閱讀能力策略」講座,
詳情如下:

日期︰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七時至八時三十分
地點︰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樓103室
講者︰

梁文德博士 【現為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近年致力發展數項有關讀寫障礙兒童的治療策略
費用︰全免

2012年5月25日星期五

香港沙維雅人文發展中心 227


香港沙維雅人文發展中心 227 輔導或個案影帶活動

糖尿病童 過度活躍症風險倍增

 中國時報資料照)


炸雞、零食、含糖飲料不離口,國內學齡孩童肥胖率節節攀升,也讓糖尿病提前找上門,國內一項調查更發現,學童若有糖尿病,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風險將倍增,若是第二型糖尿病患,罹病風險更高,為一般學童的2.8倍。

 這項研究樣本來自健保資料庫,係針對國內5到15歲、2萬5812名孩童及青少年進行分析,其中4302位罹患ADHD、116名患有糖尿病。經就醫資料分析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ADHD風險明顯增加,是一般孩童的2.6倍,若是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更高。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糖尿病對神經系統的傷害多與周邊神經病變有關,中樞神經病變影響未明,研究結果發現,糖尿病學童罹患ADHD風險倍增,隱含身體血糖若長期偏高,恐也會對腦中樞神經造成慢性傷害。

 陳慧如說,ADHD症狀為容易分心、衝動、忘東忘西、沒耐心、多話、愛插嘴等,上課更會像毛毛蟲般坐不住,過往認為和早產、低體重、甲狀腺疾病、媽媽懷孕期間吸菸、喝酒等有關,現在進一步發現糖尿病和ADHD也有關聯。

 陳慧如指出,近年來小胖弟、小胖妹滿街跑,孩童肥胖比例高,青少年、兒童罹患第2型糖尿病者臨床已不罕見,臨床更曾遇有國中男生突然昏倒送醫急救,空腹血糖值竟高到300mg/dl,遠高於正常值100mg/dl。

 陳慧如說,孩童腦部結構尚不成熟,一旦罹患糖尿病,恐引起神經中樞等其他問題。這項研究也提醒家長,要避免孩子小小年紀疾病找上身,從小就應正確飲食、好好控制體重,才是根本之道。

 糖尿病分為第一型及第二型。第一型糖尿病屬胰島素依賴型,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多與先天胰島素分泌不足有關,需注射胰島素維持生命;臨床上九成病患屬第二型糖尿病,好發於40歲以上成人,多因肥胖等原因導致胰島素分泌功能失調,造成血糖過高。

2012-05-25 中國時報 邱俐穎/台北報導

讀寫障礙「學.藝」夏令營2012

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與東華三院教育心理服務中心將於 2012年7月16-20日舉辦「學.藝」夏令營2012 活動。透過多元化的藝術活動,以及由香港教育學院一眾準教師組成的團隊設計的學習活動,增強讀寫障礙學生的自信及學習動機,讓他們渡過有趣、寓學習於遊藝的一星期!

活動名稱:「學.藝」夏令營 2012

日期︰ 2012年7月16日至20日
對象︰ 小三至小五讀寫障礙學生 (11-12年度)簡介會
地點︰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新界沙田馬鞍山馬鞍山路208號(馬鞍山警署旁)
課程地點︰香港教育學院(大埔露屏路10號)

備註:更多活動詳情請參閱附件。 是此活動名額有限,先到先得。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東華三院教育心理服務中心 2859-7483 與霍姑娘聯絡。


2012年5月24日星期四

醫師媽媽孔學君 帶自閉兒走出孤獨

孔學君推廣醫學知識不遺餘力。(記者黃子怡/攝影)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醫師媽媽孔學君 帶自閉兒走出孤獨 
出身於醫師世家的孔學君,父親是心臟科醫生,母親是婦產科醫生。她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曾在北大醫院擔任住院總醫師,目前是哈佛醫學院貝絲以色列醫院(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內科主治醫師,也是中美醫學交流協會(ACMES)會長。


孔學君丈夫王小春,是福建省高考榜首,兩人結婚九年後,才在親友殷殷期盼下,生下一個男孩。但是很快地,兒子被診斷患有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孔學君記得大兒子王睿萌從小就是個神童。他八個月開始說話。一歲時會唱歌,一歲半時能背誦唐詩,三歲自己會彈鋼琴作曲。父母於是聘請鋼琴老師教授。這時發現他不好教,總是依自己的方式彈琴,不聽老師的指導。當時只覺得小孩可能太小,不適合跟老師學習。

王睿萌三歲半開始上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接觸。老師指出他在學校會隨意開關電燈,或拿別人的東西吃。出現許多在家裡沒有的問題。家人認為他只是不太聽話,而且聰明的孩子總是比較頑皮。


王睿萌演算數學解題步驟敏捷,思路流暢。(記者黃子怡/攝影)
半年後孔學君帶孩子到兒童醫院接受測驗,診斷出有高功能自閉症的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起初孔學君不相信,也不同意這個結論,畢竟精神症狀診斷空間很大。於是她帶兒子到全美各處,自費尋求十餘位名醫診斷。

漸漸的,孔學君不再需要一個醫學名詞給她定論。她看得出來,孩子需要一些幫助。

孔學君開始研究自閉症。她成立非營利自閉症顧問機構Institute to Cure Autism,與注重生物醫療的自閉症治療中心。但是一個人的力量與資金有限,機構目前仍然蓄勢待發。孔學君希望結合大家的心力,組織為自閉症家庭服務的團隊。

●自閉兒童 88人有1人
孔學君表示,30年前約一萬分之一的人口有自閉症。但2012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統計數字顯示,每88個兒童就有一人被診斷為自閉症。

有逆轉因素的自閉症可以治癒。許多病症會使病患產生與自閉症相仿的症狀,一旦原發性病因解決,自閉症狀況也會消失。至今只有十分之一的自閉症能追溯原因,比如因中耳炎,受鏈球菌感染引發自閉症等。

雖然醫學研究無法確切證明造成自閉症的原因,孔學君認為,大環境的污染與高科技產品的過度使用,所造成的輻射與電波都可能超過身體的負荷量。進而影響種種病症產生。統計數字顯示,波斯灣戰爭附近國家出現自閉症比例偏高。


精神症狀診斷標準不夠嚴謹,也是造成統計數字升高的原因之一。有鑑於此,2013年5月份將發表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 ,即將修正自閉症診斷標準。


孔學君指出,研究報告發現,自閉症患者腦部有炎症性水腫的狀況。腦部缺血缺氧部位不同,影響的行為能力也不同。三分之一易患癲癇,有的人對藥物過敏,或有營養與感染的健康問題。

有些自閉症患者同時有焦慮症(Anxiety)或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徵兆。情緒敏感的人可能受外在影響而產生憂鬱症(Depression)。接受輔導與治療可以有效處理這些問題,同時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孔學君解釋,自閉症不是病,而是一種症候群。明顯的症狀是溝通困難,比如自閉症者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核(Amygdala)反應與一般人不同。因此對情緒理解也不一樣。一般人能解讀非語言訊息,懂得看臉色行事;而自閉症的人,理解的是邏輯而非抽象的情緒。而缺乏感受他人想法的結果,可能造成一些不合時宜的行為舉止。


王睿萌測試結果智商很高,非語言的能力也很強。他擅長數論(Number Theory)。五歲時能看懂二次方的數列。八歲可以使用計算機自學三角函數,瞭解根號的概念。當弟弟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打發時間時,他沉迷於演算數學。


●數學天才 愛自彈自唱
王睿萌目前就讀高中一年級。他自創方程式計算日曆,並且在一分鐘內算出2012年某月某日是周三。研究數學時,王睿萌才思敏捷。他採用跳脫框架外的思考模式。有別於一般人拿出數學教材解題,他的題目與答案都在腦海中。

擁有物理與化學雙博士學位的父親王小春,一直是王睿萌的最佳研究夥伴。他希望兒子能在數學領域繼續研究。父親也指導王睿萌彈鋼琴。王睿萌的音感很好,平時喜歡彈琴唱歌。

和其他青少年一樣,王睿萌希望結交好朋友。當人情世故改變時,他有挫折感。他不明白為什麼同學間不能和平相處。也不理解不久前還有說有笑的同學,為什麼突然反目成仇。孔學君回憶,王睿萌四年級起,同學就不再邀請他參加慶生會。

到了青春期,王睿萌對異性產生好奇。孔學君鼓勵孩子提問,並開誠布公地講解身體構造與男女感情,同時解釋社會規範與行為。孔學君強調,父母要耐心的傾聽,做他們的朋友。如此,才能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想法。

孔學君感到公立學校教育偏重於照顧中等層度的多數學生,程度高或低的少數往往被忽略。她指出,接受特殊教育輔導學生的家長,有權利召開會議,與學校協商一個最適合孩子的教材與教育方式。雖然一般教育企圖以懲罰防止負面行為,但她觀察,鼓勵更能幫助孩子發展長處。

●辦刊物 推新知 陪他一起走…
長期以來,孔學君就有心向大眾推廣醫學新知。針對北美及全球華裔讀者,她自費出版大眾醫學科普中文期刊「北美醫學與健康」(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 Health)免費雜誌,提供一般現代醫學新知,重點在介紹北美醫學進展及最新的健康理念和保健知識。

透過自辦醫學刊物與非營利團體,孔學君在向大眾介紹健康常識時,也常藉此宣導自閉症研究的最新發現及最先進療法,以及對自閉症應有的認識。

醫學理論雖然提供許多自閉症的療法,然而身為母親,孔學君有更深一層的憂慮。大學的升學管道與課程,普遍沒有考慮到自閉症學生的需要。而他們畢業後如何找工作自力更生,也是問題;交友結婚更是尚待完成的人生大事。

孔學君一直努力為兒子計畫人生藍圖,但是瞭解父母能替子女所做有限。她不免擔心當有一天不能照顧孩子時,又有誰能取而代之。

在人們密切相處的社會中,大家認同一定的社會規範需要遵守。孔學君表示,如果不符合社會期待,就被歸類於不正常。許多有自閉症的人雖然能夠有所貢獻,卻因為社會資源不足,阻斷他們繼續發展的機會。於是這些人只好依靠社會福利生活。如此不但增加納稅人的負擔,也浪費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孔學君相信,社會對自閉症人士最好的幫助不是救濟金,而是一個讓他們能獨立生活的方式。

做為醫師、做為母親,孔學君一直積極地籌資朝這個方向努力,希望能結合眾人的力量,帶領自閉症者走出孤獨。

●什麼時候該帶孩子做自閉症診斷?
當孩子有以下行為時,應與家庭醫師討論,考慮做初步評估。
  • 語言發展與溝通能力遲緩
  • 不合群
  • 出現特立獨行,重複刻板的行為
  • 不能扮演虛擬角色
  • 對機械式的事實記憶超強
  • 有極特殊能力
●家有自閉症兒童的父母應對之道
  • 父母觀點協同一致
  • 避免在孩子面前討論自閉症引起的問題
  • 等孩子年長較成熟時再解釋自閉症的診斷
  • 以尊重的方式相處
  • 多和孩子交談,瞭解孩子的行為與想法
  • 以開明接受的態度面對事實
  • 及早給予孩子專業的治療與訓練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醫師媽媽孔學君 帶自閉兒走出孤獨 

Promoting Inclusion through Drama




After receiving performance art training for 2 months together, students from Jockey Club Sarah Roe School which is a special school, and the studen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rdially invite you to join their ‘Drama Synergy’ performance on Jun 25, 2012 (Mon).

With the guidance provided by the specialist from The Absolutely Fabulous Theatre Connection Co.,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work together in devising a drama script, create props and costumes, manage backstage aspects, and finally perform the drama show. (AFTEC).

The details are as follows:
Date: Jun 25, 2012 (Mon)
Time: 3-5pm – Game Booth
Time: 5-6pm – Drama Show
Venue: Jockey Club Sarah Roe School
Venue: 2B Tin Kwong Road, Homantin, Kln.

Please kindly register if you would like to join such meaningful event.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出門拒回家 先協議行程(5-6歲)


【明報專訊】5歲兒子一出門就不想回家,每次上街或去公園後,總是說要上廁所、肚子痛、要買上課用品……我們軟硬兼施和講道理都沒用,經常要使用武力強迫他回家。我看見其他小朋友都沒這般糟糕,但他在家是很安靜的,他是否不正常,如患過度活躍症等?

孩子貪玩是很自然的事,家長要在孩子行為失控時,保持冷靜,解決問題。
這孩子已有足夠的溝通能力明白家長的要求,只是他不願配合,因此首要重點是訂下出門的行為準則,如當爸媽表示要離開時,他應跟隨,他有什麼要求要好好說,若扭計撒野,一定有後果,最直接是所要求的事會因此推遲或取消。當然要落實這計劃,也必須事先得到孩子認同,爸媽必須把出門計劃事先說好,如今天計劃到哪?行程如何?如事先說好跟外婆午飯後可在小公園玩約半小時,下午1時要起程去找叔叔,如辦好了事,就可早點回家去游泳,6時要吃晚飯,7時可以看一會電視才睡覺。
明白搗亂會損失更多
跟孩子說出詳細情况的好處是孩子既已知道大人的計劃,也會記住自己的好處,若貪在外婆的小公園玩,那就影響之後沒時間去游泳,而玩水時不肯上水,那麼晚上就不能看電視。若他當街扭計,不但要取消所有活動,爸媽下星期也要先補做這星期沒完成的事情,那就沒機會去公園、游泳。
當孩子事先清楚後果,只要到12時50分爸媽提醒他一次,他會懂得想想後果,若他撒野,爸媽也不必再跟他說大道理或爭持,只要按照事先說好的後果而取消其餘節目,把他直接領回家就可以。只要他試過兩三次這樣的後果,就會明白搗亂只會令自己損失更多,自然會改變行為。
資料提供﹕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服務經理註冊社工梁翠雲

懷孕期間發熱導致兒童患自閉症和發育遲緩的風險增加兩倍以上


By Medical Daily Peggy Mao
懷孕期間發燒的媽媽所生嬰孩患自閉症
      新研究表明懷孕期間發燒的媽媽所生嬰孩患自閉症或發育遲緩的幾率是健康生產嬰兒的2倍以上。
      不過,研究人員發現可以通過在懷孕期間服用藥物,降低因為發燒導致的兒童自閉症或神經發育障礙的風險。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首席研究員 Ousseny Zerbo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的研究可以提供強有力的證據,通過控製懷孕期間嬰兒發燒,降低兒童患自閉症或發育遲緩的風險。”
     雖然以往的研究也涉及到懷孕期間母親感染先天性風疹、腮腺炎、流感等疾病和孩子發育障礙如自閉症、神經分裂症等有關聯。發表在自閉症和發展障礙雜誌上的最新的研究被認為是首個將發燒與孩子發展障礙聯係起來的。任何原因都可能會導致發燒,比如流感和懷孕期間的治療。
      這項研究所依據的數字來自遺傳和環境兒童自閉症研究項目。研究包括了538名患自閉症的孩子,163名發育遲緩的兒童,和421名發展中國家的兒童代表,他們的母親也完成了相關調查,包括懷孕期間他們是否發燒或有流感,他們是否采用藥物治療。
      雖然懷孕期間患流感與孩子患自閉症或其他發育遲緩症很大程度上沒有相關性,但懷孕期間母親感冒引發孩子有自閉症是健康母親所產嬰兒的2.12倍以上,患發育緩慢的孩子是健康母親所產孩子的2.5倍以上。
      CHARGE的主要負責人Irva Hertz-Picciotto解釋說,發燒是因為急性炎症引起的,是一種短期的自然免疫係統對感染或損傷的反應。慢性炎症能夠損害健康組織,這種炎症可能存在於患肥胖和糖尿病症的母親體內。
      Hertz-Picciotto說:“體內的炎症與肥胖症,糖尿病和發燒有關。接下來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炎症在自閉症中扮演什麼角色?”
     Hertz-Picciotto解釋說當一個人染上細菌或感染病毒,他們的身體一般會有一個愈合反應,愈合反應要求白血細胞釋放一種“細胞活素類的促炎症分子信號”到血液中。
    一些被釋放的分子信號可能會穿透胎盤到達胎兒的中央係統,並且如果他們到達胎兒的中樞神經係統,有可能改變神經遞質和大腦發育水平。

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催產素對自閉症有潛在的治療作用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催產素能增強自閉症兒童大腦功能,該研究現處於初級階段。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 Ilanit Gordon稱,“我們的發現朝著製定更有效治療自閉症社交缺陷的核心方案邁進了關鍵的一步,提供了涉及催產素的管理與臨床幹預相結合的關鍵步驟。這種治療方法將從根本上改善我們對自閉症及其治療方案的理解。”
據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CDC)稱,自閉症障礙(ASD)是一組發育性殘疾,ASD患者處理大腦信息與其他人不同,可引起顯著的社交,溝通和行為的障礙。
     在研究的第一期,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患有自閉症的青少年進行了研究。他們給孩子單次劑量的催產素並研究其對處理社交信息的大腦區域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催產素激活了大腦負責處理社交信息的區域,例如看,聽,對外界進行回應等。
     5月19日,自閉症研究國際會議提出了這項研究。
     早先的研究已發現,催產素具有改善自閉症兒童處理社交信息的能力。《生物精神病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催產素可用於治療自閉症。
     在同一期雜誌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表示,催產素可能有助於“讀心術”。這個特別的研究要求試驗受試者推斷人的精神狀態。研究人員發現,服用催產素的受試者和其他人相比更容易識破腦子裏在想什麼。
     ASD患者是“譜係障礙”,殘疾強度因人而異。在某些情況下,殘疾程度非常輕的患者會隱藏多年都不被發現。
     CDC稱,在美國,88名兒童或者54名男孩之中就有一個天生的自閉症。
     據最近的一項研究稱,肥胖的母親比正常的母親生的孩子更有可能患自閉症,比率高達67%。
By Joshua Wagner

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

7- 8月份 下列地區舉辦讀寫技巧與專注力訓練的小組

信義會臨床心理輔導及學習支援服務將於 7- 8月份
下列地區舉辦讀寫技巧與專注力訓練的小組

荔 枝 角 區

 


天 水 圍 區

 


將 軍 澳 尚 德 區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查詢廖姑娘 3586 9843,謝謝﹗


The education of pupils with SEN in the UK: emerging themes from a systematic observation study


“The education of pupils with SEN in the UK: emerging themes from a systematic observation study” conducted by Professor Peter Blatchford, with details as below:

Date: 30 May 2012 (Wed)
Time:16:30-18:30 
Venue: D1-LP-03 (Tai Po Campus)

Details of the seminar could also be found in the attached poster.

Should you have any enquirie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Ms. Kristi Wong at Kristi@ied.edu.hk or call her at (852) 2948 7763.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and thank you for your participation in advance.


2012年5月20日星期日

2011年度協會獲社會福利處義工運動的嘉許義務工作項目


「 啟 迪 童 心、 義 人 同 行,」 幼稚園服務  - 1,000 小時, 「 打 開 自 閉 症 幼 兒 的 心 扉」- 600 小時, 「 啟 迪 童 心 季 刊 」- 300 小時, 「網 絡 推 廣 團 隊  Net Team」- 300 小時  ,  2011 年 度 社 區 服 務 合 共 2,380 小時。


多謝各位參加本會社區服務的義工、義務指導顧問、執委會仝人及支持機構!

2012年5月19日星期六

小童群益會助障童讀寫

嘉賓出席「童心悅學—才藝展現」成長計劃動禮 
香港文匯報訊 由香港小童群益會主辦,美國安利(香港)日用品有限公司贊助,並獲政府攜手扶弱基金支持推展的安利「童心悅學—才藝展現」成長計劃,日前假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舉行啟動禮。著名DJ貴花田及「年輕發明家」梁頌軒同學即席分享他們如何成功克服讀寫障礙,並鼓勵社會各界關注讀寫障礙兒童及其家庭。
 大會邀請到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張國柱、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秘書處計劃經理黃國強、美國安利(香港)日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呂淑及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羅淑君擔任主禮嘉賓,與一眾參與計劃的小朋友進行啟動儀式。
 陳呂淑表示,深信安利「童心悅學—才藝展現」成長計劃可以讓讀寫障礙兒童及其家庭,得到社會的正面支持及鼓勵,為兒童締造健康和愉快的童年。
 超過200名參與計劃的兒童、家長及「悅學大使」隨後進行多元才藝啟導活動,合力設計獨一無二的名牌,象徵三方於未來一年將一同經歷、學習及努力克服讀寫障礙。

2012年5月18日星期五

「苗圃行動」名人論壇系列——五月專題:自組織的質量管理


「苗圃行動」名人論壇系列——五月專題:自組織的質量管理




講者:施永青先生,中原地產創辦人兼董事

蔡東豪先生,精電國際行政總裁


演講題綱:

    如何建立習型組織

    如何令團隊出現自行創造、優化、監控及修正

    管理團隊如何以積極態度進行改革創新並承擔風險



日期:2012526(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至5

費用:港幣150



苗圃行動網址:www.sowers.org.hk  www.sahk.org



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

Seminars given by Prof. Roger Slee from Australia on Inclusive Education



Seminar 1: Bringing Inclusive Education Research to Schools, 5-7pm, 24/5 (Thu), HKU


Seminar 2: Why So Critical? 12.45-2pm, 25/5 (Fri), HKU


Two seminars captioned above given by Prof. Roger Slee, Inaugural Director, Victori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Victoria University, Australia, will be held by Division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 Centre for Advancement in Inclusive and Special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n May 24-25, 2012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focus of the seminars are to raise teachers' awareness of core issues concerning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what teachers can do to implement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s.


Prof. Slee will give us food for thought in terms of contextualizing inclusive education policies i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Please kindly disseminate the information to your associates and anyone who may be interested.


**Registration is required. Click HERE to register.

2012年5月16日星期三

患讀寫障礙 忌將勤補拙(7-10歲)


【明報專訊】女兒在主流學校讀小一,曾做過私人評估,說她在讀寫上有少許障礙,學校已有所安排。但她做功課依然很慢,現在一看見課本就說眼睏或頭痛、看不清等……對家人發脾氣,又推說心情差。我懷疑她是借自己有讀障而借題發揮,請問該如何處理這類孩子?
雖然孩子被評估為讀寫障礙,但智能正常,故能像普通人一樣學習,只是在處理文字方面的認知能力弱較,用文字學習時有困難。同樣,有讀障的孩子也和其他孩子一樣,要平衡學習與玩樂的安排,不要一心以「將勤補拙」來填補讀寫障礙,反而要調整合理期望,讓孩子能按個人步伐學習。

按孩子能力調節

因此,家長先要令孩子在讀寫問題上及時得到適當的支援,如抄寫、默書的調息等,以助他們掌握文字的方法,有效地學習。不同的學科、應付方法也要按孩子的能力調節,分清楚是書寫還是理解上出現困難,例如數學題目理解、串英文生字和寫中文字,要視乎孩子的特質,參考不同教材,用圖像化、人物化等,刺激孩子的感官以加強吸收。孩子對感官刺激反應敏銳,所以也要注意學習環境,要配合學習材料,免受周遭事物分散注意力,才能專心吸收課文內容。
由於這些孩子的學習能力較其他同學弱,自我形象及社交發展方面亦受影響,很容易感到挫敗而缺乏自信心。所以,家長除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外,不妨多參加合適的跟進輔導組。多欣賞孩子付出的努力,在學習安排上輕鬆點,情緒化的行為問題也會相應減少。例如她已累了,要安排小息,待回復過來再努力,比硬是撐着學習下去有效率得多。
資料提供﹕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翁偉傑

2012年5月15日星期二

2012年立法會十五題:為殘疾兒童提供的支援服務


以下為今日(五月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張國柱議員的提問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的書面答覆:

問題:

  根據勞工及福利局康復服務中央檔案室提供的資料,過去10多年,患有各類殘疾(例如智障、聽覺或視覺受損,以及肢體傷殘等)的0至14歲兒童的登記人數不斷下降,但患有自閉症兒童的登記人數則由二○○一年的884人上升至二○一一年的2 593人,升幅約3倍。此外,接受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測驗服務)的個案數字亦由二○○○年的5 574宗上升至二○一○年的26 217宗,升幅高達5倍。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五年,患有殘疾的0至14歲兒童及成人的人數分別為何(按各類殘疾以表列出);

(二)現時接受測驗服務的個案的統計數字是否包括接受自閉症及讀寫障礙評估的個案數字;若否,當局會否加入該等個案的統計數字;

(三)由二○一○年至今,當局在教育、社會福利及醫療方面為患有過度活躍症及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兒童提供的新服務及資源為何;及

(四)現時為有讀寫障礙的兒童提供的教育、社會福利及醫療服務分別為何;當局會否加強相關服務?

答覆:

主席:

  就張國柱議員的提問,現答覆如下:

(一)及(二)根據勞工及福利局康復服務中央檔案室的紀錄,在過去五年曾發出的殘疾人士登記證數目,按殘疾類別及年齡組別(0-14歲及14歲以上)表列於附件一。而根據生署的紀錄,在過去五年曾接受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測驗服務),並被診斷為患有發展障礙的兒童人數,按其殘疾類別表列於附件二,有關的統計已包括患有自閉症及讀寫障礙兒童的數字。由於測驗服務只提供予0-12歲的兒童,生署並沒有12歲以上的年齡組別的數字。

(三)及(四)政府致力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包括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及有特殊學習困難(例如讀寫障礙)的兒童,提供各項服務和支援,以發展他們的潛能,協助他們融入社會。有關的醫療、教育及福利服務詳列如下。

醫療服務
----

  生署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中心)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包括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有特殊學習困難(例如讀寫障礙)的兒童提供全面的綜合評估及安排所需的康復服務。中心亦會提供各種輔導教材及舉辦一系列親職講座、工作坊及家長訓練課程,以支援有需要兒童的家長。在個案確診後,中心會根據兒童的個別需要及其家庭狀況,為他們安排及協調所需的康復服務。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經中心作初步評估後,會被轉介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兒科或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作進一步診斷及治療,患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兒童則會被轉介接受適合的支援服務。

  醫管局設有由多個專科的醫護人員組成的跨專業團隊,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及早識別、評估及診治服務。醫管局專業團隊由不同醫護人員組成,包括兒童精神科醫生、兒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護士、語言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專業團隊為確診患有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提供一系列的治療服務和訓練,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社交、情緒管理、解決問題、學習、語言等多方面的能力。專業團隊亦會為患病兒童的家長和照顧者提供有關病症的知識,讓他們更深入了解患者的症狀和治療需要。此外,醫管局的醫療團隊與相關機構,例如學校或早期訓練中心保持緊密聯繫,按兒童發展的需要而提供適當轉介及支援。在二○一一/一二年度,醫管局的跨專業團隊已額外增加了48名醫生、護士和專職醫療人員。

教育服務
----

  為協助公營中、小學校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有特殊學習困難(例如讀寫障礙)的學生,教育局一直有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並持續加強和發展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教育局為學校提供的額外資源包括學習支援津貼、加強言語治療津貼、為照顧成績稍遜的學生而提供的額外教師等。教育局亦為學校提供專業支援,例如由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和聽力學家提供評估及諮詢服務,研發供教師和家長使用的教學資源等。教育局的專業人員亦會定期探訪學校,就學校的及早識別和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政策、措施、教學策略、資源運用、家校合作等事宜提供專業意見。同時,為提升教師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專業能力,教育局自二○○七/○八學年開始推行「融合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架構」,在該架構下提供有系統的專業培訓課程。行政長官已在二○一一/一二年的施政報告宣佈,教育局會進一步擴展「校本教育心理服務」,預期於二○一六/一七學年覆蓋全港公營中、小學。教育心理學家透過定期訪校,為學校提供全面性的專業支援服務,包括個案評估和輔導、教師專業發展/諮詢、家長教育、並在學校政策和措施方面提供專業意見,以支援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學生。

  上述的支援服務對象已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和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支援這兩個類別學生的針對性措施而言,在教師培訓方面,特殊學習困難和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已納入為專題課程。此外,教育局已聯同香港中文大學轄下的心理學系和精神科學系,將識別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學生的識別工具和行為量表本地化,以協助學校及早識別此類學生,及早轉介他們接受精神科醫生的確診和藥物治療。另一方面,教育局繼二○○九/一○學年推出一套適用於小學的「執行技巧訓練」教材套後,現正研發一套為中學生而制定的「指導計劃」,協助學校的支援人員,包括教師、學校社工、輔導人員等,有系統地提升同學的執行技巧和自我管理能力。

  事實上,為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包括在評估工具、識別機制和支援策略等方面的支援服務,在過去十多年已有長足的發展,例如教育局與大專院校已研發有本地常模的「香港小學生讀寫障礙測驗」(第二版)(二○○七)和「香港初中學生讀寫障礙測驗」(第二版)(二○一二);推動全港公營小學利用教育局制訂的電子版「小一學生之學習情況量表」,及早甄別及支援有學習困難的小一學生;並發展了多樣化的教學和輔導資源供學校使用。最近期的發展是推動學校採用有理論依據並獲廣泛認同的「小學中文分層支援教學模式」,以支援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現時已有80多所小學在教育局專業人員的支援下試行這教學模式,預計下學年會有另外約40所小學加入這計劃。

福利服務
----

  社會福利署(社署)為初生至六歲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包括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及有特殊學習困難(例如讀寫障礙)的兒童,提供有助身心發展和提升社交能力的早期介入學前康復服務,從而提高他們入讀普通學校和參與日常活動的機會,並協助家庭應付其特別的需要。

  政府一直穩健地增加學前康復服務名額。過去五年,政府增加了約1 400個額外名額,增幅近三成。現時,學前康復服務的總服務名額為6 230個,我們預計於二○一二/一三年度約有607個額外名額投入服務。另一方面,關愛基金在二○一一年十二月推出「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的援助項目,為低收入家庭有康復服務需要的學前兒童,提供不多於十二個月的學習訓練津貼,讓他們可盡早獲取所需服務,以幫助他們的學習及發展。此外,社署透過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為區內的殘疾成人及兒童提供一站式的支援及訓練服務,協助他們融入社區,為他們的照顧者提供訓練活動、教育課程、講座和工作坊等,加強照顧者的照顧能力;此外,家長/親屬資源中心亦為殘疾兒童的家長/照顧者舉辦社交和康樂活動,讓他們能分享經驗和互相支持。


2012年5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00分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

Facilitated Playdates for Children with SEN

Dianna Yip, a Behavioural Consultant who specializes in Autism, Asperger’s Syndrome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She will be speaking about facilitated playdates for children with SEN.

如果有任何疑問或查詢, 歡迎您與我們聯絡。我們可以討論培基 (P.L.A.I.) 可以怎樣幫助您的孩子達到他的潛力。

電話:+852 97397735
電子郵件:info@PLAIconsulting.com
郵寄地址: 香港郵政總局郵政信箱11010號

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

啟迪童心特使義工 - 香港小童群益會樂緻幼稚園幼兒園( 灣仔 )



香港小童群益會創立於一九三六年,一直本著「培育新一代,攜手創 未來」的精神,為兒童、青少年及家長提供各類型的專業服務,並於一九 九五年設立樂緻幼兒園,為二至六歲兒童提供學前教育服務。本會屬下之 幼兒園是根據《幼兒服務條例》和《幼兒服務規例》(香港法例第二四三章)及《教育條例》和《教育規例》(香港法例第二七九章)註冊及運作。

2012年5月2日星期三

北京將改擴建769所幼兒園


首都之窗網站發佈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提出,本市將推行多項舉措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除了繼續增建幼兒園緩解入園難問題,“小升初”將全程公開透明,高中將探索學分制,高考、高校選課等也將進行試點改革。

改擴建769所幼兒園
目前本市共有幼兒園1245所,根據規劃,未來幾年將規劃建設並改擴建769所幼兒園,使全市幼兒園總數達到1530所左右,其中公辦性質幼兒園佔幼兒園總數的比例達到65%以上,有效緩解“入園難”狀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將至少達到95%,比2010年再提高5個百分點。同時還將多種形式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鼓勵規範民辦幼兒園。實施獎勵補貼政策,加大對部門辦園的支援力度。完善幼兒園收費管理機制,形成幼兒園安全監管機制。



來源:北京晚報   李莉

2012年5月1日星期二

Touch Pad gives voice to kids with autism

Sharia 經常站著不動在電視機前呆住,家人叫她的名字一遍又一遍,但她沒有回應,似乎不知道她周圍的世界。

家人起初以為她是聽覺受損,語言發育緩慢。後來,當Sharia滿兩歲時,被診斷患有自閉症。

Sharia接受了語言、職業和行為治療,對她有些幫助,但溝通能力仍然有很大的障礙。
Sharia沒有言語能力,無法溝通她的需要,常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

2010, 蘋果發布了iPad.
Sharia 開始使用iPad時,只是用它來看電影和玩遊戲。不久後,她的治療師訓練她使用iPad的一些APP應用軟件來幫助她造句,溝通她的需求,如“我要Dora卡通片”。

Sharia的父親Siddiqui和CNN分享他女兒的故事時表示:“iPad給了她從未有過的操控感,她知道她並不需要哭鬧,而可以觸摸iPad的APP來表達自己。”

Dr. Oliver Wendt,美國普渡大學語言和聽力科學系教授表示:“我覺得iPad為溝通輔助領域帶來革命性的改變。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在此之前,我們只有些價格昂貴,體積龐大的器材,現在可以用一個iPad來取代。“


之前使用的器材可能花上9,000美元至15,000美元。
Martha Herbert,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在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的一名兒科神經學家表示:“使用iPad自閉症APP可以讓自閉症患者繞過他們在溝通中有許多困難。“

總部設在新加坡的 Hearty SPIN (和諧心社會企業),不久前發布了全球首一專為輔助患有自閉症者與他人溝通所設計的中文APP應用軟件:圖片溝通輔助APP(Picure AAC app) 。這是iPad/iPhone iOS 平台全球首一的中文自閉症APP應用軟件。

圖片溝通輔助APP(英文版)已在全球多過15個國家使用,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捷克、 新加坡、澳大利亞等。

Hearty SPIN 和諧心企業的行政總裁KhengWah Koh 表示:”在給自閉症小孩自己使用iPad前,必須有系統化地訓練小孩如何以適當的APP來溝通自己的需求、 情緒及學習其他的技能。不要無控制地讓小孩把iPad當遊戲機。“

圖片溝通輔助APP能幫助語言障礙者建立實用的溝通技巧,有效地與他人溝通,並訓練及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

Phoebe Tucker, 美國一名語言治療師表示:“Steve Jobs 創建的iPad 提供了孤獨症小孩言語能力。“

Sharia 的父親Siddiqui 說:“我經常告訴我的妻子iPad前的Sharia 和iPad後的Sharia 判若兩人。這是非常顯著的。”



(CNN) -- Sharia stood immobile in front of the television, transfixed by its images, unaware of the world around her. Her family called her name over and over again, but she did not respond. It was that moment when they knew something was wrong.

Initially, they thought it was a hearing problem. When they found nothing wrong, they decided to take 2-year-old Sharia to a specialist at an early detection center in 2009.

"Within five minutes of looking at Sharia, (the specialist) said that she has autism," said Sharia's father, Fawad Siddiqui. "A very clear case of it."

Siddiqui, 38, and his wife, Ayza Sheikh, were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Sharia was simply a late talker. Originally from Pakistan, the Siddiquis had no relatives to advise them on their first child.

Speech, occupational and behavior therapies helped some. But Sharia still struggled with communication.
Fans line up to buy new iPad
Facing challenge of college with autism
A family's struggle with autism

Then, in 2010, Apple's iPad was released.

Siddiqui, a Columbia, Maryland, resident who shared his daughter's story on iReport, said that before having the iPad, Sharia's only way of communicating was crying. She was non-verbal and had no way of expressing what she wanted or how she was feeling.

Apple's touchscreen gadget wasn't the first tablet computer and isn't the only one now. But it quickly emerged as the overwhelming market leader, introducing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to the concept of a computer that dwells somewhere between a smartphone and a laptop and offers a large screen full of images and icons with which the user can interact with a single touch.

"What the iPad has done has given her a sense of control that she never had before," Siddiqui said. "She knows when you touch it, something is supposed to happen. She knows she doesn't need to cry, she needs to point."

At first, Sharia enjoyed watching movies and playing games. However, through therapy and at home, she was introduced to apps such as Proloquo2Go, First Words, ABCs and Me and Puzzle Me, to name a handful. She soon learned to put together short sentences like "I want Dora" to express what she wanted.

A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Proloquo2Go was Sharia's first app and the first real augmented communication app, released first for iPhones in 2009.

AAC, or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is a series of interventions used to help children with sever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communicate. Many apps are designed based on this method of therapy.

David Niemeijer, founder and CEO of Amsterdam-based AssistiveWare, creator of Proloquo2Go, said that 90% of AAC users use an iPad for communication, and more than 25% use an iPhone or iPod Touch,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s surveys. About half of them reported improved speech abilities.

A search for "autism apps" for the iPad in Apple's App Store brings 764 hits. About 142 were released this year.

Similarly, dozens of assistance and education autism apps have sprung up on tablets and other devices running Google's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The accessibility of online stores as a platform for apps has opened a new avenue for parents. Those with the know-how are able to create apps based on their child's specific needs.

Tricia Estrada of San Diego has developed apps for her son, Evan. The app and website Wonkido has a series of animations, each about four to five minutes in length, depicting various social skills such as "asking to play" and "going potty." By watching, kids acquire a database of episodes to draw from for future social situations, she said.

Estrada said the most appealing facet of the iPad is its mobility. Before, when Evan needed to learn a new concept in the middle of soccer practice or while at a restaurant, she had no way of showing him until the therapist gave him a card or bought a DVD weeks later. With the iPad or iPhone, it's immediate.

"I think (the iPad) is revolutionizing the augmentative communication field," said Dr. Oliver Wendt, assistant professor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sciences at Purdue University. "It's a very cost-effective system. Before, we had these expensive, bulky items, which now can be replaced with an iPad."

The equipment that was used previously could cost $9,000 to $15,000.

iPads are now available for as little as $399. A majority of the apps on the iPad are paid apps that cost 99 cents to $299.99. Some of these prices may seem rather expensive for regular iPad users, but autism communities are thrilled.

iReport: Steve Jobs helped my autistic son speak

Wendt, who specializes in technological aspects of AAC solutions, collaborated with Purdue student group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Community Service to develop a free app called SPEAKall! based on a widespread autism intervention known as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ditionally, in a low-technology approach, children would hand laminated picture cards to their therapist or caretaker in order tell them what they want.

The app has two visible parts on the screen: a top row and a bottom row. The top has pictures and symbols, and the bottom is a storyboarding strip where kids can drag and drop the pictures to create sentences. These pictures can include objects, feelings or anything relevant to the chil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ut symbols on that are truly reinforcing for the child, symbols that match something the child really wants," Wendt said. The app allows parents to take pictures on the spot and add them to the existing bank of symbols.

The child is then able to create sentences using the images, such as "I want apple" or "I feel sad." At the end, they can push the "Speak All" icon to hear the sentence.

Removing "extra baggage"

Martha Herbert, a pediatric neurologist and neuroscientist at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Boston, said the iPad allows individuals to bypass many difficulties they have in communicating.

Herbert explains that apraxia or dyspraxia is what makes communication difficult. Apraxia means that although your brain can develop an intention of doing something, it is physically difficult to do it. You may want to speak but can't move your lips.

"These apps allow you to do a shortcut around the neuromotor problems getting in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Herbert said.

Communication is not just limited to speec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an individual, you have to be able to decode their body language, facial expressions and lip movement as well. Using the iPad takes away this "extra baggage," Herbert said.

"I think it's opening a whole interesting way to be creative about giving people assistance," she said. "You can measure somebody's stress level and somebody can feed it back into their app and tell you if they're about to fall apart or have a meltdown."

Khengwah Koh is managing partner with Hearty SPIN, a new startup in Singapore that also recently released an app for low-functioning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called Picture AAC.

The app is available in English as well as Mandarin and is used in more than 15 countries.

While Koh thinks his app and the iPad are great tools for these individuals, he thinks they should be used only as a supplement to other kinds of learning and therapy.

"For a child, it shouldn't be just given to them as a babysitting tool," Koh said. "When the app is introduced to the child, first train them how to use (it). ... It's not a game. It's something to be introduced in a systematic way."

Phoebe Tucker, a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ist in Bridgeport, Connecticut, has developed a center for autism called the Montano Assistive Technology Center, a division of United Cerebral Palsy, to integrate various forms of technology for therapy.

The center uses iPads along with other therapies.

Although Apple did not create the iPad with the intention of help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he company does try to build in featur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Steve Jobs did not realize he was giving a voice to the voiceless," Tucker said.

That voice is exactly what Siddiqui feels has been given to Sharia. She is now able to speak in broken sentences and is aware of the world around her. Her family sees small triumphs every da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ree years, the Siddiquis are thinking of taking Sharia to Pakistan to see their extended family. Sharia was diagnosed shortly after their first visit, and the family there only recently came to know of her diagnosis after watching Siddiqui's iReport video of Sharia.

The trip depends on whether therapists say Sharia is ready for such a change in environment. But Siddiqui is confident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trip.

"I often tell my wife I think of it as Sharia before the iPad and Sharia after the iPad," Siddiqui said. "It was that significant."

香港兒童啟迪協會 - 義工專頁出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