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10歲以前是學習態度養成與閱讀習慣建立的基礎階段

2008/09/27 聯合報 國際中心/張佑生報導

「辦好教育為的是拚經濟。」

儘管在不到一年時間內,芬蘭境內兩度發生校園槍擊血案,但芬蘭近年來早已是各國教育當局取經的對象,台灣也有《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芬蘭驚豔》等書籍出版。

自2000年開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舉辦15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芬蘭青少年連續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稱霸,解決問題和數學則位居第二。自2001年以來,芬蘭四次摘下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桂冠。芬蘭成了典範移轉的新標竿。

推動芬蘭教育成功的動力是什麼?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四年前問了大家都想知道答案的問題。芬蘭教育部長哈泰寧(Tuula Haatainen)給了「拚經濟」這答案。

的確,芬蘭面積比台灣大九倍,人口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不可能和亞洲某些勞力密集、工資低廉的國家地區殺價競爭。要維持高科技、高薪資的經濟發展模式,唯有辦好教育。

九年一貫 政府買單

哈泰寧說:「在芬蘭,我們篤信投資於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必要。教育能夠開拓新的工作領域,而勞動力總是需要新技術,因此必須持續投資於教育。」

哈泰寧將芬蘭教育的成功特別歸功於「一貫」(unified)的教育系統,學前教育從6歲開始,7到16歲的孩子都就讀同一所學校,不分小學和中學,稱為「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也算是9年義務教育,學生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

打好基礎 少中輟生

芬蘭的教育方針可歸納成「雙不」政策:一是「不贏在起跑點上」,二是「不讓一人落後」。前者的概念與台灣長年來鼓吹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大相逕庭,芬蘭的小一和小二可以分三年來念,或是申請提前一年讀幼稚園,讓學前教育變成兩年。

台灣老想「偷吃步」,芬蘭卻認為無須操之過急,10歲以前是學習態度養成與閱讀習慣建立的基礎階段,慢慢觀察,可以及早發現學童的困難所在,對症下藥。芬蘭政府極力降低中輟生的比例。哈泰寧說:「我們是小國,禁不起人力耗損。」

在OECD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不同的是,在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經費最多;反觀芬蘭,投資在「綜合學校」學生的經費,每人平均達8200美元(約台幣26萬元),在所有就學年齡中最高。

公平受教 16歲分流


芬蘭教育的另一個核心概念是「不讓一人落後」,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fair play),針對所謂的「後段班」,也有職場體驗課程。真正的「分流」要等到16歲,學童可以選擇就讀「一般高中」或「職業學校」。

在相當短的時間內,芬蘭已經從一個農業國家轉型成為高科技的經濟體。世人提起芬蘭時,聯想到的大多是Nokia而非伐木。

芬蘭快速前進的「按鍵」(關鍵),一直是教育。

2008年9月22日星期一

衛生署推出「關懷欣賞發展障礙兒童」公眾教育活動

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將和各持份者合作,推出一項名為「關懷欣賞發展障礙兒童」的公眾教育活動,促進各界對兒童發展障礙的認識。

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2008年9月21日在沙田大會堂廣場舉行嘉年華和展覽,推廣有關兒童發展障礙的正確知識,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亦會提供全面的專科評估服務,為診斷有發展障礙的兒童提供全面治療支援服務。

2008年9月20日星期六

兒童陷發展障礙慘遭誤解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本港學校推行融合教育多年,但政府統計處 的調查發現,大眾對兒童發展障礙仍一知半解,近四分三市民誤以為,智障兒童的樣貌異於常人,近三成人則指智障兒童有暴力傾向,亦有一成三至兩成三人誤以為兒童患過度活躍或自閉症 是父母不懂「教仔」所致,逾半數人更認為,智障、讀寫障礙等兒童不應就讀主流學校。

統計處於去年四至六月,成功訪問約八千一百名十八歲以上市民,發現不少人誤解兒童發展障礙,是由於父母管教出現問題。約四成人誤把自閉症與性格孤僻掛鈎,約兩成三人則以為父母少與子女玩耍會導致自閉症,亦有一成三人認為,父母管教不善是子女患過度活躍症或專注力失調的主要成因。

調查亦發現,不少人未能分辨智障與學障,約四成人以為讀寫障礙的兒童智力較低,逾四成六人認為,寫字倒轉的兒童便等同患讀寫障礙;亦有近七成半人錯誤指出,智障兒童的樣貌有異常人,一成七人則以為智障兒童長大後會康復。

政府鼓勵中小學推行融合教育,但約半數至七成的市民認為,自閉症、智障、過度活躍症及讀寫障礙的兒童,不應於主流學校就讀。約四分一家長更表示,不接受子女的同學屬過度活躍症,近兩成人則不接受智障的同學。

特殊學習障礙協會主席顏姜惠蓮指出,本港對發展障礙的教育不足,不少人誤解學障等如智障,亦有人以為只是學習困難,只須支援便能康復,「近年電視劇中亦有讀寫障礙的角色,但誇張化了,好像完全不識字般」。

她續指,學校有關學障的教育不足,不少學障生慘遭歧視及欺凌,連不少教師也認識不足,如有學校把成績最差的一成學生當成學障,令學障生得不到應有支援,正常學生則被錯誤標籤。她建議,政府應加強公眾教育,亦須立法保障學障兒童權利。

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兒科顧問醫生藍芷芊認為,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兒童發展障礙的認識並不理想。她指出,將於周日舉行嘉年華及展覽,亦會與教育局合作舉辦校際比賽和製作電視節目,加強有關兒童發展障礙的公眾教育。

*來源:(星島)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06:30

兒童發展障礙問題 公眾乏認知

【大公報訊】統計處發布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三十四號報告書,公布公眾對兒童發展障礙問題認知及態度。報告顯示,社會大眾對兒童發展障礙認知有限,對自閉症等某些常見病症,甚至存在錯誤認識。兒童體能智力專家建議公眾提高認知,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亦將推出「關懷欣賞發展障礙兒童」公眾教育活動,促進各界對兒童發展障礙的認識。

部分症狀錯誤觀念多

統計處在去年四至六月期間,進行此項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約八千一百個住戶接受訪問,回應率為七成六。報告顯示,社會人士對兒童發展障礙的認知有限,四分之一人士未曾聽過《殘疾歧視條例》,在諸多發展障礙病症中,最為廣泛認知的是自閉症和智力障礙,分別有九成一和八成九,但在某些症狀的理解上,公眾仍存有諸多錯誤觀念。例如:七成五人士認為,有智力障礙的兒童樣貌有別於一般兒童;四成人士認為,有讀寫障礙的兒童智力,較同齡兒童低;三成三人士認為,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只會在兒童身上出現,成人不會有這些障礙;兩成三人士認為,自閉症的主要成因,是父母少與子女玩耍。

而在常見發展障礙症狀中,以「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最不被大衆接受,超過兩成人士拒絕與之為鄰,五成人士反對這類兒童入讀主流學校,兩成六父母不接受子女患有此病。

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兒科顧問醫生藍芷芊指出,如上這些錯誤觀念,是現時存在的普遍狀況,儘管社會對兒童發展障礙問題日益關注,但大眾的正確認知仍不足夠,影響正常發揮這類兒童的潛能,「雖然有發展障礙的兒童成長時,會遇到不同的挑戰,但若能及早發現問題、給予適當的跟進和支援,並且透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積極參與,可令他們盡展潛能。」

藍芷芊建議加強公眾教育,而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周日將在沙田大會堂廣場舉行嘉年華和展覽,推廣有關兒童發展障礙的正確知識,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亦會提供全面的專科評估服務,為診斷有發展障礙的兒童提供全面治療支援服務。

*來源:大公報 2008-9-19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8/09/19/GW-963250.htm

2008年9月12日星期五

減零分 教院倡幼兒教育做起

【明報專訊】教育一直是特區政府 投入資源最多的環節,每年「投資」逾530億元,但多年的會考成績告訴大家,香港每年仍然平均「製造」5000至6000名的「零分生」,即在中學會考 全科不及格。由2001至08年,這類零分生已多達51571人(只算日校生)。由於培育一名學生讀到中三要用上25.5萬元,但每年會考卻有6000名零分生,納稅人會質疑,香港的教育制度每年在零分生身上豈非花了15.3億元?合指一算,回歸逾十年,便耗用了最少153億元!更嚴重的是,教育制度不停「製造失敗者」,社會代價無從評估。怎麼辦?

主責培訓教師的香港教育學院 校長張炳良 認為,政府在教育環節上投放資源的觀念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想法是,「成績最優秀的教師教大學、資歷較次的教中學、再次之則教小學及幼稚園」。這個金字塔觀念必須倒轉過來,希望優秀的教師能盡早令學生得到啟蒙,避免他們在很早的階段便徹底喪失讀書興趣。這樣一來,才可解決「零分生」的問題。

納入基礎教育 及早啟蒙學生

張炳良指出,如今問題的關鍵在於香港幼兒及小學的學習基礎薄弱。他舉例,韓國 小學教師的薪酬及待遇比中學教師還要高,因為年幼時的學習基礎更值得大家關注,所以他已向政府積極建議將幼兒教育納入為香港的基礎教育。

本身也是行政會議 成員的張炳良又引述去年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研究指出,香港的學校制度屬全球表現最佳之一,報告又指教育制度的質素會受師資質素影響,教師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今年教院 透過聯招收生的情况理想,填報Band A(首三志願)的學生佔四成四,反映今年高考生對教院的興趣有所提升。全球均面對同一個問題,就是學業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多數會報讀醫學、法律、工商管理等科目,但本港仍有不少有能力又有熱誠的學生加入教師行列。他說,香港教師薪酬不俗,但政府仍要檢討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及工作量等,使教師能獲得更大滿足感,繼續從事教育工作。

張炳良直言,會考零分生在學業及自信方面均會受到打擊,但教師若能研究出背後成因,加以介入,學生最終便能增值。今年教院有句口號﹕「become a teacher, make a difference(為人師表,開創新局)」,鼓勵院校學生、準教師,幫助學生由0分變為50分,即使未到100分,但已能為學生帶來變化、有所增值。

年耗15億公帑「製造零分生」

考試及評核局 資料顯示,今年日校會考生有8.2萬人,當中5064人為零分生(指最少應考6科、成績最佳6科總積點為零點的考生);過去幾年,平均每年亦有6000名首次應考的零分生,佔全體考生近一成(見右圖)。資料顯示,小學的學生單位成本為2.5萬元,6年需15萬元;中學為3.5萬元,3年共10.5萬元。換言之,政府在每名享有9年免費教育的學生身上,共投放了25.5萬元,亦即一名學生無論是10優狀元抑或零分生,都已耗用了公帑25.5萬元。

明報教育組

*來源:(明報)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