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啟迪資源」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啟迪資源」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協助有自閉症的學生 三層支援模式


香港教育局於 2011 年曾邀請普通學校參與 「 加強支援有自閉症學生的試驗 計劃」 。 計 劃 的 其 中 一 部 分 是 於2011/12 至 2013/14 學年,由教育局的教育心理學家支援一些取錄了較多有自閉症學生的小學,在初小階段發展和試行《全面的學校支援模式》,以便及早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教育局將於 2013/14 學年年終把匯集所得的知識和有效的支援模式及策略,與全港小學分享。 

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

你並不孤單- You Are Not Alone




您的孩子是否有學習和關注的問題,如讀寫困難,多動症,聽覺處理與執行功能障礙或問題?你並不孤單,在這裡於 LD.org 代表美國社會的60萬人。分享這個視頻的朋友和親人的孩子或學生,都在為改善讀寫困難和相關的問題而努力 。

Does your child have learning and attention issues such as dyslexia, ADHD,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or problems with executive function? You're not alone—here on LD.org  represent a community of 60 million people in United State. Share this video with friends and loved ones whose children or students are struggling with LD or related issues.

2013年6月8日星期六

「匡智溝通易」溝通輔助應用程式發布

「匡智溝通易」溝通輔助應用程式
承蒙利銘澤黃瑤璧慈善基金慷慨支持,匡智會學校言語治療師小組製作了「匡智溝通易」應用程式,有關的發佈會於5月25日(星期六)假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舉行。

「匡智溝通易」可下載至iPad、iPad mini、iPhone 4(或更新型號)、iPod touch 4(或更新型號)上使用。

應用程式亦集語音輸出裝置與圖庫於一身,訓練者可以自行為學員建立個別化的溝通檔案,從多達1500幅圖卡的圖庫內選圖或自行拍照及錄音製作圖卡,務求令溝通程式更切合每位學員的個別需要。

訓練者為學員建立檔案後,可透過檔案分享功能,把檔案分享致家長或其他訓練者使用。檔案分享亦不受設置所限。

「匡智溝通易」內設有兩個遊戲:掃視遊戲及組句遊戲。目的提升學員的掃視能力及對句子結構的認識。

「匡智溝通易」亦設有簡體中文版本,方便內地訓練者及學員使用。

主要功能:
1. 自行建立多個學員溝通檔案
2. 內設兩個圖庫,合共超過1500幅圖卡
3. 檔案分享功能 : 可透過電郵發送學員溝通檔案
4. 兩個語言介面: 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
5. 五個自製圖卡或類別卡的方法:
- 自行拍照建立圖卡- 利用程式內置的相照功能,拍照後,可放大剪裁出需要部分
- 自行從設置相簿擷取相片建立圖卡
- 自行錄製圖卡的聲音
- 自行更改或加上圖卡標題
- 建立文字卡
6. 多種圖卡排列方法
- iPad/ iPad mini 版本共有六個排列方法
- iPhone/ iPod touch 版本共有五個排列方法
7. 兩個訓練遊戲:
- 掃視遊戲
- 組句遊戲

如若需下載應用程式,請按此下載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發展遲緩幼童父母手冊-(幼兒篇)

發展遲緩幼童父母手冊
《孩子發展遲緩媽媽應該這樣做(幼兒篇)》
作者:杉山登志郞/辻井正次
出版社:人類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5月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資料,在日本,具有學習障礙(LD)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病(ADHD)及自閉症候群(ASD)等等發展遲緩的孩子,太約佔6%;另外的統計資料顯示,上特殊敎育班(含智障)的學生,四年中增加了三成。發展遲緩的問題,目前在日本正處於急速加劇中。

這是否為日本獨有現象?當然不是。日本是亞洲國家中對兒童發展遲緩問題有最完備的系統性硏究的國家,其發展出的針對問題的干預及解決方法,亦是亞洲國家中最先進的。所謂的“發展遲緩”,是指未滿六歲的兒童,因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在知覺、認知、動作、溝通、社會情緖或自理力方面比同齡者顯著遲緩的,而其障礙類別又無法確定者,都被稱為發展遲緩。

除非徵狀明顯,大部分家長都對幼兒的發展遲緩問題採取不理會,及“等一下”的態度。但日本的專家指出,家長這種不願意面對現實的態度是不對的。有懷疑應該尋找幫助,治療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找出切合自己孩子的訓練方法,才最重要。

曾任愛知縣身心障礙社會福祉中央醫院精神科主任、現任浜松醫院大學兒童靑年期精神醫學講座特任敎授的杉山登志郞,及專門培養兒童發展遲緩問題專家的“亞斯伯格學習障礙協會”統籌總監兼理事長辻井正次聯合撰寫的《孩子發展遲緩媽媽應該這樣做(幼兒篇)》,給家有發展遲緩孩子的家長,提供一本父母手冊。作者是兒童發展遲緩問題的翹楚,是長期從事這方面實戰的專家。

本書主要分為三個章:“孩子有發展遲緩的狀况嗎?”、“如何引導孩子正常地成長?”、“幼兒的五大技能訓練”。作者在第一章指出,孩子發展遲緩,是因為他們天生的腦部功能和正常人有所不同,但這不表示這樣的孩子是“不行的”,家長不妨將其列為腦部訊息處理方式與記憶方式與別不同,並非“無可救藥”。家長應摒棄“人應該理所當然地大家一樣”想法,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做不到”的地方,而應該注意他們“做得到”的地方。由於傳統的育兒方式並不適合發展遲緩的孩子,家長要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敎養方法。

杉山登志郞與辻井正次勸諭家長及老師,讓不合群、不聽他人說話的孩子“自由自在”是不對的,應該帶領他循序漸進地發展,對他全面長期支援,協助其累積能力及技能。並且要讓孩子覺得練習做事是愉快的。

家有發展遲緩孩子,家長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因為這類家長比常人更容易患上憂鬱症。作者勸諭:敎養兒女是漫長的路,父母感到疲倦時,不要勉強死撑或過度忍耐。讓自己快樂,全家才能快樂地生活;發展遲緩者的兄弟姊妹要明白自己扮演的並非照顧者角色,要自己放鬆快樂過日子,然後支援發展遲緩的手足。

兩位作者長期從事兒童發展遲緩硏究及支援工作,本書有很多具體的提出問題及解說,圖文並茂,文字簡潔,對懷疑及證實自己孩子有發展問題的家長,有極高的參考,及精神支持價値。謹向相關家長大力推薦。

西 斯

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美科大助殘疾者 用公共圖書館

有人說,圖書館是我們的朋友,但對一些殘疾人士而言,要造訪充滿知識和娛樂性的圖書館卻受到限制。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一群職業療法研究生,分析過柯林斯堡庫圖書館的​​現有系統後,建議採用新的輔助技術 (Assistive Technology) 並訓練該館的工作人員如何使用它,令情況出現轉機。

圖書館內的新技術包括有助於患視覺障礙、因創傷性腦損傷而致有識字困難、學習障礙和行動不便的人,而且還有語音識別軟件和單手鍵盤操作的選項。

確保每人獲取信息同等權利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輔助技術中心的職能治療學系的主任雷瑪拉說:「因為我們的世界變得愈來愈電子化,提供多種方式獲取信息是重要的考慮。正如我們認為要遏止與外界環境隔斷,我們現在也需要去遏止與電子化的通訊隔斷。換句話說,你如何確保每個人都具有獲取信息的同等權利?」



研究生這個實習項目讓該圖書館配備了新軟件,可放大電腦屏幕、讀取電腦屏幕以幫助使用者上網瀏覽、朗讀任何文件及識別語音命令。新的硬件還包括可調節高度的桌子、椅子、鍵盤和電腦鼠標,以及手持放大鏡、放大鏡頁、握筆、寫作指南書或文件架,供殘障人士使用。

學生和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將在5月9日,向公眾推介新的變化。這個實習項目橫跨兩個學期,旨在實現兩個目標 :培訓圖書館工作人員因應用家需要而配對適當的輔助技術,並幫助當地圖書館讀者了解新技術。去年,學生曾進行需求評估,以便識別有用的輔助技術。這個實習項目讓職業治療學生一方面可接觸真實例子,為殘障人士在系統層面引入變化;同時也給予他們輔助技術的應用經驗。

雷瑪拉說:「我們希望幫助圖書館工作人員了解,在獲取資訊過程中殘障的人士所遇到的障礙,以及在幫助有殘障的人士時,應考慮的一些禮儀。這將有助他們在理解和支援使用者的需求時,感到更舒泰。」

文源: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

2012年12月30日星期日

推薦閱讀:別對他們放棄──漫談自閉症

【內容摘自《我看世界的方法跟你不一樣:給自閉症家庭的實用指南》The Way I See It : A Personal Look at Autism and Asperger’s,作者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譯者廖婉如,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的話:寫給對自閉症認識不多的讀者

自閉症是發展性障礙,通常會在幼兒時期被診斷出來。它本質上是腦神經出了問題,影響了大腦四個主要區域的功能運作:語言/溝通、社交技巧、感覺系統和行為。自閉症的成因依然是個謎。目前的研究指出,這類的障礙可以再細分成不同的子群,端看是由基因引起,環境侵害使然,或兩者皆有。

每個自閉症患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各的長才和挑戰。沒有哪兩個的嚴重程度一樣,或表現出相同特徵。這是一種「光譜式的」障礙,各種的個別診斷一概統稱為自閉症類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這個光譜上的個體從無法口語、可能產生傷害自己的行為以及智障的嚴重挑戰,到高功能的(所謂的亞斯伯格症候群)、具有高超智力、口語表達能力良好,但卻明顯缺乏社交技巧、不太能從他人觀點看待事情的都有。在修訂中的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標準裡,也就是醫界的診斷「聖經」,即將把亞斯伯格症候群從自閉症裡刪除,並把各種自閉症標籤合併在「自閉症類疾患」這個統稱之下。

根據二○○九年疾病控制中心的統計自閉症的比率是每一百個新生兒會出現一個 (根據二○一二 年疾病控制中心的統計是每88個新生兒會出現一個),而且這比率持續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升高。每二十一分鐘就會有一個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男生的比率是女生的四倍,在全球各地一致普遍地出現,不分種族、社會和人種。根據美國自閉症協會統計,照護一名自閉兒的終身花費介於三百五十萬至五百萬美元之間;每年花在照護這些人的費用總額是令人咋舌的九百億美元。

自閉症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自閉症患者同樣生而為人(people first),自閉症只是他/她身為人的一部分而已。自閉症類疾患不再純然被視為是行為障礙,它會影響整個人的各個方面:生物醫學方面、認知方面、社交方面和感覺方面。只要得宜運用個別化的介入方式,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可以更加發揮功能,學習適應周遭的世界。

我們對自閉症類疾患的理解跨出了一大步,也更知道如何提供有效的幫助。幼兒最早可以在滿十二至十五個月時被診斷出自閉症,其中很多接受了密集的早療,因而能夠和一般孩子一起上小學,只需要些微的協助和服務。不論在幾歲被診斷出來,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和成人時時刻刻在學習,無論任何年齡,只要處置的型態和強度適當,他們的功能運作都會有顯著的改善。

本書簡介

本書是由作者(天寶‧葛蘭汀)過去八年來刊登在《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文摘》(Autism Asperger's Digest)的文章集結而成。天寶‧葛蘭汀將這些文章分門別類,探討主題從早期的教育方式、感覺敏感度問題,到腦部研究,乃至就業發展都有。每一章開頭,都附上新的引文,添加作者對該主題的額外看法。

在這些文章裡,天寶‧葛蘭汀以身為自閉症患者的個人經驗出發,同時納入家長、老師以及自閉症類患者能夠立即加以運用的實用資訊。自閉症的光譜非常廣泛,從無法口語的人,到輕微亞斯伯格症的優秀科學家或電腦工程師都包含在內。這本書可以運用在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整個光譜範圍內。

全文網址: 別對他們放棄──漫談自閉症 - 關懷自閉症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聽見天堂》對融合教育的期盼!


意大利這個文明古國除了在當今學前教育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短短半個世紀裡誕生了兩種對世界學前教育產生重要影響的幼兒教育系統--蒙台梭利教育 Montessori 和瑞吉歐教育 Reggio Emilia,更在過去的四分一世紀裡成為全世界融合教育的先導之一。當我們仍在爭論 我們融合教育種種問題 的此時,大家不妨安靜片刻去优酷或PPTV欣賞一套以真人實事改編拍成的意大利電影《 聽 見 天 堂 》( Red Like The Sky )你當會有一番對融合教育的期盼 

2011年11月3日星期四

2011.10.29 探訪深圳市和康兒童潛能發展中心



近日,香港啟迪兒童協會組織數名義工,前往香港和康會暨深圳市和康兒童潛能發展中心探訪。

 
香港和康會是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中央大學兒童發育行為學系的學者發起,由社會各界慈善人士和機構資助的非盈利公益性法人團體。該中心的宗旨是為促進香港和中國內地弱能人士的康復工作,以和諧發展、全人康復之理念去維持及發展他們的教育和福利,開發他們的潛能、增加其獨立能力和自信能力、協助他們融入社會。推進社會對於此群體及其家庭的支持,廣泛宣傳康復工作的社會意義,普及相關的康復知識和技術。


 
探訪中,中心的工作人員熱情的與義工朋友們分享了他們的創辦理念和願景,回顧了中心從無到有、並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心的負責人還積極邀請協會將義工參與的模式引入大陸,探索孩子、家長、社會共同參與的有效模式。

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啟迪新浪博客與微博開通了

謝 謝 Net Team 義 工 隊 
Teresa 及 Helen 的協助

香港兒童啟迪協會在新浪的博客與微博開通了


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青年協會【讀寫障礙新導向】研討會

    近年特殊學習困難問題如讀寫障礙及發展性協調障礙等愈來愈受社會各界關注。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學生支援中心於去年成立,為有需要的學生、家長和老師提供支援,包括評估、治療、學習小組及培訓等一站式服務。中心將於201118 (星期六) 舉行中心開幕禮暨【讀寫障礙新導向】研討會,探討本地讀寫障礙新進程,包括新學制下支援讀寫障礙中小學生的政策、評估方法、輔導及治療新趨勢等。活動詳情如下:


日期: 201118(星期六)
時間:上午9時至1115
地點:香港青年協會大廈9樓演講廳  (北角百福道21號港鐵鰂魚涌站C出口)
內容:新學制下的讀障政策前瞻、跨越學障E世代、支援讀障新思維、學習上有困難學生家長的壓力及需要


有興趣人士請於1月4日(星期二)或以前電郵至ssc@hkfyg.org.hk報名。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3422 3161與黃瑩瑩小姐聯絡。

賽馬會讀寫支援計劃﹕「喜閱寫意」講座


  為協助讀障學童,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推行「喜閱寫意﹕賽馬會讀寫支援計劃」,並邀請協康會參與 (一) 研發一套針對潛藏讀寫障礙幼兒需要,並適用於全港幼兒園的語文學習手冊 (二) 發展「地區為本」服務模式,並設計「支援讀寫障礙學童 - 家長教育手冊」。協康會現聯同教協舉辦以下講座,每位參加者均可獲贈由協康會編製的《聽說讀寫小寶盒-幼兒語文學習教材套暨光碟》或《喜閱寫意:支援讀寫障礙學童 - 家長教育手冊》,以開展支援讀障學童服務。


(一)「幼兒語文教學新領域 幼兒語文教學新領域」講座  (CPG-THT-007)
日期﹕12 / 3 / 2011 (星期六)上午 10:00 – 12:30
內容﹕
1. 如何識別潛藏讀寫障礙幼兒
2.  潛藏讀寫障礙幼兒在語文學習方面的問題
3.《聽說讀寫小寶盒 –  幼兒語文學習教材套》的設計、內容、 成效研究及校本應用策略
講員﹕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黃俊傑、言語治療師黃可嘉、職業治療師陳敏儀及幼兒教師邱慧珍
對象﹕幼稚園/幼兒學校校長、幼兒教師及幼兒教育工作者
備註﹕每位參加者均可獲贈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協康會編製的《聽說讀寫小寶盒- 幼兒語文學習教材套暨光碟》乙份
截止報名日期﹕4 / 3 / 2011 (星期五)


(二)「支援小學讀障學童 支援小學讀障學童:地區支援模式及家長教育手冊 地區支援模式及家長教育手冊」講座講座 (CPG-THT-008)
日期﹕30 / 3 / 2011 (星期三) 下午 3:00 – 5:00
內容﹕
1. 簡介地區支援的理念及發展模式
2. 《喜閱寫意﹕支援讀寫障礙學童-家長教育手冊》的設計、內容及成效
3. 分享提供中文學習支援及日常功課管理的策略及技巧
講員﹕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姜源貞及教師關佩珊
對象﹕社會工作者、學生輔導主任、教師及從事支援讀障學童人士
備註﹕每位參加者均可獲贈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協康會編製的《喜閱寫意﹕支援讀寫障礙學童–家長教育手冊》光碟乙份
截止報名日期﹕23 / 3 / 2011 (星期三)

地點﹕啟愛學校 (旺角西洋菜南街 111 號)
收費﹕每講 $ 50


查詢課程
請於辦公時間(上午 9時至下午 1時或下午 2時至下午 5時內),致電聯絡協康會訓練部 2784 7700或教協劉月玲小姐 2780 7337。

2011年1月2日星期日

「心中的小星星」觀感 - 夫子的Blog

《心中的小星星》片中師生情誼感人(圖/海鵬影業)
  「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他們有著各自的步調。」這句在教育裡最真誠的同理,往往也是最諷刺的對比,因為它似乎只存在於教育的理想,而不在教育的現實。由印度「三k天王」之一的阿米爾罕自編自導自演的「心中的小星星」,再次切入教育問題,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價值與意義究竟是什麼?到底該如何看待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

將發成績的災難以動畫方式呈現,導演一開場就提醒我們伊翔是個獨特的孩子,他看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人不同,教室外的藍天白雲總是比書本更有吸引力,他不懂形容詞,只看見那些字母在跳舞,老師強迫他閱讀,他只好「嗚哩哇啦」亂唸一通,老師不了解這是一個孩子「學不會」的逃避行為,總是主觀的認為「學的慢」還可原諒,搗蛋代表態度惡劣,那個壞孩子的標籤就這樣貼上了。


  阿米爾罕顯然想呈現一個和「貧民百萬富翁」相當不同的印度,那個全印度僅有5%能站上去的最頂端的精英世界,是包括伊翔父母在內的印度父母,最嚮往孩子進入的「贏者圈」。總是考第一名的哥哥約翰,已經取得入場券,相對之下科科零分,三年級唸二次,忘了寫作業就蹺課,還逼著哥哥冒名寫請假單的伊翔,簡直連邊都摸不到,不知所措的父母,只能「別無選擇」的將他送到寄宿學校。

  新紀元學校以紀律為特色,標榜專門馴服野馬,爸爸以為嚴格的管教可以糾正伊翔不認真、不專心的壞習慣,卻不知道懲罰對一個孩子心靈的挫傷有多深,那些打罵總是讓伊翔不斷的自責,我有這麼壞嗎?總是讓他不斷的害怕,我會不會做什麼都錯。自責與恐懼,讓他越來越混亂,越來越沉默,逐漸感覺不到痛,麻木取代所有的反應與情緒。

  「轉機」總是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代課的美術老師尼康對即將枯萎的伊翔如同即時雨,這個美術老師很另類,吹著笛子扮著小丑登場,堅守校訓「秩序、紀律、成功」的其他老師不以為然,尼康卻說:「小孩不能在畫畫課表達情緒,你叫他到哪兒表達?」他真心接受「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擁有不同的才華、能力和夢想。」所以必須讓他們自在飛翔,他讓孩子們畫畫,孩子們驚訝的問:「畫什麼,桌上什麼都沒有啊!」他回答:「這張桌子太小,容不下你們的想像力。」


  相同的生命經驗,讓他發現伊翔在學習上的荒腔走板不是愚笨、不是怠惰,而是因為他有讀寫障礙」:「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不會認字也不會寫字,基本的事都不會做,同年齡小孩能輕鬆上手的事,他都不會,他吃了多少苦頭?他的自信心都被摧毁了,藏起他的無法克服,他想必是和全世界做對了,一定在這裡大肆胡鬧,幹嘛承認我不會做,不如說我不想做,和大人一樣啊。現在他連叛逆心也在那裡被摧毁了。」

  對「讀寫障礙」一無所知的父母無法理解,無助的媽媽問:「為什麼是伊翔?」尼康說:「我無法回答,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我們明知不可控的災難、悲劇隨時可能發生,但就是無法接受:為什麼是我?


  爸爸則是憤怒,怎能接受自己的品種不良?他說:「你是說我兒子不正常?智障?」 尼康拿起伊翔的畫對他說:「仔細看,這是想像力豐富的精明腦袋,遠比你我更有才華。」

   尼康說:「你為什麼只想到好處?」


  爸爸回答:「不然怎麼辦?他要如何和人競爭。」 尼康說:「外頭是個競爭激烈的無情世界,每個人都想培育優秀的人才,每一個人都想得高分,差一點就不行。我才不信這一套,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擁有不同的才華、能力和夢想,但每個人都不顧一切地,想把每根手指拉的更長。」

  怒氣未消的尼康對好友潔冰抱怨:「那麼愛比賽甘脆養賽馬,不要養小孩。」他去找校長希望學校協助伊翔,校長說:「老師哪來這麼多時間,全班40人只照顧這個小孩?」原來我們並非不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只是在現實的無奈以及教導的方便下,只得犧牲真理。

  看到伊翔因為傷心離家而做的翻頁書、充滿故事的畫畫作品,尼康知道這個孩子能夠跳脫框框去思考,於是他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挽救伊翔。他在美術課裡藉著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愛因斯坦、達文西、畢卡索、華德迪士尼甚至尼爾戴蒙,讓孩子們了解「讀寫障礙」的孩子,也能讓全世界震驚,他說:「我要讓你們知道我們當中就有,改變世界進程的人,因為他們能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他們的想法特別,不是每個人都瞭解他們,他們和世界對立,但他們一旦成功就令世人驚艷。」

  伊翔的信心在被接納和被肯定中慢慢重燃,讀寫障礙則在尼康課後輔導強化下逐漸克服,恢復活潑自由的本性,伊翔自在揮灑創意,在全校師生美術大賽中,他的作品獲得冠軍,成績也由谷底躍升,他和尼康共同創造了傳奇。

  有別於歐洲電影的言簡意賅,阿米爾罕用了二個多小時把故事說的很詳盡,但總結他所要傳達的仍是教育的最大力量:「關心。」這一點藉由尼康和伊翔父親的一段互動,清楚的描述。

  拉瓦斯提先生在出差空檔特意來看尼康,並對他說:「我太太上網查過讀寫障礙的所有文章,我想讓你知道。」

  尼康問:「為什麼?」

  拉瓦斯提回答:「免得你以為我們為人父母不關心。」

  尼康語重心長的告訴他:「關心,這很重要,關心有治療的效用,也能緩解痛苦。讓孩子覺得被需要,偶爾的擁抱和親吻,表示我的關心,兒子我愛你,如果你害怕就來找我,如果你摔跤、受挫,別擔心有我陪著你。強化信心,這就是關心,不是嗎?」接著他提醒拉瓦斯提,請她太太順便查查「所羅門群島」這個關鍵字,他說:「在所羅門群島,原住民要砍伐樹木的時候,他們不會直接把樹砍倒,他們只會聚集在樹木周圍,大聲咒罵,咒罵那棵樹,過了幾天,那棵樹就會枯死了,它自己會孤獨死掉。」

教育的成效往往決定在「愛」與「冷漠」的選擇,這個簡單的道理,掌握孩子人生的大人卻總是不相信,或者學不會。

http://blog.udn.com/yangfu/4756150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讀寫障礙激發男人藝術潛能

畫出不朽名作《蒙娜麗莎》的意大利畫家達文西和西班牙印象派大師畢加索展現出驚人才華,可能因讀寫障礙(dyslexia)激發其藝術潛能有關。英國有研究發現,出現讀寫障礙的男性,其視覺空間感較一般人敏銳。

密德薩克斯大學的心理學家邀請四十一名男女接受視覺空間感測試,包括記憶郵票上女王頭像的方向、重新砌出看過的積木設計等。結果發現,出現讀寫障礙的人之中,以男性表現較佳,但有出現讀寫障礙的女性,其表現跟一般女性差別不大。


達文西畢加索成例子
研究員認為,有讀寫障礙的男性擁有較強的三維空間感,以補償語言能力缺陷,傾向用思考及行動解決問題,藝術天分亦較高。報道引述兩名著名畫家為例,達文西寫字會倒轉由右至左,畢加索則有閱讀困難。

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親子遊戲輔導 (一)

香港兒童啟迪協會遊戲輔導顧問潘偉智博士認為天才的意思包括()原創、獨特;()聰明、智慧;()愉快、友好。孩子與生俱來就擁有這些潛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請參考他的意見。

家長只要掌握培育孩子的方法,耐心地幫助孩子,他的潛質都會得以發展。親子遊戲輔導方法幫助家長學習怎樣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和發展孩子潛質的各種溝通技巧。既能滿足孩子的依戀親密需要,又能發展他的潛質。
父母與孩子可約定每周一次、半小時的特別親子遊戲時間。家長預先選擇一些鼓勵互通溝通的玩具,如布偶、娃娃或引發自主創意的玩具,如積木、顏色和畫具等。在親子遊戲時間中,孩子作主導帶領遊戲,父母作跟隨者,快樂地投入孩子的遊戲。



2010年11月6日星期六

找出關鍵特徵是成功教學關鍵 章月鳳 - 香港教育學院

瑞典學者馬飛龍提出的變易理論認為,學習必定指向某學習內容(object of learning),而每一事物或學習內容都有許多不同的特徵,其中有些特徵較另一些特徵更為關鍵。若要學會某學習內容,學生必須先掌握其關鍵特徵(critical features)。如果學生對學習某學習內容感困難,通常是因為他們未能掌握其關鍵特徵。所以,關鍵特徵是學生未掌握但卻必須掌握(necessary but missing)的關於學習內容的某些特徵。

正因為學習內容的關鍵特徵如此重要,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先了解所教學生的已有知識,找到他們學習有關課題的困難,以進一步確定適切的學習內容和關鍵特徵,因材施教,方能使學習事半功倍。以下以一個英文科的課堂學習研究個案為例。

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
我們和某校英文科老師進行課堂學習研究初始,老師反映,該校初中學生寫現在時態句子時經常用錯動詞形式。因為老師會在中一教授該課題,我們訪問了三名在一年前已經學過該課題的中二學生。其中某位程度較低的學生做以下三道填充題時答錯了兩道。這三題的主語皆為「They」,因此答案同是「eat」,但該學生在第二和第三題卻填「eats」。

They __eat___(eat) an apple every day.
They __eats__(eat) some apples every day.
They __eats__(eat) an apple on Saturdays.

當我們問該學生怎樣做以上題目時,他的答案讓人意外。他解釋,第一題有「They」,所以後面的動詞不變;第二題的「apples」是眾數,記得老師教過眾數後面要加「-s」,所以「eat」的後面要加「-s」;第三題的「Saturdays」是眾數,表示多個星期六,所以「eat」亦需要用眾數形式,加上「-s」。其後,我們再訪問中一學生時,也得到類似的回答。

通過以上訪談,我們終於找到了該校學生用錯動詞形式的原因。他們未掌握主謂一致的原則(subject-verb agreement),認為句子的其他成分也會影響動詞形式,而不知道動詞形式應與主語協調一致。而且他們將名詞的單數、眾數形式和動詞的單數、眾數形式混淆起來。

確定學習內容及關鍵特徵
基於對學生學習困難的準確掌握,研究小組將學習內容定為主謂一致原則,而關鍵特徵則確定為:

The verb form is determined only by the subject;(主語是影響謂語動詞的唯一因素;)For the third person singular subjects, we use singular verbs by adding either"-s"or''-es''to the end of the verb (the singular verb). For the other subjects, there is no change to the verb (the plural verb);(當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時,需要使用單數動詞,即在謂語動詞後加「-s」或「-es」;對於其他主語,則用眾數動詞,即動詞形式不變;)The verb form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object.(謂語動詞不受賓語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語法書都不會列出第三項關鍵特徵,但該項卻是有效解決該校學生學習困難的一個關鍵點。由於老師準確根據學生的學習難點確定了適切的學習重點,於是找到了有效教學的金鑰匙,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這個例子印證了一個道理,教師要因材施教,「材」不是指「教材」,而是指「人才」,即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教學。

2010年11月5日星期五

讓孩子開展美好的學習旅程 - 教育局首席督學(幼稚園) 陳吳彩霞

「媽咪,這兩個字,我認識呀!是『太陽』!老師教我們唸兒歌『太陽伯伯』時,我學識的。」嘉彗正在跟媽媽一起閱讀,並指那本圖書興奮地喊叫起來。媽媽也感到很開心,自從嘉彗入讀幼稚園後,歌不離口,辨認了不少生字,又喜歡閱讀圖書,而且還很喜歡上學呢!

了解孩子成長特徵

當小寶貝踏進幼稚園階段,為人父母會為孩子喜愛校園生活、與小朋友相處融洽、學會認字、寫字和唱歌等表現而雀躍。事實上,孩子在這個階段,身體的發育和心智的發展很快,父母可能已留意到他們具有下面的顯著特徵:

l          好奇心重、喜歡嘗試、愛發問
l          喜愛模仿,會不經意地模仿出看過、聽過和經歷過的事情
l          學習能力高,但不喜愛刻板的學習方式
l          有充沛的精力,喜歡攀、爬、跳、擲等不同的活動
l          主觀強、固執己見
l          想像力豐富,喜歡唱歌、繪畫

父母如能掌握孩子的成長特徵,並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學習機會和發展空間,能令孩子的潛能得以展現和發展。

培育由家庭做起

當然,培育孩子首要從家庭開始。我們建議家長多關注孩子在健康、情緒及智能的均衡發展。健康方面,父母宜培養孩子作息定時、飲食均衡,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亦要安排適量的體力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體格,有助健康成長。

情緒方面,父母應與子女經常交談,耐心聆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與朋輩相處的情況。父母要給予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讓他們多嘗試,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給予適當的安慰和鼓勵,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當孩子有良好表現時,應給予讚賞和分享他們的喜悅。此外,多讓孩子接觸美的事物,如聆聽悠揚的音樂、觀看美麗的圖畫和欣賞大自然美景等,都能紓緩情緒,變化氣質。

智能方面,家長不妨考慮進行以下活動,幫助孩子的心智發展:

l          多與孩子說故事、一起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
l          多與孩子交談和向他們提問,讓他們自由表達意見,刺激思考
l          多帶孩子遊覽參觀,增廣見聞,培養觀察力
l          選擇多樣化和具啟發創意的玩具,讓孩子操弄探索
l          讓孩子收看益智的影視節目

與學校攜手合作

在家庭以外,學校亦是孩子成長和學習的重要地方,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該相輔相成。因此,我們鼓勵家長多與校方聯絡,認識學校的環境設施和課程安排、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多參加學校舉辦的家長活動,如教育講座、親子活動;積極參與家長義工服務或家長教師會的工作,協助學校推行活動、向學校提供改善建議等,與學校結成合作夥伴,攜手引領孩子邁向健康成長的道路。

總的來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各具不同的興趣和能力。如果父母能多關注和認識孩子的獨特性,按他們的發展需要,與學校互相配合,給予他們適當的栽培和足夠的發展空間,定能為他們奠下良好的基礎,展開愉快而充實的學習旅程。


提提您

 『升中選校』家長講座

中學生活是成長路上重要的階段,子女需較以前更獨立地學習,亦需懂得與人相處,並培養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作為家長,如何為快將升讀中學的孩子選擇一所合適的學校,讓他們學習得更有效呢?

為幫助家長了解中一派位機制,從而有策略地為子女選擇合適的中學,教育局將於十二月在不同區域舉辦數場內容相若的「升中選校」講座,並邀請教育局人員及嘉賓講者分享經驗心得,以及解答家長的問題。

我們已透過學校把講座資料告知相關家長,並將於稍後時間把報名詳情上載至教育局「家長講座」網頁:http://www.edb.gov.hk/parentstalks,歡迎有興趣的家長報名參加!


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學 童 玩 遊 戲 助 療 感 覺 統 合 失 調

(星島日報報道)如果家中小孩時常表示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或抗拒父母的擁抱,他們可能出現感覺統合失調問題。一項調查研究了一千八百四十名,二至十四歲正常發展的兒童,發現當中有百分之二的兒童出現感覺統合失調,對外界刺激反應過敏或反應過弱。專家建議,家長多與子女通過遊戲作不同的感統訓練,例如用刷子輕輕摩擦子女的身體,可幫助其腦部調節外界感覺刺激。

不 同 的 感 統 訓 練 能 幫 助 兒 童 適 應 感 覺 刺 激 ,
如 用 手 撕 出 泥 膠 , 也 能 訓 練 兒 童 觸 覺 。
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及香港職業治療學會,於四至七年對約一千八百名正常發展的兒童進行調查,邀請其家長、老師或主要照顧者填寫「感覺處理功能調查表」,測量兒童的聽覺、視覺、活動量、味覺或嗅覺、身體姿態、觸覺等表現,評估兒童處理及調節感覺的功能,例如兒童會否對非預期的噪音產生負面情緒反應如哭鬧等。


調查發現,約百分之二至三的兒童感覺處理功能出現障礙,常見徵狀包括對聲音及輕觸反應過敏或反應不足等。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博士蕭敏康表示,此症成因暫時未有定論,只知道與兒童腦部發展問題有關。外國約有百分之五至七的兒童出現感覺處理功能障礙,台灣則約有百分之八兒童有此問題。

黎太八歲的兒子於兩歲時診斷出患有感覺處理功能障礙。黎太指,兒子從小容易哭鬧,又抗拒父母擁抱,只要穿非棉質的衣服都會哭鬧。上幼稚園時會抗拒與同學或老師有身體接觸,後來更發展至不敢看人,連照片或與人臉相似的月亮也非常害怕,經常焦躁不安。

「他聽到別人聽不到的鳥叫聲,還以為有人一邊吹口哨一邊跟蹤他,讓他很害怕。」黎太表示兒子有時會因為害怕而尖叫,令她承受不少壓力,更差點患上抑鬱,後來知道兒子聽覺、觸覺、視覺都過敏,才開始了解兒子。黎太一度以為兒子長大後問題就會消失,但問題未有改善,故讓兒子作不同的感統訓練,例如用刷子輕輕摩擦他的身體,幫助其腦部調節外界感覺刺激,後來兒子對外間刺激的過敏情況漸有改善。

香港職業治療學會的葉張蓓蓓表示,不同的感統訓練能幫助兒童適應感覺刺激,例如用手撕紙、跳彈等都能提升兒童的感知體驗,令問題有所改善。 

201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