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加拿大」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加拿大」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2月10日星期二

加拿大研究:焦慮抑鬱過度活躍早產兒精神問題機會大


較多焦慮抑鬱過度活躍早產兒有精神問題機會大3倍

加拿大麥馬士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新研究發現,早產兒更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例如:焦慮、抑鬱、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等,他們有這類健康問題的機會,比正常體重的新生兒大3倍。

早產兒在預產期前出生,體重一般極低。麥馬士達大學的報告指出,婦女在懷孕期間服用類固醇藥物,也會影響早產兒。如孕婦沒服用類固醇,孩子較少有酒癮、濫用毒品等問題。孕婦服用類固醇,就沒有​​預防胎兒酒精綜合症的作用,早產兒的精神健康問題也會增多。

麥馬士達大學的研究報告昨在學術期刊《兒科學》(Pediatrics)發表,研究報告負責人范萊殊特醫生(Ryan Van Lieshout)說:「掌握這份研究報告,我們更能預測、檢測和治療這類孩子的精神紊亂。」根據世衛2012年的研究報告,全球每15名早產兒,就有1人夭折。在加拿大,早產兒的死亡率低很多,每1,000名早產兒,只有5人死亡。但他們會有不少生理問題,包括:視力、聽覺、呼吸問題,還有更高的學習障礙率。

範萊殊特的研究重點是早產兒的精神健康,他的報告指,早產兒比體重正常的新生兒更多精神問題,機會大3倍。孕婦服用類固醇,早產兒出現精神問題的比例躍升到4.5倍。孕婦沒服用類固醇,早產兒濫用酒精或藥物比例低3倍。

範萊殊特是麥馬士達大學精神病學與行為神經科學副教授,他說這次研究的目的不是勸母親為孩子設想少用類固醇。他說:「即使類固醇增加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風險,在某種情況下,孕婦不服類固醇可能不會有孩子。」

原 文 . . 

2014年7月28日星期一

報告:童年受虐成年易患學習障礙


多倫多大學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聯合研究顯示,在成年期罹患學習障礙症的人群中,其兒童時期曾經遭受身體虐待的情況同普通人相比比例高出數倍。
研究顯示,患有閱讀障礙(dyslexia)的成年人,在18歲以前曾經遭受其身邊人身體虐待的比例高達35%。在沒有閱讀障礙的成年人中做調查,未成年時遭受身體虐待比例僅有7%。兩者之間相差高達5倍。

如果加上年齡、性別及族裔等因素,患有學習障礙的成年人在幼年時曾遭受身體虐待的比例比起其他人群更高出7倍。兩間大學在2005年透過一項「加拿大社區健康調查」,對13,000名來自沙省和緬省的受調查者進行研究,得到上述發現。
父母誤會孩子不專心

上述研究顯示,體虐兒童與學習障礙這兩者之間存在強烈的內在聯繫。但這兩個因素中哪一個是因,哪一個是果,兩個因素中哪一個起主導作用,目前似乎並未得到解答。

專家解釋說,一方面問題可能出在體虐導致兒童的大腦發育或是人格受到消極影響以至出現學習障礙。但也有另一種可能,即是兒童本身已患有學習障礙症,但未受到及時充分診斷,令家長和其他監護者誤認為是兒童故意不專心學習,從而招致對這些兒童更多體罰。

北卡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胡珀醫生(Dr. Stephen Hooper)表示,兒童學習障礙的症狀可能在一出生後即可顯現出來,一些時候是與遺傳基因有關,特別是在父母也患有學習障礙症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家庭中父母及子女都有閱讀困難,可能令家長感到禍不單行,在憤怒心態之下可能更容易體罰孩子。

專家指無論體虐導至學習障礙,還是兒童學習障礙招致體虐,一個比較確定的結論是患有學習障礙症的兒童是遭受體虐的高危一族。專家指如果可以對患有學習障礙的兒童做出早期診斷,特別是對那些父母也有學習障礙的兒童進行及時篩檢及發現,就可以減少對兒童的體罰和虐待。

2014年4月29日星期二

加拿大安省府新撥款程式改善特殊教育接受特殊教育學生


加拿大 安省府新撥款程式改善特殊教育接受特殊教育學生

「人民支持教育」(People For Education)組織昨天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安省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近15年逐漸增加。加拿大家園論壇

有民意調查指安省有17%的小學生及23%中學生正接受特殊教育。

儘管省府對特殊教育的撥款也有增加,今年達至27.2億元,佔由幼稚園至12班學生的教育經費的一成。但該報告指上述撥款額未必足夠,本省72個教育局之中,有57個教局指其特殊教育經費支出,超過省府的撥款額。

該報告又指教導特殊兒童,資源不足仍是常見的問題。安省小學平均每名特殊教育老師照顧37名特殊學生,這個比例過去4年大概沒變。中學方面,師生比例是1對74。

安省只有39%的小學及32%中學,能為學生定期提供心理醫生診治。

25%的小學校長指有學生家長自行花費2000至3000元,聘用專家為其子女做評估,從而能令其子女搶先獲學校的特殊教育服務。收入較高的家長,較多自費做評估。


資源不足 部分家長為學校籌款

44%的小學及32%中學表示,並不是所有獲特殊教育的學生, 都能獲得建議用的輔助科技。一些學校更指家長要自行籌款,去為學校購買該類輔助科技。

49%的小學和41%中學的校長稱,校方曾告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家長,於上課日的部份時間,將其子女留在家。校長作出的解釋,是由於擔心學生的安全、精神健康問題,或未能獲得足夠的支援等。

該報告指省府已計劃修改對特殊教育的撥款方程式,到時各個教育局獲得的特殊教育撥款可能會更配合學生所需。

上述組織提出數項改善的建議,包括省府應成立1個特殊教育申訴專員辦公室;對特殊教育增加撥款,確保不會因為缺乏資源,而令到特殊教育學生不能全日在校。加拿大 家園網

省府也應監察修改對特殊教育的撥款方程式後的影響;設立對特殊教育學生評估服務的架構;對評估、認定及分配定出標準的程序等。

安省教育廳廳長單杜絲( Liz Sandals)作出回應稱,省府將於未來4年逐步推行1個新的撥款方程式,將令安省的教育系統更加公平及平等,同時保證最脆弱的學生獲得支援。

「人民支持教育」行政總監基德爾(Annie Kidder)說,在新推出的撥款方程式之下,各教育局獲得的特殊教育撥款不再劃一。但另1個問題是政策並不統一,例如被認定為最佳的計劃,並不是所有教育局一致採用。

上述報告在去年秋天做調查,期間訪問過全安省72個教育局屬下1349名小學及中學校長。


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

4個以上特需生班級數 加國全卑詩公校7年倍增


加拿大卑詩省教育廳與卑詩教師聯會(BCTF),周三就每班的特殊需要學生比率問題,展開激烈辯論;教聯指責省府,無視特需學生增加的事實,而教育廳則反駁指出,教聯對殊需要學生的定義,過於負面和狹窄。

教育廳反駁 特需學生定義太負面

據教聯主席艾克(Jim Iker)表示,來自省府的數字顯示,本學年(2013-2014)全省幼稚園至中學12年班(K-12)公校系統,總共有16,163個班裏至少有4個特需學生,這比2006-2007年度,增加接近一倍(見附表)。



艾克呼籲省府增加特需學生資源撥款,讓特需學生接受個別教育計劃服務。
不過,教育廳長法斯本德(Peter Fassbender)表示,特需學生的定義很廣,例如,特需學生並非一定是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或者可能擾亂課室秩序的學生。

他還表示,省府早已成立一項1.2億加元的學習改善基金(Learning Improvement Fund),並且在過去10年間,增聘了2,300位特需教育助理。

延申閱讀 ﹕---> 按 此

星島日報加拿大記者報道

2013年11月27日星期三

重新思考學習障礙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閱讀、寫作、加法、減法似乎既簡單又基礎。但是作為一個從事特殊教育和研究神經發育障礙兒童學習的教授,我知道,掌握這些基本學習技能對某些人來說的確是一件複雜而困難的事情。

精神醫學界一直在反思學習障礙的問題,並希望能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兒童。一個人流暢閱讀的能力如何影響他的算術推理能力?確定一個人學習能力的最好辦法是什麼?僅僅是他的智商、特定的認知能力、成就或者所受教育嗎?還是所有這些因素?

這些問題都是我和許多專家在試圖更新學習障礙的診斷標準時碰到的。我們的研究結果結合了國際一流專家、教育家和援助組織的努力,並於今年5月發佈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上。 DSM包含了鑑定這些疾病的描述、症狀和其他標準,為臨床醫生討論病例提供了共同語言。

該手冊上一次發布是在20多年前。為了盡可能多地涵蓋這段時間內更新的有關知識,我們做了兩個巨大的改變。首先,我們將特殊學習障礙修改為獨立的具體分類,並包括了學習障礙對學術成績的影響。以往的標準僅將學習障礙分成3種特定診斷,即閱讀障礙、數學障礙和書面表達障礙,但有研究表明這些領域的學習是高度相關的,所以不應該把各方面的障礙分開。

比如說,7歲的艾米麗在單詞辨識和發音方面要落後於她的同學,那麼,按照以前的標準,她很可能會被診斷成閱讀障礙者,而不會考慮她在其他領域,比如在拼寫和數學方面的表現怎麼樣。而我們知道一些特殊的症狀,比如閱讀困難,它們只是症狀而已。在許多情況下,一個症狀意味著更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長期影響一個人的行動能力,因為許多日常活動需要人們能夠熟練掌握數字事實(number facts)、書面語和書面表達。

所以第五版DSM指出了普通學術技​​能測評的缺點,並為閱讀、數學和書面表達這些能力編寫了詳細的說明。臨床醫生可以依照新的診斷標準,鑑定艾米麗在其他一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學習障礙。比如,臨床醫生能夠注意到艾米麗有文字閱讀困難(長期誦讀困難症)以及數學方面的問題。第五版DSM中的這些說明還有助於發現隨著學習要求的提高,病人表現出來的學習障礙的發展變化。例如,等到上了初中,艾米麗也許能緩慢地讀准單詞,但對理解這些單詞的意思仍然有困難。

第二個重大改變是取消了過去採用的患者智商與學業成績之間必須有明顯差距的診斷標準。

當我遇到喬希時,他才19歲,並且掙扎於他的大學課程中。這不是他第一次對學校的學習感到糾結。在他10歲時,一位臨床心理學家確診了他的閱讀問題。很顯然,喬希需要額外的幫助來解決學習問題,但是按照過去的標準,他不能被診斷為閱讀障礙,因為他的智商和學習成績之間的差異並不大。這意味著他沒有資格接受特殊教育服務,而這類早期輔導很有可能使他避免10年後在學校遇到的問題。

研究已經證實,將測試者的智商與成績之間的差異作為診斷標準會引發許多問題,比如高估高智商人群或是低估低智商人群的​​學習障礙。如果有個學生的智商特別高,但成績一般,那該怎麼診斷呢?雖然存在差異,但並不一定就表示這個學生有學習障礙,也有可能是其他問題,比如精神方面的或生理方面的。相反,一個智商很高、學習努力卻成績平平的學生,很可能就真的有學習障礙。

那麼對於一個低智商而且單詞拼讀困難的小學生,又該怎麼診斷呢?雖然他的智商與成績相差不大,但他也有特殊的學習障礙。重點是,研究表明他很有可能和前一位學生一樣,從同類型的閱讀輔導項目中獲益。

不過,取消智商與成績差異的診斷條件,也使得我和同事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什麼樣的衡量標準可以取代它?我的父母和許多同事都參加了各種各樣的學習障礙協會,我覺得測試以學習障礙為基礎的特定認知能力障礙也許能夠代替它。然而,研究並不支持列入特殊認知損傷的診斷標準,因為這類損傷與學習困難之間的聯繫並不強。因此我們提出了新的標準,包括低成就的指標和要求——患者的學業問題必須在沒有輔導的情況下持續出現至少6個月以上。新標準為臨床醫生精確診斷提供了足夠的指導,但不會迫使他們根據病人的特殊分數或學術等級而決定是否給予治療干預。

 關於學習障礙的早期鑑定和輔導尤為重要。只有當像艾米麗和喬希這樣的孩子們得到真正反映他們學習困難的診斷時,他們才能夠獲得相應的服務和治療方案,以保證每一年的學習進度。這應該是我們都希望看到的最終結果。

本文作者
露絲瑪麗•唐諾克(Rosemary Tannock)博士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學院的首席科學家,研究特殊教育和自適應技術(adaptive technology)。她也是多倫多兒童醫院的資深科學家、精神病學教授、多倫多大學特殊教育與自適應技術學院的教授。她與西澳大利亞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生學院有合作項目。她也是世界衛生組織ICF(國際功能、殘疾與健康分類)指導委員會的一員。   (翻譯 朱佳蓮 審校 戚譯引)

原文鏈接:[科學美國人博客]

轉載聲明:本文來自環球科學(huanqiukexue.com),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3年4月12日星期五

音樂或可治療語言障礙

兩重要人類認知領域 互相影響                                 

講廣東話原來比講普通話有一項意想不到的優勢。由多倫多大學學者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講某種調性語言如廣東話,可以在大腦中為音樂訓練打好基礎;由於音樂和語言可以互相影響,可能為語言障礙患者的康復找到一道令人振奮的曙光。
所謂調性語言主要存在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這類語言在講話時有一種高低不同的音調模式。即發音一樣但聲調不同,可以完全改變一個字的意思。如越南語有十一個不同的元音和六個不同的音調。廣東話也是有複雜的六音調系統,英語則是無調性的語言。
調性語言增強音樂聽覺
多倫多大學Baycrest健康中心Rotman研究所,已經發現至今最強有力的證據證明,講某種調性語言,可以增強大腦對音樂的聽覺,那些講調性語言的非音樂家,對於音符的聽力可能更好。這一發現不僅能夠提升人們對某種調性語言與學好音樂之間的認識,更重要還有另外一個令神經學家感到振奮的原因,即首次提出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在大腦結構中佔重合位置的音樂和語言功能是相互受益的。
這個發現於本月初發表在一份在科技界有廣泛影響的國際科學雜誌《Plos One》上。一直以來,學界對音樂訓練給語言和講話帶來的益處,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從一個方向上證明了音樂訓練對語言的掌握有積極的影響。
然而,直到今次多大的研究成果出現之前,從相反的方向上,探究語言的掌握如何影響到音樂的學習,卻一直沒有人觸及。
主持這項研究的博士後研究員拜德爾曼(Gavin Bidelman),現在是美國孟菲斯大學的助理教授。他表示,對於那些講調性語言的人,相信他們的聽覺系統已經被加強了,以使得他們能更好的聽出音樂的音符及判斷音高的變化。如果他們拿起一件樂器,可能會更快地掌握演奏這種樂器的技巧,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通過講調性語言建立起這種聽覺的優勢。「但這並不表明說調性語言的人,就會是更出色的音樂家。」拜德爾曼果斷地澄清了這一推論,「因為音樂技巧所要求的遠不止是聽覺,大量講英語的音樂偶像的存在,也能說明這個問題。」

拜德爾曼進一步表示,音樂和語言作為人類認知的兩個重要領域,可以互相影響,從而也為語言障礙患者的康復,找到一個令人振奮的可能性。如果語言和音樂是如此緊密地配合,或許可以設計一種新康復療法,用音樂訓練可以幫助那些因為年齡和中風等原因,而導致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

同時,從另一個方向上也能受益,即音樂聽力技巧的提高,也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語言訓練達到目的。

 [2013-04-12]  加拿大星島日報     

2013年1月19日星期六

基因決定兒童行為

■ 研究指出基因能夠左右兒童的社交。

最新研究發現,人體基因決定兒童的行為習性,影響他們的社交際遇,部分行為問題更容易令他們招致同儕欺凌。研究由拉瓦勒大學(Universite Laval)心理學系進行,報告發表於《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學術期刊。內容指人體基因能夠決定兒童的行為習性,因而影響他們的社交際遇,而擁有攻擊性、衝動及過度活躍等行為特徵的兒童,往往容易遭受同儕排斥或加害,間接導致校園欺凌問題。

研究人員抽樣調查800對同卵雙胞胎及異卵雙胞胎,分別觀察他們就讀幼稚園、一年級及四年級時的校園遭遇,又同時評估他們老師及同學因素。結果發現基因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在校園內的遭遇非常相似,情況遠較普遍只得50%基因相同的異卵雙胞胎明顯。

負責研究的心理學教授布瓦萬(Michel Boivin)在訪問中強調,此研究目的並非要評估雙胞胎的人格特徵,而是期望通過他們的社交際遇,分析人體基因在背後的決定作用。

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加拿大須語言治療病孩10年急增14倍

克里斯廷(左)正耐心地與
患有自閉症的兒子芬恩溝通。CBC圖片
須語言治療病孩10年急增14倍 / 加拿大星島日報記者報道

素里市一個家庭不滿患有自閉症的4歲兒子,苦候言語治療兩年半,至今仍未得相關服務。省兒童及家庭發展廳承認存在問題,但同時指出,須要言語治療的兒童過去10年增加了14倍。
居住在素里市的朗格夫婦(Long),他們育有的4歲兒子芬恩(Finn)是一個自閉症兒童,出生至今未曾說過一句話。母親克里斯廷(Christina)指出,由首次轉介約見至今,已有920天。她甚至考慮自行修讀課程,成為一位言語治療師。

連昂貴的私營服務也人滿
克里斯廷說,現在,她每天都盡力教導兒子,以及與他溝通。她下一個目標是教導芬恩,讓他可以在今個月4歲生日時,懂得吹蠟燭。
她的丈夫克里斯(Chris)透露,他現在要加倍努力工作,賺取更多收入,為的是可以讓妻子留在家裏,全時間照顧和教導兒子。
在卑詩省,育有5歲或以下確診患有自閉症兒童的家庭,每年可獲得2.2萬元的省府撥款,讓兒童接受相關治療。不過,在此之前,他們仍要輪候接受專業評估和診斷服務,而甚至是昂貴的私營服務也出現很長的輪候名單。

目前,卑詩省兒童接受初步評估的輪候中位數是31個星期,較10年前要輪候兩年,已有很大的改善。朗格夫婦指出,私營醫療中心提供的言語治療師服務,每月收費為4,000元,扣除政府資助後,他們平均每月須補貼2,000元,無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卑詩省兒童及家庭發展廳長卡杜(Stephanie Cadieux)解釋,愈來愈多兒童需要這類服務,由10年前的約600人,增加至現在的8,400人。她承認存在問題,並且正在積極作出改善。同時,她正安排與朗格夫婦見面,並承諾會採取相應行動。

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

出生半年無迹可尋 確診自閉症須兩歲



美國星報 - 綜合報道

美國甘迺迪克瑞格研究機構(Kennedy Krieger Institute)自閉症及相關障礙中心(Center for Aut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研究指,患上自閉症的嬰兒,在剛出生頭六個月時,並無症狀可尋,而部分孩童的自閉症到14月大時才可診斷出來,但有甚至要到兩周歲或以後,才能確診,呼籲對孩童作較長期和定期評估,以便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時,能及早治療。

一歲時應評估身心發展

研究指,即使同是患上自閉症,不同孩童的確診歲數也是不同,故此應一直關注孩童的身心發展,亦建議於孩童一歲時,先進行整體身心發展評估,到他們14月大時,進行自閉症評估,再於其上學前,定期進行自閉症評估。

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自閉症研究部門主任凱莉(Elizabeth Kelley)指,今次研究說明長期評估的重要性,評估人員在篩檢時,須相當小心;而及早發現自閉症,及讓孩童盡快接受治療,對他們愈有好處。投入更多資源為孩童進行自閉症評估,亦可令其他語言障礙者受惠,使他們得以盡早接受援助。

自閉症的成因是先天性腦部功能異常,令患者會有社交及溝通障礙,過去十年,小孩患上自閉症的機會率大幅上升,現在,每八十八名兒童就有一人罹患自閉症。

2011年12月31日星期六

有建議以學生能力分班 主張推個人化學習 增派成績表

卑詩省教育廳較早時邀請公眾就教育系統改革提意見,引起不少迴響。有意見認為,省內學校應以學生能力而非規律化地按年齡分班,並應推動個人化學習但又不失基本常識的課程,同時取消標準化的測驗,以及較目前更頻密地派發成績表,好讓家長瞭解子女學習進度。]

踏入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重建」目前的教育和學校以配合21世紀及未來發展需要,不容忽略。省教育廳長卜佐治(George Abbott)較早時宣布「教育重建計劃」,提議著重個性化的學習、批判思維以及優質教學。

不過卜佐治希望在制訂相關政策前,聆聽教育工作者、家長、學生及省民,對於應如何在學生為本精神下改革教育系統,以及學校、教師和家長如何協助落實改革的意見。教育廳由10月下旬起,展開一項名為「齊來參與」的廣徵意見活動。

有建議增撥款減班級人數這項「齊來參與」的做法引起良好反應,至目前為止,教育廳已經收到逾1,000份意見,當中除有人建議重新思考班級的架構,例如按學生能力而非年齡而分班以外,也有建議省府提供更多教育撥款、班級人數減少,以及討論教師專業的發展。不過也有人提到,在目前代表教育局的卑詩公立學校僱主協會,迄未與代表教師的卑詩教師聯會(BCTF)達成合約協議的情況下,教育廳怎樣能夠訂定21世紀新教育模式。

其他意見還有:在改革的同時,不要忽略向學生提供核心知識,包括串字、文法、數學和邏輯,並應著重例如創造力及如何與別人相處合作的技巧;以及構建課程,讓學生有更多時間發掘自己的興趣。

對於教材個人化的建議,有教師警告說,並不是每一課程都適合個人化學習,而且不要以為學生總是知道甚麼對他們最好;毋庸置疑個人化學習有本身好處,可不要過度推行,以致過猶不及。

加拿大星島日報 - 記者報道  201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