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學習遲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學習遲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4月7日星期二

協會動態 : 拜訪臺北市個別化早療推廣協會協會義務

創辦人袁巧玲博士(中) , 瑾心老師
協會義務總幹事黃筱錦在瑾心老師 ( autismawakening.org ) 的引介下,在參加台灣自閉症融合教育專業交流團期間拜訪了 臺北市個別化早療推廣協會

「臺北市個別化早療推廣」源自於美國的教學理念,藉由整合治療師與教學者的專業領域,將多元化之專業知識活用於教學中,發現更容易引導孩子學習與行為管理,教學或治療也能達到更好的成果。臺北市個別化早療推廣協會強調兒童、家長及專業人員之間的互動與配合,教導專業人員替幼兒設計個別化課程,並持續觀察與記錄,適時調整教學模式,達到早期預防學習遲緩的可能性;同時提升幼兒融入團體生活的基礎能力,使孩童順利銜接學校教育;另外,協會將不定期舉辦研習營與親子活動,陪伴您一同成長。

2014年9月1日星期一

節目重溫 : 卓越教室 (港台電視31) 意在弦外 - 自閉症兒童音樂計劃


老師的責任,不止於知識的傳授,更要啓發學生的緻趣,發掘他們的才能,培育他們健康地成長。音樂老師林家儀,於1998年成立第一隊由智障學生組成的管樂團,致力啓發特殊學童的獨特天賦,為了令更多自閉症學生享受到音樂的樂趣,她和其他四位老師,陳鎮雄、張鏡光、吳海旻及利嘉嘉,更組成「自閉症兒童音樂計劃」小組,對有音樂潛質的學生,透過特別設計的智能音樂課堂加以培育。他們把生涯規劃融合於教學理念,讓學生學會欣賞生命,懂得享受有質素的生活,為未來跨出自信的腳步。

林家儀 、張鏡光、 吳海旻、 利嘉嘉 (特殊教育 - 藝術教育/ 音樂) - 匡智翠林晨崗學校

2014年8月1日星期五

〈台北都會〉視障早療教室 助家長啟發孩子


〔記者謝佳君/台北報導〕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昨舉辦第十二屆早期療育畢業典禮,有十二位小朋友從早療教室畢業。六歲的鄒庭安有先天性青光眼和白內障,間接導致學習遲緩,但來到早療教室後,透過專業訓練,視野可達兩公尺,學習也逐漸跟上其他孩子;鄒爸爸和鄒媽媽說,庭安把握六歲前黃金治療期,夫妻倆也從徬徨無助找到方向。

鄒媽媽說,庭安十個月大時被診斷出眼疾,開刀摘除兩眼水晶體,當時夫妻倆只尋求視力治療;後來發現視力影響到庭安學習,像是學步和講話都比一般孩子來得慢,學注音也比別人多花上十倍的時間,才又求助職能和護理治療。但夫妻倆慌張、沒有頭緒,直至來到早療教室,才獲得全面性協助。

鄒爸爸說,早療教室專業人員發現庭安對光覺有反應,透過光線刺激,讓他的視野達到兩公尺,還能看字;也因為庭安是他們第一個寶貝,夫妻倆一開始難免徬徨無助,甚至找了七、八間幼兒園都拒收庭安。但現在他們學會照顧庭安的正確方法和觀念,會和老師溝通,提供協助。

視障早療教室提供六歲以下視障兒童早期發展所需專業服務,視障教材教具研製中心副主任黃慧子的孩子也曾在這裡學習;她說,為了讓孩子更好,她和其他家長把哭泣的時間轉化成力量,尋求啟發孩子的各種方法。

例如利用剩餘視覺,透過光覺的明暗反差,讓孩子認識周遭環境;或藉由門透進來的光線,知道這是屋子的出口;她也土法煉鋼,學習製作點字繪本,「孩子是我的導師,開啟我的知識」。

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

服務推介 ~ 心智會專注力不足功課輔導


社工會以學童的功課為教材,輔導學童如何改進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專注力,以有效完成功課。

對象︰6-18歲專注力弱之學童
導師︰擁有豐富輔導特殊需要學童經驗之註冊社工
堂數︰一星期一次,每次50分鐘
地點︰心智會、學童就讀學校或學童家中
地址︰香港銅鑼灣渣甸街 45 號人人商業大廈 8A 室
特點︰學童能一邊完成功課,一邊學習如何專注,並以學習到的技巧應用於其他功課上
查詢︰2576-7730
內容︰按學童需要,社工使用輔導技巧,建立兒童自信,並引導兒童如何增加自己專注力和如何組織自己的工作。過程中學童未必能完成所有功課,因課堂內容集中於訓練學童組織能力和專注力。如學童有需要,社工會輔導其情緒。

* 建議於開始「專注力不足功課輔導」之前,家長先與學童約見中心之心理學家,以便更了解學童情況及增加輔導果效。

2014年5月18日星期日

服務推介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心橋兒童發展計劃」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心橋計劃」是一項自負盈虧的服務計劃,目標是透過一站式專業服務,為懷疑或已評估有發展障礙的兒童及早提供訓練及治療。

 「心橋計劃」的成員包括教育心理學家、資深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及社會工作員。

計劃的服務對象包括懷疑有發展危機的孩子、正輪候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評估的孩子、已接受評估証實孩子有訓練需要但仍在輪候服務的孩子、讀主流小學但有學習上困難的孩子、及他們的家長。

2014年6-8月份最新活動:::: 「密集式訓練課程」 (5月13日起正式接受報名)

詳情請瀏覽 本計劃主網頁:http://www.pbridge.hk/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 8102-2016。

2014年3月14日星期五

台灣遲緩兒早療爆量 排隊苦等1年


台灣自由時報記者江志雄/宜蘭報導〕宜蘭縣溪北地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待排人數多,有些小朋友排了一年才接受療育,家長擔心孩子錯失治療黃金期而怨聲載道;縣府社會處表示,將在壯圍鄉衛生所增設療育服務站,提供遲緩兒語言及職能治療。

遲緩兒又被稱為慢飛天使,發生率六到八%,衛福部在縣內設置兩處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溪北在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溪南在羅東聖母醫院,針對零到六歲幼童作檢查,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全縣去年早療通報人數一千三百四十九人。

陽大附醫 增聘治療師趕工

小朋友若被發現有遲緩情形,依個別需求,安排到醫療院所接受物理、職能或語言治療,溪南早療資源充裕,溪北比較欠缺,陽大附醫聯評中心評估必須接受療育者太多,醫院無法消化,上個月職能治療待排九十人、語言治療七十四人,院方增聘治療師趕工,目前待排人數分別是三十五及六十人。

「為什麼要等這麼久?」六歲的簡小妹妹有聽障,出現語言障礙,排了一年才到陽大附醫進行職能治療,簡媽媽說,女兒即將入學,不希望因為延誤治療時間,讓她輸在起跑點,對有先天障礙的小朋友而言,早療十萬火急,女兒一等就是一年,實在有夠離譜!

據了解,遲緩兒的療育期,每個人都不一樣,溪北地區申請人數很多,造成「大塞車」,待排小朋友的家長,急得像熱鍋上螞蟻,他們除了焦急,也相當無奈。

縣府增加療育點 設服務站

社會處長邵治綺說,縣府已協調七家醫療院所受理療育,另壯圍鄉衛生所早期療育服務站訂於下個月中旬啟用,紓解待排人潮。

社會處表示,縣府設置宜蘭縣兒童發展通報轉介中心,成立單一窗口,提供諮詢並受理通報,社工人員會視個案情況安排療育,盼每個慢飛天使都能得到妥適照料。

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

陪孩子培養關鍵能力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27日電)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盧蘇偉表示,愛與希望的種子可讓學生發光發亮,希望師長創造學生成功的經驗,培養關鍵能力。


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暨國中校長會議今天在淡水商工職校閉幕,盧蘇偉在兩天的會議中,演講分享「如何做一個有效能的校長?」

他以自身學習成長過程,老師對他的啟發,他自己的堅持與努力,以及本身教育孩子的經驗,認為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找到關鍵的按鈕,擁有帶著走的能力。

盧蘇偉從智商為70發展遲緩,變成著作等身、每年演講邀約不斷,他從事青少年輔導多年,帶領學生成長「沒有變壞」。

他說,就讀某商工職業學校時,幾乎大家都放棄他、要他轉學時,教官兼導師的一句話「老師第一眼看到你,就認為你是最優秀的」,讓盧蘇偉從心情谷底重拾信心。

盧蘇偉不但永不放棄,也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領悟到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與陪伴。他不認為醫師診斷出兒子有閱讀學習障礙、統合失調等,是世界末日,反而告訴妻子「孩子我來教」,如今,智商72的兒子也能攻讀博士。

從陪伴鐵馬環島旅行,到一路陪伴兒子攻讀建國中學、考大學,盧蘇偉看著兒子的成長,分享喜悅與淚水,並陪伴勇於實現夢想。他說,學生是否對某一科目有興趣,關鍵來自於學習過程中有無成功的經驗。

而「發掘」的工作,就落在校長、主任、老師的身上,盧蘇偉建議父母,要輕輕的把責任放在孩子身上,不要輕易替孩子做決定,一旦孩子決定事情,就堅定支持他(她)去闖。

撕掉IQ標籤 他堅毅學習勇闖耶魯

史考特.拜瑞.克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在小學3年級的智力測驗結果顯示,他有嚴重的學習障礙,最多只能念到高中畢業。除了被留級,他被送到一所專門收留學習障礙兒童的學校。「一個測驗,決定我的命運,」克夫曼說。


智商,將複雜的人腦運作簡化成數字,不但方便記憶,也簡單易懂:超過140是天才,90到110是一般人的平均智商,70以下則是資質駑頓。

智商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努力?兩派學者持不同意見。一派學者認為,人的智商是動態的,聰明與否取決於後天環境的栽培以及一個人努力的程度。另一派學者則認為智商是天生的,只有那些原本聰明的人,會因為努力更顯成功。

不過史丹佛博士凱羅.杜伊克(Dr. Carol Dweck)研究發現,一旦孩子被告知自己「天生的」智商後,在學習上都顯得消極。高智商的孩子為了維持美好形象,害怕犯錯,不願意面對挑戰;至於低智商的孩子,則變得冷漠與絕望。

在孩子身上貼標籤,究竟是福?是禍?幸好克夫曼從未放棄自己,也深信自己不是一推數字的總和,他撕掉「學習障礙」的標籤,用堅毅的學習力,一路讀到了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

標籤本身並沒有錯,是種工具,協助我們分類學生,給予識字困難的學生和亞斯伯格症不同的資源和協助,對症下藥。但是,如果老師忽略了數字背後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反而將智力和孩子的發展劃上等號,那麼智力測驗也將成為孩子學習的喪鐘。

【圖文提供/親子天下】 2013年8月27日

2013年6月2日星期日

輪候政府學前特殊服務須輪候一年半 !

陳錦鴻兩年前暫停拍戲在家培養兒子
特殊學習需要兒童輪候政府學前特殊服務須輪候一年半!

協康會助理總幹事歐陽偉康表示,本港學前特殊服務學額僅約六千三百個,但截至四月底,有六千九百九十一名弱能兒童排隊,包括自閉症兒童,最長輪候期達三年,平均須輪候一年半。

協康會去年服務約八百名自閉症小朋友,歐陽偉康指約兩至六成會升讀特殊教育服務,但有四至八成可入讀主流小學。

因此,他建議政府走「雙軌制」,一方面安排有需要的自閉症兒童入讀特殊教育服務,接受較密集的訓練,以及心理學家跟進;部分能力高的自閉兒童則可安排入讀主流幼兒中心,大前提是政府必須提供配套支援,例如安排受訓的老師跟進個別學生。

藝人陳錦鴻的六歲兒子駕樺,約兩年前證實患嚴重自閉和智障,但政府的學前特殊學位,至今年才輪候到,他曾參考書籍,得知六歲前是兒童掌握語言的黃金時期,若只等候政府學位,會白白錯過這個黃金時期。故他兩年前暫停拍戲,在家培養兒子,包括每日和他去郊野公園玩,見樹叫他爬,爬上有糖獎,跌倒便扶他,花數月時間建立兒子對家人的信任,其後再誘導他用語言表達,例如在紙上寫上「去超級市場買雪糕」,兒子要讀出來才去買,如是每日累積他腦中的句子,得以表達出口。

去年陳為兒子報讀一所政府資助的主流國際學校,今年九月將入讀小學。

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惠州自閉症兒童排隊兩年才能入學


5月31日,六一兒童節前夕,惠州市護苗培智學校186名自閉症兒童和200名家長在惠州市惠城區一家購物中心度過了愉快的兒童節。

其實,能夠來這裏歡度自閉症孩子在惠州所有的自閉症兒童中來說算是非常幸運的。據鄧老師介紹,目前惠州共有6家專門供自閉症兒童上學的機構,只能夠容納不到400名自閉症兒童。而據統計,惠州市共有3000多名自閉症兒童。

此外,老師極度緊缺,導致這些學校早就已經滿員。就護苗培智學校而言,目前該校有186名學生,117名特教老師,但網上有100多位自閉症兒童在排隊等候入學。而按照護苗培智學校每年三四十個的更新速度,這些孩子一般要等上2年才能正式入學。

詳全文 惠州自閉症兒童排隊兩年才能入學-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

短節課多項目 提升學習專注(5-8歲)


【明報專訊】6歲女兒念K3,是大女,很貪玩,做功課不專心,計算更令人氣餒,根本是亂答,數手指變玩手指!學過的東西幾天就忘掉,每次教導都很吃力。老師說她比同學表現遜色一些,但不算專注力不足;帶女兒做IQ評估,結果說她邏輯思維不好,但亦非要跟進。她性格幼稚,很多朋友說是我早年太着重給她開心過日子,而不重教導。我完全不知她如何應付小學,怎樣可以幫她一把?

一般來說,孩子智商在韋氏智力量表測量處於85-115之間,即屬正常,有68%的孩子都屬於這組別內。當然,個別孩子在不同項目上的認知(cognitive profile)水平不盡相同,有強有弱,所以光看一個數字,難以判斷她需要在哪方面拔尖補底以提升學習效率。反而,我們應談談教育孩子的大方向和幾點實用原則。

小孩僅能專注15分鐘
普遍家長傾向展望孩子將來有遠大的理想,但看到孩子目下的水平,自然覺得距離甚大;另一方面,這年紀的孩子缺乏生活經驗,每天要應付的只是大人替她安排甚至是引導下要完成的事,用不着花太多心思去設想未來,心態主宰了她的思維,學習時便容易流露出懶洋洋的樣子。像這位媽媽,目光已瞄準小一,但小女孩並不知道面前將要面對的挑戰,又如何配合得上呢?不過,孩子的潛力需要以耐心發掘,只要找對方法,每個孩子都能進步。
例如修正專注力問題,學前兒童的專注力頂多只能維持15分鐘左右,上了小學,每課35至40分鐘,老師總會準備兩三項不同的項目,如講書、問答、做練習,以不同的活動變化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只要理解原理,在家中安排孩子學習時,就可針對這小女孩的個人特點設計,把時段分得短一點,讓她慢慢適應。

家中闢寧靜讀書角
另要注意的是學習環境,在家往往給人一種寬鬆的感覺,所以媽媽可以像上學一樣,把時間分成一段段的短節課,安排不同的作業,在兩節之間,給她適當的小息;即使她沒有固定書桌,也應該在固定時間,把餐桌和坐位清理好,在這段時間餐桌位置就是孩子的讀書角。而這段學習時間內,應盡量保持寧靜,這對孩子集中注意學習非常重要。
當然,應把功課項目安排好一點,例如先做一份抄寫,小息後再來一份輕鬆的,接着來一份需要動腦筋的。家長只做引導和啟發的角色,當孩子完成指定項目,可及時給予獎勵,讓孩子樹立目標。孩子習慣了這個模式,省下來的時間又可做些自己喜歡的活動,自然能夠自動自覺地學習。

資料提供﹕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姜源貞

2013年5月11日星期六

南寧市超過10%的兒童有學習困難 多數"學困生"智力正常



孩子學習有障礙,孩子患有多動症,孩子學習困難……面對這樣的孩子,學校和家長該怎麼辦?如何界定和評價學習困難的孩子?

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開題論證會議在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舉行,《學習困難兒童家校聯動心理幹預的研究》課題正式開題。

超過10%的兒童有學習困難

昨日,在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天桃校區,該課題負責人——天桃實驗學校老師鐘冰在論證會上介紹了課題的相關情況。她首先介紹了相關界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對學習困難的界定,是基于神經係統問題造成的學習困難。學習困難常伴有讀寫障礙、多動症、阿斯伯格等症狀,他們學習能力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肢體協調不佳,還有存在社交能力缺乏等表現。

鐘冰表示,一般認為學習困難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學齡期兒童學業成績明顯落後的一類綜合徵,由于環境等方面問題,致使學習出現障礙等。而針對這些兒童,探索家校聯動心理幹預的方式,希望能提升學習困難兒童自信。

自治區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主任吳歆表示,如果從醫學的角度去界定是有一套相關標準和量表測試的;在國內,據研究是超過10%的兒童有學習困難。天桃實驗學校有2000多學生,理論上講,或有200多學生有學習困難。

而原自治區教育廳教科所所長梁全進認為,對“學困生”的認定和相關量表的科學性,要認真分析。學校和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學習困難的“標簽”,即使真是“學困生”,在幫助孩子的同時,也要注意保密。

期待

家校聯動待探索

吳歆表示,如果僅從醫學的標準看學習障礙,家長很容易可以發現孩子的問題。比如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他(她)會將字看倒,閱讀時會跳字、漏字等;有書寫障礙的孩子寫作業時,明明這個字是這樣的,孩子會反過來寫。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類似的問題,就需要和學校溝通,並到醫院做專業幹預。

南寧市教科所所長戴啟猛表示,大家所談的“學困生”,其實大多數都是智力正常的;那麼,造成學習困難,部分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習慣不當、基礎不牢、日積月累等造成。對這部分學生,要好好思考根源在哪,才能談如何家校聯動。

對此,課題負責人鐘冰表示,許多有學習困難的學生,確實是由于家長做得不當造成的,比如孩子考差了,家長怎麼面對等,課題組會在引導家長這方面進行一些探索。

如何評價“學困生”的進步情況

據了解,南寧市未對學習困難兒童的情況做過全面統計,但若以吳歆主任所稱的超過10%的比例計算,南寧市2011年小學在校生為53.05萬人,那麼,理論上,就或有5萬多小學生屬于學習困難群體。

面對這多麼“學困生”,關注和幫助他們的同時,學校和家長如何獲知他們的進步情況呢?論證會上,多位專家認為,這又是一個問題。因為有的孩子即使進步了,他在短時間內也很難達到同齡孩子一樣的學習水平,這就需要研究一個較完善的多元評價體係。而在這方面,不僅是學校,家長也應轉變意識,因為現在相當多家長不願意承認自己孩子有問題,或是急于求成。

(記者 關海芳)

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微電影描述遲緩兒困境 藝人出席鼓勵打氣


社會中有很多被稱為慢飛天使的遲緩兒,他們只是學習能力低,卻必須面對社會的輿論和排擠。伊甸基金會特地製作一支微電影,希望能呼籲社會,用正確態度對待,並提醒這些辛苦的父母們,只要越早讓這些孩子接受治療,其實他們也是可以有出乎意料的進步。

伊甸基金會特地拍攝微電影,用影像和聲音,貼切描述唐氏症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遇到的異樣眼光和排擠。首映會當天,多位藝人和代言人出席,發表自己的感想,也齊聲呼籲大家能用正確的態度,面對這些孩子。

這部電影改編自唐氏症中度的孩子安安,看他在現場活潑可愛,但生活上週遭的眼光和壓力,確曾讓安安的媽媽想帶著他做傻事,因為安安的一個笑容才找回了勇氣,三年的療育之路,也讓安安從完全沒有的口語表達能力,現在能分享上課點滴,這心路歷程,只有過來人知道。

這部影片,除了呼籲社會,平等且認同這些學習遲緩的孩子。也希望能傳達正確資訊,只要早期療育,他們都能進步,且不脫離社會太多。

問卷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遲緩兒家庭,平常難以和週遭有近一步的互動,顯見這群慢飛天使家庭,仍舊面臨不被認同的問題。這部影片,期盼大眾都能用正面的心態,認同這群辛苦的孩子和母親。

記者:徐禎敏 何昆懋 台北報導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在法國兒童過度活躍症往往被忽視

在法國,一個過度活躍症兒童一般是在出現最初困難的30個月後才被診斷出來。而在此之前,因為症狀已有顯露,所以這些生病的孩子經常會在學校遭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排斥,在家也會經常遭到父母的訓斥和厭煩。然而往往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並不知道給他們造成痛苦的是一種疾病。 

過度活躍症的表現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俗稱過度活躍症,涉及到3%至5%的學齡兒童,也就是每個班級有1至2人目前大眾還是少有了解,因為過度活躍症存在多種類型。 


巴黎Robert-Debré醫院的兒童精神病學家François Bange博士對《費加羅》報表示:“主要症狀是缺乏注意力,有可能伴隨也可能沒有'強度和衝動性可變化的過度活躍症'。”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困難顯而易見:他經常分心,很難有始有終的做事,也不能等待,不能發言之前舉手,經常煩躁。在社區裡,他會無法控製過度的刺激,導致粗魯、憤怒和不服從。

過度活躍症對家庭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
有著兩個多動症男孩的母親Sylvie Vigo把他們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她在書中寫道:父母被耗盡,夫妻動搖,兄弟姐妹痛苦。而患病的孩子焦慮、情緒低落、自卑。等待醫院診斷時日太久 如今,過度活躍症的診斷主要是在醫院,第一次被授權使用甲酯也只能在醫院。而在此之前,那些家庭還必須用他們的耐心來痛苦的等待:在Robert-Debré醫院第一個約會要等兩年,而在蒙彼利埃要等數月。

凡爾賽兒童精神科醫生Mario Speranza表示,那些沒有被治療的孩子的成長歷程會更加複雜,即使在一半的病例中,過度活躍症會在青春期自動消失。繼衛生總局的要求,全科醫生、兒科醫生和教師對這些兒童做出鑑別,從而改變這些患兒被人們冠以缺乏教養和讓人無法忍受的形象。


致病原因 

據高級衛生管理局表示,過度活躍症是一種多因素的神經發育障礙。 François Bange博士指出:“對於絕大多數的兒童,並不涉及心理原因。”某些風險因素可能會導致該綜合徵的發病。這些因素有家族病史,或圍產期事件如早產兒、出生體重低或在子宮內接觸到煙草煙霧。在過去的10年裡,美國的過度活躍症確診病例急劇增加,如今有超過十分之一的兒童患該病。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民間籲統籌資源 加快遲緩兒療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遲緩兒的盛行率約6∼8%,以台灣去年為例,推估0到3歲的遲緩嬰幼兒約6萬多人,不過今天有民間團體指出,台灣雖然很早就投入遲緩兒的早期療育,不過,政府沒有統籌整合,出現多頭馬車的情形,往往造成遲緩兒和家長的困擾,延誤了黃金治療期。

輕輕的摸著女兒,並開心的和爸爸互動玩遊戲,今年2歲心岑,在8個月的時候,被家人發現有學習遲緩的情況,直到就醫後才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快樂木偶症候群,目前這種疾病沒藥可以根治,只能靠復健治療,家住南投竹山的他們,只好搭著公車到台中進行早期療育。

==家長 余先生==
在南投縣 你知道是很窮的縣市
所以說在南投
對於這樣的小孩子的照顧
當然就比不上台中
所以我們每天 都要從南投到台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遲緩兒的盛行率約6∼8%,以台灣去年為例,推估0到3歲的遲緩嬰幼兒約6萬多人,而民間團體認為,近30年來,各縣市針對0-3歲的遲緩嬰兒,缺乏積極、密集、統整與專門性的服務政策,導致延誤了最關鍵的療育期。

==心路基金會副執行長 林麗英==
台灣的早療
目前因為健保的制度的引導
造成了我們早療等於復健了
所以基本上
所有發展遲緩孩子的家長
就不斷在醫院排復健

== 瑪利亞社福基金會執行長 陳美鈴==
一個禮拜去做一次的療癒
完全沒有意義 所以我們請政府
應該把補助提高到
每一個月補助1萬2到1萬6

民間團體希望政府能重新檢討、加快遲緩嬰幼兒的篩檢機制,把握黃金關鍵療育期,另外也希望政府能有效整合資源,避免多頭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