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密集式訓練」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密集式訓練」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6月25日星期四

文章推介 : 把握治療黃金期-自閉症學習排行榜


當父母發現孩子患得自閉症,除了難過、無助、心慌,接下來就是煩惱該如何幫孩子提升能力,到底該幫孩子選擇哪些療育,才不會擔誤到治療的黃金期?時間有限,不同療育類別的比例該是如何分配?

在特教領域待久了,雖然我著重在早療,但一直以來我都觀察到有三大能力是孩子在不同年齡層都不可或缺的。這三大領域是:溝通、社交能力和行為管理。正因為這些都是重要的能力,父母們不僅是該朝這些方向去進行,還要切記要同時進行,因為很多能力到最後並不是各自分開發展,而是互相相輔相成。

還記得我之前有一個學生,當時孩子媽媽來找我的時候,孩子已經5歲,媽媽告訴我,孩子在三歲時就診斷為自閉症,媽媽為了要加強他的社交能力,於是將所有的時間和金錢都投資在社交課上,到了5歲,孩子雖然會對其他人有興趣,有非常好的眼神注視,但是其他的能力卻還是明顯地落後。

我也認識有另一種的極端想法的父母,認為孩子什麼都該學,將孩子的療育行程排滿滿,五花八門的課程樣樣也不少,深怕孩子接受的刺激不夠。我當然瞭解父母的心情,希望不要錯失任何的學習機會,可是從國外多年的研究顯示,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任何技能時都需要大量以及密集的練習,倘若孩子的療育課程種類太多,這也代表課程必須平均分配,那麼每一種課程上的量就不多,也無法達到孩子需要的密集練習。所以有很多家長向我說:「以為幫孩子安排上那麼多課,他就能學得多,沒想到幾年下來,跟我期待的落差很多!」

我還是需要重複一次,溝通、社交能力和行為管理是學習其他技能的基礎,也是孩子所需的關鍵能力!理想化的課程安排,就是讓孩子著重在這三項能力,並讓孩子有足夠的練習機會,密集地加強,孩子才會學得好,學的精熟。

*註:有些孩子需考量到肌力和感統的問題,課程就該應需求而調整。 

針對這三大能力,孩子該學的內容應該包含哪些?

教會語言,達到溝通目的

很多家長非常重視語言的學習,語言能力的確相當重要,但是我需要強調,孩子會說話並不代表會溝通,或是能運用在對的地方。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小明對老師說:「你知道2+5=7嗎?3+4也等於7喔!」另一個小朋友小花卻對老師說:「蝴蝶!」其實在這個時候,老師是在講一本關於毛毛蟲變成蝴蝶的繪本。小明說的話不但句子長,有內容,而且好像又是個數學能力強的孩子。另一方面,小花說的話雖然簡短、不豐富,但是卻是符合當下情境且有向他人分享的意圖。 孩子學語言,要學的不單單僅是詞彙或是句子而已,我認為更是要能達到溝通的目的,才是學語言的重點。就算是無口語的孩子也需要學習溝通,也許現階段他還在學習仿音,我們還是要不斷地鼓勵孩子願意與他人溝通的意圖,同時幫他找到適合他現階段的溝通管道,不然往往我們就會看到當孩子無法和人溝通他的需求或感受時,他只能透過不適當的行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加強「你來我往」的社交互動

自閉症的孩子缺乏社交能力,也許有一些孩子跟自己熟悉的人能產生互動關係,但是這還是不足夠他們與其他人建立關係,或是讓他們交到朋友。希望孩子能對其他孩子產生興趣,第一步就是要常常營造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相處的機會,一回生二回熟,相處多次,孩子才有可能激發出互動的火花。再來,就是要替孩子在相處時營造美好的氣氛,也就是每當小朋友在一起時,都有他們共同喜好的事物同時出現,搭配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對小朋友產生好感。好感而帶來的骨牌效應,就是孩子開始會注意和觀察小朋友,掌握這個動機,帶入孩子可以一來一往的遊戲,互動就開始了!這幾個步驟看似簡單,事實上需要長時間與多次的練習,孩子才有可能進入下一個互動階段。

我們來檢視孩子有沒有以下基礎的社交能力呢?
✔與他人眼神注視
✔願意接觸同儕
✔會觀察同儕
✔對同儕有反應
✔主動邀約同儕來玩
✔能和同儕玩遊戲並不發生衝突
✔能和同儕針對一個主題對話

建立情緒和行為管理的能力

孩子若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他們在學習上以及人際互動上一定會遇到困難。怎麼說呢?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孩子當他不能安坐,上課時到處遊走,或是無法注意老師時,他能學習或吸收多少呢?也有一些孩子,常常出現不適當行為,像是自我刺激、上課時干擾他人、或是一有情緒時就爆發,拿旁人出氣,甚至自傷,這些狀況一定會影響他人對他的感觀,不敢接近他,想要交朋友就難上加難了!

依照孩子的能力,我們引導孩子的方式就會有所不同,但是我們通常都會運用幾個關鍵的策略,一是利用大量的視覺提示,比如說運用圖片來提供孩子在情緒來時可以處理的方式,或是用地墊來教孩子學習待在一個固定的範圍一段時間。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都是以漸進式的方式引導孩子,並在孩子有適當表現時大大增強他,讓孩子在有信心和有動機下達成學習的目標。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表達能力強、交到好朋友、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能主動參與活動,這些能力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是最難學的,所以趁孩子年齡還小時,多投資心思和時間在提升這些能力上,對孩子是絕對有幫助也絕對值得的!

本篇文章由【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 博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現任芙爾德教育中心督導:http://www.steppingforwardedu.com

著作:
1. 親愛的小寶貝在想什麼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3295
2. 關鍵七招孩子真好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1268
3. 請你跟我這樣教自閉症幼兒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3926

2015年6月11日星期四

文章推介 : 身為特殊兒的父母,到底要做多少努力?

媽媽用視覺式的方式來提示孩子必需完成的任務,以及在完成後可以進行的喜愛活動
我是一位媽媽,雖然我的兒子是一般的孩子,我都覺得做媽媽很難當。從兒子一出生到現在,每個他的發展階段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每個遇到的困難我都要全副武裝才能把自己和兒子處理好,有時候還幻想,要是有人能夠發明個父母大學,教我們如何做好父母,是不是就不必那麼辛苦?如果,帶一般的孩子都那麼辛苦,那麼那些特殊兒童的家長們,他們辛苦的指數又是我們的多少倍呢?

媽媽很用心的記錄孩子的進度
媽媽很用心的記錄孩子的進度
在過去15年的培訓家長經驗中,我聽過無數的心酸故事,陪這些家長們一起擔憂、流淚,也陪伴他們一起分享、歡呼孩子所有達成的里程碑。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就算那一滴滴又微不足道的進步,也是那麼地珍貴。我們做老師的,帶一個孩子一星期頂多幾個小時,身為他們的父母,是永遠不打洋的7-11, 遇到一個問題就要立即找方法解決,出招永遠要比孩子快,有時候還會有不定時炸彈在等著你,有沒有辦法安全地解除炸藥只能靠自己平時是否有裝備好自己。這樣疲憊、擔憂、惶恐的情緒是隨時隨地跟在身邊,沒有喘息的機會,我想,這應該不是人能做的事,而應該是超人才能駕馭的。

空想,是看不到畫面的,除非我們進入到這些孩子的生活圈,才能真正體驗家長們每天面臨的挑戰。我現在到府服務的一位家長,是一位從別的國家移民到台灣的媽媽,除了每天跑療育以外,他很用心的學習如何來教養她的孩子,我很佩服他的一個地方,是他在這麼多不同治療師給他的建議下,能自己整理思緒,自我調整,最後找出適合他孩子的方式,做到這樣的程度並不簡單,媽媽需要勇氣更需要毅力。

我和媽媽一起規劃了孩子在家中可以學習的項目,其中包括了(1)在路上以適當的方式向人打招呼,來替代掉見人就拍人的行為,(2)在家中可以跟媽媽一起做的娛樂活動,(3)孩子自己能獨立執行的活動,(4)如廁訓練,(5)減少發脾氣的次數。

這位媽媽真的很努力,花了很多心思製作教材,每天還會固定時間幫助孩子加強他的能力,他曾對我說:「看到兒子的進步是我最大的動力!」

之前在美國做到府服務就令我非常有感觸,因為當我們真正的深入到家庭,才會了解家長的難處,如果我們能將療育跟生活作結合,孩子才會有明顯的學習成效。就讓我們一起來同理這些父母們的辛苦,多給他們支持與鼓勵!

本協會義務顧問 - 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 博士在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的文章

2015年6月5日星期五

文章推介 : 別把醫師神化,為了孩子,我們應該要團隊合作

從美國回台灣後的幾年,我常聽到家長把醫師說的話當「聖旨」,很多家長説:「醫師說ABA是給低功能的孩子上的,你的孩子不適合」、「孩子是要先從情緒介入,不是行為」、「你的孩子送去幼稚園上課就好了」等。這些醫師所説的話改變了許多家庭和孩子的命運。

上個星期,又有一位家長跟我聊著他的困擾,這位家長從國外移民到台灣,為的是能讓她孩子上ABA(應用行為分析)的早療課,他說他已做足了功課,得知ABA在美國有40多年的研究歷史,也是被美國政府承認對自閉症兒童最有成效的療育方式,於是他幫孩子找資源,最後決定回台灣來尋求協助。我還記得這個孩子當初來的時候語言能力有限、對同儕沒興趣、也都是自己玩自己喜歡的玩具。經過在我們中心一年多的ABA的療育,孩子已經進步到可以自然地對話,也喜歡跟同儕玩遊戲。這些進步媽媽都看在眼裡,她說他堅持給孩子上ABA是正確的決定,也是因為知道ABA需要密集的介入,所以這一年來除了ABA,媽媽並沒有幫孩子安排其他的療育課程。

但是她的這個決定,卻帶給她很多的衝擊。她向我說,其他的醫師和治療師一聽到他在上ABA時,不是皺個眉頭問她:「為什麼要給他上ABA?」就是批評因為是上ABA的緣故,孩子才變得固著(可愛的媽媽還回應治療師,固著是自閉症的特質,不是ABA造成的!)還有治療師說:「ABA不該教語言,他們是偷竊語言治療師的作法!」

媽媽說著說著開始眼眶泛紅,她繼續說:「我辛辛苦苦地幫孩子找資源,我看到了孩子的進步,但卻一直被周遭的人打擊,讓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錯誤的決定,這種壓力應該是醫師和治療師給家長的嗎?我不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排斥ABA?特別是當他們沒有自己去了解時,怎麼能這樣下評論呢?那些如果聽信醫生或治療師的父母,如果就因此不讓孩子去接受ABA的療育,是不是錯失了孩子有可能發揮潛力的機會呢?」

我聽了很心疼,心疼媽媽需要靠著自己的努力去為孩子爭取資源,卻要在沒被支持的情況下,不斷地為自己辯護、質疑自己,這種煎熬是任何人都難以承受的。我回想在美國的經驗,美國的專業人士很重視職場道德,不是他們領域或專長的,他們會透過了解後再給予評語,而他們不知道的事,就不會輕率地給予不適切的建議。

在這裡我必須澄清,我自己遇過很多很棒的醫師和治療師,為了他們的個案,願意繼續提升自己,就像之前我在榮總演講,看到很多的醫師都來參與,真的是很開心,因為這是在幾年前不會見到的場景。我真心感覺,為了孩子和辛苦的父母們,教導他們的我們更應該負起責任,不只是專業的面向,而是不斷反省自己說的話和做的事,認真看待我們自己的行為會如何造成對他人的影響,再繼續提升自己的能力,共同協力合作,成為這些家庭的支持系統。

本協會義務顧問 - 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 博士在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的文章

2015年6月1日星期一

協會資訊 : 我們榮幸邀請了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博士為本協會的義務顧問。


香港兒童啟迪協會很榮幸獲得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博士 - 臺北市個別化早療推廣協會創辦人兼現屆理事長擔任本協會的義務顧問,以其紮實的​​學術教研背景及多年的豐富經驗推廣個別化早療相關的社區教育活動。

袁巧玲博士 - 個人簡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實踐教學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應用行為分析博士,持有BCBA國際行為分析委員會核認行為分析師 BCBA-D, CABAS 綜合應用教學行為分析師與紐約教育部核認教育督導證照。曾任美國聖約翰大學助理教授,美國 Fred S. Keller School 家長教育與師資培訓督導,學齡前教育家庭顧問,並多次在歐美國家發表研究成果。回台後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助理教授,並創立「芙爾德ABA教育中心」,引進美國以學習者為導向的教學系統,並開辦兒童教養相關角色的培訓課程,致力提供孩子最完善的學習環境,並創立社團法人臺北市個別化早療推廣協會。現任芙爾德教育中心督導暨顧問。

著作
◎關鍵七招,孩子真好教(天下文化出版)
◎親愛的小寶貝在想什麼?(新手父母出版)
◎請你跟我這樣教~自閉症幼兒 (書泉出版社)

2014年12月2日星期二

活動推介 You've Got Talent


想過一個不一樣的聖誕? 博雅思結合科技與學習,透過創新跨學科手法,為孩子創造難忘新體驗!
(程設有不同主題可供家長選擇。)

2013年6月2日星期日

輪候政府學前特殊服務須輪候一年半 !

陳錦鴻兩年前暫停拍戲在家培養兒子
特殊學習需要兒童輪候政府學前特殊服務須輪候一年半!

協康會助理總幹事歐陽偉康表示,本港學前特殊服務學額僅約六千三百個,但截至四月底,有六千九百九十一名弱能兒童排隊,包括自閉症兒童,最長輪候期達三年,平均須輪候一年半。

協康會去年服務約八百名自閉症小朋友,歐陽偉康指約兩至六成會升讀特殊教育服務,但有四至八成可入讀主流小學。

因此,他建議政府走「雙軌制」,一方面安排有需要的自閉症兒童入讀特殊教育服務,接受較密集的訓練,以及心理學家跟進;部分能力高的自閉兒童則可安排入讀主流幼兒中心,大前提是政府必須提供配套支援,例如安排受訓的老師跟進個別學生。

藝人陳錦鴻的六歲兒子駕樺,約兩年前證實患嚴重自閉和智障,但政府的學前特殊學位,至今年才輪候到,他曾參考書籍,得知六歲前是兒童掌握語言的黃金時期,若只等候政府學位,會白白錯過這個黃金時期。故他兩年前暫停拍戲,在家培養兒子,包括每日和他去郊野公園玩,見樹叫他爬,爬上有糖獎,跌倒便扶他,花數月時間建立兒子對家人的信任,其後再誘導他用語言表達,例如在紙上寫上「去超級市場買雪糕」,兒子要讀出來才去買,如是每日累積他腦中的句子,得以表達出口。

去年陳為兒子報讀一所政府資助的主流國際學校,今年九月將入讀小學。

2013年4月23日星期二

活動推介 : 扶苗計劃 : SEEDS

 扶苗計劃 SEEDS (Sensory-based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al Supports) 由職業治療師負責評估、分析及策劃訓練 。以感覺特質為本,製造愉快氣氛、引發動機及成功經驗提升學習的效能。

核心範疇:
S : Sensory Character - 感覺特質* (如: 因應不同感覺系統的過敏,緩慢及尋求特質設計活動)過敏特質:感覺刺激好像經過放大鏡被放大了,他們可能會容易分心、在意別人察覺不到的轉變及細微的刺激、退縮、畏懼、抗拒、逃避…等 緩慢特質:對感覺刺激表現得沒有反應,或反應緩慢,感覺刺激好像被縮小了。尋求特質:喜歡主動在生活中尋找得到感覺刺激的機會。尋求頻密、大量,而有變化的刺激,並樂在其中。
*詳情可參考: 扶康會牽蝶中心網頁的專題分享 - “何謂感統障礙”
E : Emotion Management - 情緒管理
E : Executive Function - 執行功能 (如: 自我抑制能力、工作記憶、適應轉移)
D : Developmental - 兒童發展 ( 包括:大小肌、認知、自理、玩耍、書寫)
S : Social - 社交 (如: 心智解讀、溝通表達)

對象: 2 - 6 歲有特殊需要或發展障礙的兒童

訓練特點:
1. 針對兒童發展上的需要而設計課堂內容
2. 以感統理論為基礎,因應兒童不同感覺系統的過敏,緩慢及尋求特質之需要而設計適切的活動。
3. 配合聽樂治療 (Therapeutic Listening ®)進行訓練,以提昇訓練效果
4. 師生比例: 2 (導師) : 4 (學童)
5. 因應能力及目標進行分組
6. 因應評估結果及訓練目標,提供不同的治療訓練策略: Handwriting without tears®、Log writing program®、多感官學字、心智解讀、社交思考、韋百加減敏治療等。

評估安排:
- 個別預約

訓練安排:
- 一星期兩堂、每堂 3 小時
- 上午班:9:30am 至 12:30pm
- 下午班:2:00pm 至 5:00pm
每班人數: 4 人

課程資料供閣下的會員參考, 詳情可見附件:
1. SEEDS (學前密集式訓練)
2. 感覺統合基礎證書課程 (July to Aug)
3. 感覺統合講座 11th May, 2013
4. 自閉症講座 15th June,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