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顧問文章」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顧問文章」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0月7日星期三

顧問分享 : 視像遙距治療繽紛樂


家長初次接觸視像遙距治療時,難免感到束手無策,和有不少疑惑。例如:我需要購買專業電子器材嗎?聽覺言語治療師會給我實體工作紙嗎?還有,我需要自己列印教材嗎?事實上,大家可以放心,視像遙距治療不會增加各位財政上的負擔,也不用大家額外花時間準備教材的。以下我將介紹視像遙距治療中常用到的軟件工具。

方嘉慧小姐
理事長 / 聽覺言語治療師
2020年10月7日

[原文連結]

2020年9月21日星期一

顧問分享 : 視像治療課三 – 啟思

顧問分享 : 視像治療課三 – 啟思


顧問分享 : 視像治療課三 – 啟思

文章推介,顧問分享,顧問文章,聽覺言語治療,

在視像遙距治療中,家長或監護人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家長除了需要協助小朋友完成每一課的規定指標外,還要管理遙距學習中的課堂秩序,以及照顧小朋友情緒需要等等。有些家長或會想:我沒有學過聽覺言語治療,該如何輔助我的小朋友上課呢?事實上,視像遙距治療對家長來說,是掌握如何正確地從旁輔導小朋友的大好機會,因為即使聽覺言語治療師教得多好,小朋友學習的時間也只不過是每星期一小時,所以,對小朋友而言,父母才是教授他們時間最長、最好的老師。基本上,家長可以從課堂合作策劃、日常觀察、行動及反思和回饋等四方面參與課堂。

方嘉慧小姐
理事長 / 聽覺言語治療師
2020年10月7日
顧問分享,聽覺言語治療,文章推介,顧問文章,

[原文連結]

2020年8月31日星期一

顧問分享 : 視像治療課二

顧問分享 : 視像治療課二

顧問分享 : 視像治療課二

新冠肺炎病毒持續肆虐本港,政府再一次收緊社交距離限制。但是,聽覺言語治療對SEN學生是刻不容緩的。因此,不少醫院、機構、公司都採用視像方式,為學生進行遙距治療課。也許,大家會有疑問:甚麼是視像遙距治療?除了疫情需要外,為甚麼還需要視像遙距治療?以下將會一一解答大家!

方嘉慧小姐
理事長 / 聽覺言語治療師
2020年8月31日
顧問分享,聽覺言語治療,文章推介,顧問文章,

[原文連結]

2020年5月25日星期一

顧問分享 : 視像治療課 一

顧問分享 : 視像治療課 一

分享 : 視像治療課一

不知不覺,已有一段時間沒有跟大家分享,只因忙於安排視像治療課和網上講座。

聽覺言語治療是以家庭為中心,而料不到今次疫情間接地大大增加了家長的投入程度,加上去年的一連串【就地取材,在家也能學語言】和【輕鬆地聽、隨意地講】系列,正正就是家長把治療、技巧融入家中的最佳素材。

方嘉慧小姐
理事長 / 聽覺言語治療師
2020年5月25日
顧問分享,聽覺言語治療,文章推介,顧問文章,

[原文連結]

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

【香港家書@20200314】教大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 冼權鋒


香港的學校,停課已有一段時間,預計復課的日期,最早也要在4月20號以後,相信這是我個人見到最長的停課期。然而,學校雖然停課,學生被迫留在家中,但在科技發達的社會內,學校已普遍採用網上學習模式,鼓勵在家學習,希望達致停課不停學。不過防疫工作及停課安排,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來說,有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防疫基本三部曲,如勤洗手、戴口罩、不出外。原來要求SEN學生達致這些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戴口罩為例,自閉症及身體弱能的學生,較難要求他們長時間戴口罩。有些SEN學生更不肯戴口罩。有老師說有位小耳症的小朋友,因沒有耳殼,戴口罩也需要特別技巧。大人一罩難求,家長為其子女購買合適的兒童或中童口罩,也不容易。

人人戴口罩,妨礙一些讀唇的聾生,與別人溝通。不過有朋友告訴我,坊間有些口罩的咀部部份是透明的,方便小朋友讀唇。但香港未見有售,需要由美國訂回來,連運費約港幣17元一個,不是普通人可以負擔。

以前沙士時,聽說聾生不能打電話給同學。只能傳真或寄信,與外間聯繫。現在的科技,例如Whatsapp可以幫助他們與外間聯絡。不過有學生反映,在家學習,雖然他們可以看到一些網上學習資源,但教師製作的教材,多數沒有字幕或手語的配套,故此他們難理解學習內容。盲生在家學習不可能觀看網上學習資源,教師需要送點字書到學生的家,以方便他們學習。事實上,網上學習需要SEN學生長時間專注學習,但教師又未能在旁給予協助,有過度活躍、特殊學習障礙或智力障礙的學生,未必能夠完全適應網上學習的要求。而學生長期在家,缺乏社交活動及學習回饋,也是需要關注。

除學習外,停課也影響SEN學生的康復訓練的黃金機會。例如不少SEN學生需要持續的言語治療。現時,有些言語治療師會透過視像,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大家可以想像,年幼的SEN學生未必能夠坐定定,一課視像的言語治療課,可能要動員家中各人從旁協助,協助言語治療師的教導工作。有長期病患的學生,大家都擔心疫情影響其健康,防護工作特別多,此外,因為醫院病菌多,很多不緊急的手術都暫停了。例如原本安排了做電子人工耳蝸的聽障小朋友,但都因疫情而延遲了進行手術的機會。家長多少有點無奈及失望,也不知何時再輪候到手術。


以上,我簡單說了在停課期間,SEN學生在疫情適應、在家學習、社群發展及康復培訓的關注。可喜的是,特殊學校教師及宿舍導師應對得宜,早前發展的電子學習教材大派用場,提供大量的網上學習資源。香港教育大學也有一群本科學生,發動網上義教。有些教師為小朋友創作抗疫兒歌,讓他們一邊唱兒歌,一邊學習洗手及戴口罩,吸引小朋友使用口罩。社工也協助家長製作作息時間表、家居訓練教材及提供食譜,鼓勵親子一起製作家居小食。而社會也有一些有心人士,特別關心SEN學生的需要,製作防疫包,舉辦填色比賽,為醫護打氣。

疫情下,SEN學生雖困於家中,但學習仍不止步,我深深體會人間有情。不過,有SEN學生的家庭,遇到的問題會複雜,包括資源與情緖,我期望政府能提供更多適切的資源與情緒輔導,幫助他們平穩渡過疫情。

原文連結

2017年10月31日星期二

顧問文章 : 何謂 《聽覺言語治療》?

顧問文章 : 何謂 《聽覺言語治療》?方嘉慧小姐 - 香港兒童啟迪協會聽覺言語治療顧問

方嘉慧小姐 - 香港兒童啟迪協會聽覺言語治療顧問

聽覺言語治療師、香港教育大學 (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 客席講師、香港電台CIBS「聽清楚D」系列製作及主持人

何謂 《聽覺言語治療》?

聽覺言語治療 (Auditory-Verbal Therapy) 的特點是以『以聽能為主』,而非以讀唇或手語學習,也不需要一直看著對方或給予很多的視覺提示。它強調利用「科技」(助聽器、人工耳蝸、腦幹直入等) 協助聽損人士把聽力潛能盡量發揮出來,讓他們自然地發展出說話及溝通能力。在澳大利亞,它是政府資助的,而加拿大和美國的主流學校也有採用,以教導永久聽障學童如何聆聽及說話。

在聽障教育歷史中,可供選擇的方法不少,如:手語 (Sign)、 全交流 (Total Communication)、口手標音法 (Cued Speech)、 語調聽覺法 (Verbal Tonal Method)、 聽覺說話法 (Auditory-Oral Approach) 以及聽覺言語治療法(Auditory-Verbal Approach)。我認為並無最佳方法,因此家長應該選擇最適合兒童康復模式的方法。

另外,《聽覺言語治療》也是所有方法中最強調家長的參與,並依照正常兒童的發展順序,逐步發展聽損兒童的各種能力,透過治療師和家長的緊密合作,訓練聽障兒童充份利用剩餘的聽覺來學習語言及發音,目標是讓聽障兒童成功入讀主流學校,與健聽兒童一起在正常的學習環境中成長,繼而融入主流社會中生活。


我們 (聽覺言語治療師) 會按照各種方法的基本原則,及持續診斷式教學中去評估《聽覺言語治療》是否適合個別孩子。如果發覺此治療法對某個孩子幫助不大,我們將會適當地引導他/她轉用其他適合的方法去學習。要是孩子可以接受聽覺言語治療法,那麼我們就會全力輔導這個孩子學習聽與說,並協助他日後融入主流社會中。

因此,毋須刻意區分各種方法孰優孰劣,而是應該了解及尊重各種方法彼此主旨和原則。

2017年9月19日星期二

顧問文章 : 聽障兒童的呼吸訓練

顧問文章 : 聽障兒童的呼吸訓練

方嘉慧小姐 - 香港兒童啟迪協會聽覺言語治療顧問 

聽覺言語治療師、香港教育大學 (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 客席講師、香港電台CIBS「聽清楚D」系列製作及主持人

聽障兒童的呼吸訓練

言語是通過呼吸、發聲和構音三大系統的協調活動而產生的。如果聽障小孩呼吸功能出現呼吸功能和起音方式異常,就會導致發聲短促、費力,不能夠長時間維持所聲聲音,繼而養成擠壓喉嚨說話的不良習慣,久之就會出現發音的功能障礙。因此,呼吸功能是否正常是正確發音的關鍵,也是改善言語能力的著眼點。這方面芸芸學說中,《聽覺言語治療》的重點之一,就是輔導聽障孩童如何透過歡愉地釋放自己的情感達致最高程度的鬆弛狀態,從而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

在遊戲過程中,孩子會很自然、很興奮地大喊、大笑地發聲,令呼吸、發聲、共鳴系統協調統一。藉自由運動,孩子能夠自然舒適地發音,進而完成遊戲中的語言表達環節,為進一步改善言語能力奠定基礎。因此,在呼吸訓練方面,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採用遊戲教學法來幫助聽障兒童獲得正確的呼吸功能,和運用自如的起音方式,引導他們發出正確的聲音,以達到言語矯目的。

無論是正常兒童,還是聽障兒童,言語方面邁出的第一步都是“發音”。實際上,孩子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就是為開始言語作準備。孩子接下來的哭與笑,吸氣短,呼氣長,正好和說話時的呼吸狀況相同。所以,訓練自我發音需要配合運用得宜的呼吸。

我們常說的遊戲需要靜態和動態的情境,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端賴我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去創設和利用。有效的激發、能促進孩童的想像力,使他們的各種能力在遊戲中獲得發揮。這一目的已不單純是“玩”了,它將孩童的精神思想、情感、動作、藝術表現力、認知發展全部啓發出來。

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

顧問文章 :「玩」出語言學習能力 (2)

 顧問文章 :「玩」出語言學習能力 (零至三歲



方嘉慧小姐 - 香港兒童啟迪協會聽覺言語治療顧問 
聽覺言語治療師、香港教育大學 (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 客席講師、香港電台CIBS「聽清楚D」系列製作及主持人

「玩」出語言學習能力(零至三歲)

上期跟大家分享過如何透過遊戲去教導小朋友學習語言,今次就建議及介紹給大家和不同年齡小孩可以玩什麼遊戲,以及如何配合適當的兒歌去提升孩子學習語言動機。

零至六個月:

此時期的孩子,每天不停揮舞四肢、把玩自己的手腳,抓到玩具就會拿來敲打,利用感覺來認識環境,也對大人的臉部表情與聲音很感興趣。因此家長可以多和孩子玩「肢體遊戲」,搭配豐富的聲音、誇張的表情對孩子說話。在餵奶、換尿布或玩耍的過程中,進行母親語,即自問自答,例如:「你是否肚餓想喝奶?媽媽現在預備奶給你」。這樣做可以用大量語言,幫助孩子說出他的需求。

無論是廣東話或普通話,在不同的語調中,代表不同的中文字和意思。這個階段家長可多運用不同的詞彙及超連音(高、低、長、短、快、慢、上升及下降的音調),例如:「咦(上升音),你的尿布好(長音)臭呀,媽媽幫你換新的尿布吧!」。

更可加上生活上的兒歌(如:洗白白);動作上的兒歌(如: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以誘發寶寶聆聽的興趣,有助他們接收語言。

六個月至一歲:

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會翻身、爬行、走路,更有好奇心探索環境,所以,家長可以多些幫孩子連結生活周遭物品的名稱、和讓他們認識所見的事物。此時孩子也開始發展多種操弄物品的能力,不僅會敲打,還會拉扯、翻轉、丟掉、拾起,而且對於具有聲光效果、因果關係的玩具更感興趣,因此家長不妨利用聲光玩具給他們把弄和聆聽。亦可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翻翻硬紙書、布書,和教導書中簡單的語詞。或是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灌輸物體恆存概念,並且以語言作輔助,例如:「媽媽不見了!咦~在哪裡?」。

在重覆的字句中,加入相關的兒歌,或家長自行作曲,令孩子更有興趣從聆聽中掌握詞彙及更有效地去接收語言。

一歲至兩歲:

在這階段的孩子慢慢發展出「配對」的概念,開始會把湯匙和碗、筆和筆蓋等相關的東西放在一起,家長可以多些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向孩子進行教導,例如:不同物品的名稱。孩子也喜歡把物品疊高,所以,可以邊透過紙盒、積木讓他們進行堆疊遊戲,鍛鍊精確動作,過程中也可帶出「疊高高」、「積木倒了」等詞。孩子一歲半以後,開始發展「假扮遊戲」,會模仿大人做事情、假裝幫助玩具嬰兒洗澡等,因此,可以著他們邊說邊做簡單的家事,例如:擦桌子、丟垃圾,不但可以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也可以學習到許多詞彙。

兒歌將會在這階段大大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跟他們唱兒歌時,加入恰當的動作,可以增強他們活動能力之餘,更令他們享受跟家人和朋友一齊唱遊。

兩歲至三歲:

兩歲後孩子的遊戲能力更廣,假扮性遊戲更趨成熟,並開始萌發「建構型遊戲」,在手眼穩定協調能力下,更能操作複雜的物品,他們會喜歡塗鴉、玩黏土等,而家長可讓他們搓揉黏土、捏塑簡單形狀。這樣,不但能夠訓練他們的手部動作,還可以在黏土揉捏過程輸入多樣化的語言。也可以相約孩子的朋友,一同進行簡單的小吃,例如:沙拉、三文治等,講解做小吃的程序與應對的內容,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亦可分配每位小孩各自有不同的任務,如:孩子甲負責把麵包搽上牛油,孩子乙把火腿放進三文治內,而孩子丙就把整件三文治放在碟上,最後就一起分享其製成品。透過分工合作,讓孩子明白需要等待及如何跟別人溝通。

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語言發展非常迅速,家長們可以教導和陪伴孩子自行唱出不同的歌曲,從而增進親子關係。


2017年7月1日星期六

顧問文章 :「玩」出語言學習能力 (1)


顧問文章 :「玩」出語言學習能力

大家有沒有想過每天張開眼睛已開始跟我們身邊的人互動和溝通呢?這情況下我們需要語言來作媒介。所以小朋友在生活裡面要學習如何跟身邊親人、朋友、同學和老師透過語言去溝通一旦他們的語言發展出現困難其人際關係亦都會出現問題甚至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表現。            
對零至三歲的小朋友來說「玩具」是他們的語言而「遊戲」就是他們與其他人溝通的方式。小孩子最關心和嚮往的事情就是「遊戲」。它有助小孩子整體的發展可以培養他們不同方面的能力。當中包括動作、情緒、語言、社會行為、認知等等。家長可以透過他們與子女「玩」的過程中拉近親子關係之餘亦可以提升小朋友的語言能力。                       

零至三歲為小孩的語言發展黃金期,他們大腦發展速度較快家長需要把握這短短的三年時間為其子女奠定良好語言基礎。

在與小孩「玩」的過程中我們要運用林林總總遊戲方式和技巧去配合和顧及各種年齡幼童不同程度的發展。這樣做才能夠使孩童在學習上見成效。

除了遊戲兒歌教導小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語言方式。藉著輕快的旋律曲調多變的兒歌可引起小孩子的興趣從而用心聆聽加速掌握語言。

隨著小孩日漸長大家長們必須彈性調整對話的難度不斷改進他們的語言能力。即從最初的簡易詞彙到後來的敍述故事。就以「小狗」作例子:

詞語 – 小狗
可愛的小狗 。(片語)
我看見一頭可愛的小狗。(短句)
我看見一頭可愛的小狗在草地上蹦蹦跳跳。(長句子)
昨天在公園裡我看見一頭小狗在草地上蹦蹦跳跳。(故事)

小孩學習語言愈早愈好只要依照他們的發展情況和興趣去教導就行。透過不同遊戲、兒歌和伴讀都能提高小孩子的語言能力。在遊戲中能否獲得成效取決於大人們陪伴小孩子的表現及所花多少時間。尤其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們要消磨比一般人更長的時間去學習身邊的事情呢。

家長們立刻行動陪伴您們的孩子「玩」出語言能力吧!下次再跟大家分享不同年齡可以「玩」什麼遊戲。

資料來源:香港兒童啟迪協會

2015年7月13日星期一

顧問文章 : 早療的親師溝通: 給老師的5大建議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說話」就是溝通,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往往結果就是與人做「單向」的對話。而溝通應該是雙向的,當你是講者時,要以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說出別人聽的懂的話。當你是聽者時,盡量避免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解讀對方說的內容,也就是不要選擇性的去搜尋自己在意的關鍵字,而是要試圖理解別人的含義再做出適當的回應。

在這裡要強調,溝通的目的並不是一定要分清楚對與錯,也不是一定要達到什麼立即的結果,而是從過程中更理解對方,找出一種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動模式。

這是十幾年來我與家長溝通的心得,因為自己曾是特教老師的身分、在美國的一所學校擔任管理家長部門的督導,到現在身為家長,這段路程學到很多技巧,也因此在培訓我們中心的老師時,我特別在意親師溝通的訓練,也在開會時,時常討論要如何跟家長溝通,才能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以下我要分享幾個親師溝通的技巧,這次是特別針對老師的經驗分享:

1. 建立關係
與家長建立關係是最首要的,說白了,當家長不信任你時,很多你想要提供的建議他們都很難聽進去。那該要如何建立關係呢?多跟家長聊聊,聊天的內容可以是非課程內容的話題,多關心孩子課程以外的生活、家長的興趣等。多注意家長的情緒和變化,並適時的關心,記得,一切由信任開始。

2. 懂孩子
提升自己對孩子的觀察力,觀察孩子的喜好和特質,注意小細節並與家長分享。不管再怎麼專業,也可以有感性的一面,多跟孩子建立正向的互動關係,當你懂孩子,父母又看到孩子也喜歡你時,他們已經開始信任你。

3. 懂家長
請嘗試去懂家長在乎的點,從聆聽他們的需求開始,有時候家長話中帶話,說出的話並不是他的本意,例如有些家長用挑戰或質疑的方式說話,但他們的出發點也許是來自焦慮或不安,如果你聽得懂並理解,又能同理,也許你的情緒就不太會受到影響,避免掉不必要的惡性循環。

4. 說話的方式
別以為自己說的話家長都聽得懂,真正的專業,是能用家長聽得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怎麼知道對方是否聽懂?別只顧著自己說話,多觀察家長的表情和反應,他是否有疑惑的表情、是否一直都在點頭或只說「嗯嗯」?當他的肢體語言告訴你他不理解時,嘗試解說並給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要記得,你的專業術語家長不會懂,也離他們很遙遠,無法跟生活做連結,因此,給予生活例子會較有說服力。

再來就是不要只報憂不報喜,孩子再小的進步也是進步,引導家長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多給家長們鼓勵與信心。當然,很重要的是要跟每位家長個別化來溝通,一位家長在乎的點不盡然是另一位家長在意的點,一位家長喜歡的互動模式也不一定是另一位家長喜歡的模式。

5. 給與建設性的建議
你接觸的孩子一定不只上你的療育課,如果他一個星期有上語言、職能、物裡、遊戲和ABA的療育課,5堂課就分別有5位老師給家長建議,一個星期5次,一個月就有20個建議。無論是誰聽到這20個建議都會感到非常混亂,畢竟很多家長也在學習他們不懂的東西,要消化這麼多內容,還要自己統整出一套自己理解、又能執行方式,的確很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先做的是體諒家長,而不是心急的要教會他們什麼。在給家長任何建議之前,先了解一下他們的狀況,家長是否有能力教自己的孩子?他們是否有意願?他們能教到什麼程度?教導家長就如教導孩子一樣,我們要先了解他們的能力,才能幫他們設定學習的目標。

教導家長要設定短期目標,從他們能做到的先開始,如果能示範教學給父母看,視覺的效果會比說的還來的記憶深刻,記得過程中要提供協助,也要給予適當的鼓勵。

本篇文章由本會義務顧問【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 博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現任芙爾德教育中心督導:http://www.steppingforwardedu.com

著作:
1. 親愛的小寶貝在想什麼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3295
2. 關鍵七招孩子真好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1268
3. 請你跟我這樣教自閉症幼兒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3926

延 申 閱 讀 . . 認識早期療育

2015年6月25日星期四

文章推介 : 把握治療黃金期-自閉症學習排行榜


當父母發現孩子患得自閉症,除了難過、無助、心慌,接下來就是煩惱該如何幫孩子提升能力,到底該幫孩子選擇哪些療育,才不會擔誤到治療的黃金期?時間有限,不同療育類別的比例該是如何分配?

在特教領域待久了,雖然我著重在早療,但一直以來我都觀察到有三大能力是孩子在不同年齡層都不可或缺的。這三大領域是:溝通、社交能力和行為管理。正因為這些都是重要的能力,父母們不僅是該朝這些方向去進行,還要切記要同時進行,因為很多能力到最後並不是各自分開發展,而是互相相輔相成。

還記得我之前有一個學生,當時孩子媽媽來找我的時候,孩子已經5歲,媽媽告訴我,孩子在三歲時就診斷為自閉症,媽媽為了要加強他的社交能力,於是將所有的時間和金錢都投資在社交課上,到了5歲,孩子雖然會對其他人有興趣,有非常好的眼神注視,但是其他的能力卻還是明顯地落後。

我也認識有另一種的極端想法的父母,認為孩子什麼都該學,將孩子的療育行程排滿滿,五花八門的課程樣樣也不少,深怕孩子接受的刺激不夠。我當然瞭解父母的心情,希望不要錯失任何的學習機會,可是從國外多年的研究顯示,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任何技能時都需要大量以及密集的練習,倘若孩子的療育課程種類太多,這也代表課程必須平均分配,那麼每一種課程上的量就不多,也無法達到孩子需要的密集練習。所以有很多家長向我說:「以為幫孩子安排上那麼多課,他就能學得多,沒想到幾年下來,跟我期待的落差很多!」

我還是需要重複一次,溝通、社交能力和行為管理是學習其他技能的基礎,也是孩子所需的關鍵能力!理想化的課程安排,就是讓孩子著重在這三項能力,並讓孩子有足夠的練習機會,密集地加強,孩子才會學得好,學的精熟。

*註:有些孩子需考量到肌力和感統的問題,課程就該應需求而調整。 

針對這三大能力,孩子該學的內容應該包含哪些?

教會語言,達到溝通目的

很多家長非常重視語言的學習,語言能力的確相當重要,但是我需要強調,孩子會說話並不代表會溝通,或是能運用在對的地方。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小明對老師說:「你知道2+5=7嗎?3+4也等於7喔!」另一個小朋友小花卻對老師說:「蝴蝶!」其實在這個時候,老師是在講一本關於毛毛蟲變成蝴蝶的繪本。小明說的話不但句子長,有內容,而且好像又是個數學能力強的孩子。另一方面,小花說的話雖然簡短、不豐富,但是卻是符合當下情境且有向他人分享的意圖。 孩子學語言,要學的不單單僅是詞彙或是句子而已,我認為更是要能達到溝通的目的,才是學語言的重點。就算是無口語的孩子也需要學習溝通,也許現階段他還在學習仿音,我們還是要不斷地鼓勵孩子願意與他人溝通的意圖,同時幫他找到適合他現階段的溝通管道,不然往往我們就會看到當孩子無法和人溝通他的需求或感受時,他只能透過不適當的行為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加強「你來我往」的社交互動

自閉症的孩子缺乏社交能力,也許有一些孩子跟自己熟悉的人能產生互動關係,但是這還是不足夠他們與其他人建立關係,或是讓他們交到朋友。希望孩子能對其他孩子產生興趣,第一步就是要常常營造孩子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相處的機會,一回生二回熟,相處多次,孩子才有可能激發出互動的火花。再來,就是要替孩子在相處時營造美好的氣氛,也就是每當小朋友在一起時,都有他們共同喜好的事物同時出現,搭配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對小朋友產生好感。好感而帶來的骨牌效應,就是孩子開始會注意和觀察小朋友,掌握這個動機,帶入孩子可以一來一往的遊戲,互動就開始了!這幾個步驟看似簡單,事實上需要長時間與多次的練習,孩子才有可能進入下一個互動階段。

我們來檢視孩子有沒有以下基礎的社交能力呢?
✔與他人眼神注視
✔願意接觸同儕
✔會觀察同儕
✔對同儕有反應
✔主動邀約同儕來玩
✔能和同儕玩遊戲並不發生衝突
✔能和同儕針對一個主題對話

建立情緒和行為管理的能力

孩子若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他們在學習上以及人際互動上一定會遇到困難。怎麼說呢?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孩子當他不能安坐,上課時到處遊走,或是無法注意老師時,他能學習或吸收多少呢?也有一些孩子,常常出現不適當行為,像是自我刺激、上課時干擾他人、或是一有情緒時就爆發,拿旁人出氣,甚至自傷,這些狀況一定會影響他人對他的感觀,不敢接近他,想要交朋友就難上加難了!

依照孩子的能力,我們引導孩子的方式就會有所不同,但是我們通常都會運用幾個關鍵的策略,一是利用大量的視覺提示,比如說運用圖片來提供孩子在情緒來時可以處理的方式,或是用地墊來教孩子學習待在一個固定的範圍一段時間。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都是以漸進式的方式引導孩子,並在孩子有適當表現時大大增強他,讓孩子在有信心和有動機下達成學習的目標。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表達能力強、交到好朋友、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能主動參與活動,這些能力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是最難學的,所以趁孩子年齡還小時,多投資心思和時間在提升這些能力上,對孩子是絕對有幫助也絕對值得的!

本篇文章由【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 博士】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現任芙爾德教育中心督導:http://www.steppingforwardedu.com

著作:
1. 親愛的小寶貝在想什麼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3295
2. 關鍵七招孩子真好教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1268
3. 請你跟我這樣教自閉症幼兒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3926

2015年6月11日星期四

文章推介 : 身為特殊兒的父母,到底要做多少努力?

媽媽用視覺式的方式來提示孩子必需完成的任務,以及在完成後可以進行的喜愛活動
我是一位媽媽,雖然我的兒子是一般的孩子,我都覺得做媽媽很難當。從兒子一出生到現在,每個他的發展階段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每個遇到的困難我都要全副武裝才能把自己和兒子處理好,有時候還幻想,要是有人能夠發明個父母大學,教我們如何做好父母,是不是就不必那麼辛苦?如果,帶一般的孩子都那麼辛苦,那麼那些特殊兒童的家長們,他們辛苦的指數又是我們的多少倍呢?

媽媽很用心的記錄孩子的進度
媽媽很用心的記錄孩子的進度
在過去15年的培訓家長經驗中,我聽過無數的心酸故事,陪這些家長們一起擔憂、流淚,也陪伴他們一起分享、歡呼孩子所有達成的里程碑。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就算那一滴滴又微不足道的進步,也是那麼地珍貴。我們做老師的,帶一個孩子一星期頂多幾個小時,身為他們的父母,是永遠不打洋的7-11, 遇到一個問題就要立即找方法解決,出招永遠要比孩子快,有時候還會有不定時炸彈在等著你,有沒有辦法安全地解除炸藥只能靠自己平時是否有裝備好自己。這樣疲憊、擔憂、惶恐的情緒是隨時隨地跟在身邊,沒有喘息的機會,我想,這應該不是人能做的事,而應該是超人才能駕馭的。

空想,是看不到畫面的,除非我們進入到這些孩子的生活圈,才能真正體驗家長們每天面臨的挑戰。我現在到府服務的一位家長,是一位從別的國家移民到台灣的媽媽,除了每天跑療育以外,他很用心的學習如何來教養她的孩子,我很佩服他的一個地方,是他在這麼多不同治療師給他的建議下,能自己整理思緒,自我調整,最後找出適合他孩子的方式,做到這樣的程度並不簡單,媽媽需要勇氣更需要毅力。

我和媽媽一起規劃了孩子在家中可以學習的項目,其中包括了(1)在路上以適當的方式向人打招呼,來替代掉見人就拍人的行為,(2)在家中可以跟媽媽一起做的娛樂活動,(3)孩子自己能獨立執行的活動,(4)如廁訓練,(5)減少發脾氣的次數。

這位媽媽真的很努力,花了很多心思製作教材,每天還會固定時間幫助孩子加強他的能力,他曾對我說:「看到兒子的進步是我最大的動力!」

之前在美國做到府服務就令我非常有感觸,因為當我們真正的深入到家庭,才會了解家長的難處,如果我們能將療育跟生活作結合,孩子才會有明顯的學習成效。就讓我們一起來同理這些父母們的辛苦,多給他們支持與鼓勵!

本協會義務顧問 - 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 博士在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的文章

2015年6月5日星期五

文章推介 : 別把醫師神化,為了孩子,我們應該要團隊合作

從美國回台灣後的幾年,我常聽到家長把醫師說的話當「聖旨」,很多家長説:「醫師說ABA是給低功能的孩子上的,你的孩子不適合」、「孩子是要先從情緒介入,不是行為」、「你的孩子送去幼稚園上課就好了」等。這些醫師所説的話改變了許多家庭和孩子的命運。

上個星期,又有一位家長跟我聊著他的困擾,這位家長從國外移民到台灣,為的是能讓她孩子上ABA(應用行為分析)的早療課,他說他已做足了功課,得知ABA在美國有40多年的研究歷史,也是被美國政府承認對自閉症兒童最有成效的療育方式,於是他幫孩子找資源,最後決定回台灣來尋求協助。我還記得這個孩子當初來的時候語言能力有限、對同儕沒興趣、也都是自己玩自己喜歡的玩具。經過在我們中心一年多的ABA的療育,孩子已經進步到可以自然地對話,也喜歡跟同儕玩遊戲。這些進步媽媽都看在眼裡,她說他堅持給孩子上ABA是正確的決定,也是因為知道ABA需要密集的介入,所以這一年來除了ABA,媽媽並沒有幫孩子安排其他的療育課程。

但是她的這個決定,卻帶給她很多的衝擊。她向我說,其他的醫師和治療師一聽到他在上ABA時,不是皺個眉頭問她:「為什麼要給他上ABA?」就是批評因為是上ABA的緣故,孩子才變得固著(可愛的媽媽還回應治療師,固著是自閉症的特質,不是ABA造成的!)還有治療師說:「ABA不該教語言,他們是偷竊語言治療師的作法!」

媽媽說著說著開始眼眶泛紅,她繼續說:「我辛辛苦苦地幫孩子找資源,我看到了孩子的進步,但卻一直被周遭的人打擊,讓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錯誤的決定,這種壓力應該是醫師和治療師給家長的嗎?我不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排斥ABA?特別是當他們沒有自己去了解時,怎麼能這樣下評論呢?那些如果聽信醫生或治療師的父母,如果就因此不讓孩子去接受ABA的療育,是不是錯失了孩子有可能發揮潛力的機會呢?」

我聽了很心疼,心疼媽媽需要靠著自己的努力去為孩子爭取資源,卻要在沒被支持的情況下,不斷地為自己辯護、質疑自己,這種煎熬是任何人都難以承受的。我回想在美國的經驗,美國的專業人士很重視職場道德,不是他們領域或專長的,他們會透過了解後再給予評語,而他們不知道的事,就不會輕率地給予不適切的建議。

在這裡我必須澄清,我自己遇過很多很棒的醫師和治療師,為了他們的個案,願意繼續提升自己,就像之前我在榮總演講,看到很多的醫師都來參與,真的是很開心,因為這是在幾年前不會見到的場景。我真心感覺,為了孩子和辛苦的父母們,教導他們的我們更應該負起責任,不只是專業的面向,而是不斷反省自己說的話和做的事,認真看待我們自己的行為會如何造成對他人的影響,再繼續提升自己的能力,共同協力合作,成為這些家庭的支持系統。

本協會義務顧問 - 兒童行為專家-袁巧玲 博士在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