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第一、二篇文章,筆者分別討論了中文、英文兩科支援學障學生不足的情況。本文將探討數學障礙的問題。
現時如有學生數學能力弱,部分教師會估計學生是否患有讀寫障礙而安排他們接受評估。確實患讀寫障礙會影響學生的數學表現,例如他們文字題能力較差,有時會混淆數學符號(例如混淆「+」和「x」) ,或調亂數字排列次序(例如將「32」讀成或寫成「23」) 。有些學生的評估報告是沒讀寫障礙,不被視為有學障,但卻沒有評估他們是否患另一種學障--數學障礙(Dyscalculia)。
筆者舉簡單舉例說明一些學習數學的困難:基礎班教學生「1-100數與量」其實牽涉幾個數學概念:「60」可以表示數量(基數的概念) 、表示排第60 (序數的概念) 、右邊的「0」代表零個一,左邊的「6」代表六個十(位值的概念)、60分鐘等如一小時(時間的概念) 、60厘米(長度的概念) 、60%(分數的概念) 等等。有數學障礙的學生可能因腦部發展缺陷令他們理解基礎的數學概念有困難,導致他們無法進一步推理和運算。
為識別和照顧患數學障礙的學生,英國於2003年已經按其全國學生的數學表現設計標準化評估工具,並製作成電腦軟件,供前線教師或心理學家快速測試6至14歲的學童,甄別他們是否患數學障礙。[註1]此外亦有教師指引,協助教師教導患數學障礙的學生。[註2]反觀香港,雖然個別私人執業心理學家會借用外國評估工具識別學生是否患數學障礙,但結果難獲教育局承認。缺乏適用於本地數學標準水平的評估工具,前線數學老師即使懷疑學生患數學障礙,亦無法識別。
雖然近年教育局已開發出一套小學數學輔助教材《數之樂》,提供加、減、乘、除四式基礎運算的教材,協助讀寫障礙學生克服數學的困難。但是,教材只適用於初小。踏入高小以至初中,潛在患有數學障礙的學生並未得到任何支援。
如何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SEN) 學生是先進地區教育系統所共同關心的課題。一系列三篇文章,筆者指出現時缺乏高中中文讀寫障礙評估工具、亦缺乏英文讀寫障礙和數學障礙的評估及相關教材支援前線教師。教育局有責任正視上述問題,令更多學障學生得到「及早識別,及早支援」。
作者:盧日高,中學教師,進步教師同盟成員。
(本文為修訂版,原文刊於《信報》2015年5月16日。)
[註1]英國識別數學障礙的評估工具,可參考網頁:http://www.gl-assessment.co.uk/products/dyscalculia-screener
[註2] 關於英國數學障礙的教師指引,可參考網頁:http://www.gl-assessment.co.uk/products/dyscalculia-guidanc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