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教育研究普遍認為不同語言的讀寫障礙都由於腦部相同位置發育失調而成。因此,香港只有識別中文讀寫障礙評估工具,不會為學生獨立識別是否有英文讀寫障礙。我們假設一個學生運用中文沒有讀寫障礙,他運用英文亦不會有問題。但是,最新的研究發現,中文讀寫障礙和英文讀寫障礙是有分別的。香港大學蕭慧婷教授的研究團隊指出,人類使用拼音文字(Alphabetic scripts) 和語素文字(Logographic) 會聯繫不同的腦部位置。閱讀英文時,我們需要聯繫該字的讀音去理解字義。閱讀中文時,我們則透過字型理解字義。蕭教授認為中文和英文的讀寫障礙可能因兩種不同的腦部發育失調而形成。換言之,被診斷為沒有中文讀寫障礙的學生,有可能有英文讀寫障礙。[註1]教育局應該投放資源分別為學童評估中文讀障和英文讀障。
雖然英、美國等以英語國家已有英文讀寫障礙評估工具,香港有些私人執業心理學家會借用外國的工具評估學生。但以英語為母語作標準的工具是否適合為本地學生進行英文讀寫障礙的評估呢?有沒有英文作為外語的地區已發展出英文讀寫障礙的評估工具呢?如有,這些工具是否適用於本地學生的標準能力水平呢?香港是否有需要發展本地的一套呢?這些都是有待教育局研究的課題。
未有教育局承認的評估工具,教學支援亦無從說起。筆者翻查立法會融合教育小組委員會一份回應平機會報告的資料,發現2003年至今,教育局未曾發展出任何一套照顧英文讀寫障礙的教學資源。換言之,我們一直依賴前線教師摸著石頭過河照顧有需要的學生。相反,同樣以英語作為外語的歐盟成員國已經系統地培訓各地英語教師去照顧患有讀寫障礙的學生,值得香港參考。[註2]無可否認近年教育局已積極為教師舉辦照顧SEN學生的專業培訓,然而這些培訓都屬於學校層面,未仔細探討英文科的教學策略。其實教育局發展中文讀寫障礙的教學資源已有一定成果,未來不妨發展一些英文教學資源,滿足香港社會兩文三語的需要。
作者:盧日高,中學教師,進步教師同盟成員。
原文刊於《信報》2015年4月25日。本系列文章(三) 將於5月9日刊出。
[註1] 有關中文和英文讀寫障礙的分別,《經濟學人》有一篇短文介紹,可參考網址。較詳細的研究可參閱此。
[註2] 歐盟照顧英文作為外語的讀寫障礙學生的資源,可參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