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星期三

女兒有讀寫困難 醫生媽媽助建能力感

在郊外沒有太多人工設施,隨手便是學習的工具。圖為小女兒馬紫玲
【晴報專訊】在醫院當兒科臨床及研究的陳鳳英醫生,當發現大女兒有讀寫問題時,才猛然記起自己當年也有同樣的問題,她努力幫助女兒的同時,深信孩子在年少時最重要是找到能力感,找到的話,便不怕沒有求進步的動力。

若不是發現大女兒馬紫恩四歲時讀寫發展遇到困難,陳醫生也不會聯想到自己當年也有相同問題。最初,陳醫生知道紫恩在寫字方面發展較慢時,一點也不覺 得驚訝,直至發現紫恩每每花了很多時間溫習默書內容,臨場卻出現失準的情況,才令她猛然想起往事:「小學時年年都是僅僅能升班,中學時只有數理化科目成績 不錯,語文科成績一直不好,老師還擔心我會考語文科不及格,無法考上大學。」結果,她中英兩科及格,能順利考入大學醫學院。進入醫學院後,她可以用口語作 答部分考卷,有些還獲A級佳績。

口才補不足

令陳鳳英成為醫生的,不是香港家長一直深信的語文書寫能力,而是她那三寸不爛之舌,「我中學時參加辯論比賽拿過獎的。」伶牙俐齒的陳醫生,能夠快而 準地說出與兒童有關的數字,「智力是天生的,95%人的智力介乎100至150,達130的只有2.1%,而患有讀寫困難的就有10%。」因此,她一直相 信她口中Normal(智力正常)的人不能變成Super(資優),但想孩子能發揮好表現,就要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能力感。於是,她以自身的感覺去感受孩子 的需要,故從女兒四歲開始,給她看字卡,以及用想像文字形狀等方法加強語文能力。

興趣展潛能

作為醫生,陳鳳英深知急進地操練女兒成效不大,但作為家長,她也曾期望女兒多一分努力,便能有多一分成績:「女兒很喜歡游泳,現在一周習泳三次,之前我也想過不讓她去,留在家裏多些溫習。」但自習泳後,奇妙的事發生了。

一天,紫恩習泳後回到家已是晚上八時,距離九時半睡覺只有一個半小時,但她還未吃晚飯和溫習最困難的中文科默書,陳醫生正覺糟糕時,女兒卻自覺地吃飯和溫習,不消一會便讀熟內容,還能準時就寢。這次經驗,讓她更深信孩子要是找到興趣,從中找到能力感,就能發揮無窮的潛力。

六個月戒片 兩歲拿筷子

生了孩子,陳醫生申請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以便晚間能與當資訊科技的丈夫全力照顧家庭。兩名女兒六個月時,每當尿片濕了,她便拍一拍屁股,然後把膠廁所放在大廳當眼處,很快女兒便聯想到屁股濕想去廁所的感覺,很快便成功戒片。

她們有空便會帶女兒們到郊外行山露營,「孩子在郊外沒有太多人工的設施,能力就出現,一歲前多行山,接觸大自然能加強感官,減少很多感官障礙。」兩 歲時,她更鼓勵他們用筷子吃麵:「最初是吃到亂七八糟的,父母要忍耐,慢慢就好起來。」今天,她看到大女兒紫恩學業仍需努力,卻很有自信,五歲的小女兒紫 玲更對新來的外傭說:「我懂洗澡、吃飯,你不用幫我了。」

撰文:馮淑嫻 (lydia.shfung@gmail.com)

攝影:Lego、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