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5日星期三

自閉症兒父母分享求助歷程

Alex在巴沙迪那兒童發展機構接受音樂治療,老師彈吉他而他打鼓。(記者賴至巧/攝影)
Alex在巴沙迪那兒童發展機構接受音樂治療,老師彈吉他而他打鼓。(記者賴至巧/攝影)
( 世界新聞網記者賴至巧洛杉磯報導 ) 自閉症這幾年在美國越來越受重視,相關的諮詢和輔導服務比從前普及。但對於移民的父母來說,不僅在異地為自閉症兒尋求協助的歷程格外辛苦,沉重的經濟負擔更壓得全家喘不過氣來,作母親的甚至只能買不到五元的衣服,為了就是存孩子的醫療費用。

葉莓來自中國,十歲兒子Laker在四歲被確診患有自閉症,現在固定每周到「巴沙迪那兒童發展機構」 (Pasadena Child Development Associates)上課一小時,學習社交技巧。

事實上,在四年前「落腳」於巴沙迪那兒童發展機構之前,葉莓母子的求醫過程只能用流浪形容。葉莓說,華裔移民因為資源少,對這類事情不熟悉,過程中只能一步算一步。學校最初診斷Laker為語言發展遲緩,但上學12個月後,學校老師逐漸發現不對勁,因此才找學區專家診斷。在確定患有自閉症後,Laker在學校的正常班和特殊班輪流上課,葉莓則自己到處尋求額外的治療。

同樣也身為自閉症兒的家長李婧也說,她為了十歲的Alex,嘗試過各式各樣的治療。因為騎馬騎了五年,孩子的病情未見起色,所以她改嘗試氧氣治療。她說,目前氧氣治療對Alex最有效,所以她必須每天開車到爾灣,20元來回車錢加上30元治療費,光是一天的開銷就50元。 
李婧原來是軟體工程師,後來因為被裁員,就乾脆全職照顧小孩,但政府並沒有補助自閉症治療,所以全家都必須縮衣節食,為孩子的醫療費用打算。

葉莓和李婧都是來自中國的移民,經過了漫長的摸索,甚至是碰壁的過程,最終來到巴沙迪那兒童發展機構。透過這裡專業的幫助,母子一起學習自閉症兒童的溝通教育方式。
巴沙迪那兒童發展機構為聖蓋博谷最大的一家兒童發展教育機構之一。李婧母子到這裡上課已經有兩年。她認為孩子的學習效果有了顯著的變化,「從前只過耳,現在能過腦」,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變好,所以比較能和外界互動。 

葉莓則說,自閉症兒童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必須比一般小孩花更多的時間學習。而Alex常因為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變得很急躁,會有易怒、罵髒話和暴力等行為問題,還曾經在機場打過安檢人員,後來在巴沙迪那兒童發展機構接受治療後,情況改善了許多,讓她非常寬慰。

葉莓和李婧表示,中國目前並無類似的兒童特殊教育機構,美國在這方面的醫療和輔導服務相對完善,只是華人或移民這方面的資訊不足,往往得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正確又適合孩子的協助力量,所以她們希望透過分享能幫助有需要的華人家長。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自閉症兒父母分享求助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