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持續教育學院幼兒及基礎教育學部高級講師李麗梅(Frances)博士有20多年任教中學經驗,由Band 3中學到資優教育組,加上有個智商高達130卻患讀寫障礙、過度活躍的兒子,令她向來關注小朋友不同的學習差異。李博士近年專注研究如何幫助有專注力失調的幼兒族群,也主辦社工講座,教前綫工作者如何善用讚美及不同技巧,提高幼兒專注意識,推動他們日常的執行能力。
缺乏支援
她謂專注力失調的表徵除了上堂愛作夢、聽不全指令,最令大人煩惱是拖延功課。「幼兒功課量不多,最多是被投訴上課容易分心,但他們至少安靜,不擾及課堂教學,但也因他們很安靜,故老師不會特別處理。小朋友上了小學,開始要學寫手冊及應付測默,問題便來了。」她見過有小朋友上課半小時便用了半小時轉筆。「當問他在想甚麼,他會回答:『我聽到老師在寫英文字,令我想起雪糕,又想起去學整雪糕……』有一個四歲女孩,上堂時聽到老師叫她走到課室另一邊拿書過來,她走了半小時才達成任務,因沿途有很多東西叫她分心。」
Frances曾擔任多年中學輔導老師,見盡不同類型學生,她坦言因社會、教育界目前對專注力不足的認知度太低,不會有特別支援政策,但近年開始浮現的個案在不斷上升。「問題會跟足他們一世,卻不容易被大人諒解和接納。」」
指令清晰
針對幼兒教育,Frances第一是希望學校能考慮用小班,甚至單對單教育孩童常規技巧;第二是家長不要感到子女分心、拖延功課是性格懶散,不要標籤他們。「家居訓練也很需要,大人要正視他們的少許進步,具體去讚賞。」
她強調這些小朋友聽指令能力可能不夠敏銳,反而用視覺印象提示自己的能力稍高,故可在家中設計多些視覺道具建立他們常規,而用說話表達的指令,則要盡量清晰。如大人要習慣教孩子天天檢查清單,而不是只叫他們快去執書包、做功課。「這類指令對孩子非常抽象,應先把他們的生活常規拆細為仔細的工作表。而功課是他們最大挑戰,第一要提供良好的功課環境,小朋友的書桌要乾淨,不放置多餘雜物,令他們容易專注。因孩子會分心作白日夢,故要把時鐘放在他們當眼處,告訴小朋友自己校鐘,及按目標分時段完成指定功課,那比口頭對他們說,效果顯著很多。」
日程用具提升執行能力
Frances建議家長可應用特別設計、顏色豐富的日程道具去提升孩子的日常執行能力。圖中的布製流程圖可在坊間買到,家長也可自行製作。日程圖設計要有兩列,左列是提示他要進行的工作,如數學、英文、小休……開始一項工作時便把工作卡移到右方,完成了再放入下方的布袋中。「放任務入布袋等同去了垃圾筒,表達我已完成了。不要小看這連串動作,他們要親自執行:開始、完成、更換,才能在腦內建構信念:我完成了一件事,我很有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