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自閉症致病成因 台灣中研院找到了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中研院研究揭開自閉症的成因,原來是突變基因導致腦部特定神經迴路異常;研究也證實,治療肺結核的抗生素,可以彌補突變基因帶來的問題,能有效改善患類自閉症小鼠的異常行為,未來可望用於臨床治療。

全世界約有六千多萬人患自閉症,台灣約一萬多人,平均每五十名兒童就有一人罹患自閉症,但自閉症的成因不明,國外曾有研究指出自閉症與孕婦、兒童攝入塑化劑有關。

中研院研究員薛一蘋和團隊鑽研基因TBR1分子多年,他們在小鼠實驗中發現,專門控制大腦皮質和杏仁核的TBR1一旦突變,會讓小鼠缺少連接左右腦杏仁核的神經迴路「後段前連合」,導致訊息無法正常傳遞。

由於杏仁核掌控社交活動、情緒反應等,TBR1異常的小鼠,出現類似自閉症的行為。

研究也發現,TBR1控制其他十五個自閉症致病的基因,這群基因利用相似的方式,左右腦部認知和社交行為。

薛一蘋表示,雖然TBR1突變,造成神經用來溝通的「離子通道」數量少、無法改變,但治療肺結核的抗生素「D-環絲胺酸」可提升離子通道的活性,改善病情;自閉鼠注射此抗生素後,行為變得和正常鼠差不多。

過去只知自閉症源於早期神經發育異常,但卻不清楚是哪一特定神經迴路,因此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刊登到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許多科學家都搶著要看報告。

全文網址: 自閉症致病成因 中研院找到了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