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星期三

新報社論: 融合教育配套不足 全校師生均是受害者

前日早上,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的十七歲中四男學生,在東涌一所天主教中學的早會上,在近千名師生面前從校舍七樓躍下自殺,事件難免引起教育界以至全港社會的震驚。據悉死者早前在校內的敬師日,曾因冒犯老師遭校方記大過處分,更被勒令在全體師生前道歉,疑因此感到受迫害而尋死。他自殺前不足一小時,更在網上留下長達五千字文章,表達自己不獲別人接受,沒人明白他,又認為老師及同學對他存在誤解,隨後即在校內墮樓身亡。痛失愛子的男生父親則指出,校方要求將兒子平日晚上在家服用的藥物,改為早上返校時在訓導主任面前服藥,豈料前日轉眼間即發生悲劇。

今次事件尤其令人感到傷痛,墮樓身亡的學生及其家人,固然是事件的最大受害者,但親眼目擊事件的近千名師生,同樣難免受到事件的極大困擾,何嘗又不是事件的受害者之一?須知這名患有思覺失調的男學生,患病已經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不但有需要定時服藥,並且需要雙管齊下,接受心理輔導治療。但在資源極為緊絀的情況下,目前香港對這類患者的輔導支援卻極為不足,藥物無疑有助治療幻覺及妄想,短期內達致的成功率較高,但若心理輔導支援不足,患者因生活上的不如意加重心理壓力,便會大大增加復發的機會。


患者欠缺足夠支援

鑑於早前葵盛東有居民被精神病人斬死,當局已成立精神健康服務跨部門工作小組,由醫管局、社署和房署共同訂定指引,設立互相通報平台和工作框架,加快處理精神病人出現異常或擾民個案。須知協助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要倚靠家人、社區以及服務機構,實在不是單一部門可以處理,新指引會提醒前線房署及社署員工,判斷精神病患者的風險,以便及早轉介相關部門跟進,從而避免慘劇發生。然而,畢竟由於香港精神科醫生和護士人手極為不足,醫生平均只能用五分鐘為一名患者診症,護士和社工亦不能花長時間進跟有關個案,患者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支援。

男生自殺的事件便充份反映出,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的困難,以及涉及社區不同層面和不同機構的繁複性。從事發學校要求該名學生更改服藥時間所見,校方的原意是減少患者出現幻覺及妄想的機會,但顯然卻沒有做好充份的準備,以照顧及處理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對此我們實不應該過於苛責校方,反而應該繼續追問,到底學校在接收存在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時,是否已得到足夠的支援,以及懂得應付突發情況的技巧。假如相關的配套措施不足、甚或根本不存在的話,則勉強讓精神病患者融入社區,只會為個人和社區均帶來更多嚴重問題。

融合教育資源不足

根據香港過往十多年推行的融合教育政策,原意是讓有特殊學習需要、包括存在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亦能融入主流學校的正常生活中,其出發點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當升讀主流中學的特殊學生人數與日俱增,教育當局卻漠視學校及學生的需要,使學校在欠缺資助的情況下,難於有效支援一群特殊學生。這些學生往往因為溝通及理解能力不足,不擅於表達個人感受及需要,而出現一些行為問題,這亦是老師們遇到最大的困難。正是因為政府不投放資源在主流中學,導致該等學生往往因行為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處理,而引申更多行為問題,甚至演變成嚴重的社會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