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孩子上高中變衝動、脫序 才知他的問題行為是專注力不足


小凱(化名)高一時,在班上總是非常出鋒頭,愛管閒事、愛說話。上課時,他常搶老師的話,有時幽默風趣令全班捧腹大笑,但老師認為他干擾秩序;升上高二後,看老師不順眼、出言頂撞、蹺課。從小成績優異的他開始吊車尾,行為、學業都出問題,被媽媽帶來診間,經過幾次會談,原來他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其實,青少年時期才被帶來就醫的孩子,通常都是因為學習或行為出現問題,包括違反校規、被退學、說謊、偷竊、或是有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

其實他們並不是長大才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些過動、衝動、不專心的狀況是從小就有,但因為孩子的天資好、學習成績尚好,或家長忽略,或以為孩子只是調皮搗蛋,才發現得晚。

為了讓孩子不要抗拒就醫,家長可以心平氣和好好跟孩子溝通就醫的必要性,而不是責罵或威脅孩子就範,讓孩子認為,就醫是一種處罰。

其實無論是到精神科或是兒童心智科就醫,就像身體出狀況,去內科、外科就醫一樣自然,如同看氣喘、過敏,不應用有色的眼光對待。

就醫後,醫師會透過會談、評量、鑑別診斷等過程來了解,以及評估是否合適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基礎、調整大腦功能不足之處,仍需要合併其他的生活重整與學習督導。

父母需改變態度接納孩子、且孩子需要輔導子女,培養正確的生活、讀書、處事習慣,透過鼓勵,讓他們擁有正面的成長與行為。

家長當然期待孩子用藥治療後,可以有立竿見影的轉變。若藥物有效時,短期內,專注力與衝動性等症狀可以見到改善。但有一些很無形的特質需要長時間的基礎累積,例如學習態度、自信心、組織能力、處理壓力的能力等,這也是需要及早、長期藥物治療的重要理由之一。

提醒家長,學業的表現不是唯一評量孩子的方法,這樣的孩子通常善良且熱心、沒有什麼心機,許多孩子在體育、美術、甚至廚藝上有天分,端看父母怎麼看待他們,讓他們的潛力可以完整發揮。

(作者陳映雪為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兼任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