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複雜、中小學取錄愈來愈多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學校對教育心理學家服務需求愈大,但現實是服務供應嚴重不足,一名教育心理學家往往需要負責多達12所中小學,平均「以一對萬(名學生)」。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的報告揭示,教育心理學家人手不足,疲於奔命,無暇跟進學生個案,「1對12所中小學的比例已違反了教育心理服務的原意」。
申訴專員曾批數目不足
資料顯示,全港共有近100名心理學家,當中30名在教統局工作,他們需要負責全港中小學,服務近100萬名學生,早前遭申訴專員公署批評數目不足。
現時有最少6間學校的辦學團體可使用教統局一般服務,也可參加「中學學校支援計劃」或「小學校本教育心理服務」,以合約形式僱用心理學家,費用由局方支付。
教育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主席陳靜說,現行教育心理學家服務學校的模式,是平均1名心理學家對12所中學;小學則視乎心理學家的資歷,聘用資歷高的心理學家約為1比12,又或聘用兩名資歷低的心理學家,比例為1比6。
「聊備一格只會浪費公帑」
該會教育心理學部去年完成「小學校本教育心理服務」報告,發現近一兩年,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的比例愈來愈失衡,「目睹服務質量下降,以致影響學校照顧學生學習差異」,教育心理學家疲於奔命,並產生種種問題。報告強調﹕「如果(教育心理服務)只在形式上聊備一格,而不考慮實質成效,公帑只會平白浪費。」
心理學部倡比例1比5
陳靜說,曾有學校「善用」心理學家,令他們從早到晚只有15分鐘時間午膳。在1比12的比例下,學校隨時一個月也見不到一日心理學家,萬一其他學校發生特別事故,到校服務更遙遙無期。心理學部建議的理想比例是1比5,再多也不應差於1比9,最少每兩周駐校一次。若降低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比例,推算教育心理學家人數或要倍增才夠。
「以往教育心理學家是奢侈品,現已成為必須品。」津貼小學校長會主席蔡楷俊說,融合教育加上社會及家庭問題趨複雜,必須有合理人數的教育心理學家為學校提供服務,防患未然。他說,現時心理學家疲於奔命,「心病還需心藥醫,難道要忙到心理學家也無藥醫嗎?」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瑞芳說,教育心理學家不應等待自殺、滅門發生後才做救火式支援。
教統局發言人說,該局繼續因應學校需要及教育心理學家供求,檢討教育心理服務及未來發展。
資料來源:明報專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