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3日星期四

讓改變成為可能,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 - 兒童敘事治療

尊重孩子獨特的語言表達、說故事、解決問題的資源和潛力,以及觀看世界的方式。但是當大人們嚴肅地溝通、努力分析問題時,卻完全阻絕了孩子的興致,讓孩子對改變自我倒盡胃口。

作者好奇:「當孩子出現嚴重的問題時,是否可能以有趣、好玩、幽默的方式,有效地處理挫折、害怕、過動、焦慮等各種困境?面對複雜的社會文化問題,我們如何邀請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成員運用想像和創意的資源?」這些問題決定了本書的主軸-以有趣的方法,解決難題。

敘事加上遊戲,提供了新的選擇,也讓改變成為可能,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

本書介紹了許多充滿敘事哲學觀的兒童遊戲治療方法,例如將外化概念運用在沙盤、面具、和玩偶對話;只要掌握敘事的基本精神,許多遊戲治療的方式不僅變成一種媒介,甚至擁有擴大敘事精神的助力,可讓孩子用自己較能了解的認知發展,去體會諮商的主題和挑戰。本書充分發揮了敘事和兒童遊戲治療的統整魅力。

另外,信件、不同類型觀眾(觀眾可以是動物或想像中的朋友)的運用,都可以協助兒童發展對其自我認同較有助益的故事。

大衛.艾普斯頓對於孩子的特異能力,採取聆聽而非標籤為幻想或幻聽症的態度,更在挑戰治療師如何更尊重地了解孩子,用他們的特殊能力去克服問題,而不是急於把其特殊能力病理化。

在敘事治療裏,需要外化的不只是兒童和家長各別面對的問題,外化兒童和家長透過問題而建構出來的關係(relationship)問題,也同等重要。如何讓關係問題不內化到兒童和家長身上,而是外化出來,讓他們經驗到自己可以去面對、克服問題,進而經營他們渴望中的關係極為重要,因為有益的關係往往會鼓勵兒童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期待中的自我認同更密切結合;也會讓父母看到自我的努力,朝渴望中的親子關係戮力經營,而非陷在問題關係的自我認同中。

敘事治療雖然要學習許多理論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在和兒童、家長會談時,如何持續不斷地「相信」「問題故事」造就了他們,相信治療師能不斷以外化、解構、重要的問話,邀請兒童、家長談述與他們期待的自我認同較為接近的不同故事。因而敘事治療師必須相信人遠超過問題,並且相信人有許多未被啟動的故事需要被啟動,這些基本生命態度需時時牢記在心、勤於培育。

大衛.艾普斯頓,80年代與麥克?懷特創立敘事治療理論,蔚為家族治療新趨勢。他先後在紐西蘭、加拿大和愛丁堡接受心理專業訓練,1977年回到紐西蘭,全心投入問題兒童、青少年及其家人的工作,制力於贏回他們的人生。大衛.艾普斯頓目前是紐西蘭奧克蘭The Family Therapy Centre共同負責人,與本書另2位作者都在加州約翰甘迺迪大學任教。著有『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2001年由心靈工坊出版。珍妮芙.弗里曼和丁.勞勃維茲是婚姻、家庭和兒童治療師,珍妮芙運用敘事治療,對孩子進行諮商工作;勞勃維茲則偏重婚姻和家庭諮商,他們都在美國加州伯克萊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