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星期日

推薦閱讀:別對他們放棄──漫談自閉症

【內容摘自《我看世界的方法跟你不一樣:給自閉症家庭的實用指南》The Way I See It : A Personal Look at Autism and Asperger’s,作者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譯者廖婉如,心靈工坊出版】

作者的話:寫給對自閉症認識不多的讀者

自閉症是發展性障礙,通常會在幼兒時期被診斷出來。它本質上是腦神經出了問題,影響了大腦四個主要區域的功能運作:語言/溝通、社交技巧、感覺系統和行為。自閉症的成因依然是個謎。目前的研究指出,這類的障礙可以再細分成不同的子群,端看是由基因引起,環境侵害使然,或兩者皆有。

每個自閉症患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各的長才和挑戰。沒有哪兩個的嚴重程度一樣,或表現出相同特徵。這是一種「光譜式的」障礙,各種的個別診斷一概統稱為自閉症類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這個光譜上的個體從無法口語、可能產生傷害自己的行為以及智障的嚴重挑戰,到高功能的(所謂的亞斯伯格症候群)、具有高超智力、口語表達能力良好,但卻明顯缺乏社交技巧、不太能從他人觀點看待事情的都有。在修訂中的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標準裡,也就是醫界的診斷「聖經」,即將把亞斯伯格症候群從自閉症裡刪除,並把各種自閉症標籤合併在「自閉症類疾患」這個統稱之下。

根據二○○九年疾病控制中心的統計自閉症的比率是每一百個新生兒會出現一個 (根據二○一二 年疾病控制中心的統計是每88個新生兒會出現一個),而且這比率持續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升高。每二十一分鐘就會有一個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男生的比率是女生的四倍,在全球各地一致普遍地出現,不分種族、社會和人種。根據美國自閉症協會統計,照護一名自閉兒的終身花費介於三百五十萬至五百萬美元之間;每年花在照護這些人的費用總額是令人咋舌的九百億美元。

自閉症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自閉症患者同樣生而為人(people first),自閉症只是他/她身為人的一部分而已。自閉症類疾患不再純然被視為是行為障礙,它會影響整個人的各個方面:生物醫學方面、認知方面、社交方面和感覺方面。只要得宜運用個別化的介入方式,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可以更加發揮功能,學習適應周遭的世界。

我們對自閉症類疾患的理解跨出了一大步,也更知道如何提供有效的幫助。幼兒最早可以在滿十二至十五個月時被診斷出自閉症,其中很多接受了密集的早療,因而能夠和一般孩子一起上小學,只需要些微的協助和服務。不論在幾歲被診斷出來,自閉症類疾患兒童和成人時時刻刻在學習,無論任何年齡,只要處置的型態和強度適當,他們的功能運作都會有顯著的改善。

本書簡介

本書是由作者(天寶‧葛蘭汀)過去八年來刊登在《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文摘》(Autism Asperger's Digest)的文章集結而成。天寶‧葛蘭汀將這些文章分門別類,探討主題從早期的教育方式、感覺敏感度問題,到腦部研究,乃至就業發展都有。每一章開頭,都附上新的引文,添加作者對該主題的額外看法。

在這些文章裡,天寶‧葛蘭汀以身為自閉症患者的個人經驗出發,同時納入家長、老師以及自閉症類患者能夠立即加以運用的實用資訊。自閉症的光譜非常廣泛,從無法口語的人,到輕微亞斯伯格症的優秀科學家或電腦工程師都包含在內。這本書可以運用在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整個光譜範圍內。

全文網址: 別對他們放棄──漫談自閉症 - 關懷自閉症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小搗蛋丟東忘西 當心他得了ADHD

    許多人誤解孩子的表現是管教失當或是社會環境縱容結果,使得台灣只有20%的病童接受治療;其實愈早治療幫助愈大,不要因為未治療讓孩子陷入更艱難的困境。

 現在少子化,許多家長都會忽略孩子粗心、丟東漏西、甚至調皮搗蛋,總以為他還小、無法專注,其實孩子很可能是因為大腦內神經功能受損性的疾病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問題,預估全台約有7.5%的兒童有此病症,但因為民眾誤解它是管教失當或是社會環境縱容結果,加上對於其治療藥物有錯誤認知,使得台灣只有20%的病童接受治療,遠低於美國的50%。

 中山醫學大學身心科主任陳錦宏解釋,ADHD是一種腦功能異常的疾病,臨床上已有很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可以改善病童注意力不足、衝動與過動的狀況,效果達八至九成。

 依據美國臨床評估,未適當治療ADHD病童,30%兒童接受特殊教育、30%被留級、25%青少年被學校開除、35%退學、26%被逮捕、55%未接受治療的成人變成物質濫用者(吸毒、酗酒、抽菸)、40%發展出憂鬱症。

 愈早治療對孩子的幫助愈大,而青春期以前是ADHD黃金治療期,陳錦宏呼籲,不要因為未治療孩子陷入更艱難的困境。

2012-12-30  中國時報  馮惠宜

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

“電子保姆”或致幼兒語言障礙

英國一項調查顯示,有語言障礙的幼兒6年間增加71%。專家認為,這與電視、智能手機、遊戲機等電子產品更多地進入兒童生活有一定關聯。

  大幅增加

  英國政府支持的“改善交流研究項目”調查顯示,在校幼兒中,有語言障礙、需要獲得專業人員幫助的人數在2005年至2011年之間增加71%,2011年5歲至16歲有語言障礙的在校生總計13.6萬,佔在校生總數的2.2%。

  英國《每日郵報》27日援引語言研究專家瓊‧格羅斯的話報道:“老師們告訴我,他們發現說話費力的孩子人數顯著增加。”

  英國幫助語言障礙兒童的慈善機構“我能”根據其他一些研究結果估算的有語言障礙幼兒人數更多,達120萬名。這家機構稱,英國有些地區,特別是較落後地區,半數兒童入學時不能自如表達。

  “電子保姆”

  格羅斯認為,有語言障礙的孩子人數激增可能與生活方式相關。

  進入21世紀後,電視、遊戲機、智能手機、電腦之類帶屏幕的電子裝置發展更迅速,佔據孩子大量時間,像“保姆”一樣陪伴孩子,取代了不少傳統家庭活動,如與父母一起吃飯、學說歌謠等。

  如今的家長生存壓力大,為生計忙于工作,變得“有錢沒閒”,不再像過去那樣花大把時間與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聊天,陪他們玩。

  格羅斯說,家長不是不想跟孩子說話,但現代生活壓力迫使他們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如果沒有整塊時間陪孩子,可以利用各種零碎時間與孩子交談,傾聽孩子的想法,例如開車帶孩子外出時,給孩子洗澡時,與他們一起用餐時。

  格羅斯並不完全排斥“電子保姆”,但認為應控制使用時間,例如可以讓孩子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電視節目,以此作為與孩子交談的話題,但不可讓電視取代家長陪伴孩子。

  盡早幹預

  英國教育部26日發表報告說,一些地區的家長發現孩子有語言障礙後不能迅速獲得專業人員幫助,最長要等待2年。

  慈善機構“我能”認為,這種情況“不可容忍”,因為對于孩子的語言發展而言,“每一天都重要”。

  “我能”負責人弗吉尼婭‧比爾德肖稱,0至5歲是一個“黃金窗口”,對語言障礙的幹預可收到明顯成效。

  英國教育部官員愛德華‧廷普森說,語言交流對于孩子學習所有科目都至關重要,應該盡快為有語言障礙的孩子提供幫助。(歐颯)

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聖 誕 快 樂


故事治療-從理論到臨床(上篇、下篇)


故事治療-從理論到臨床(上篇、下篇)
講員:謝佩芝女士 (香港樹仁大學心理及輔導學系課程監督、亞洲專業輔導協會(香港)董事),著作有「故事—打開兒童成長的金鑰匙」
日期:2013年2月23日及3月2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 2:30-4時
地點:香港九龍旺角弼街56號基督教大樓9樓
費用:$50/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