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星期三

讓自閉症題材報道更有溫度更有深度

光明日報于2013年4月2日第六個“世界自閉症日”,在大視野版刊登“春天,自閉症患者乍暖還寒”一文,對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和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舉辦的“關愛自閉症兒童慈善之夜”活動和自閉症患者救助工作給予全方位報道。我們認為,在媒體對自閉症的報道中,該文體現出人文關懷的溫度和把握全局的深度,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報道,體現了新聞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成果,也體現了光明日報的光榮傳統和時代追求。

  近年來,全社會對自閉症的了解、對自閉症患者的關愛不斷增強,政府對自閉症人群的重視及幫扶力度(尤其是在自閉症患者康復方面)不斷加強,但是,要像“春天,自閉症患者乍暖還寒”一文所描述的那樣,使“成成”們的哭變成“川川”們的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國家政策、法律的支持,社會各界的參與,相關研究的深入,骨幹人才的培養等。其中,大眾媒體的作用不可或缺。

  多年來,大眾媒體在自閉症題材的報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推動了社會對自閉症的關注、認知以及救助。僅舉一例,即可說明媒體所起的重要作用:過去若幹年自閉症診斷的所有個案顯示,第一次從診斷醫生那裏聽到自閉症這個詞匯的家長僅佔30%,而70%的家長是在看到媒體上有關自閉症的報道之後才主動去尋找相關醫生,從而開始孩子的病症診斷的。

  國內媒體自閉症題材報道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隨後的幾年,自閉症報道數量不多、題材單一,屬于邊緣性題材。

  2000—2004年,媒體以自閉症認知、治療為報道的主要題材,題材得到拓寬,但基本“挂靠”在好人好事的報道題材內,自閉症並未同殘疾人、特殊教育區分開來。在這個時期,自閉症仍然是疾病認識的“灰色地帶”,自閉症容易和性格孤僻、視聽障礙混淆,有的被誤認為是後天心理問題,有的被誇大為具有某種特殊才能的天才。

  2005—2007年,媒體報道以呼吁對自閉症進行救助和解困為主要內容,報道形式多樣,出現了深度報道和調查性報道。

  2008—2011年,媒體報道逐漸從概念認知、個體救助的報道轉變為人文關懷、呼吁社會政策保障的報道。2008年4月2日,是聯合國首個“世界自閉症日”。此後,對自閉症的人文關懷成為世界趨勢。國內自閉症公益機構日益成熟,出現了一係列關于自閉症的影視、文學作品。

  2012年,無論在政策上還是媒體宣傳上,對自閉症的關注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在政策層面,國家出臺《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七彩夢行動計劃”》,提高了對自閉症兒童的救助金額。國家相關部門加強了對自閉症工作的研究與推動。有關自閉症的媒體報道頻率大幅度增加,自閉症成為網絡搜索的熱點詞匯之一。

  近年來媒體在普及自閉症常識和促進社會和政府支持自閉症救助方面發揮了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媒體在自閉症報道方面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之處。以下是我們的一些具體建議:

  第一,媒體應在建設對自閉症人群更加包容的社會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自閉症患者經過康復訓練,特別是社會性訓練,有一部分人能夠不同程度地融入社會,也有一部分人終生不能完成這個轉變。媒體應該客觀、全面地報道自閉症人群的生存狀況和行為特徵,倡導社會對自閉症群體的接納、理解和包容,為自閉症人群營造較好的生存環境。

  第二,加強對自閉症群體生存發展的深度報道。媒體工作者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對自閉症相關問題的了解,要善于向專業人員學習,深入自閉症家庭、了解國外有關自閉症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有益經驗,在做相關報道時應多報道一些個案,盡量討論而不是急于下結論。另外,通過調查和主動採訪,充分反映自閉症兒童及家庭面臨的困難及訴求,組織有深度的具有專業水準的報道。

  第三,媒體應在推動給予自閉症人群全方位的社會支持和幫助、推動有關自閉症的政策出臺和推動立法方面,有更大的作為。隨著對自閉症知識宣傳的日益普及,人們開始更多關注自閉症孩子的診斷、康復、教育、救助、社會保障和成年生活等公共議題,媒體可以為此做更多的工作。希望不僅只是在幾個特殊的日子(如4月2日世界自閉症日、6月1日兒童節)進行“疾風驟雨”式的報道,而應用新聞眼長期關注。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作為民政部主管的一家公募基金會,正在聯合媒體、企業、其他公益機構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共同參與、推動全社會對自閉症群體的關愛。我們在自閉症領域的一個項目——“孤獨的行走”貧困自閉症兒童救助項目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該項目也獲得了光明日報的大力支持。

  最後,再次衷心感謝貴報和所有新聞媒體對自閉症人群的關愛和對自閉症公益事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