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專題研習法 主動學習樂無窮

看活潑可愛的小朋友,提議帶他們玩耍,孩子即開心不已,更主意多多,嚷要往那裡玩、往哪裡去。可是,一提起上課學習,面上的笑容卻突然消失,嘴巴鴉雀無聲,身體似被點了穴道,整個人都呆住了。難道「學習」就等同沉悶死板?想打破這個刻板觀念,讓孩子感受學習的樂趣,活學活用的專題研習法,或能為小朋友帶來另類學習經驗。 撰文:湯慕華  攝影:湯慕華、被訪者
流行於上世紀90年代的「專題研習教學法」,一直被受幼兒教育機構廣泛使用,其優點是靈活多變,而且教材內容切合生活所需,即使植物、花卉、家庭、寵物及水果等,都可被視作研究的對象。

提升自我學習能力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幼兒教育及社會服務系講師吳嘉儀解釋:「專題研習教學法的用途很廣,教育局2000年的教改中,也提倡此教學法,其形式與現時中學及大學的專題研習十分類近。老師先選定一個小朋友感興趣、環繞生活的主題,然後進行深入的探討,有助他們提升自我學習能力、主動學習精神及享受學習的樂趣。」
教育學家發現,當小朋友進行有關研習時,腦部其實在不停地回憶,然後進行學習,從而建構新的知識。一般而言,幼兒中心在安排師生比例上,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就以大班教學和小班教學為例,兩種安排均有各自的好處:「如兩班同樣選『港鐵』為題目,大班教學可以讓學童對專題有廣泛性的識知,包括港鐵的歷史、轉變、背景及發展等;至於小班教學,則可進行深入的探討,如針對港鐵的軌道和車輪的關係等。兩種形式的研究內容雖然不同,但同樣都可以誘發孩子的好奇心,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吸收知識。」

教材內容多生活化

進行專題研習教學法時,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起始期、探索期及總結期,即使是家長也可嘗試向孩子運用。「起始期」是指要選擇孩子有興趣的題目,家長須從旁協助,讓小朋友進後探究,資料的選材可以是來自生活上的一切,如水果、文具、或是與孩子參觀展覽等,情況像是時下所說的「通識教育」。過程中,小朋友之間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矛盾,這是正常的事情,家長宜鼓勵他們多發表意見和提問,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探索期」是指孩子回應事件,家長宜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細心思考問題,從而找出答案。倘若連家長自己也不認知的提問,建議可一起與孩子尋找答案,如到圖書館閱讀百科全書等,與孩子一同學習,亦是一個很好的經驗。「總結期」是讓孩子對主題進行總論,鼓勵他們表達自己,方法可以是演說的陳述、繪畫、製作小冊子、話劇等,從而建立幼兒的自信心和發掘學習上的樂趣。
吳嘉儀說:「其實專題研習教學法的題材和學習的機會,無處不在,家長宜多發掘身邊的資源,並持開放態度,多觀察孩子的變化和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提供充裕的時間和空間給小朋友,讓他們有機會去探討生活上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