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孟孟
對於學業不良(或稱學習困難)現象,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在概念界定、特徵描述,原因分析和對策研究這四大主題下進行的。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研究無疑是有意義的。然而,關於學業不良問題的真假性,它的產生語境以及其根本存在狀況等深層次的基本理論問題並沒有得到澄清和闡明,從而使得學業不良研究總是停留在技術操作層面而難有突發性進展。
本文旨在對具體的教育心理問題進行普遍的哲學層次的解釋和分析,這只是初步的嘗試。
1.學業不良的不同界定是差異性理解的結果。
學業不良作為一個研究問題,是在現代科學,特別是心理科學產生之後的事情。然而,作為一種學習現象,或者說教育問題,它的歷史卻非常久遠了。當教育者發現一些受教育者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都普遍劣於大多數人時,“學業不良”便已出現在教育者的視野中了。由於人在本體意義上是理解性的,即解釋學所說的“人是理解性的存在者”。那麼,由於社會文化,自身經歷和認識水平的差異,教育者和研究者對“學業不良”的界定和理解必定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這在許多關於學業不良的研究文獻中都可見到。
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它必然影響“文本閱讀”,同時也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從廣義上講,一切人類的認識對像都可看作是文本了。由於文本呈現背景的差異和認識者的各種素質、傾向、興趣的差異存在, “閱讀”(認識)本身就表現為一個差異化的理解過程,但差異化的理解同時也為理論發展開拓了廣大的空間。
2.人生而學業不良。
首先,從人類群體上看。不管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還是說“人是萬物的主宰”,在終極意義上,人仍然是渺小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宗教上,人在上帝面前永遠都是有罪的,何談良好;在哲學上,人從來不曾擁有智慧,人能做的只是愛智慧,去追求智慧;在科學上,人在宇宙中只是一顆微不足道的塵埃,蒼穹的博大與奧妙,人又何嘗洞悉過。
其次,從人類個體上看。剛出生的人在整個“動物王國”裡被認為是最脆弱的。一口水都有可能會奪去他的生命。如果沒有親人的照顧,他的存活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由此可見,人並不比萬物高出一等,人生而學業不良。所不同在於這種不良的程度有所差別而已。
3.學業不良是視域融合的遮蔽。
人自降生,呱呱落地,而大地已是人文世界,人與此世界不可分,就如樹不能脫離大地一樣。人總是向著此人文世界而在,他必須在此人文世界中,他必須理解自己,建構他在這個世界的意義。自從人有了世界,人就有了意義。而這種意義的生成和發展,更多的是在人通過現實發現過往,同時又經過歷史建構當前而實現的。這就是說,人須有兩種視域,歷史的和現實的,並且這兩種視域必定要交融參合在一起生長、發展。而學業不良者,往往是視域單調,或視域遮蔽的人。
4.學業不良是自我理解的稚嫩。
關於學業不良的成因,已有的研究大多都是從認知水平,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等方面入手的,但更為重要的方面卻被忽視了,那就是人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不僅包括對自身認知,情感和意志的認識和理解,還包括對自己處境,諸如社會環境,家庭氛圍和學校文化的認同和理解。一個學業良好者必定是一位自我理解良好的人。學業不良,往往在深層次上表現為自我理解的遮蔽。
關於學業不良的成因,已有的研究大多都是從認知水平,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等方面入手的,但更為重要的方面卻被忽視了,那就是人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不僅包括對自身認知,情感和意志的認識和理解,還包括對自己處境,諸如社會環境,家庭氛圍和學校文化的認同和理解。一個學業良好者必定是一位自我理解良好的人。學業不良,往往在深層次上表現為自我理解的遮蔽。
那麼,如何提高自我理解呢?最重要的是能對他者的處境表示“同情”;能對自身的狀況深感“同意”。這種同情,更多的是一種共情,一種關切的情懷;這種同意,更多的是一種願意,一種承認當前現實,卻又願意改進和進取的意願。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