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星期一

請大家到 愛心進行曲網站 Like 下支持「 啟迪童心 義人同行 」 ( 800382 )


邀請註冊社工
按此到 愛心進行曲網站 
投下支持「 啟迪童心 義人同行 」( 800382 ) 
學前推行融合教育一票


請大家  按此到 愛心進行曲網站  Like
支持「 啟迪童心 義人同行 」 ( 800382 ) 

項目名稱 (申請編號) 啟迪童心 義人同行 (800382) 我們的目標 建立以專家人士支援社區義工團隊在學前推行及早識别與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的對象和獲益者不單是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亦包括其他學生、全體教職員、家長和辦學團體,社區以至整個社會。

我 們 的 項 目 詳 情  http://goo.gl/2orZ3X

末登記社工朋友請在2014年1月8日前

開啟戶口(參與投票)

李嘉誠基金會希望透過「愛心進行曲」,讓敬業樂業的社工同袍接棒,繼續燃亮愛心火炬。這一次,我們同樣需要全港市民的參與,獲得最多「LIKE」的「愛心行善」建議書,基金會將加大撥款資助額,一LIKE一鼓勵,讓我們一起建設更美好的社區。

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幫助一名有學習障礙的同學的橄欖球比賽。


美國Olilvet Eagles中學的橄欖球運動員們,計劃在新賽季以特殊的方式幫助一名有學習障礙的同學。為此,他們準備了一場名為“凱斯特別篇”的比賽。在比賽的前半程隊員們默契地故意不得分,在後半程則幫助瘦弱的凱斯(學習障礙者)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底線得分的機會,並召集粉絲們,在凱斯來到一碼線時,激動得咆哮起來。

凱斯和他的父母非常激動,那些幫助凱斯的隊員,也被自己能夠幫助人這個事實感動了。一位球員含著眼淚說,“我從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件事情讓我發現,原來可以讓周圍的人開心是一件多麼棒的事情。”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鏗鏘集 Hong Kong Connection 融合路遙遙


融合教育是指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安排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當中包括有自閉症,智障,視障,聽障,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肢體殘疾等學生,原意是讓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亦能融入主流學校的正常生活中,出發點無容置疑。

自1997年的先導計劃後,香港推行融合教育政策已有十六年的發展過程,但在學校要照顧有學習障礙的學生,達至共融,依然困難重重;有學生家長認為政府支援不足,而老師要在大班教學的環境中,既要照顧普通學生的進度,同時亦要顧及個別學習差異,要達至平衡亦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政府在2003/04年推出行”新資助模式”計劃,按照每間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人數,以及個別學生問題的嚴重程度,向學校提供津貼,到底成效如何?至於師資培訓方面,又能夠應付不斷增多的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呢?

鏗鏘集 Hong Kong Connection 融合路遙遙 - 將以屯門一間中學為個案,探討融合教育在港實施的現況,訪問嘉賓還包括對有關議題關注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及家長關注組織。

北京讀寫困難生可申請幫助

北京晚報(北京)報訊由北京朝陽區政府購買的“讀寫困難兒童助學計劃”徵集在讀寫方面存在困難的小學生,如果您的孩子有這方面的困難,可以撥打4000530590進行諮詢和報名,家庭困難的孩子可得到最高3500元的資助。

活動主辦方介紹,項目將在朝陽區資助15名存在讀寫障礙的孩子,並徵集5到10所學校開辦讀寫困難公益講座。在2013年朝陽區政府購買的“讀寫困難兒童助學計劃”中得到過幫助的張女士說,她的兒子在朝陽區實驗小學就讀,以前因為字寫不好,兒子常被同學取笑,慢慢孩子的心理產生了問題。後來通過專業訓練課程,孩子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不再亂發脾氣,還會積極主動地跟張女士講他不高興的事。據了解,活動主辦方還將在孩子就讀學校及社區開展《消除認識誤區、了解讀寫困難》的公益講座,力爭從根本上消除老師和家長的誤解,幫助孩子贏得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

2014 結伴同專注/童心專注培訓



小孩精力旺盛,上課容易分心,整天跑跑跳跳,沒辦法靜下心來,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情形,爸媽該怎麼辦呢?透過運動治療及遊戲訓練的方式,可以刺激小孩知覺動作發展,提升協調與動作控制能力的穩定性,並增進注意力及情緒穩定,讓我們一起來協助孩子做好行為管理

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

創造性教學 有助於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這個 TED 演講,就會明白為什麼孩子們會對數學沒有興趣。演講還提出迫切需要把數學學習應用到現實世界和日常生活中。他主張使用程式的方式來教數學,這樣學習起來會更有趣,而不是一味地去強迫孩子們去學習一門學科。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協助有自閉症的學生 三層支援模式


香港教育局於 2011 年曾邀請普通學校參與 「 加強支援有自閉症學生的試驗 計劃」 。 計 劃 的 其 中 一 部 分 是 於2011/12 至 2013/14 學年,由教育局的教育心理學家支援一些取錄了較多有自閉症學生的小學,在初小階段發展和試行《全面的學校支援模式》,以便及早支援有自閉症的學生。教育局將於 2013/14 學年年終把匯集所得的知識和有效的支援模式及策略,與全港小學分享。 

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蘇珊大媽 ( Susan Boyle ) 被診斷患自閉症 坦言如釋重負


據悉,蘇珊大媽在2009年因《英國達人秀》而聲名大噪,之前,她一直以為自己的病癥是因為出生時腦部的輕微損傷。蘇珊大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她終於對自己的疾病有了更清楚的瞭解,亞斯伯格癥候群其實是自閉症的一種。她說:“現在我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病癥,我如釋重負。”

  蘇珊大媽在接受採訪時補充說:“這不會給我的生活帶來什麼不同,這會讓人們更加瞭解我,人們會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清楚我為什麼這樣。”

北京新浪網 (2013-12-12 12:23)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自閉症 出生未滿月就有症狀


自閉症兒童會出現溝通與社交技能障礙問題,經常表現重複行為,美國估計每88位兒童中,就有一人有自閉症方面的障礙。亞特蘭大兒童健保局Marcus自閉症中心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在出生未滿一個月時,就有眼睛注意力衰退的情況。

這項研究提醒醫學界,應早期介入治療自閉症,尤其家長若發現寶寶眼神無法對人進行追蹤,就要立即帶到醫院檢查,找出原因。

此篇研究針針對110位經診斷為自閉症的嬰兒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自閉症嬰兒兩個月大時,對其他人眼睛的注意力就開始衰退,且會持續到兩歲。後來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其實早在寶寶未滿一個月時,眼睛注意力就衰退。

因為最有效的自閉症治療,是從大腦仍在發育時開始,研究結果發現從前不知道的早期介入機會。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Nature)期刊,不過,臨床變革仍需要更多研究佐證才能進行。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前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表示,這篇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觀察到新生兒其實在出生一個月左右,眼神就會開始追蹤其他人,且追蹤次數慢慢提升。相反的,自閉症孩童眼神追蹤人的頻率,次數卻會減少。

她認為,這項研究可信度很高,且自閉症確實愈早介入治療,效果愈好,尤其應在兩歲前就介入治療。她提醒父母親,要經常仔細觀察小寶寶,若發現寶寶眼神對人的反應較慢、較弱,甚至不太會看人等,就應盡早就醫治療。

立法會五題:為自閉症和過度活躍症兒童提供的服務

以下是今日(十二月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張國柱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生局局長高永文的答覆:

問題:

  政府在二○一○至二○一一年度的《施政報告》中表示,將會在醫療、教育及學前服務等方面,加強為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提供的服務,包括為他們的家長及照顧者提供有關自閉症的知識,以及擴大有關醫療服務的專業團隊。此外,政府在隨後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表示,每年會為額外約3 000名患有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提供服務。關於為患有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即十八歲以下人士)提供的服務,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按年齡劃分,每年接受當局評估是否患有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的兒童的數目分別為何;當中確診為有及沒有智力障礙的自閉症兒童,以及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兒童的數目分別為何;當局估計現時全港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的數目為何;

(二)過去三年,當局為患有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提供的醫療、教育及福利服務的詳情分別為何,以及該等服務分別的輪候時間;及

(三)當局現時為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所提供的醫療、教育及福利服務的對象,是否包括沒有智力障礙的自閉症兒童;若然,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張議員的提問,我答覆如下:

(一)現時生署透過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為懷疑在成長過程上有問題的十二歲以下兒童(包括有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傾向或表徵的兒童)提供全面的體能智力測驗評估服務。完成評估後,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會根據個別兒童的需要,制訂跟進計劃及提供轉介服務。

  過去三年,生署轄下的六間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每年為超過8 000名兒童進行評估,當中被確診為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的個案分別約有1 600至1 800宗和2 000至2 200宗,而被同時確診為自閉症及發展遲緩/智障的個案約有900至1 100宗。有關的數字詳細載列於附件。

  由於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並非本港唯一為兒童提供發展評估的服務單位,故當局未能基於以上數據推算現時全港患有自閉症的總人數。

(二)及(三)有自閉症和過度活躍症傾向或表徵的兒童,經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作初步評估後,會被轉介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專科門診作進一步跟進和治療。

  在二○一二至一三年度,醫管局為逾6 100位患有自閉症兒童及青少年,以及逾6 800位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相關的醫療服務。其中為自閉症兒童提供的服務,亦涵蓋有智力障礙的自閉症兒童。

  為了加強對患有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兒童及青少年的支援,醫管局已於二○一一至一二年度擴大由不同醫護人員組成的跨專業醫療團隊,每年為額外3 000名患有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提供及早識別、評估及診治服務。專業團隊會提供適當治療及訓練,以改善這些兒童的語言能力及溝通技巧、人際關係及社交能力、解決問題的技巧、行為調節及情緒管理等,協助他們適應在日常生活上與其他人溝通及相處。

  就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而言,在過去三年,差不多所有新個案均在三個星期內獲得診治,超過90%的新登記個案則在六個月內完成評估。在二○一二至一三年度,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為19星期。

  在教育支援服務方面,有自閉症而兼有智障的學生,一般會入讀智障兒童學校,其他有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但具一般智力的學生,則入讀普通學校。

  為協助普通中小學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包括有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的學生,教育局一直在常規資助以外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專業支援和教師培訓,並鼓勵學校採用「三層支援模式」(註)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校可靈活運用資源,增聘人手及/或購買專業服務,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

  此外,自二○一一/一二學年起,教育局在普通小學及中學推行加強支援自閉症學生的試驗計劃,為自閉症學生提供有系統的額外小組訓練。教育局又於二○○九/一○學年推出了一套適用於小學的「執行技巧訓練」教材,協助學校透過校本小組訓練,提升有過度活躍症的學生的執行技巧。

  部分有自閉症或過度活躍症的學生或會出現較嚴重的情緒及行為問題,如在學校提供校本支援後仍未有顯著改善,在取得家長同意下,學校可轉介他們到教育局提供的匡導服務,接受抽離式的加強輔導。對於經支援後仍沒有顯著改善的個案,教育局會按需要考慮向學校提供一筆有時限的津貼,讓學校聘請教學助理提供個別支援,以協助有關學生建立課堂常規。

  在福利範疇方面,政府致力為初生至六歲的殘疾兒童或可能成為殘疾的兒童,提供有助身心發展和提升社交能力的早期介入學前康復服務,從而提高他們入讀普通學校和參與日常活動的機會,並協助家庭應付其特別的需要。

  社會福利署(社署)通過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特殊幼兒中心、以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為殘疾兒童(包括被診斷患上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提供訓練。現時,學前康復服務的總服務名額為6 245個,社署預計於二○一三至一四年度約有607個額外名額會投入服務。在二○一○至一一、二○一一至一二及二○一二至一三年度,輪候社署學前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為10至15個月、12至17個月及13至17個月。

  另外,關愛基金在二○一一年十二月推出「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援助項目,為低收入家庭中有康復服務需要的學前兒童(包括患有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的兒童)提供每月最多2,615元的學習訓練津貼,讓他們可以在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期間,利用非政府機構提供的自負盈虧服務,幫助他們的學習及發展。

註:第一層支援:優化課堂教學,協助有短暫或輕微學習困難的學生;第二層支援:為有持續學習困難的學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增補」輔導,例如小組學習和抽離輔導等;第三層支援:為有嚴重學習困難和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加強個別支援。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10分

2013年12月9日星期一

港學者解腦之謎 助內地童掃語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教育是提升國民質素、改善人民生活及令國家強大的最好方法。然而,現時全中國 有多達2,000萬名學童面對閱讀障礙或口吃問題,大大影響其學習能力。香港大學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譚力海就率領各地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參與 「973計劃」,從問題根源入手,研究中國人的腦功能。不足兩年時間,研究團隊已取得多項成果,首次發現有兩條基因及1個間隔區域的突變,與中國語言閱讀 障礙或口吃息息相關。有關研究有助科學家對症下藥,在未來,閱讀零障礙或許不再只是一個夢。

 以往的人會把讀書成績不好、總是寫錯別字的小孩歸類為「笨」,但隨醫學發展,大家逐漸意識到世上有 種認知障礙叫「語言障礙」。譚力海說︰「中國的學齡兒童中,有10%至15%患有失讀症(閱讀障礙)或表達性障礙(口吃),全國共有2,000萬這類的學 童。」他解釋說,這可能是大腦語言功能區發育異常,也可能是因腦疾病造成損傷,「我國600萬腦癱患者,有些是出生缺氧,有些是因為創傷」。

實驗規模大 採海量唾液分析

 有語言障礙的兒童數目驚人,問題值得好好研究。譚力海團隊2011/12年開始的「中國語言相關腦 功能區與語言障礙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是歷來首個港校主理的973項目,其目標是揭示人類天生有語言障礙之謎。研究團隊為此進行超大規模實驗,在過去不 足兩年的時間,走遍濟寧、梁山、東明等地,對3萬名到4萬名兒童進行了行為和非語言智力測試,篩選了約2,000名閱讀障礙患者,以及約3,000名成績 優異的對照組兒童,收集了他們學習和遺傳方面的數據。

 談起這些工夫,譚力海感嘆︰「這真的是海量的研究工作!我們先做班級語文測試,再自己一份份地改 卷。我們去掉一年級的學生,因為一年級太小,很難確定他是不是有障礙。然後把剩下最好和最差的15%,再一個個來測試。我們的研究人員一天做8個小時的測 試,學生上課時間也要做,否則幾年都做不完!」一系列的測試後,他們還要向學童採集唾液,每天一輛輛卡車地運走,以收集大量的DNA數據加以分析。

團隊感興趣 結果待驗證

 皇天不負有心人,研究團隊的努力也為他們的研究帶來突破。研究團隊透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方法,分析 128萬個基因裡的SNP(單核酸多態性)位點。按照測試組和對照組的對比分析,發現閱讀障礙的學童有68個SNP位點出現變異。研究團隊再把有關發現與 西方早前已找出的4個相關基因進行驗證,經過一輪篩選,發現有兩個分別位於11號和10號染色體的基因十分特殊,另外在4號染色體,有兩個基因之間的區 域,也出現嚴重變異。譚力海興奮地說︰「那很有意思,這些結果在現有的文獻裡,在西方的語言障礙從來沒有發現過,這說明了這可能是中文閱讀障礙很特殊的東 西,所以我們的研究團隊非常感興趣,如果明年初結果進一步驗證出來,將會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他表示,研究團隊未來兩年多將會繼續就這該兩個基因及1個間隔區進行研究,了解它們與大腦語言功能區的關係,希望走在國際研究的前沿,在語言方面將基因和大腦發育的研究結合起來。


親子運動遊戲 “More than a Game”


誠邀大家參加一個由博思雅教育主辦,香港浸會大學支持和美國康涅狄格大學贊助,為期12星期(2014年1月至4月)的體育活動 ﹣ “More than a Game”。

歡迎您和您 3歲 至 6歲 的孩子一同參加!

“More than a Game”不僅提供親子運動遊戲,並為你的孩子提供肌肉運動技能評估。活動希望通過自我發掘潛能和欣賞對方的才華共建一個融合的體育文化。活動詳情如下:

日期:12星期, 2014年1月12日 至 2014年4月6日(逢星期日,2014年2月2日除外)
時間:上午11:00 至 中午12:00
地點:香港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許士芬博士體育館
語言:英語(予以廣東話輔助)
費用:康涅狄格大學贊助後,現只需港幣$1,820 (原價港幣$3,100)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如有興趣,請在2013年12月21日前填妥附件中的報名表格。如報名被接納,確認電郵會在 2013 年 12 月 31 日前發送給您 。

千萬不要錯過這個與孩子玩樂的機會,發掘孩子的運動潛能!

如欲詳情,請隨時電郵至 sports@boazeducation.com.hk 或 致電 6175 8439 。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兒童歡樂天地學習組

心暖心輔導中心獲商界及社署「攜手扶弱基金」贊助


目的:是幫助本港基層家庭中3-11歲的兒童,為他們提供小組遊戲治療。以加強兒童的社交及適應能力,為他們開展一片晴朗的天空。

歡迎各幼稚園、小學及機構教會預約以上小組

2013年12月5日星期四

香港中樂團 – 音樂劇場「封神外傳」小演員招募


香港中樂團與香港話劇團聯合製作的合家歡音樂劇場「封神外傳」現正招募小演員於音樂劇場中擔演多個重要角色。角色要求如下:

* 年齡由9至15歲

* 男女均可

遴選過程中除回答問題外,亦需要演奏所擅長之樂器及/或講故事並加上個人才藝作表演,以作評選。

截止日期: 2013年12月30日

遴選日期: 2014年1月18至19日

查詢請致電3185 1612與樂團市務及拓展主任麥秀霞小姐聯絡,或瀏覽樂團網頁www.hkco.org

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讀寫障礙童學習有進步

2013-12-03 06:24:00 来源: 香港成报

讀寫障礙一詞對港人而言並不陌生,但子女若有這種特殊學習障礙,家長們有時還是束手無策。學童家豪有讀寫障礙,剛升小一時讀書成績「滿江紅」,經駐校社工轉介參加非牟利機構「聖雅各福群會」在去年推出的相關計劃,學習進度明顯改善,其父形容「現在更認識何謂讀寫障礙」,亦有助父子倆溝通。負責計劃的課程統籌主任劉鳳珊(圓圖)稱,家長要適應有讀寫障礙子女的問題,而責罵只會破壞親子關係。記者賴秋妤報道

  教育局去年統計,全港有逾1.8萬名學童有讀寫障礙,其中8,000多人是小學生。七歲的家豪是其中一人,剛升小一時成績「滿江紅」,平均分只有20多分,抄寫時會有「跳行跳字」的情況,寫筆畫較多的中文字時,更會出現「怪獸字」。

  計劃助增閱讀書寫能力

  雖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但對於家豪來說是屢次受挫折,讓他抗拒學習。幸而家豪之後在由教育局製作的「小一學生之學習情況量表」中,被評為有讀寫障礙的傾向,經駐校社工轉介下參加聖雅各福群會在去年推出的「讀樂樂 寫樂樂」計劃,情況才獲明顯改善。

  「讀樂樂 寫樂樂」計劃幫助一批小一學童,經識別為有學習困難後,在等待輪候心理學家評估和接受治療期間,提供整年支援,以多感官學習和技巧教授,提升學童對中文字的掌握,提高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

  教育局製作的「小一學生之學習情況量表」能協助學校識別有學習困難傾向的學生,再由教育局進行一連串的測試評估。不過,負責計劃的課程統籌主任劉鳳珊稱,教育局對讀寫障礙學生未有提供足夠資源,他們須輪候一年才獲評估,此計劃正是填補輪候時間,讓小朋友盡快得到治療。

  家長誤解易再衍生問題

  她表示,有讀寫障礙問題的人士,在說話、智力上其實沒有問題,最明顯的特徵是在寫字和認字方面有困難。他們經常會混淆字的結構,把字的上下左右組成部分調亂,亦會在寫字時加多或漏寫筆畫。她稱,家長很多時對讀寫障礙有誤解,認為小孩子只是大腦發展比較慢,並不是在讀或寫方面有障礙。

  在大部分情況下,讀寫障礙學童在確診前常被誤會為頑皮或懶散,致自我形象低落和缺乏自信,心理負擔極大,容易形成自我放棄的心態,再衍生出其他問題。劉鳳珊以家豪為例,家豪爸爸起初誤以為兒子懶惰,不用功溫習才致成績欠佳,經常大聲責罵兒子,更直言「想把他趕出門」,令性格文靜的家豪更內向,即使有困難亦不敢向成年人求助。她表示,家長和老師的責罵令家豪遇到問題時不敢發問,對新環境有恐懼感,其實是反抗情緒的一種。

  接納有助兒童克服障礙

  劉鳳珊建議,家長應該適時在心理上作調整,平常要多讚賞小孩子,作為他們學習的推動力,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她又謂,家長的接納,對兒童克服障礙有很大的幫助,相反如果家長拒絕面對這些問題,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並加重讀寫障礙學童的心理負擔。

  家豪現時寫錯字的情況已經減少,雖然中文默書仍偶有不及格,但分數上已有很大進步,平均有50多分,而完成功課的速度亦較以往快。家豪爸爸表示,計劃中的課程令他加深對讀寫障礙的認識,現在會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導兒子,亦會陪他多做讀寫訓練。

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

澳門啟智中心赴台交流


【澳門日報消息】弱智人士服務協會屬下啟智中心得到由澳門基金會贊助,於十一月十二至十五日由校長高慧嫻帶領教師、治療師及社工一行卅二人到台灣交流學習。

台灣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新北市愛兒兒童發展中心。該中心主要為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的○至六歲兒童提供早期療育、特殊教育的訓練,並由專業的治療團隊提供物理、職能、語言、心理治療、諮詢評估、轉介追蹤、親子講座及依孩子各類型“個別化”的日托班訓練等。還有不定期巡迴全省的“幼兒成長篩檢專業團隊”至各地為家長、學校服務。

台灣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屬下第一兒童發展中心的服務除有早期療育、日托療育、評估、諮詢、適應輔導、親職教育,亦致力推廣社會融合,廣邀不同的團體參與他們的活動及義務工作。並附設輔具資源中心,為學生及有需要者設計或外借輔具等服務,讓他們能藉着適當的輔具以改善生活品質,提升獨立生活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一行還參觀了一間以蒙特梭利教學法為主的桃園縣天主教德來幼兒園。該園兼收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包括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之學生。

在參觀過程中,學生們或坐、或臥安靜地塗鴉、操作教具,他們專注地自發學習的情境讓人驚訝讚嘆不已。

通過是次參觀、教學觀摩及兩地人員對學前特殊教育的座談分享,大家獲益良多,收穫豐,同事間的團隊精神也得以提升。

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我家有個學障兒》申請現已獲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接納。

《我家有個學障兒》之前被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 ( CIBS ) 評審委員會認為我們的計劃適合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現已接納計劃列入第4季 (2014/04-2014/07)節目,多謝您和公眾的熱烈支持和投票

喜閱寫意:賽馬會讀寫支援計劃-家長教育講座


 

第22期基金計劃申請簡介會 主題﹕「齊結網-併發社區能力」


第22期基金計劃申請簡介會
主題﹕「齊結網 併發社區能力」

新社區新挑戰、舊社區新發展,如何合力建立社會資本提升社區抗逆力?
你可曾想過連結社區內的有心人,促進跨階層跨組織合作,互相取長補短?
《1 + 1 > 2》的互信力量,由您去實踐!
令屬於我們的社區添加香港人情味!

誠邀有意連結社區夥伴共同建立社會資本的團體派員出席!

日期:2013 年 12 月 20 日 (星期五)
時間:下午 2:15–4: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粵語進行 費用全免 名額有限 報名從速】

鍵這裡看簡介會詳情及報名表格 (截止報名期:2013年12月13日)

有關查詢,歡迎聯絡基金秘書處吳敏搖女士 (電話:3655 5853),謝謝!

2013年11月28日星期四

康復工作人員專業研修-「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基礎課程


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與香港智障服務人員協會有限公司合辦2013-2014年度康復工作人員專業研修-「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基礎課程。本課程目的是提高康復工作人員照顧不同學習需要人士的能力,學員參與不同的課題,將會認識有關課題的理念、支援策略及技巧,並發展正面及接納的態度。

修畢全部課程後,學員應能按其專業發展需要,更能全面了解不同類別需要的最新發展及應用技巧。有關資料,詳見附件。

2013年11月27日星期三

扶委會成立工作小組 支援特殊學習兒童


扶貧委員會特別社群專責小組昨舉行會議,針對3萬名就讀於主流學校的特殊學習兒童,小組建議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對主流學校的支援、師資培訓等是否足夠。席間有委員建議將主流學校按「專長」分類,如部分只接收聽障學童,部分接收讀寫障礙,以解決現時學校同時接收多種特殊教育兒童,現交由教育局研究細節。
另外,小組亦要求統計處為少數族裔貧窮情況進行調查,並於明年將開始進行,料2015年會有結果

重新思考學習障礙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習閱讀、寫作、加法、減法似乎既簡單又基礎。但是作為一個從事特殊教育和研究神經發育障礙兒童學習的教授,我知道,掌握這些基本學習技能對某些人來說的確是一件複雜而困難的事情。

精神醫學界一直在反思學習障礙的問題,並希望能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兒童。一個人流暢閱讀的能力如何影響他的算術推理能力?確定一個人學習能力的最好辦法是什麼?僅僅是他的智商、特定的認知能力、成就或者所受教育嗎?還是所有這些因素?

這些問題都是我和許多專家在試圖更新學習障礙的診斷標準時碰到的。我們的研究結果結合了國際一流專家、教育家和援助組織的努力,並於今年5月發佈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上。 DSM包含了鑑定這些疾病的描述、症狀和其他標準,為臨床醫生討論病例提供了共同語言。

該手冊上一次發布是在20多年前。為了盡可能多地涵蓋這段時間內更新的有關知識,我們做了兩個巨大的改變。首先,我們將特殊學習障礙修改為獨立的具體分類,並包括了學習障礙對學術成績的影響。以往的標準僅將學習障礙分成3種特定診斷,即閱讀障礙、數學障礙和書面表達障礙,但有研究表明這些領域的學習是高度相關的,所以不應該把各方面的障礙分開。

比如說,7歲的艾米麗在單詞辨識和發音方面要落後於她的同學,那麼,按照以前的標準,她很可能會被診斷成閱讀障礙者,而不會考慮她在其他領域,比如在拼寫和數學方面的表現怎麼樣。而我們知道一些特殊的症狀,比如閱讀困難,它們只是症狀而已。在許多情況下,一個症狀意味著更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長期影響一個人的行動能力,因為許多日常活動需要人們能夠熟練掌握數字事實(number facts)、書面語和書面表達。

所以第五版DSM指出了普通學術技​​能測評的缺點,並為閱讀、數學和書面表達這些能力編寫了詳細的說明。臨床醫生可以依照新的診斷標準,鑑定艾米麗在其他一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學習障礙。比如,臨床醫生能夠注意到艾米麗有文字閱讀困難(長期誦讀困難症)以及數學方面的問題。第五版DSM中的這些說明還有助於發現隨著學習要求的提高,病人表現出來的學習障礙的發展變化。例如,等到上了初中,艾米麗也許能緩慢地讀准單詞,但對理解這些單詞的意思仍然有困難。

第二個重大改變是取消了過去採用的患者智商與學業成績之間必須有明顯差距的診斷標準。

當我遇到喬希時,他才19歲,並且掙扎於他的大學課程中。這不是他第一次對學校的學習感到糾結。在他10歲時,一位臨床心理學家確診了他的閱讀問題。很顯然,喬希需要額外的幫助來解決學習問題,但是按照過去的標準,他不能被診斷為閱讀障礙,因為他的智商和學習成績之間的差異並不大。這意味著他沒有資格接受特殊教育服務,而這類早期輔導很有可能使他避免10年後在學校遇到的問題。

研究已經證實,將測試者的智商與成績之間的差異作為診斷標準會引發許多問題,比如高估高智商人群或是低估低智商人群的​​學習障礙。如果有個學生的智商特別高,但成績一般,那該怎麼診斷呢?雖然存在差異,但並不一定就表示這個學生有學習障礙,也有可能是其他問題,比如精神方面的或生理方面的。相反,一個智商很高、學習努力卻成績平平的學生,很可能就真的有學習障礙。

那麼對於一個低智商而且單詞拼讀困難的小學生,又該怎麼診斷呢?雖然他的智商與成績相差不大,但他也有特殊的學習障礙。重點是,研究表明他很有可能和前一位學生一樣,從同類型的閱讀輔導項目中獲益。

不過,取消智商與成績差異的診斷條件,也使得我和同事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什麼樣的衡量標準可以取代它?我的父母和許多同事都參加了各種各樣的學習障礙協會,我覺得測試以學習障礙為基礎的特定認知能力障礙也許能夠代替它。然而,研究並不支持列入特殊認知損傷的診斷標準,因為這類損傷與學習困難之間的聯繫並不強。因此我們提出了新的標準,包括低成就的指標和要求——患者的學業問題必須在沒有輔導的情況下持續出現至少6個月以上。新標準為臨床醫生精確診斷提供了足夠的指導,但不會迫使他們根據病人的特殊分數或學術等級而決定是否給予治療干預。

 關於學習障礙的早期鑑定和輔導尤為重要。只有當像艾米麗和喬希這樣的孩子們得到真正反映他們學習困難的診斷時,他們才能夠獲得相應的服務和治療方案,以保證每一年的學習進度。這應該是我們都希望看到的最終結果。

本文作者
露絲瑪麗•唐諾克(Rosemary Tannock)博士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學院的首席科學家,研究特殊教育和自適應技術(adaptive technology)。她也是多倫多兒童醫院的資深科學家、精神病學教授、多倫多大學特殊教育與自適應技術學院的教授。她與西澳大利亞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生學院有合作項目。她也是世界衛生組織ICF(國際功能、殘疾與健康分類)指導委員會的一員。   (翻譯 朱佳蓮 審校 戚譯引)

原文鏈接:[科學美國人博客]

轉載聲明:本文來自環球科學(huanqiukexue.com),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

學習沒有「關鍵期」,現在開始就不晚


成年人大腦的可塑性,遠遠超過我們過去的認識。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你也能像兒童一樣學習。

如果你已經36歲,你很可能喜歡收集上好的葡萄酒、唱片或者體育比賽紀念品。但對於理查德•西姆考特(Richard Simcott)來說,他的收藏品是語言。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學會了30多種外語,而且他還不打算就此收手。

我們在倫敦一家飯館裡吃飯的時候,他在葡萄牙語、土耳其語和冰島語之間跳來跳去,說起來就好像我念出餐牌上的披薩和意大利麵名字一樣容易。他在鹿特丹街頭學了德語,在布拉格學了捷克語,在和幾位建築師合租房子的時候學了波蘭語。而他在家裡又跟妻子說一口流利的馬其頓話。

西姆考特掌握的語言數量多、差異大,但他身上最引人矚目的,還是他的年齡。遠在我們白髮出現、腰圍漸粗之前,大腦的認知能力就應當開始退化,讓我們 很難再學習新技能,比如說外語、長笛或射箭。儘管西姆考特在上學時就萌生了學外語的念頭,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學習能力理應也會下降。但直到目前為止, 他仍然能夠以很高的頻率,貪婪地吸收著生疏的語法和奇怪的詞彙。「我的『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一直在不停變化。」他說,「青春年少也好,已屆中年也罷,我並不覺得人的學習能力會有多大差異。」

成年人也能擁有足以與兒童媲美的學習能力?要是放在十年之前,很可能只有極少數神經科學家會支持西姆考特的這番話。但是我們不必過早垂頭喪氣。我們 大腦的潛能其實遠超任何人的想像。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加里•馬庫斯(Gary Marcus)說:「人們太過強調童年『關鍵期』的學習能力了。」但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提升成年人學習效率的最佳策略,可能也多少瞭解了西姆考特這類 「學習超人」的學習訣竅。總之,無論你想學什麼,現在開始,都不算晚。
「關鍵期」真的存在嗎?

傳統觀念認為,大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鈍化,變得越來越不能接受新事物——正如英語裡一條諺語說的:「老狗學不會新把戲」(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tricks)。這條諺語最早出現在一本18世紀的諺語集裡。而早在那以前,它就可能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上世紀60年代,研究者終於開始研究成年人大腦的可塑性,當時他們的發現似乎印證了那條諺語的說法。然而其中大多數發現都並非是對大腦直接觀察所 得,而間接來自認知領域。一個發現是,視力會在個體年幼時達到頂峰。如果動物在初生的幾週裡視力受到限制,它們在接下來的一生裡都不能擁有正常的視力。對 於一出生就患有白內障或者弱視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之後再想修復,已經太遲,在這一輩子裡大腦都不能正常地控制眼睛。紐約羅切斯特大學學者達芙妮•巴甫利 爾(Daphne Bavelier)說:「在很長時間裡,人們認為,『關鍵期』過後,這類限制就固定成型、不可更改了。」

當然,上面所舉的都是特例。但是證據顯示,神經鈍化也能夠制約人在其他方面的學習能力。科學家曾做過大量關於語言學習、特別是以移民家庭為對象的研 究。研究發現,兒童很容易就能學會新外語,但是他們的父母說起外語來卻總是磕磕絆絆。但是,如果在外語學習上真的存在所謂「關鍵期」的話,應該無人能夠例 外才對。但是西姆考特居然能學會那麼多種語言,這就應該像讓狗彈琴一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啊。

多倫多約克大學學者愛倫•比亞韋斯托克(Ellen Bialystok)就懷有這樣的疑問。最近她研究了美國人口普查記錄,其中詳細記錄了超過2百萬西班牙和華裔移民的語言能力。如果在人幼年時真的存在學 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的話,那麼在小時候就來到美國的人和成年之後才來的人之間,勢必存在著英語能力上的巨大差異。但真實情況又如何呢?比亞韋斯托克 說:「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鴻溝。」事實上她發現,移民的語言能力是隨著年齡增大而逐漸降低的。與其單單指責大腦,不如說是環境不同所致。「在跟兒童說話 時,人們會使用簡單短句,會講得更慢、更清楚。」她解釋說,「而且,兒童所面對的整個社會和教育環境,都在敦促其學習語言。」
成年人也有學習優勢

比亞韋斯托克的研究顯示出成年人大腦擁有我們前所未知的可塑性,但這仍不能打消這樣的懷疑:在學習某些特定技能方面,兒童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成年 人有時會發現他們很難唱對調子、打出本壘打,或者準確模仿口音。若未經過仔細考量,我們很可能會把這類差異歸結到成年人認知和行動能力的退化上。這和單純 的學習知識又有不同,因為我們需要動用眼睛、耳朵和肌肉。

馬庫斯就為此拿自己做過實驗:他在38歲開始學習吉他,這段經歷已被他詳細寫入《零起步學吉他:新的音樂家和學習的科學》(Guitar Zero: The New Musician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一書。他說:「家人在聽說我要學吉他這個事情之後,哄堂大笑。但是不久他們就發現了我的進步。」在學吉他過程中,他參加了一個面對8至 15歲兒童的音樂夏令營。他說,他能比他的「同學們」更快地掌握樂曲結構,但是那些年輕人則有更好的協調性和樂感。

還有更有價值的證據:兒童並不是真的能夠學得更好。明尼蘇達大學學者張揚(Yang Zhang。音譯)做過一個關於成人學習陌生口音的研究。研究顯示,成年人的學習效果較差,可能只是因為投入不夠。研究者讓成年人聽模仿母親「咕咕兒語」 (baby talk)的錄音帶,發現被試的學習進展神速。

在學習音樂和運動所需的複雜運動方面,成年人也不一定處於劣勢。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學者維吉尼亞•本胡恩(Virginia Penhune)找來一批實驗者,讓他們以固定次序、固定次數重複按鍵——這其實是在模仿彈琴訓練。在這個實驗裡,成年被試的表現甚至優於年輕被試。

還有另一個更高難度的、需要手眼協調性的實驗,有將近1000名各年齡段志願者參與。被試通過6個階段訓練,學習變戲法。正如你可能設想的那 樣,60-80年齡組的被試開始時有些遲鈍。但是他們很快就追上了30年齡組的被試。而在全部訓練結束之後,所有成年組的被試在變戲法時都比5-10年齡 組更有自信。
是什麼妨礙了成人學習?

這麼來看,「老狗」的可塑性可比諺語裡說的要大得多。就算我們真的遭遇學習障礙,它也並非不可踰越。兒童看似學東西更好更快,其原因很可能在於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身體健康狀況(請見後文「好的身體帶來好的頭腦」)。

事實上很多研究者相信,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才是他們學習的最大阻礙。「對於嬰兒來說,他們的任務只是學習說話,以及爬來爬去。」贏得過多次記憶競賽的 認知科學家艾德•庫克(Ed Cooke)如是說,「如果成年人也有相同的時間專心學習,他們也能學得很好。」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太多閒暇時間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儘管如此,我們也能借鑑一些刺激兒童學習的方法,將之加到我們的日常計劃裡。比方說,老師 在指導兒童學習時總是問他們問題,以鞏固所學。這個方法非常有道理,因為已經有無數研究證明,測試能增強長期記憶,其效果要大大優於其他教學方法。但是對 於想學新東西的成年人來說,他們往往只能進行自我檢測——說實話,這可不常見。

有鑑於此,庫克建立了一個名為 Memrise 的網站,幫助成年人規劃自我測試,而且最重要的是,將測試納入他們的時間表。Memrise 網站會記錄你的「學習曲線」,在你馬上要忘掉某個知識點的時候,彈出測試題來,讓你能夠重溫記憶。

庫克說:「Memrise 會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你的大腦潛能。」他自己就已經利用這個網站學會了數千個外文詞彙。在這裡,用戶可以自行建立課程,題目 五花八門,從藝術到動物學,幾乎無所不包。尤其重要的是,你如果有幾分鐘的空閒時間(比如午休或者等車的時候),就能輕鬆登錄網站,開始學習。而且,庫克 還打算要開發一款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使學習更加快捷方便。

但是,還有些學習任務要求認知能力或運動技能,比如告別音痴,或者打出一桿完美的高爾夫。要怎麼達成這類學習任務呢?科學家也同樣為我們提供了指導建議,幫助我們重新找回年輕時代那種什麼都一學就會的感覺。

一個觀點是,成年人往往囿於自己對完美的過分追求。兒童會急於完成任務,但是成年人卻常常為每一步費盡心思,試圖與要求的做到一模一樣——這可能就 是我們面對的最大困難之一。「成年人在做事的時候想得太多,」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的學者加布里埃萊•沃爾夫(Gabriele Wulf)如是說,「兒童卻是看到什麼就照做不誤。」

沃爾夫過去十年的研究證明,我們應當把重點放在行為的效果,而不是複雜的動作步驟上。她將這個理論運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她本人是一個出色的高爾夫 球手,她發現,與不斷注意雙手的位置相比,想著揮杆的感覺的話,就能打出更好的成績。她說:「我在揮杆時,一直在找最佳關注點。」同理,要學唱歌,你就應 該把注意力放到音效上,而不是舌頭的位置或者喉嚨。很多研究證明,只要你稍稍改變關注點,學習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其中原因可能在於,如果你將關注點放到 動作的整體感覺而不是細節上,可以讓你的動作在下意識裡變得更純熟。

關注點如果放錯了地方,會導致人們過分追求細節,從而阻礙了整體的學習。成年人不畏艱難、孜孜不倦、追求卓越,但這似乎並不總能帶來優勢。大多數人 喜歡將任務分成小步驟去完成。以學籃球為例,成年人在投每個球時都分外講究,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有投好每個球的渴望。在開始的時候,這個方法或許能顯著提高 球技,但是大量研究發現,這樣獲得的技能很快就會被忘到腦後。

與之相反,你可以採用「回轉傳送帶」法,反覆訓練多個技能,而不是在其中一個上下死功夫。來回練習多項技能,似乎能讓你的大腦在學以致用上做得更好,並讓你保有長期的記憶,雖然其中原因還不清楚。這個方法已經幫助人們在網球、皮划艇和手槍射擊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但也許很多人不喜歡這麼做。你可能會覺得,如果不走踏實每一步,怎麼可能會有進步?但就算你還要堅持原來的學習策略,你仍然可以通過不時地在陌生環 境中訓練,來獲得提升。比如在打網球時,與其一直守著一個位置,你可以換到別的位置打幾回合;又比如在彈音階時,你可以偶爾換換手。德國多特蒙德萊布尼茨 研究中心(the Leibniz Research Centre)的學者阿爾諾•柏廷(Arnaud Boutin)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工作環境和人為因素的研究。這個研究證明,偶爾離開自己熟悉的區域,而不是將全部精神陷入手頭唯一工作,可以幫助你提升整 體表現。柏廷說:「執迷於一件事情越久,你就越難將學得的技能應用到其他方面。」

如果上面這些方法都對你無效,你還可以嘗試讓自己變得更大膽。 沃爾夫說:「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失去自信,而自信與否會對我們的表現產生很大影響。」最近她找來一小群人,做了一個投球實驗來驗證這個理論。她讓其中 一半被試參加了一個偽測試,讓他們以為自己的投球能力勝於常人;而另一半被試就沒這麼「幸運」了。實驗結果是,自信心大增的前一組人,在訓練之後投球的精 準度要遠遠高於另一組人。

但你的學習熱情能不能比得上西蒙考特對外語的摯愛呢?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西蒙考特說:「我的外語學習,就好像是極限運動。你並不用像我這麼誇張。」最近他又把熱情投向中文,且還不打算收手。 「我就像個語言浪子,總在尋找下一個情人。」

但是來試著接受這個觀點吧:其實你的大腦和西蒙考特的沒什麼不同。一旦愛上極限學習,小心收不住!
好的身體帶來好的頭腦

就算年紀老大,也能擁有敏捷的頭腦。其中訣竅,或許就是去公園散個步這麼簡單。

過去幾年的研究已經清楚地證明,差體質(比如肥胖或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對我們大腦的危害,就和它對於我們個人魅力的危害一樣巨大。它會削弱長距離神 經元之間的聯繫,導致海馬體的萎縮——而海馬體在學習和記憶方面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而變糟的健康狀況,也會對影響我們的大腦,降低我 們的學習能力。所以人們才會說:「老狗學不會新戲法。」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變化其實是可逆的——這是阿瑟•克雷諾(Arthur Kramer)的觀點,他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進行關於老年人的研究。他的研究項目一般要求被試進行少量鍛鍊,比如每週至少有三天要散步40分 鐘,如此堅持一年。他說:「我並不是說,他們能贏得跑步比賽什麼的,但在堅持一年之後,他們確實能走得更遠更快。」

在對比訓練前後的大腦掃瞄圖時,他發現被試的海馬體變大了——可能是因為長出了新的腦細胞,或者神經元間的突觸連接增多了。而且,大腦中很多長距離 神經聯繫恢復了往昔的活力。他說:「這些老年人的神經網就和30歲的人一樣有活力。」其結果是,被試的一般認知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這其中就包括了注意力的 增強,而注意力又對學習很有幫助。

資料來源:Old schooled: You never stop learning like a child. NeuroscienceStuff Blog [May 26, 2013]

2013年11月23日星期六

洪儷瑜博士 - 讀寫困難兒童的發展-台灣經驗



香港扶幼會六十周年會慶「院護照顧及特殊教育服務國際會議」
專題研討會一:讀寫困難兒童發展
洪儷瑜博士 -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讀寫困難兒童的發展-台灣經驗

2013年11月21日星期四

腦電波頭箍練專注力


【太陽報專訊】子女讀書成績不理想,可能因專注力不足所影響,內地一間生產商推出了一副「意念力頭箍」,並在昨日開始的一個本港展覽上展出,該頭箍能夠實時將人體發出的腦電波,經藍芽傳至智能裝置,幫助用家運用念力來完成各種任務。

控制螞蟻搬果實

除了可用來訓練專注力,它亦可用來幫人減壓,通過配合為其度身設計的瑜伽程式,就可以幫助過着緊張生活的都市人,練習放鬆緊張情緒,練習過後程式還會根據玩家的放鬆程度,計算玩家當天承受的壓力有多大。該公司負責人表示,腦電波給予人一種抽象感覺,產品正正將腦電波變得具體化,可讓用家能更了解自己。

這款「意念力頭箍」其實是一副腦電波搜集及放大器,只要戴上頭箍腦電波便能經藍芽傳至手機或平板電腦等智能裝置,用家可選擇一系列不同應用程式測試自己的專注力。例如在一款名為「意念力螞蟻」遊戲中,玩家需扮演螞蟻角色,憑意念搬動果實直至完成任務。畫面的右方有一條能量棒,能反映玩家的念力水平,愈專注能量棒內的能量水平便愈高,螞蟻搬動果實速度亦愈快。

這副「意念力頭箍」是由昨日起一連四日,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SIGGRAPH Asia 2013電腦圖形和交互技術會議及展覽展品之一,會場內會展示眾多最頂尖電腦圖像及互動技術。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

活得妙‧ADHD時裝展及工作坊宣傳海報



活得妙成年關'注'協會(ADDult Value Association) 是一個關注成人專注力不足(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的自助互助組織。透過本會的理念「遊戲即生活(OnLife Game)」(正確疏導腦部先天失衡的高能量,培養一種樂觀遊戲的心態,應對生活上任何考驗和逆境)和「超連結(Hyper-link)」(構建維護自己的人脈網絡,只要與萬物產生連結,依靠天賦澎湃創造力創出成就感),激勵同路人多加互相分享,舉辦創新的活動,以滿足腦部需要高刺激感的需要,以至排除心理障礙,接納內心矛盾,善用特質,發揮其獨有的使命,創造遊樂人生的價值。


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自閉症 出生2個月就看得出來


(中央社巴黎6日法新電)美國科學家說,他們的研究顯示,最快嬰兒2個月大時就能診斷是否罹患自閉症,關鍵在於他們是否會避免直視別人雙眼。

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研究人員瓊斯(Warren Jones)與夥伴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研究結果。

科學界一直認為,避免直視他人雙眼是自閉症的特徵,但之前沒有人探究過這個特點是否能當做診斷工具。

他們研究110名嬰兒直到他們2歲大,並以眼球活動追蹤技術,檢測他們觀看別人臉部的方式。其中13名兒童後來診斷罹患泛自閉症障礙(ASD)

研究人員說,罹患自閉症的兒童在2歲之前,直視母親眼睛的時間會逐漸減少,甚至出生6個月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他們說,部分案例顯示最早出生2個月,患者就會迴避直視他人雙眼。(譯者:中央社何世煌)1021107

2013年11月6日星期三

台灣中央大學研發平板互動學習 小學生學習進度超前

2013年11月06日12:31
【陳威廷/台北報導】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陳德懷發起「明日學校」計畫,在桃園縣中平國小推行1人1機平板電腦數位學習,透過「數學島」互動式學習,二年級229名學生過經過1年學習,已有53%學生達成三年級上學期進度,13%更達三年級下學期中的進度,學生平均達成143%進度,超乎預期。

陳德懷表示,「數學島」將數學概念整理成課程地圖,以互動式遊戲方式呈現,學生以闖關方式學習,進度不受教科書進度限制,可依自己的能力進行。中平國小二級年教師林良祉說,學生以數學島學習,做錯了系統會立即提醒是否有疏漏,做對了也會有鼓勵,立即回饋讓學生有動力。

中平國小二年級學生林晏甄說,透過遊戲讓學習有樂趣。趙永睿說,打遊戲有成就感,會一直玩下去。林欣誼說,數學島的題目會讓她想做下去,打怪有獎品很有趣,課堂上的題目字多,看了就不想做,數學島有趣多了。

2013年11月5日星期二

學障童年診萬宗 研增融合教育支援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兒童學習障礙問題近年備受社會關注,政府資料顯示,過去3年衛生署轄下的6所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每年診斷患有不同類型學習障礙的12歲以下學童個案數目均有約1萬宗,當中以語言發展障礙及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個案數目最多,每年均各超過2,000宗。而就立法保障有學障童的權益問題,當局表示,現有的《殘疾歧視條例》及《教育實務守則》已要求教育機構為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平等教育機會,相比進一步立法,當局認為現階段應進一步探討加強融合教育支援措施,以為學生提供更適切安排。

高永文:九成個案半年完成評估

 經諮詢教育局及衛生署後,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昨書面回覆立法會質詢指,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過去3年收到8,400宗至8,700多宗新轉介個案,為有關兒童提供專業臨床評估。而因部分兒童或有多於一種發展問題或障礙,被診斷患有不同學習障礙的個案數目,則分別有約1萬宗。有關兒童個案一般可於3星期內獲接見,超過90%個案亦能於6個月內完成評估。

 政府近年推動積極推動融合教育,教育局資料顯示,上學年有達3.14萬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就讀普通公營中小學,而就讀智障及各殘障特殊校的SEN學生則有6,817人。當局又指,現行法例已規定教育機構不得歧視殘疾人士,因應立法保障SEN學生的建議,當局認為現時應加強融合教育的支援,那會對SEN學生學習更為有效。

立法會二十二題: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以下是今日(十月三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郭家麒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兒童現時需輪候逾一年才獲衛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測驗中心)安排接受識別有否學習障礙的評估,而且在評估後大部分家長只獲發簡單的評估報告,小部分家長則獲發詳細報告。就支援有學習障礙的兒童事宜,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每年:
(i)分別有多少名兒童由醫生、學校及其他途徑轉介到測驗中心接受評估;
(ii)兒童接受評估的平均輪候時間;
(iii)接受評估的兒童人數按評估後被確認的學習障礙類別分類的數字;
(iv)分別獲發簡單及詳細版本的評估報告的兒童人數;及
(v)由兒童接受評估後至其家長獲發簡單或詳細報告分別平均相隔多久;

(二)測驗中心以何準則決定發出簡單或詳細版本的報告;

(三)現時全港的學齡兒童當中,有學習障礙人數及百分比,並按學習障礙的類別列出分項人數;及

(四)會否考慮參考鄰近地區(例如台灣),立法保障有學習障礙的學童的權益;如會,詳請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經諮詢教育局及衛生署後,我現就問題各項回覆如下︰

(一)(i)衛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測驗服務)是由多個專業人員組成的評估組,合力為成長發展上有問題的十二歲以下兒童(包括有學習障礙的兒童)提供所需的臨床評估及專業診斷。在過去三年,測驗服務轄下六間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收到的新轉介個案數字分別為二○一○年的8 418宗,二○一一年的8 476宗及二○一二年的8 773宗。

(ii)現時,差不多所有新個案會在三個星期內獲得接見,而在過去三年超過90%新登記個案亦會在六個月內完成評估。

(iii)過去三年在測驗服務轄下六間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被診斷患有不同類型學習障礙的個案數目,請參看附表一。

(iv)(v)及(二)一般而言,兒童在測驗中心接受評估後,都會在即日獲發一份評估摘要。測驗服務的評估組亦會按個別兒童的情況及需要,在八個星期內向教育局/兒童就讀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家,或其他經由評估組安排轉介的復康服務單位的相關專業人員提供詳細的醫療報告。此外,家長在有需要時,亦可以向測驗服務申請兒童的醫事報告。申請費用為港幣五百六十元。

(三)在二○一二/一三學年,就讀於普通公營中小學各類別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人數載列於附表二。

  在該學年,按主要特殊教育需要類別劃分,就讀於特殊學校的學生人數載列於附表三。

  由於教育局收集的數據只涵蓋於公營普通學校及特殊學校就讀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人數(即未包括非公營學校),我們未能提供整體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佔全港的學齡兒童的百分比。

(四)根據《殘疾歧視條例》及《教育實務守則》,教育機構歧視殘疾人士即屬違法。因此,所有教育機構都須為合資格的學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換言之,現行的香港法律基本上能有效地保障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權益。就立法保障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的建議,由於不同地區的需要及背景均不盡相同,我們認為現階段應進一步探討如何加強推行融合教育的支援措施,以為學生提供更適切的安排。從教育角度而言,學校透過全校參與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改善全校的文化、政策和措施,提升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效益,更為有效。



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8時01分

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

用跟蹤系統保護自閉兒童


【新唐人2013年11月05日訊】上個月的4號,一位14歲的自閉症兒童阿凡特.奧肯多離開學校後失蹤。據紐約警察局長凱利表示,當局每天派出50人來搜尋奧肯多,地鐵站等公共場所到處張貼著尋人啟事。但至今毫無下落。事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週一,紐約州聯邦參議員舒默向司法部門提出建議,建立一套針對兒童自閉症的跟蹤系統。請看報導。

紐約州聯邦參議員舒默:「我們可能認為GPS僅用於跟蹤汽車和 iPhone,其實還可以用於另外更重要的目的。這些跟蹤裝置可以用於跟蹤患有自閉症、總想要遊走或跑掉的孩子。」

10月4號,紐約長島14歲少年阿凡特•奧肯多 (Avonte Oquendo) 放學後走失,至今沒有下落。奧肯多患有自閉症,有交流障礙,事件引發人們對兒童自閉症問題的廣泛關注。

研究表明,49%的兒童自閉症患者想要遊走或跑掉。跟蹤裝置製造商「拯救生命計劃」(Project Lifesaver)認為,跟蹤裝置可以節省95%的尋找時間。

紐約州聯邦參議員舒默:「特別是在紐約這樣喧囂的城市,裝置很重要。紐約的聲音和景象對患有自閉症的青少年來說,過於刺激,無法忍受,他們可能會想要逃走。」

帕娜•頗託(Kpana Kpoto)6歲 的兒子患有自閉症,他認為,跟蹤裝置讓家長放心。

布朗士自閉症家長會聯合創辦人:「我只想讓每個人都知道,遊走是自閉症人群的大問題。像我自己,作為家長,總在想這個問題。」

她認為,可以製作不同的跟蹤裝置,讓有自閉症的孩子選擇最適合他們的一種。

紐約州聯邦參議員舒默:「這種可以別在自閉症孩子的褲兜上,這個像手錶的,可以戴在手腕上。」

這些裝置每個大約99美元,每月服務費是5美元。該計劃一旦獲得通過,將得到司法部的撥款,專門用於幫助尋找走失的自閉症兒童項目。

新唐人記者楊奕紐約報導

2013年11月2日星期六

10%小學生患有讀寫障礙 6~8歲最佳矯正時期

廣州增城樂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有讀寫障礙的孩子正在接受字形結構訓練。

6~8歲是最佳矯正時期 專家:錯過這一時機 矯正再難見效

又到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聽寫,孩子們都按老師要求,打開聽寫本,提起筆來。坐在最前排的聰仔卻佝僂著背,耷拉著腦袋,一動不動地呆坐著。老師走到他的課桌前,篤篤地猛敲幾下,聰仔一激動,“哇!”大哭起來。

小“達芬奇”寫字不像樣被留堂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我想,我真的是生病了!”過去一個學期,每天早晨,聰仔都會苦苦哀求一番,原因很簡單,由于“寫字不像樣”,他總是被同學們取笑,幾乎每日都要留堂抄書,上午11點放學,其他同學都高高興興回家吃午飯,他卻要饑腸轆轆在課室裏將老師認為寫得不夠好的生字,重抄10遍或20遍。

在上學之前,聰仔是社區遠近聞名的小“達芬奇”,他的畫作不但常常在幼兒園展出,到少年宮參賽,還獲過大大小小二三十個獎項。然而,上學沒幾天,他就成了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特別是語文課,抄寫作業常常寫得歪歪扭扭,課堂上的聽寫、默寫,幾乎次次“吃雞蛋”──零分。

“我們在家輔導他的時間是別人的三倍,但是孩子就是寫不出,寫不好。”聰仔媽媽林女士焦慮不已。入學以來,學校一般每天教授8~10個生字,每晚林女士和丈夫一起陪伴聰仔識字、認字、寫字,“其他小朋友半小時就能完成的抄寫作業。聰仔卻要寫足三小時。”即使記住了,寫起來還是不按筆順,漏點少劃,“有時真是‘鬼畫符’一般。”

不愛聽寫 厭學情緒嚴重

這一次期末考,聰仔成績全級倒數第一,語文只考了61分,全級四個班200多名學生,語文平均分98.5分。這一次,被留堂的不僅僅是聰仔,家長會後,他的爸爸媽媽也被老師留了下來。

新學期開學,聰仔厭學情緒嚴重,動輒哭鬧不願去上學。語文老師還反復投訴,每到課堂聽寫、默寫環節,他就開始“搞小動作”。“我偷偷去學校看過,一到聽寫、默寫,他有時趴在桌上,有時拼命拿橡皮膠在桌子上亂刷。”

最近一次,班主任約聰仔媽媽到學校談話,很委婉地提醒,最好帶聰仔去做一下智力測試。

2004年社科院的調查數據顯示10%的小學生存在讀寫障礙特徵。香港教育署網站的調查數據也顯示,讀寫障礙兒童所佔比例超過10%。“近十年,國內的調研數據沒有更新,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估算,這個數字已上升到12%。”

專業義工陳瑤指出,6至8歲是矯治讀寫障礙的最佳時機。個別專家甚至認為,錯過這一時機,矯正再難見效。(記者 譚秋明)

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

《 自閉症與資訊科技發展 數碼港香港區論壇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 已舉行 》



自閉症與資訊科技發展 數碼港香港區論壇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第1節: 應用介紹
2.15pm : 參加者報到
2.30pm : 自閉症應用資訊科技的理論基礎及設計
自閉症平版訓練 (Tablet)
擴增實境 ( Augmented Reality) / 虛擬現實 (Virtual Reality) 應用
嚴肅遊戲 (Serious Game)
機器人應用 (Interactive Robotic)

3:30pm 茶休

第2節: 集思創意
3:45pm : 社會服務界 - 協康會
教育界 - 東華三院群芳啟智學校
大學研究生院 -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為促進自閉症兒童交流而設計的多人音樂遊戲 - 叮叮車”
4.45pm : 學術、工業及慈善團體代表發言
5.00pm : 公眾發言及提問
5:15pm : 結束

第三屆「關顧學障週2013」


為繼續促進社會人士對學習障礙的關注,加強對學習障礙學童及其家人的支援及學校與專業人士的交流,本中心、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言語治療所、東華三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香港言語治療師協會及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將於2013年11月合辦第三屆「關顧學障週2013」,學障週的活動包括研討會、工作坊、親子活動等,活動費用全免,歡迎各界人士參與。

有關活動安排如下:
日期:11月16 至22 日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 2254 0501或 2948 7763 聯絡。



請  瀏 覽  以 下 活 動 網 址

  第三屆「關顧學障週2013」


助展會11月講座: 讀書三到之補救教學: 突破 自閉/亞氏保加症學生之閱讀障礙


《我家有個學障兒》被評審委員會認為我們的計劃適合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


《我家有個學障兒》被評審委員會認為我們的計劃適合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並已將計劃申請列入候補名單備取項目,多謝您和公眾的熱烈支持和投票

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香港耀能協會 - 流動應用程式「社交故事一按通」


「社交故事」廣泛應用於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工作。香港耀能協會編寫及製作「社交故事一按通」流動應用程式,讓使用者透過不同的無線流動裝置,隨時隨地選擇及自製合適的故事,幫助自閉症兒童。


「社交故事一按通」特點︰
  • 免費軟件
  • 內置100個「社交故事」並備有中文繁簡字體及廣東話/普通話旁白選擇 
  • 可編輯故事人物面貌,文字說明及自製旁白錄音
  • 可記錄故事使用情況及效果評分
報名方法:按 此 登 記
資料來源:香港耀能協會

教養傳家寶 - 別用「舌頭」拆毀孩子

「 家立立」成長協會理事長吳方芳
記者李蕙君/攝影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專訪】 2013.11.03 03:22 pm

「家立立」成長協會理事長吳方芳從小立志當媽媽,曾因此被老師叫上台,嫌她志向不夠大。但對吳方芳而言,「母親」是她畢生最愛的角色。

她說:「若我在教養上有值得被稱誦之處,大概是我總能以喜樂的心面對小孩,做個『快樂的媽媽』。」她給小孩充分的安全感與自信,得更正向面對生命的種種關卡。

吳方芳有三子女,目前大女兒巧婕擔任大學講師,兒子以寬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就讀法律系,小女兒以樂是高二生。子女年齡差距大,她每生完一胎都會辭去工作,照顧子女直到上小學,才回到職場。

吳方芳說:「孩子年紀愈小,愈是教養關鍵期!」尤以學齡前階段最重要,此時期的小孩需要一個「恆定愛的對象」,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先與孩子建立充滿愛的緊密關係,奠定其安全感與自信的根基,再談教養方法,「有愛才有權杖」,也才得養成孩子的良好品格。

親子間「愛」的連結,建立在父母的情緒管控上。吳方芳看過許多家長用「舌頭」拆毀小孩;一時的情緒失控所說的負面言語,嚴重影響孩子未來和親子關係,她建議父母「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為情緒負責」。

尤其媽媽不要把自身價值建立在丈夫身上,「雖然同床共枕,但他不是肚裡的蛔蟲」,不如坦白、熱情與另一半溝通,何況有時自己都不了解情緒從何而來。

吳方芳的兒子以寬曾告訴她:「每次想到媽媽就是笑臉,陽光普照的感覺,內心也獲得安定。」

以寬幼年患統合失調問題,不了解他的老師認為他有學習障礙,小學被分到資源班,常被罰站或受言語傷害。

吳方芳總是笑臉面對兒子低落的成績,告訴他:「現在你是小烏龜,以後會變成小白兔,就算變不成小白兔也沒關係。安心做你的小烏龜吧,媽媽是上天派來陪你的。」

而她其實每次送兒子上學、看見他受挫入校的背影,也很著急擔憂,總是騎機車環繞著校園外禱告,直到內心情緒安定為止。

以寬小三時,全家移民加拿大,在因材施教的教育環境下成長,如今是法律系高材生。

吳方芳回想,台灣教育隱藏著一些問題,父母又特別重視子女學科成績,情緒隨之而起;孩子的EQ、情緒反應會以父母為榜樣,當小孩四歲(中班)以後會陸續出現一些情緒反射問題,父母要更以身作則,尤其面對青春期的小孩,更要小心切勿「捲入」小孩的情緒中。

她說,情緒是生理正常反應,當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碰」地一聲關上房門,父母不要暴怒要求孩子開門,「那就落入和小孩同等的層級了」!容許雙方暫時迴避,父母在緩和情緒後,可以輕敲房門,請孩子「早點出來」,雙方再溝通。

孩子在父母典範中學會情緒控制,自然養成好品格。她建議父母也能帶著小孩探討「情緒的常模」,了解他人與自己是脾氣來得快、去得快的「外爆型」,或總是將負面情緒長久藏在心中的「內爆型」,對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處理上或有助益,管教時,也不必擔憂孩子質疑父母的愛。

全文網址: 教養傳家寶/別用「舌頭」拆毀孩子 | 家庭與婦女 | 生活消費 | 聯合新聞網

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自閉症 (ASD) 兒童的視覺支援策略工作坊



給孩子最佳支援可帶來甚麼?
是 次工作坊將解釋視覺支援策略為何對多數自閉症兒童有幫助,以及能用來減少行為問題和增進溝通。同場也提供示例,指出視覺支援幫助他們從有助獨立完成任務的不同 活動之間順利過渡。主講嘉賓 Pat Mirenda 將介紹「視覺地圖」並利用不同的案例解釋它有助兒童明白行為的後果。當然 ,你或許會問科技從中扮演的角色。這個問題亦將在工作坊予以解答,亦會討論iPad視像日程表的應用程式實例。


關於主講嘉賓:
Pat Mirenda 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與諮詢心理學和特殊教育系教授、並身兼自閉症跨學科研究和協作中心主任。作為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委員會認證的行為分析師( BCBA - D ),她教授輔助溝通、自閉症、融合教育和正向行為支援。在2004年,她被美國語言聽力協會(ASHA )評為院士,及在2008年被輔助和替代通信( ISAAC )國際學會任命為院士。
她共同撰寫的著作《輔助和替代通信:支援兒童和成人及複雜的 通信需求》的第四版於2013年發表,而最新合編的一本書《自閉症譜系障礙和AAC》在2009年出版。她已發表了逾百過篇研究文章並經常出席加拿大、國 際和區域會議。目前她的研究包括全加拿大研究自閉症兒童的發展軌跡、年幼自閉症兒童雙語學習和語言發展之間的關係研究。
 


日期:2013年11月04日 (星期一) 
時間:14:00 -17:00 
地點:香港西灣河聖十字徑二號協青社賽馬會大樓 2/F 2A~2B (西灣河地鐵 B出口左轉步行3分鐘)
費用:公眾人士 HK$ 400  全日制學生$100 
名額: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