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認為,政府應為學障童爭取平等的學習機會,利用完善的政策,全面實踐保障傷殘人士的教育權利,協助他們發揮潛能。 |
「請謹記一點,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並不是愚蠢,他們只是需要以不同的方法學習。」「請看看相片中我兒子桌面的混亂情況,要使生活井然有序對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挑戰。他並不是懶惰,亦不是想令你生氣,但他卻經常會忘了功課、文具等。」
「當他看完一篇文章卻只回答了當中的四條,是因為那十條問題打橫分布在三行,而他只看到第一行垂直的答案,所以他只能看到那行的四個答案。」
未隨年齡消失 只能增強應對
上述是一位母親對我的兩班學生,講述支援自己有讀寫障礙的孩子的經驗。這位母親辭退了她的中學教職,留在家中與兒子一起走這艱辛的學習歷程。外子亦有多重學習障礙及過度活躍症,我能夠切身體會到她的經歷。
學習障礙不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你只能不斷增強應對方法,以減低對成人生活的各方面影響。支援外子從學士課程直到取得博士學位,是一個19年長的旅程,也見證了美國政策的其中一個成果。
美國以《殘疾人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來保障殘障兒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又以《美國殘疾人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和《1973年復康法》笫504條(Section 504 of the Rehabilitation Act of 1973)來保障殘疾成年人在中學後的教育、就業等得到公平的機會和對待。英國在今年10月開始執行新的《平等法》,更廣泛切實地保障不同年齡的傷殘人士。
香港兒童腦科、體智發展學會與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曾於2009年聯手做了一個調查,務求了解本地10個高等教育學府(八大、樹仁及香港教育學院)如何支援學障人士。調查重點在於了解學障學生能打進高等學府的比例,和院校是否已建立了支援學障人士的內部政策和機制。
大學乏資源 學障學生人數少
調查結果顯示,學障學生人數極低,同時,高等學府又缺乏人力資源和相關的專業知識來提供適當支援。這反映了融合教育在學障方面的支援成效不足,及政府在高等教育這方面至今仍沒有政策配合的後果。
改善目前中小學的支援策略和監察,設立「中學離校轉銜計劃」(transition planning),落實高等教育的支援政策是刻不容緩。可喜的是,這項調查推動了高等學府建立部分相應的支援機制。例如,香港教育學院的學生事務部,現已成立了一個常委會,正努力發展內部的支援政策及機制。香港大學新設一位高級學生顧問,專責幫助傷殘學生。
傷殘不受尊重 變相阻礙上流
香港教育學院的吳迅榮教授曾評論,學校直資化是變相「階級複製」(編按:即Class Reproduction,指下一代的階級會與他們的父母一樣,階級流動僵化,低下階層喪失翻身機會),加劇社會分化。歷史及研究文獻告訴我們,傷殘人士因其人權不受尊重,在缺乏支援情況下,教育及就業機會被剝削,常處於社會階級的底層。政府不以確實政策和資源來保障傷殘人士的教育權利,亦是變相階級複製。
社會上的學障人士有不少成就顯赫,但也有不少成就遠低於其潛能。民間不斷在為學障童爭取平等的學習機會,政府何時才會明白學障影響的持久性,加入這團隊,用較完善的政策,來減少學障及其他傷殘人士被拒於高等學府門外,協助他們發揮潛能,邁向全面實踐保障傷殘人士的教育權利,實踐作為簽署地區對聯合國的傷殘人權利公約的承諾?
撰文:潘劍芳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