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系列】之一 特殊教育需要,總有一個喺左近?
龍怡差不多兩歲時,媽媽開始感到不妥-別的爸媽在遊樂場上追逐孩子,跑出一身汗,自己的女兒卻論論盡盡,好不遲緩。她帶龍怡到政府接受評估,得到「自閉症」和「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兩個斷症。她啞然,心裡問「怎麼辦?」 像龍怡這樣被斷症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甚至多重SEN的孩子,我們身邊好像總有一個。SEN的診斷愈來愈多,究竟是印象還是實情?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定邦說,我們得把不同的SEN類別分開來看。
重新認識自閉症
也許家長已經發現,現在聽得最多的不再是「自閉症」而是「自閉症譜系障礙」。「那是因為醫學界放寬了診斷守則,把從前不算成自閉症的輕微症狀放進譜系,令病發率看來增加很多。」何定邦醫生說。
「自閉症譜系障礙」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在2013年的修訂,在新守則下,自閉症、亞氏保加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等,全部納入譜系。這是美國等多個國家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也為香港醫生所沿用。...
重新認識自閉症
也許家長已經發現,現在聽得最多的不再是「自閉症」而是「自閉症譜系障礙」。「那是因為醫學界放寬了診斷守則,把從前不算成自閉症的輕微症狀放進譜系,令病發率看來增加很多。」何定邦醫生說。
「自閉症譜系障礙」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在2013年的修訂,在新守則下,自閉症、亞氏保加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等,全部納入譜系。這是美國等多個國家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也為香港醫生所沿用。
「其實嚴重個案沒顯著增加,增加最多都是新納入的個案。至於這樣放寬標準好不好?人人看法不同,譬如不是每個家長都喜歡為小朋友貼上『自閉』標籤,但是從醫學角度看,我們能更警覺地配對服務,幫助孩子成長,不只關顧嚴重的那群。」
孩子活潑不是病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是另一個故事。過去30年來,它的斷症守則與方式大同小異,醫學界對其病理基礎的理解也沒多大變化。「個案增加,問題不在醫生,而是大家的認知提高了。」
何定邦醫生說,這個症對藥物反應好,配合其他訓練和治療,在醫學上往往有頗高的治療機會。「從前只有嚴重的病症找上來,現在也許知道『有得醫』,更多老師和家長帶小朋友求診。」
至於大人對孩子專注學習盼望殷切,會否把活潑好動的孩子也當成病人?「醫生斷症時必須數算病徵、計算病發時間、了解病發場合,以及徵狀對生活的影響,包括朋輩交往和學習表現等。只要跟着做,便不會把正常小朋友也劃進去。診斷守則本身也強調,孩子活潑不是病。」
求診的家長有抗拒被斷症的,也有抗拒不把孩子斷症的。「兩種人都有,背後想法不同;但對醫生來說,病症只有按診斷手冊斷症出來的那一種。」
識別工具改進 讀寫障礙增
另一個增幅很大的類別是讀寫障礙,這卻關乎識別工具的改進。何定邦醫生說:「我出道當精神科醫生時,讀寫障礙只有英文測試,但是中文無論讀音、文字結構、語法都不同,動用不同的大腦迴路。照搬外國的斷症方式帶來很大的問號。」
這個問號,到了1998年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成立後,終於得到處理。由香港大學心理學系何淑嫻博士領導的小組,發展出多項能甄別及評估中文讀寫障礙的工具,並且持續修訂。「有了公認的測試工具,自然會發現更多個案。」
對家長來說,無論個案增加的原因是甚麼,斷症一刻一樣難受。「診所裡常常有家長因為某些網上討論嚇到面青。那些說法未必全然是錯,可是片面極端,無法令初接觸SEN問題的家長定下心來,甚至因而拒絕求助,錯失治療先機。」何定邦醫生鼓勵家長多找同路人分享,同時小心挑選觀點持平的網上資源。
至於文首提及的龍怡,今年唸小四了。確診後一家人穩住心神,一邊細心觀察,一邊積極帶龍怡接受訓練及治療。幾年下來,有令人驚訝的進步。
龍怡媽媽說:「我最初擔心她無法適應學校、甚至現代生活……無朋友,聽不明白老師講課,學不懂又沒膽問,自信愈來愈低……想不到,最近聽班主任講,龍怡在學校有好朋友,還會主動舉手答問題呢!」
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
在2013/14學年,本港有逾4.1萬名SEN中、小學生,約佔5.8%;幼稚園方面,在2014年底懷疑/確診有發展困難的學生人數更達14.6%(即七分一)或接近2.5萬名。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與扶貧委員會合作,建構了全新網站──「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www.sen.org.hk),集合專家智慧、社區資源,以及同路人分享,邀請大家一起為SEN孩子的家長打氣、同行。
給家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孩子的你 www.sen.org.hk 這個網站由扶貧委員會特別需要社群專責小組籌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承辦,並負責內容設計及網站管理,自2016年12月起啟用。透過集合專家智慧、社區資源,以及同路人分享,期望在您們陪伴孩子走過人生障礙賽的路途上,打氣、同行!網站內容將定期更新,歡迎訂閱以緊貼 SEN 社區資源的動態和接收家長活動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