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星期四

手拿 Smartphone 的下一代 點教?

有識人士提出「重新思考科技教育」,
讓學生及專業人士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
平板電腦、智慧手機興起,雲端與移動結合,多位科技界及教育界有識之士過去一年中都提出「要重新思考科技教育」,如何教導下一代有足夠的知識、技巧與能力,應付未來一生中的挑戰。

哈佛大學科技及企業中心華格納教授 Tony Wagner 訪問各大科技公司高層主管及領袖,問他們科技人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歸納出幾項共同認定的重要價值:「獨立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跨網絡的合作」(Collaboration across networks),「影響帶領」(Leading by influence),「靈活及適應」(Agility and adaptability),「好奇和想像力」(Curiosity and imagination)。前Xerox首席科學家、加大學者布朗John Seely Brown,著有「新學習文化:為不斷變化的世界培養想像力」(A News Culture of Learning: Cultivating the Imagination for a World of Constant Change),指出現今世界的知識不斷增加及進展,科技教育應該要配合外在的變化,以遊戲、探索等方式來激發想像力。

教育改革家貝傑瑞迪 Marie Bjerede 在「教室連結的力量」(The Power of Connected Classrooms)一文中指出,未來人才最需要的是自我學習能力(Self-Taught Skills),以及「發動教育」(Mobilizing Education)。貝傑瑞迪表示,在競爭激烈的科技職場中,科技人要具備卓越技巧,就必需忘掉所所學(Un-learn),重新學習,並有良好的自我管理技巧。

貝傑瑞迪指出,現今教育體制沒法作到適合個人不同需求的「個人化學習」(Personalize Learning),需要學生、在職專業人士利用Apps、網路課程,或YouTube來學習;而且是主動的學習。他強調,移動電子產品可以隨時隨處上網,「學習隨時都可進行,不是傳統式地在教室裡,」貝傑瑞迪表示,有了移動電子產品,學生還可和同學有更多討論、合作,來解決問題或完成計畫。

貝傑瑞迪指出,不要怕孩子花時間玩電腦,「很多研究顯示,課堂外以電腦為工具的學習,會使孩子更主動的去學習。」

原文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手拿智慧機的下一代 怎麼教?

2013年1月27日星期日

回顧 : 香港特教師資培訓與融合/特殊教育的互動發展


融合教育在本港已推行十多年,如何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締造成功的學習經驗,讓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建立良好的自尊,以達致盡展所長?這個重要的議題一直備受關注。要幫助學生發揮潛能,教師是關鍵人物之一。然而,平機會於2012年11月22日公佈的《融合教育制度下殘疾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研究》顯示,政府為教師提供的特殊教育培訓並不理想。哪些教師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培訓?培訓內容包含什麼?培訓形式又如何?培訓期應該多久?如何評核教師接受培訓的學習成果?這些問題的回應對優質的融合教育尤其重要。為此,香港特殊教育學會與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合辦第十五屆周年研討會,誠意邀請閣下和貴機構同工出席是次研討會,就特殊教育教師培訓發表寶貴的意見,讓有關方面正視問題,盡快對症下虊。

2013年1月26日星期六

視覺記憶訓練及提升讀寫能力小組2013

背景資料: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現正為「視覺記憶訓練及提升讀寫能力小組」進行研究,以了解本課程對提升學童視覺記憶及讀寫能力的成效。
活動內容:
此課程由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之職業治療師李曾慧平教授編訂,以小班形式進行,透過電腦遊戲、桌上遊戲增加學童視覺記憶容量,從而提升讀寫能力。

學童需於訓練前和後進行有關視覺記憶、視覺輪廓及書寫能力的評估(需時約九十分鐘),讓導師了解學童的情況。所有完成課程之學童(出席率達八成),均可得到讀寫能力評估結果報告及證書。

整個課程共六節,逢星期六,每節約一小時。

導師: 鄭斌先生 註冊職業治療師   王思淇姑娘 多倫多大學發展心理學及教育碩士

評估及小組進行地點:香港理工大學G座大樓地下GH002

費用: 每位收取按金HK$100,如出席率超過八成,將全數退回
(有經濟困難之學童,可豁免費用)

費用: 每位收取按金HK$100,如出席率超過八成,將全數退回
(有經濟困難之學童,可豁免費用)

對象:小學二年級至五年級學童 (已確診為讀寫障礙,但未曾被確診為任何發展障礙、智力障礙、身體傷殘或精神障礙)

課前評估進行日期: 2013年2月9日(星期六)

上課日期:16/2/2013, 23/2/2013, 2/3/2013,9/3/2013, 16/3/2013, 23/3/2013 (逢星期六)

上課時間:A班 12:00 – 13:00 ,  B班 14:00 – 15:00 ,  C班 15:30 – 16:30

課後評估進行日期: 2013年3月30日(星期六)

名額        :每班5-7位小朋友,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報名方法:請家長填妥下列報名表並於2013年2月8日前電郵至 10184452d@connect.polyu.hk
查詢電話:94390222 (郭小姐) / 61024522 (林小姐)
*如成功取錄,將會有專人通知


2013年1月25日星期五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及「才華」發展 – 給家長及教師的實用良策』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教育講座系列(七):『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及「才華」發展 – 給家長及教師的實用良策』此教育講座系列將探討以下問題:
• 如何發展孩子的才華?
• 如何提升孩子的創造力?
• 什麼良策?給家長及教師的一些建議?

日期:2013年2月23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
地點:香港大學紐魯詩樓419室
主講及訪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袁文得博士、張慧明博士、

資優兒童及青年
語言:粵語
網上報名: http://web.edu.hku.hk/outreach/seminars
查詢:2859 2529

Education Seminar Series (7) ─ “Nurturing Your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Talent Development: Some Practical Tips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The seminar, in Cantonese, will include discussions on:
• How to develop your child’s talent?
• How to enhance your child’s creativity?
• What works?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Date: February 23, 2013 (Saturday)
Time: 2:30pm
Venue: Room 419, Knowles Building, HKU
Speaker: Dr Yuen Man Tak, Dr Cheung Wai M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HKU; Talented Children and Youth
Language: Cantonese
Online Registration: http://web.edu.hku.hk/outreach/seminars
Enquiries: 2859 2529

2013年1月24日星期四

台美聯手 打造華語文學習品牌



台美大學組成「學習科學跨國頂尖研究中心」,打造華語文國際品牌。 (江昭倫 攝)
【台灣立報記者鄭諺鴻】台灣師範大學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將成立「學習科學跨國頂尖研究中心」,致力於語言科學」、「科學教育」以及「學習科技」3大發展主軸,結合理論研發與實務應用。最快今年秋季班將有5名賓州大學學生到台師大交換,明年春季班,台師大會選送5名學生前往賓州大學交流。

台師大校長張國恩表示,台師大與賓州大皆以教育研究著稱,兩校長期致力於專業師資培育及教育研究,在課程與教學、科學教育、資訊科技基礎研究、華語語料庫等領域各有所長。

透過世界級跨國頂尖研究中心的成立,台師大研究團隊結合中央及陽明大學的學術網絡,與國外頂尖研究團隊結盟合作,擴展學術版圖,進行更深化的合作,簽訂學術交流、學者互訪國際合作協議。

過去大多是教師互相交換,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海外實習的經驗,張國恩說,學校積極和國外大學接洽,希望外籍生學成歸國後,能帶領台灣學生到當地實習,互相交流。

台師大獲國科會補助,與賓州大攜手成立「學習科學跨國頂尖研究中心」,台師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辦公室副執行長李俊仁說,雙方各提供5個名額,以教育學院及文學院大三、大四學生為主,也會安排研究生協助。

李 俊仁說,「語言科學」將探討以中文為母語或外語的人士,對兩種語言的學習和認知處理。例如,以腦造影的方式探討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詞彙及聲調,研究發現學習 者不同的腦區,對漢語學習結果有不同反應,學會漢語詞彙的人具有較高的工作記憶能力。通過類似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預測哪些人能學會,那些人不能學會中文詞 彙。

「科學教育」建立第二代智慧型教室系統,自動辨識與追蹤學生學習狀態,提供即時輔助、回饋系統,適性的數位學習環境可滿足學生與教師個人學習與教學需求;「學習科技」是計畫的技術核心,開發數位雲端技術,支援在語言及科學教育領域的實務應用。

李俊仁說,台師大日前與美國聖地亞哥聯合教育學區教育委員會簽署教育合作聲明書,在美國公立小學進行華語教學,結合語言與資訊科技,建置華語文整合式聽說讀寫教學與診斷平台。為讓更多國外人士能學華語文,預計在3個月內設置付費線上遠距教學系統,讓全球各地學生線上刷卡就可學習華語文。

賓州大學校友、中研院院士曾志朗說,台灣應透過更多國際合作,爭取華語文教學市場,透過機制讓研究成果產業化,將研究資產轉換成具體產品。

詳全文 師大賓州大合作 打造華語文品牌-文教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接觸自閉症者

在自閉症者的生活學習中無論你的角色是什麼我想我們的出發點都是美好的、充滿愛心的。不過在走近自閉症者時我們都要事先制定自己的位置。是治療師?是志願者?是助教?是好奇地想接觸一下?還是. . . ?在認清角色之後再去想“我和TA在一起的目標是什麼?”目標不同,接觸的形式、方法和程度也會有不同。倘若沒有提前準備,好心很可能會壞事,想幫忙可能會“越幫越忙”。

無論你是義工,獻愛心者,上崗前教師,還是由於其它原因,你需要接觸自閉症者(兒童/青少年/成人)。第一次接觸的目的都應該是建立感情。接觸之前希望你會以下幾件事:

1)閱讀一本關於自閉症的書

2)與現任老師/家長溝通,詢問TA的喜好和特點,什麼可以做,什麼最好不做。

3)請求老師/家長為你保留一個TA喜歡的東西/活動,直到你出現,由你給TA。

在第一次接觸自閉症兒童嘗試做到以下幾點:

1)記住自閉症兒童首先是孩子,不是怪物

2)伸出你的手,孩子會向你走來

3) 接近孩子是從身邊靠近,不要嚇到孩子

4)孩子如果在玩兒,可以走到TA身邊模仿他,說出他在什麼(如:“你在推車”);

5)不要問孩子提問(除非孩子開始問你)。這個時候雖然是教學的最佳時期(積極性高)但是記住,此時的目標仍然是與孩子建立感情

6)最重要的是一開始不要把事物從孩子那裡拿走

7)避免給予孩子指令

在第一次接觸自閉症青少年/成年​​,出了以上幾點之外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為先

2)如果需要身體接觸(比如進行肢體輔助)要先給予提醒

3)與孩子一樣成人也需要大量的誇獎和肯定

如果在接觸過程中遇到“冷漠對待”請不要灰心,因為與任何人建立感情和信任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有不恰當行為的發生也請不要難過,因為這種行為不是針對你而來的。自閉症者的美好未來是需要我們大家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的。因此,無論我們在自閉症者成長中的角色是什麼都需要合作式的努力。同時,不要怕失敗和犯錯。因為失敗和犯錯可以是成功的開始。最後,願你與自閉症者的互動、成長經歷是正向與快樂的! Have fun!

面對自閉症 家長是最重要的陪伴訓練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年8歲的華華,為家中獨子,在華華3歲時,家人察覺他只會以簡單的字或詞重複地表達意思,不能與人目光保持相視,很多時後只會不停的搖動、拍打自己的手,埋首在自己的世界裡。就讀一般的小學時,時常拒絕上課,並表示被同學欺負,脾氣變得煩躁不安、激動,在學校時,曾經將自己反鎖在廁所內,狂抓自己的頭髮,且自傷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經老師的建議,父母親帶他就醫,經醫師評估診斷為「自閉症」。

「自閉症」被歸類為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根據統計,全球毎1000人之中就有2-6人患有此疾病,男女比例為4:1,通常在3歲前可以察覺。以現今醫學科技而言,「自閉症」暫時還沒有藥物根治,然而可以透過各方面的訓練治療及輔助藥物治療;在藥物方面,目的在於改善兒童過度活躍、情緒不穩、攻擊行為等徵狀;另外,透過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訓練,助於統合感覺和肌肉活動,並練兒童克服溝通和語言上的障礙。

基隆市衛生局吳澤誠局長呼籲民眾,當家長得知子女患病時,會變得內疚、焦慮、恐慌,然而家長的情緒是會影響孩童的,因此,家長需要降低負面情緒,配合孩童的訓練課程,學習和孩童的相處,除了課堂上的訓練,在家中訓練的維持,家長是最重要的訓練員,跟著孩子一同學習與成長。

2013年1月22日星期二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3大症狀盯仔細

愛子心切的家長們,常會到門診詢問醫師「我的孩子總是坐不住」或「很容易分心」等,懷疑孩子是否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簡稱ADHD)的風險。復健科醫師指出,ADHD為慢性疾病的一種,台灣估計約數10萬兒童與青少年有此問題,而症狀常常持續到成年時期,建議家長們應 仔細觀察孩子有無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行為衝動等3大症狀,儘早就醫治療。

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憤怒、挫折、憂傷、快樂等的情緒性反應表現,也會比一般兒童頻繁及強烈。

台 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部暨早期療育特別門診主治醫師賴彥廷表示,日前便有1位4歲的小男生,因在幼稚園無法乖乖坐好上課,由母親帶至該院早期療育特別門診求 診,經醫師評估,該小孩除了過動外,其注意力也有障礙,最後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他提到,ADHD的3大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行為衝動,分別 說明如下:

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

要求ADHD兒童集中注意力,為一項相當複雜的課程,因ADHD兒童很難忽略其他環境帶來的刺激,並集中注意力,即使不斷地提醒,亦無法改變現狀。常見孩子容易因窗外風景、同學說話的聲音等種種因素影響情緒,也因此較會受到老師的指責。

過動(Hyperactivity)

ADHD 兒童會不經許可離開座位、蹦蹦跳跳、不停的擺動手和腳、或從不讓手臂和腿閒著等,活動量非常大。不論身處何處,他們對抑制身體動作感到困難,且會不斷的扭 動手指或腿,發出詭異的聲音。另外,ADHD 兒童的憤怒、挫折、憂傷、快樂等的情緒性反應表現,也會比一般兒童頻繁及強烈。

行為衝動(Impulsivity)

衝 動性是指在抑制反應上有困難,在尚未思考前,就會做出行動,原因在於無法判斷何謂「適當」行為,加上自我抑制能力不足,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說出本身不願意說 的話或行動。簡單地說,雖然孩子了解必須遵守紀律,但想快速行動的欲望會超出自我抑制的能力,所以才會衝動地做出意外行為。

賴 彥廷醫師進一步解釋,ADHD依據上述3大症狀可以分為:「 複合型」同時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及衝動3種症狀;「注意力缺失型(ADD)」只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衝動型」只有過動和衝動兩種症狀。除需靠父母與 老師的觀察,還須專科醫師的臨床晤談及觀察,才能找出最適合孩子的療育計畫。

造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確切原因目前仍無法確認,目前推測可能與遺傳基因、孕婦吸菸和懷孕時不當的藥物使用有關。治療上分成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

行為療法:如獎勵制度,只要達到要求,便予以獎勵。

心理治療:指年齡較大的兒童可與他們討論問題,教導如何處理他們的症狀。

家庭治療:教導家長理解和引導孩子的行為。

社會行為訓練:如支持團體,提供兒童和他們的父母社會支持網絡和教育等。

至於藥物治療,則需由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給予評估 。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子倫/台北報導-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2/11028

2013年1月20日星期日

活動回顧: 如何面對融合課室內個別差異的挑戰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融合及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 馬登特殊教育及復康論壇(2012-2013)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上午9時至下午12時30分

This seminar series introduces a new paradigm of curriculum approach and
explains how it can empower teachers to respond to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with vast diversity of learning attainment and pace.
Mr. Keith Humphreys, the keynote speaker, will look at two models of diversity-based curriculum and set the scene for a pilot project to implement the new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radigm in Hong Kong schools.

A key to diversity-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an assessment procedure to identify the varying attainment levels of students.

This will be the subject of two studies on the validity and application of an assessment tool, SCALE.

Download the keynote speaker Mr. Keith Humphrey's presentation (Only for registered member )

本論壇系列會介紹一嶄新的課程實踐方法,並解釋它如何能增強教師應對學習能力及進度有極大差異學生的學習需要的能力。

主題講者Humphreys先生會介紹兩個以個別差異為中心的課程範式,並為將會在學校進行試教的先導計劃作出定調。

講壇亦會就評估工具的使用,功能及效度作出報告。


2013年1月19日星期六

研究:自閉症可隨年齡成長漸改善


以往醫界認為自閉症一旦確診,病情將終身跟隨,但一項最新研究挑戰這個觀念。研究人員針對已確診的自閉症兒童進行研究,發現部分兒童的自閉症症狀,會隨著年齡成長而消失。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的芬恩博士與其研究團隊,將34位已確診為自閉症患者的孩童,與另外34位正常的孩童安排在同一個班上,在收集家長與老師對這些孩童所做的報告後,也對這些孩童進行認知與觀察測驗。測驗結果顯示,這34位自閉症孩童與其他同儕的表現差不多,對於語言、臉部辨識、溝通以及社交互動上並沒有任何困難。

研究人員調閱這些孩童過往被判為自閉症的診斷書,並未發現有誤診的跡象。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結果有幾種可能,首先就是部份孩童的症狀隨著年齡成長而消失,又或者是部份孩童可以自行克服自閉症的症狀。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機構的湯瑪斯醫生表示,雖然過往認為,自閉症的症狀並不會隨著時間消失,但這項研究指出了許多的可能性。後續的研究應該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閉症的本質以及治療的方法。



然而,英國國家自閉症協會所屬羅納文中心的茱迪絲醫師反對太過樂觀。她表示,自閉症是一種終身影響與他人互動能力的疾病,這項研究僅採取了少數的樣本,因此呼籲不要太快做出結論。

圖說:自閉症症狀有可能隨時間改善,專家仍認為需要更多研究。(photo by Arturo de Albornoz Photostream in flickr)

13-01-17 台灣醒報 / 謝豪

基因決定兒童行為

■ 研究指出基因能夠左右兒童的社交。

最新研究發現,人體基因決定兒童的行為習性,影響他們的社交際遇,部分行為問題更容易令他們招致同儕欺凌。研究由拉瓦勒大學(Universite Laval)心理學系進行,報告發表於《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學術期刊。內容指人體基因能夠決定兒童的行為習性,因而影響他們的社交際遇,而擁有攻擊性、衝動及過度活躍等行為特徵的兒童,往往容易遭受同儕排斥或加害,間接導致校園欺凌問題。

研究人員抽樣調查800對同卵雙胞胎及異卵雙胞胎,分別觀察他們就讀幼稚園、一年級及四年級時的校園遭遇,又同時評估他們老師及同學因素。結果發現基因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在校園內的遭遇非常相似,情況遠較普遍只得50%基因相同的異卵雙胞胎明顯。

負責研究的心理學教授布瓦萬(Michel Boivin)在訪問中強調,此研究目的並非要評估雙胞胎的人格特徵,而是期望通過他們的社交際遇,分析人體基因在背後的決定作用。

2013年1月16日星期三

家長聘專人陪自閉子上課 月花5萬 盼政府支援融合教育

   
【明報專訊】育有9歲患上自閉症兒子的馬太,早前月花1.5萬聘請「影子老師」陪子上課,又自費參加每小時逾400元的治療訓練及家長訓練班,每月共支出約5萬元。為照顧兒子,馬太已放棄工作,靠丈夫收入及多年積蓄維持,她認為政府現時對融合教育支援不足,希望今日出爐的施政報告增加對融合教育的支援。

特首梁振英於競選政綱中承諾檢討融合教育成效,加強對學校支援,料今日施政報告將會提到相關政策。關注融合教育的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由識別、教師培訓、校政至學生支援有密切關係,加上融合教育推逾10年未有檢討,建議政府全面檢討,同時增加資源提供更適切的支援,但估計施政報告未必有具體政策可出爐。

融合教育推逾10年未檢討

中產家長馬太的9歲兒子,在就讀幼稚園低班時被教師發現有自閉症徵狀,但輪候政府評估及診斷一等21個月,她說需時長久,最擔心是錯過3至6歲的治療黃金時機。馬太表示,不想兒子在如溫室的特殊學校中成長,於是讓他入讀主流學校。她說,曾月花1.5萬元聘「影子老師」陪兒子上課,可及時安撫兒子情緒,並幫助兒子增加專注力,改善學習。另外,馬太又自費參加每小時逾400元的治療訓練及家長訓練班,每月總支出達5萬元。

讀主流校不堪壓力 兒子自言失敗

馬太去年安排兒子升小四時轉校,而新校不但對SEN支援不足,更力谷學業成績。她見兒子不堪功課壓力,整日愁眉苦面,憶述他在評估問卷時,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人,在評估時自言:「媽媽,My golden age has passed(我的黃金歲月已經過去了)。」馬太回想時仍一臉憂心,並指現時最大心願是兒子有正常社交生活,「唔想佢大個咗仲孤獨一個」,最終仍安排兒子入讀自閉症伙伴學校。馬太希望,今日出爐的施政報告增加對融合教育的支援。

另外,就少數族裔融合教育,香港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則盼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履行政綱的承諾,制定「中文為第二語言」的課程及評核標準。

馬太(左)表示,用於患自閉症兒子的支出一度達每月5萬元,靠丈夫收入及多年積蓄勉強維持,坦言擔心低收入家庭面對同樣情况「真係唔知點算」,希望政府增撥相關資源。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右)則建議政府全面檢討融合教育政策。(葉思雅攝)

明報記者 勞雅文

香港漸漸建立學習障礙的評估制度

學生家長分享讀寫障礙的家庭教育經驗
在香港,特殊學習障礙是「隱形」的問題,但實際上情況非常普遍。平均每一班便有2名至3名有不同程度學障的兒童。隨著公眾對學習障礙的關注日漸增加和覺醒,確認個案由10年前的1%,急升至近年的20%。家長和教師面對這些學障生,初時顯得束手無策,但經過學者和教育心理學家多番努力,由零星的評估漸漸建立系統的評估制度。

讀寫障礙 難以辨別

 作為家長或教師,當發現孩子的智力正常,且對圖形空間感很強,但語文推理能力遜色;字音表達流暢,但無法與字義連繫,進行解讀;不懂回答文字題,只能做到選擇題等,這或反映孩子可能有讀寫障礙。學障生在閱讀時,會感到緊張、疲倦、閱讀速度慢、跳過部分詞組或斷句不當等,以致閱讀後,未能以口述表達原文意思。

確認學障 借助工具

 若要確認孩子是否有學障問題,可以諮詢教育心理學家或臨床心理學家。現時香港有多間機構為學童作評估及輔導服務,例如「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成員包括大學學者、教育心理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在它的網站可以找到一些有關學障的識別工具、評估工具和輔導資源。

 「香港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甄別測驗」是識別的工具,測試內容有「中文讀字」、「數字快速命名」及「真字與非字辨別」。其次為「香港小學生讀寫困難行為量表」,分為「語文」及「認知及其他」。前者是評估學童在閱讀、寫字、默書及寫作的表現;後者則包括語言能力、記憶能力及專注力。至於「香港初中學生讀寫障礙測驗」,是一套只供教育心理學家或臨床心理學家使用的評估工具,內容分為6個專項:語音意識、語音檢索、語文記憶、字形結構意識、語素意識及語言理解。由於涉及專業知識,並不適合一般家長使用。

輔導資源 「童心」光碟

 在輔導資源方面,有「童心齊悅讀」光碟,針對語素意識及字形結構而設計,讓學障生認識語素概念、組詞、利用語素推敲難字的意義;認識漢字結構、筆劃及筆順、部首與字義的關係。另外,「中文字詞認讀訓練」光碟透過多媒體,訓練學障生,提升字形結構和語音的意識。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林惠文

香港文匯報 [詳細報道]

2013年1月15日星期二

言語障礙 就醫被拒

南都訊 記者張釗 實習生胡蕾 由於存在言語障礙,殘障維權人士朱明建近日就醫時遭到拒絕。昨日上午,他給廣州100家醫院的院長寄去建議信,希望醫院能夠提供文字溝通方式,為有特殊溝通需求的殘障人士提供就醫便利。

  言語障礙多次遭遇“看病難”

  朱明建是河源人,二級殘疾,語言溝通存在障礙。據他介紹,去年12月29日下午,他到廣州市一家私營男科醫院就醫。在就診過程中,門診部醫生以其患有腦癱不好溝通為由,拒絕為他提供進一步的醫療服務,並退還其10元挂號費。

  朱明建遭遇“看病難”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雖然之前也有通過文字或語言交流成功就醫的經歷,但大多數時候,“由於多數醫院都沒有提供針對殘疾人的溝通交流方式,一個人去看病很費勁”。

  呼吁醫院提供文字溝通方式

  昨日上午,朱明建出現在白云區廣園東路金貴郵局門前,1.6米左右的個子,偏瘦,手裡拿著厚厚一摞信,準備分別寄給廣州市的100家醫院院長。朱明建試著講述自己求醫被拒的過程,但其常常說幾個字就要費很大的力氣,並且吐字不清楚。

  在廣州,大約有11萬存在類似語言障礙的殘疾人士,朱明建說,無障礙信息交流的缺失,會嚴重影響特殊溝通需求人群的順利就醫。於是,他決定不再沉默,希望為更多的殘疾人爭取到平等就醫的權利。

  針對自己就醫所遭遇的經歷,朱明建在信中向醫院提出兩條建議:提供並接受文字(紙筆或電腦)溝通方式﹔創造條件提供並接受手語服務。他認為,提供紙、筆等文字交流工具成本低,能大大方便特殊溝通需求人群就醫。

  廣州醫院普遍無專業手語醫護人員

  據一名醫療界業內人士介紹,醫生診療一個普通病人需5到10分鐘,而診療一個有語言障礙的人,時間會大大延長。目前廣州市僅有一兩家醫院配備了懂手語的醫護人員,其餘大多數醫院都衹是耳鼻喉科有專業人員。

  長期關注殘障人權益的公益人士楊占青表示:“殘友們並不期待被特殊照顧,衹是要求獲得平等的尊重和權利。醫院以‘聽不到’拒絕治療殘疾人,凸顯的是意識的缺陷和無障礙環境的缺失。這種狀況必須改變。”

  法律鏈接

  醫療機構應為殘疾人就醫提供幫助

  國務院發布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2012年8月1日發布開始施行):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公共服務機構和公共場所應當創造條件為殘疾人提供語音和文字提示、手語、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務,並對工作人員進行無障礙服務技能培訓。

  《廣州殘疾人權益保障條例》(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第十六條規定,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當為殘疾人就醫提供幫助,給予殘疾人優先挂號、就診、取藥的照顧。

詳全文 言語障礙 就醫被拒-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加拿大須語言治療病孩10年急增14倍

克里斯廷(左)正耐心地與
患有自閉症的兒子芬恩溝通。CBC圖片
須語言治療病孩10年急增14倍 / 加拿大星島日報記者報道

素里市一個家庭不滿患有自閉症的4歲兒子,苦候言語治療兩年半,至今仍未得相關服務。省兒童及家庭發展廳承認存在問題,但同時指出,須要言語治療的兒童過去10年增加了14倍。
居住在素里市的朗格夫婦(Long),他們育有的4歲兒子芬恩(Finn)是一個自閉症兒童,出生至今未曾說過一句話。母親克里斯廷(Christina)指出,由首次轉介約見至今,已有920天。她甚至考慮自行修讀課程,成為一位言語治療師。

連昂貴的私營服務也人滿
克里斯廷說,現在,她每天都盡力教導兒子,以及與他溝通。她下一個目標是教導芬恩,讓他可以在今個月4歲生日時,懂得吹蠟燭。
她的丈夫克里斯(Chris)透露,他現在要加倍努力工作,賺取更多收入,為的是可以讓妻子留在家裏,全時間照顧和教導兒子。
在卑詩省,育有5歲或以下確診患有自閉症兒童的家庭,每年可獲得2.2萬元的省府撥款,讓兒童接受相關治療。不過,在此之前,他們仍要輪候接受專業評估和診斷服務,而甚至是昂貴的私營服務也出現很長的輪候名單。

目前,卑詩省兒童接受初步評估的輪候中位數是31個星期,較10年前要輪候兩年,已有很大的改善。朗格夫婦指出,私營醫療中心提供的言語治療師服務,每月收費為4,000元,扣除政府資助後,他們平均每月須補貼2,000元,無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卑詩省兒童及家庭發展廳長卡杜(Stephanie Cadieux)解釋,愈來愈多兒童需要這類服務,由10年前的約600人,增加至現在的8,400人。她承認存在問題,並且正在積極作出改善。同時,她正安排與朗格夫婦見面,並承諾會採取相應行動。

自閉兒大增 早發現才有望治癒

兒童發展醫師Diane Cullinane鼓勵患自閉症兒童
家長積極參與治療,幫助孩子恢復健康。

國家疾病生育和殘障發展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每110名兒童中就有一人被診斷患有自閉症,而近年患自閉症的兒童逐年上升,醫學界至今也能找出患病原因。位於巴沙迪那的兒童發展協會(Pasadena Childre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多年來致力於幫助有各種殘障疾病兒童接受治療,目前900名接受治療兒童中,約有500名患有自閉症,包括很多亞裔兒童。

機構執行主任庫立南(Diane Cullinane)醫師近兩年被邀請到中國參加兒童自閉症研討會,為中國自閉症兒童家長提供幫助,並給出治療意見。她說,「在美國,很多亞裔家長不願向政府尋求幫助,覺得孩子患自閉症很丟臉,卻耽誤最佳治療時間」。她回憶去年到南京參觀自閉症輔導學校時,接受治療的只有20多名兒童,而南京是中國大城市,患病兒童遠多於這個數字。她說:「中國大多數父母也會覺得家裡有殘障孩子很丟臉,不願送他們到外面接受治療,只讓他們待在家裡。」

通常孩子自閉症到兩、三歲左右才發現。戴安娜指出,如果孩子在一歲左右還沒有任何語言或想要用語言溝通交流的慾望,或是不斷重複同一個字,很可能是患自閉症的徵兆,因為在兩歲左右,孩子已經可以使用大量語言溝通。自閉症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病患不會與人交流,但自閉症症狀很廣,這只是其中一部分。

她說,很多媽媽表示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她們作為母親就能隱約感受到孩子的「異常」,但不確定是患有自閉症。

美國家長通常是先找到當地的殘障區域中心(Regional Center)尋求幫助,他們會根據診斷結果為兒童安排治療。她指出,目前接受治療的很多兒童都是區域中心安排的,家長無需付任何費用。因患自閉症兒童患病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在接受治療時也為他們專門安排,如有些兒童需要「音樂治療」,而有些則需要「社交治療」,還有些需要「感官治療」。她說,很多亞裔家長都認為孩子患自閉症就無藥可救,其實不然,只要共同努力,治愈希望還是很大。

家長在參與幫助治療自閉症過程中有關鍵作用,她建議,與孩子一起玩是治療的關鍵,一定要讓孩子會「玩」,玩具是最好的治療器材。在與孩子一起玩的同時,還要想辦法激發孩子對事物的好奇感和興趣,讓他們有慾望去玩,這樣離治癒就邁進一大步。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自閉兒大增 早發現才有望治癒

2013年1月4日星期五

Child learning difficulties: choosing the right school

Every opportunity: lessons at Bethany School. 
A supportive school with the right ethos and technical provision will help your child to flourish, says Virginia Matthews.

“Dyslexia may be an obstacle, but as long as you choose the right school there is no reason why a dyslexic child shouldn’t achieve everything their heart desires.”

So says Francie Healy, head of the co-educational Bethany School in Goudhurst, Kent, one of a growing number of mainstream independent schools to offer specialist teaching for dyslexia, dyspraxia and Asperger’s Syndrome.

Bethany’s specialist dyslexia unit caters for groups of around six and is strategically si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main teaching block. “Our approach is to keep all the children together most of the time and to withdraw those needing extra support for tailored sessions when necessary,” says Healy.

“I would advise all parents of dyslexic children to look at where they’ll be for most of the day and to decide whether the school’s approach fosters inclusion or separation.”

With some 10 per cent of the population thought to suffer from dyslexia — symptoms range from mild spelling difficulties to a chronic in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 or severe absent-mindedness — it’s little wonder that independent schools are keen to establish their credentials in this area.

But Brendan Wignall, headmaster of Ellesmere College in Shropshire, and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for the Registration of Schools Teaching Dyslexic Pupils (CReSTeD), says that the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 fewer than 80 — of schools recognised by this charity suggests provision is patchy.

“You’d expect me to recommend that parents look first and foremost for the CReSTeD seal of approval but, sadly, some schools with dyslexia units see them as little more than a marketing opportunity and, in extreme cases, discourage dyslexic pupils from staying on in case it affects [overall] results.”

He adds that it is vital to question whether the school is in the right place spiritually and culturally. “A mismatch between the confidence-boosting a dyslexic child receives in a specialist unit and the thoughtless barracking they may encounter at the hands of the head of maths an hour later could be very damaging.”

Structured teaching and small class sizes, standard in many independent schools, can be vital for children with dyslexia. But for Carolyn Billson, whose son James attended Bethany before going to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the ethos of the school was all-important.

“Having discovered James has moderate dyslexia with dyspraxic tendencies, we did the rounds of the local private schools. Bethany seemed such an excellent school that we would have chosen it even if it hadn’t had a specialist unit. The practical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support James received transformed his approach to study,” says Billson.

At the boys-only More House School in Frensham, Surrey, which specialises in language-processing problems, headmaster Barry Huggett endorses an individual approach. “Athough we don’t see ourselves as an academic powerhouse, we have the facilities to offer all 413 pupils what amounts to a customised timetable reflecting how each one learns and processes information. So all boys ar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eight or nine GCSEs.”

Former More House parent Sue Olen says that for her son, Oliver, now in his final year at the University of Derby, problems with dyslexia began early. “He had severe difficulty reading [at pre-school stage], and at junior school he was in tears daily due to his frustration at being unable to keep up.”

The family paid the first year’s fees at More House, but once Oliver had been granted a State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 — a document issued to pupils with significant difficulties that details the help they should receive — the local authority picked up the tab for the remaining six. “The confidence-building that came from being taught alongside other boys with similar problems changed our son’s life,” says Olen.

Established in 1946 and with only 96 pupils aged between seven and 17, Frewen College in Rye, East Sussex — where term fees from Year 7 start at £6,593 for day pupils and £9,252 for boarders — was the UK’s first specialist dyslexia school. With each house named after a celebrated dyslexic — Sir Richard Branson, Nigel Kennedy, Sir Steve Redgrave and Jamie Oliver — the college sees positive role modelling as crucial.

“Once you’ve found a school with technical provision for dyslexia, find out how many one-to-one or small-group sessions are included in the fees and examine the school’s track record,” says the college’s business manager Jeremy Field. “Look beyond the glossy brochure.”

By Virginia Matthews
6:30AM GMT 01 Jan 2013

特教生玩球練平衡 拉近同儕距離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醫療院所主動出擊提供服務又一樁!大林慈濟醫院物理治療師走入校園,定期到學校指導特教生做復健,藉由玩球訓練特教生的平衡,也吸引其他學生加入一起玩球,雖然特教生的肢體動作未立即改善,但是卻拉近了同儕距離,使得特教生更能融入學校生活。

大林慈濟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蔡明倫表示,輕度智力障礙學生由於情況特殊,可能在學習或生活上遇到困難,除了課業表現跟不上多數同學外,走路、跑步、跳躍、運動也不像同班同學一樣動作靈活;因此家長和學校老師可以申請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及物理治療服務,可使特教生獲得更多的個別化教育資源。

蔡明倫表示,在學校為特教生安排復健治療,可在下課時間多加練習身體平衡協調活動為主。以最長的下課時間為例,約有二十分鐘之久,可以讓學生在樹蔭下草坪上有規則地玩踢足球遊戲,除了活動前規則說明、動作技巧演練需要一對一指導外,並希望藉由踢足球遊戲,能引發其他同學的興趣。

蔡明倫指出,經由安排特教生在綠地上奔跑玩足球,果然就吸引不少同學詢問是否可以加入,同學們依照著踢足球的遊戲規則一起玩了起來,不但拉近了特教生與其他同學的距離,而且經過物理治療師的持續指導、復健後,特教生也更能融入學校生活。

大林慈濟醫院特教專業團隊自民國92年開始,即進行嘉義縣特殊教育專業團隊服務計畫,今年更擴大承接嘉義市部份特教服務,除寒暑假外,以規律的2-3週1次的週期到校或到宅服務,由治療師給予諮詢服務、間接治療、直接指導,去年就服務了567位學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