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報道) 孩子不懂唱兒歌也可能是患上讀寫障礙的先兆!讀寫障礙在港愈見普遍,平均一成的學習障礙人口中,每十人便有一名學童患有讀寫障礙。專家指出,雖然目前本港只為六歲以上的學童作讀寫障礙的評估,但不少患者早在幼兒階段已有潛在徵兆,包括認讀及記憶力較弱,即使重複唱誦兒歌也有困難,影響學習及社交。
李太育有三名女兒,家族一直沒有任何人患有學習障礙,可是六歲女兒恩恩早前被懷疑患有讀寫障礙。李太說,「恩恩就讀幼稚園時,我已常常接到老師投訴,指她上課時常夢遊,而這個情況在中、英課堂更嚴重,她會舉手向老師表示不想再學習。到高班時,恩恩的進步程度開始較其他同學落後,更常用『拖字訣』避開抄寫功課 。」
雖然如此,李太表示當時並不知道甚麼是讀寫障礙症,所以一直覺得女兒只是年紀太小,比姐姐較被動而已。直至恩恩去年升讀小一,其中、英文科成績一直未如理想,上學期兩科考試成績低於五十分,再加上女兒學習時出現一些令李太感到很「奇怪」的表現,始懷疑女兒可能患有讀寫障礙症。「她升上小學後抄寫功課漸多,我察覺她常常把中文字的部件左右掉轉,馬字又經常寫多一點。
雖然我多次提醒她馬字只有四點,但她依然無法分辨自己所寫的與正確寫法的分別,更因此而急得哭起來和發脾氣。後來,她更因為怕被同學發現追不上課程而減少跟同學說話,變得愈來愈沒自信。」現時學校亦懷疑恩恩患有讀寫障礙,正轉介她到教育心理學家接受評估。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黃俊傑表示,讀寫障礙是指孩子在智力正常的情況下,記憶能力、訊息處理、空間感及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都顯著落後,令閱讀、寫字、寫作等語文能力出現困難,「但凡需要處理大量文字符號的學科,他們都會感到非常無助。以中文科為例,他們無法解構中文字形,閱讀理解也難以理解整句句子的意思。」
他指出,雖然幼兒甚少需要寫字或做閱讀理解,不過家長還是可從日常生活及上課情況觀察孩子。「不少患有讀寫障礙的學童都曾在幼兒階段出現以下特徵,例如升讀中班或高班時,無法複唱可以琅琅上口的兒歌;上學多時仍未能記住同學的名字;老師上課教過的簡單物件,也要花很長時間認讀。」
不過,黃俊傑坦言,縱然幼兒出現以上三項徵兆,但亦不等於他們一定有讀寫障礙,因為部分學童只是因發展較慢才出現上述徵兆。
家長也不用急於帶子女接受評估,因為結果的準確度會因幼稚園的深淺程度所影響,因此專家一般建議家長在子女六、七歲時才進行有關評估。
黃俊傑建議,倘若家長發現子女出現一些讀寫障礙徵兆,可先參與一些家長工作坊增加對讀寫障礙的了解,尋求專家意見,並運用一些親子文字遊戲幫助子女解構及消化文字,避免過度抄寫及嚴苛的責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