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

The Fourth Symposium of the Asia-Pacific Professional Network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Inclusive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Program on May 14th 2011

8:45 - 9:00 Registration

Opening Ceremony

9:00 - 9:10 Welcoming Speech by Professor Steve Andrews

9:10 - 9:25 Speech from Professor Mark Bray

9:25 - 9:30 Vote of thanks by Dr. Filiz Polat

Theme On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clusive Education (I)

9:30-9:50 Dr Peter Kutnick Inclusion in pre-school learning – Pedagogical worlds and

exclusive learning practices? download pdf

9:50-10:10 Dr. Meng Deng– Policy on 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 A Critical Analysis download pdf

10:10-10:30 Dr. Siriparn Sriwanyong – Current Issue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ailand:

Policy and Practice download pdf

10:30-11:00 Tea Break

Theme Two: Voices of Parents to Inclusive Education

11:00-11:20 Mrs Mei Ling Mok Wong – Parents’ Voices from Hong Kong

11:20-11:40 Dr. Ingrid Harrington – Parental Perspectives: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in Mainstream Primary Schools download pdf

11:40-12:00 Dr. Tat Ming Sze – Parents’ Voices from Macau download pdf

12:00-12:30 Q & A (Chaired by Dr Filiz Polat)

12:30-14:00 Lunch Break

Theme Thre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clusive Education (II)

14:00 -14:20 Dr Su-Jan Lin –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oday’s Taiwan download pdf

14:20 - 14:40 Dr Zhicheng Huang From Integration to I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China

14:40 - 15:00 Dr Maizam Alias – Special and Technical /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ing

Inclusive Education in Malaysia download pdf

15:00 - 15:20 Ms Maria Wong – Inclusive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 Half-hearted Agenda download pdf

15:20-15:45 Tea Break

Theme Four: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in implemen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15:45-16:05 Mr. Franky Poon – Inclusion in Action: A case study of an inclusive secondary

school in Hong Kong download pdf

16:05-16:25 Mr Andrew Tse (speaker) & Mr Keith Humphreys – Enhanc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with cross-school student attainment data download pdf

16:25-16:45 Dr Vicky Tsang (speaker) and Dr Filiz Polat --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download pdf

16:45-17:15 Open Forum (Chaired by Dr. Filiz Polat)

17:15-17:30 Closing Ceremony: Presentation of Souvenirs to the Guest Speakers

(Dr Filiz Polat)

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啟迪新浪博客與微博開通了

謝 謝 Net Team 義 工 隊 
Teresa 及 Helen 的協助

香港兒童啟迪協會在新浪的博客與微博開通了


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牽蝶中心主辦與 Dr. Fan 對談系列 2:「評估與學前康復服務的選擇」

詳情: 是否覺得不同專業有不同的評估結果?。
究竟應該點樣選擇合適的務呢?

回應嘉賓:
「自閉症兒童家長選校的徬徨 ......」 吳淑霞女士(扶康會資深社工)
「怎樣選擇適切的學前服務給我的孩子」 陳太(自閉症兒童家長)
「復康服務的選擇之 感覺統合治療」 陳子文先生(牽蝶中心經理 / 一級職業治療師)
對象:家長、教師、社工、醫護人員及有興趣人士
費用:$20
日期: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時間: 早上9:45至正午12:00
地點: 扶康會樂融坊 (東沙島街190號樂年花園地下A舖)




附件:按此下載

學與教博覽 LTE 2011


為使學界能就最新的學與教資源、產品、服務和教學法上作持續專業交流,新一屆「學與教博覽」謹定於 2011年 6月底舉行。


簡介
「學與教博覽2011」設有大型展覽、講座、研討會及參觀學校活動。
本地及海外的參展機構將展示學與教相關的最新服務、創新科技方案和產品。展品將包括(但不限於)下列類別:
  • 學校基礎設施
  • 學習管理系統
  • 教學服務/解決方案
  • 學與教資源
  • 教師專業發展
  • 學生學習評估
  • 特殊教育需要
  • 良好的教學方法/模型/示範和政策
為鼓勵本地和國際性的經驗分享和知識交流,優化學與教, 我們還舉辦 60多場專題演講和研討會,探討有關學與教的熱門議題。
此外,除兩天的博覽會外,今年大會更舉辦「參觀學校」活動,讓教師及參展機構代表到訪不同學校參觀和交流,以便了解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的實例。



目的
「學與教博覽 2011」為香港及鄰近地區的教育界一個重要的專業發展活動,其目的是為了:
  1. 介紹世界各地最新的學與教資源、產品和服務;
  2. 向周邊地區展示本港優良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實踐及模式;
  3. 鼓勵專業經驗的分享和促進知識的交流,使學與教能有更好的發展。
對象
參觀對象(包括學前教育、中小學和特殊教育):
校長
教師
師訓學生
學校行政及管理人員
學術和教育專業人士
政府官員
相關的業界人士

目標:吸引超過 10,000 名參觀者,當中包括來自香港及周邊地區如澳門、新加坡、台灣、深圳、廣州等。




展覽資料
展覽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5G展覽廳
講座及研討會地點 :S423 - 430會議室
時間及日期: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10:00am – 6:00pm         
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9:00am – 6:00pm
入場費用:全免,網上報名於5月中旬開始
*出席的教師可向教育局申請最高20小時持續專業發展時數

特殊學習障礙學童升中家長講座


友愛同行 - 為有特別需要學童而設的課程


教導智障學生的中文教學策略




中文字結構複雜,很多小朋友也是透過反覆抄寫學寫中文字。但對於有學習困難的同學來說,要一筆一劃地抄寫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為了幫助他們學寫生字,譚老師特地創作口訣歌,將字的筆劃形象化,讓學生可以一邊念口訣,一邊學寫中文字。click這裡

日期:2010-5-28 (星期六 下午 230pm - 330pm)
地點: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會議室

若想多了解譚老師的教學心得,並獲獎後多年來的反思,歡迎義工聯絡本會義務總幹事黃筱錦先生 Tel-81022389
,截止報名日期為2011年5月23日

Can wearing a dress mean that you are mad? Children, gender difference and mental disorder


Lunch Seminar

Dr. Sam Winter,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eminar Topic:
Can wearing a dress mean that you are mad? Children, gender difference and mental disorder

Date : 26th May 2011 (Thursday)
Time: 12:45 -- 14:00
Venue: Run Run Shaw 207

Introduction
Some children are gender variant: they display markedly cross gendered characteristics; interests and patterns of behaviour markedly unusual for their own gender and/or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members of the other gender. Gender identity variant children go even further, identifying as members of the other gender, and wanting to be treated accordingly. Modern mainstream psychiatry designates such children as mentally disordered; as suffering from a disorder currently termed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In this seminar I will ask what basis there is for viewing gender identify variant children in this way, and questioning the ethics of common mental health approaches with these children.

Free Registration: Dr. Vicky Tsang 2857-8377 / case@hku.hk

~ All Are Welcome~

2011年5月19日星期四

香港明愛學習與成長計劃職業治療兒童成長發展服務 SLD/OT




兒童感覺統合月一系列活動現已開始接受報名,內容包括:
  • 『兒童感覺統合問題 — 家長的認識』記者招待會(5月28日)
  • 學習與成長支援中心開幕禮(5月28日)
  • 兒童感覺統合小組活動(5月-7月)
  • 兒童感覺統合與問題講座(6月4日)
  • 兒童感覺統合體驗日 (6月11日)
  • 自閉症兒童的感覺統合失調問題講座(6月18日)
  • 感覺統合家居訓練講座(6月25日)
詳情及報名表請click這裡

訓練課程資料,詳情請 click這裡
一般服務報名及查詢表格,請click這裡

2011年5月15日星期日

閱讀理解有妙法家長工作坊


「聰」天奇兵 - 學習技巧訓練小組



親子遊戲輔導

香港兒童啟迪協會遊戲輔導顧問潘偉智博士認為天才的意思包括()原創、獨特;()聰明、智慧;()愉快、友好。孩子與生俱來就擁有這些潛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請參考他的意見。

瞭解孩子
孩子在遊戲時間,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心意,父母祇要耐心觀察,能更多瞭解孩子所思所想。孩子有時會扮母親罵娃娃,有時會用腳踢布偶,有時會溫柔地餵布娃吃奶;這些遊戲行為反映他當時對生活經驗的感受,有時氣憤不平,甚至對父母不滿,有時暖意細心,仿效父母或醫生照顧別人。

無論孩子是容易相處,或是難以捉摸的;家長都應接納和包容孩子的獨特性格,熱切開拓他的潛質。他會慢慢地被父母的愛和接納所感動,正向成長,變得成熟和獨立。

父母要主動回應他的喜與悲、怒與驚:「我看著你在快樂遊戲,我跟你一起開心。」,「你因積木倒了而不高興,我也感到可惜。」,「因我禁止你畫牆壁,你感到憤怒。」,「你見到玩具蛇,有點怕。」父母對孩子的不同情緒作出口語回應的同時,面部表達要與所表達的情緒配合。與孩子一起開心笑、傷心哭。
鼓勵孩子
父母認識孩子的能力會說:「你自己打開盒子,不用媽媽幫助。」父母鼓勵孩子會說:「雖然積木跌下來了,你再嘗試把它們疊起來。」父母具體描述孩子的正面行為,孩子就具體認識自己的能力,他的自尊及自信就能建立起來。

歌星得到擁護者欣賞和支持,他們就會盡力演出。父母做孩子的超級擁護者,孩子就會盡情遊戲,更會主動創作,表現自己的能力。曾有一位念四年級十歲的女孩子,整體學科都落後,沒有自信,頭也不抬起。因一次表示欣賞她畫的畫,她很高興,變得開朗、主動,自發地畫更多畫。

設立限制
遇到孩子意圖做不守規的行為,父母就要對這行為按下列的三個步驟設立限制:

(明白孩子的情緒:「我知你很想…」或「我明白你感到…。」
(定下規限:「但你不可觸摸電掣,因為是危險的。」
(提供另外的選擇:「你可以選擇玩這個玩具。」(帶他玩或看另外的東西,轉移注意)
父母透過遊戲輔導孩子,只要明白其中道理,掌握技巧,必有收穫。

動物能治自閉兒童



澳門動物福利會和全人教育促進會月前舉辦“自閉症援助犬訓練暨動物輔助治療計劃”,為四名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提供一個月的治療。兒童透過與狗醫生交流和適當訓練,成功改善了心理、情緒和認知能力,有關單位昨日下午舉行講解會總結成果。

講解會昨日下午三時半在台山福建學校舉行。香港全人發展中心高級臨床心理學家劉繼璋,澳門動物福利會、自閉症援助犬教官薛開景,以及曾參與計劃的家長在解說會上分享心

劉繼璋表示,自閉症兒童與人交流的能力不高,但與動物接觸相對較容易,因動物不會令他們產生挫折感,能讓兒童踏出與人交流接觸第一步。是次參與治療計劃的自閉症兒童很少與人有眼神交流,動作接觸也不多。但完成四堂的“動物輔導治療”後,情況大大改善,成效顯著,若持續接受治療效果會更好。指出自閉症兒童透過與動物交流得到較大的成功感,故對他們來說是一大突破,並能提高自閉症兒童願意與人的交流和互動,故透過動物協助提高自閉兒童與人交流的目標。

劉繼璋表示,香港有很多動物治療機構幫助長期病患者、自閉症兒童,或有社交障礙和隱閉青年,透過與狗醫生的接觸,能幫助上述不同類型的組群,讓他們踏出第一步,最終達到與人有普通交往。

解說會上,四名參與治療計劃的自閉學童在短短四堂的動物輔助治療,一個多月,改善效果顯著。透過與動物間的交流和適當專業訓練,四名學童就減少孤獨與抑鬱感覺、有機會去關懷照顧別人、建立自我形象、產生親密和安全感、改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得到進步及提升,並保持其持續性,將輔助治療的效果帶回家中。

狗醫生這一橋樑,好處是不會帶給學童任何壓力,所以容易與學童建立關係,從而進一步與其他人建立關係,學習親近、聆聽與交流,亦可改善及提升學童的自理能力,掌握簡單而清晰的指示,完成所需要的工作及改善行為問題。





澳門日報記者 關詠賢 報道 2011-04-11

2011年5月13日星期五

自閉童針灸後變開籠雀


【明報專訊】一名一向沉默寡言的6歲自閉童,接受針灸治療後,變得愛說話,令家人驚喜不已。但中醫師表明,針灸療法非人人適用,病情較重及年齡較大的自閉症    患者,療效不顯著。
麥太太的兒子今年6歲,3歲時確診患上自閉症,已接受針灸療法兩年。麥太說﹕「針完3針,他變得很多話說,落街會問『媽媽這是什麼』,以前都不會的。」麥太曾在去年暑假要求停針3個月,兒子的病徵立即再次浮現,要繼續治療,但已慢慢減少治療次數。
中醫師﹕非人人適用
自閉症在中醫病名為「童昏」。港大中醫藥臨床教研中心劉伍立教授說,中醫相信自閉症病位在腦,又與心、肝、脾、腎等有關,可通過針灸及飲食治療。針灸療法通過施針刺激頭頂、印堂、耳朵、手、足等17個穴位,達致醒腦啟智、養心安神、疏肝解鬱的療效。
劉伍立坦言:「針灸不是很安全,有些小朋友會掙扎,把針拔走,可能會弄傷自己。」但除了施針有點危險外,劉伍立說,針灸基本上無任何副作用,最適宜接受治療的年齡是1歲到12歲。但針灸並非人人適用,要試過觀察後才可決定是否適用,亦不能誇大個別成功個案的成效。
一般而言,剛開始接受治療一個星期要接受兩次治療,每次針灸25分鐘,如有療效可逐步減少治療次數。
劉伍立指出,自閉症為終身之症,有可能要終身接受治療。

2010年度協會獲社會福利處義工運動的嘉許義務工作項目

2011年5月12日星期四

《聲音層層疊—聽障兒童言語聆聽理解訓練手冊》暨《讀故事學語法》系列簡介


《聲音層層疊—聽障兒童言語聆聽理解訓練手冊》暨《讀故事學語法》系列簡介會

長久以來,聽障學童因溝通上的障礙,在語言發展和課堂參與方面一直都存在很多的困難。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二零零六年慷慨捐助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開展「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試行一個可讓聾生和健聽學生在語言和學習上共同受益的教育研究項目。本計劃為期七年,包括學前和小學部分,以語言獲得及語言學理論為基礎,研究如何解決長期以來香港聽障學童所面對的問題。

為配合聽障兒童的雙語發展,本計劃亦製作了不同層面的教學及訓練資源,《聲音層層疊—聽障兒童言語聆聽理解訓練手冊》乃屬其中一項。《聲音層層疊—聽障兒童言語聆聽理解訓練手冊》得到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暨言語治療科主管李月裳教授的指導, 由本計劃的專業言語治療師設計,目的為學童家長﹑言語治療師及教育工作者提供簡單易用的聆聽理解訓練教材,以幫助聽障學童更有效地發展他們的聆聽能力。

《聲音層層疊—聽障兒童言語聆聽理解訓練手冊》乃香港第一套根據廣東話的語音結構而製作的語言感知訓練手冊。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本計劃早前已向本地早期訓練中心﹑特殊學校﹑特殊幼兒中心﹑兒童評估中心﹑教育局及各醫院的言語治療部等免費派發。為使入讀主流學校的聽障學童也能受惠,本計劃將於2011年5月20日再次舉辦簡介會,誠邀負責支援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小學老師及校本言語治療師出席。是次簡介會獲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及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的協助,本計劃特別邀請李月裳教授於簡介會介紹本手冊的訓練理念,而本計劃的言語治療師會介紹本手冊的結構及使用方法,讓有關老師及言語治療師了解本手冊的內容,並應用於有需要的學童。出席的每一所學校將獲贈《聲音層層疊—聽障兒童言語聆聽理解訓練手冊》中較適合小學學童的第三、四冊各乙本。

另外,本計劃一直著力製作不同的輔助教材,推動聽障兒童閱讀乃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故此,為幫助聽障兒童掌握中文語法,本計劃亦與青田教育中心聯合出版了一套《讀故事學語法》系列,讓健聽及聽障兒童皆能透過閱讀有趣的故事書,潛移默化地習得基本的中文語法概念,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在是次簡介會中,本計劃亦會簡單介紹此套故事書,讓各專業同工了解此故事系列的出版理念,及相關的配套資源。

簡介會詳請如下︰
對象:主流小學負責支援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老師、校本言語治療師
日期: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時間:2:30pm – 4:30pm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 利黃瑤璧樓1號演講廳  (大學港鐵站A出口,沿前面斜路直走大約三分鐘,屆時將設有指示牌)

敬希  台端踴躍派員參加。請填妥回條,於5月16日(星期一)或之前填妥報名表傳真至 3163 4179。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2696 1135與劉姑娘或林姑娘



2011年5月11日星期三

不要急於把孩子推到起跑線上

顯示全部

「他去了一個舊同學的聚會,聽別人說他的兒子兩歲不夠,已經懂得讀26個英文字母,返家後便問我女兒是否有點問題?」姐姐說。當年姐夫的這一番話給她很大壓力,以為自己不早些去教兩歲不夠的女兒是錯的,還是女兒智力有問題。

外甥女當年只有兩歲,學習能力甚高,她沒有上幼兒班。姐姐亦沒有刻意去教她甚麼ABCD和加減乘除,若以此作為標準,她的女兒一定給人 比下去。問題是這樣的比較有用嗎?同是四歲大的孩子,年初出生和年底出生的差異已經很大,做父母的最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比較,於是出現我的外甥女仍不識26個字母 的情況。

好了,假若兩個孩子一樣大小,一個已識分數加減,另一個連加數也不懂,又如何呢?是否代表懂得分數加減的孩子優秀過另一個呢?九龍塘有一所幼稚園以標榜功課深澀招徠學生,許多家長都趨之若鶩。該幼稚園中班的學生已經學到小學三年級的數學了。

表面上五歲的孩子達到了九歲的程度,實際上是嗎?我甚至撇開一切,假設這個孩子的心智能力、語文水平、數學常識都到達了九歲的程度,做家長的可以做甚麼?五歲的孩子有九歲的程度,不是天才是甚麼?好了,他是天才了,又如何?你可以轉他去天才學校嗎?

不可以,因為沒有這些學校,那麼這個五歲的孩子不是一樣的要等多四年才升到小三,他怎樣去度過這四年?這所幼稚園收了你的錢,達成你的願望,把你的孩子塑造成小天才,但你的小天才走進了小學,他怎樣面對哪些他已瞭如指掌的課程呢?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他們比較獨特的特質,但在揠苗助長的教育下,他們的精力已經耗盡了,怪不得我們的孩子個個都像了無生氣的樣子:懶得動、懶得吃。父母不斷催谷孩子成長,學這學那時,請問問自己,你在過去三年,學過甚麼,上過甚麼課?

外甥女今年六歲,智商130,性格主動。如果早早逼她讀些既不益智、又沉悶的東西,那只會窒礙了她天馬行空的創意。

方思捷轉至ETNET 經濟通 (2011-05-10)

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芬蘭教育做到第一的秘訣



現在很多人以及媒體都把芬蘭作為教育“世界第一國家”來對待,但在2000年以前,這幾乎不可想像。那時候,可能不會有人認為芬蘭的教育系統是全世界最出色的。

變化來自於2001年,隨著PISA測試結果的發布,芬蘭各項成績均列第一,開始被公認為世界領先者了。不過,在此之前,芬蘭的教育改進並沒有進行過任何的快速變動,或者說突然的變化,它幾乎是以平緩的步伐走了40年。  

  綜合學校的建立

1970年代初期,芬蘭教委會扛下芬蘭獨立建國後最大規模的改革重擔,他們的使命是提供高品質的九年一貫義務教育,訓練出能夠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下一代。

教委會決定採用“綜合學校”的模式,讓七歲到十五歲的中小學生,不分年級,都待在同一所學校學習。

  什麼是“綜合學校”呢?

在二戰後的十年內,芬蘭議會相繼建立了三個委員會,第一個於1945年啟動,關注小學課程。第二個在1946年啟動,關注教育系統的組織和普通學校的建立。

就在第二個委員會期間,他們提出了一個平等化的建議,就是將當時所有的私立文法學校和公立市民學校合併,並將之稱為綜合學校。並同時成立第三個委員會。

實際上,從平行學校變到綜合學校的變革是非常冒險的,後來的爭議也非常大。這個新的系統直到1972年,才在芬蘭的北部實施。為了順利實現,數百名教師耗時五年開發了全新的國家課程。同時允許學校在高年級階段,根據學生能力和興趣進行差異化教學。

1980年代,差異化教學的方式最終被廢除。因為芬蘭學校已經有良好的策略來應對產生問題。它找到了一群“高知識和高技能”的教師隊伍,學校完全可以做到“公平地服務所有的學生,不論他們的差異如何”。而且,在技巧上也有了相應的對策。

比如,赫爾辛基市內的拉託卡塔諾小學,就決定在校內推行不分年級上課,全校180個學生,每個人有自己的課表,有的人八點半上學,有的則是九點或九點半,大家放學的時間也不一樣。

學校事務的決策機關是董事會,七位董事中,有一位教師代表、一位職員代表,其他五位由家長與當地社區選出。董事會決定學校課程方針、預算使用、及聘用教師。

擁有法學和教育雙碩士學位的校長亨卡拉透露,每學期初,班級老師會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坐下來討論小孩的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評量不是根據和其他人的比較,而是看是否達成最初設定的目標。他們沒有成績單,只有學習報告。在芬蘭,教育的目的是學習,而非競爭。  

  平等精神

貫​​穿芬蘭改革脈絡、促使政策成功的教育核心價值,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平等精神。

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精英教育時,芬蘭卻反其道而行。從制度設計到資源分配,芬蘭60萬中小學學生,分佈在4000所綜合學校,平均每校約150人,班級人數不超過20人,小班小校的製度有利於後進學生,也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

在芬蘭的學校,對“好的成績”定義非常廣泛,不局限於在某一門或某幾門學科中取得較好的成績,芬蘭人為包括職業高中在內的學生提供了非常廣泛和豐富的課程。

  另外,絕​​不放棄學習慢的孩子。提升學習遲緩者的學習能力,是芬蘭專注策略的另一個重點。專門負責特殊教育的教委會顧問寇依薇拉指出,教委會的目的是讓“每個”小孩都具備基本能力,當學生出現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劃,在課堂上或是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費用由政府負擔。

芬蘭有將近20%中小學生接受額外學習輔導,OECD(世界經合組織)國家平均只有6%。

芬蘭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整個社會花下巨資在教育上,為的是把可能的“差生”降到最低,以避免這些在學校的弱勢者最終成為社會上的潛在問題或犯罪製造者。

至於精英式教育,不是國家提供基礎教育的義務,“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寧可讓學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讓不會的人繼續不會”。那些擁有特殊才能和興趣的孩子,普遍可以從初中起,選擇那些額外加重了數學、運動、英文或者其他科目的學校去讀。  

  用好錢

在九年一貫教育中,芬蘭學生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經費則由中央政府出資57%,地方政府分攤43%。這個決策延續數十年至今,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

在過去的20多年,芬蘭教育的發展與芬蘭的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1991年,每1000名芬蘭人只有5人供職於研發部門,到了2003年,這一數字上升到22人,這幾乎是OECD的三倍。 2001年,芬蘭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上升至第一。

這些創新和研發對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芬蘭社會的從業者為學校提供了強烈的信號,就是學校應該準備什麼樣的知識、技能和性格才能在新的經濟體制中生存成功。這不但推動了數學、科學和技術這些傳統學科,還推動了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項目。

雖然芬蘭在教育上投了很多資金,但芬蘭不是砸更多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把資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級中學和學習遲緩者身上。

在OECD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在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經費最多;反觀芬蘭,投資在初級中學生的經費,每人平均達8200美元,在所有就學年齡中最高。

教委會資深顧問勞卡南在瑞士洛桑大學演講芬蘭教改策略時說,之所以做這個策略選擇,是因為“這階段的小孩正發展自己的學習方法,需要最多的資源。”

採用資源專注的策略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芬蘭學生的學習表現並沒有明顯城鄉差距。在PISA測驗中,芬蘭校際差距全球第二低,不到5%。不論是首都赫爾辛基,或是偏遠北極圈的中學,測驗成績相差不大。這是“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  

  全球最嚴格的師資標準

但如果不是老師大力支持,配合師資改革決策,芬蘭教育絕不會有今天成果。

自1979年開始,芬蘭教委會就定調,中小學老師屬“研究型”,必須具備碩士學歷,這幾乎是全球最嚴苛的規定。師資教育從原本的三年,延長為五年,高中生畢業申請師範學校時,除了要看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10 %的師範窄門。

但這僅是芬蘭教師教育四大突出特徵中的一個。第二是芬蘭強調提升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傳統的教師培訓項目常常將好的教學法視為普遍適用的。但由於芬蘭的教師教育是由教師教育團隊和學科團隊共同負責的,因此他們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未來的小學和高中教師的針對學科的教學法能力上。

第三,所有的教師都被要求接受培訓。學習如何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並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習風格進行差異化教學。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特點,是芬蘭教師非常注重臨床經驗。老師會參與學生的討論,問題解決小組是芬蘭學校的一個常見組織,它會經歷策劃、實施和反思評價這樣一個循環過程,整個教師教育過程都會不斷強化這種做法。

專研師資培育的赫爾辛基大學教授坎薩寧指出,芬蘭師範體系的唯一任務,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師,並發展必要的專業品質,以確保教師生涯能夠持續進步。換句話說,在芬蘭,老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願。  

  自由​​化教師

儘管門檻高,又受歡迎,但教師在芬蘭並非高薪工作。在ODEC的調查中,不論是新進或資深者,芬蘭教師平均薪資都比先進國家和歐盟平均要低。一個中學教師每月收入扣稅之後,大約有隻2000歐元(約人民幣2萬多元),跟大學畢業生差不多。

嚴格要求師資品質,芬蘭政府也相對給老師和學校最大的教學自主權。教委會和教育部每四年制定並公佈核心課程綱要,但在過去的20多年中,這些課程很少被細節化或規範化。

國家核心課程綱要基本上只起到一個框架的作用。其他如徵聘師資、經營管理則由各校自治,舉凡​​班級大小、課程內容、學生課表,甚至是每年上課幾學期都由學校全權負責;至於要教什麼、怎麼教、用什麼教科書,則由老師自由選擇。

芬蘭中小學並沒有全國一致的聯合評量,學校也很少有考試;芬蘭官方也不進行教師評鑑。被問到是否要考核教師表現,任職教委會長達三十年的資深顧問勞卡南反問到:“為什麼要評鑑老師?”他驕傲地說,芬蘭根本沒有不好的老師,每個老師都很自律,不需要打考績。

主管教育的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政府,並不實施學校評鑑制度,對學校有絕對信任,再小的學校,也擁有絕對行政自主權。 在有些國家,這幾乎是異數。

John Hunter 談世界和平遊戲

2011年5月4日星期三

《香港小學生讀寫困難行為量表(第二版)》

適性測驗版
懷疑學生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時候,不少老師都會立即想到找專家來為學生評估一下,但礙於人力資源問題,不是每個個案都會有很快的回應。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將該組所出版的「香港小學生讀寫困難行為量表」更新了,還有一個網上版本,方便老師為懷疑的個案進行初步評估。




《香港小學生讀寫困難行為量表(第二版)》已取代2000年出版的《香港小學生特殊學 習困難行為量表》。此量表的電腦化適性測驗版已於「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網站發放。教師可在 網上為學生填寫較少的題目而取得同樣準確的甄別分數,並即時列印結果,詳情請瀏 覽  http://hksld.psy.hku.hk

台灣 - 台南市副市長邀教育界欣賞「三個傻瓜」港譯「 作死不離3兄弟 」

【聯合報╱記者劉金清



家有過動兒的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關注教育議題,日前廣邀60多名家長、校長前往全美戲院,觀賞印度電影「心中的小星星」,希望喚起教育界對特殊教育孩童的關心。




全美戲院將重新放映另一部受到好評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港譯「 作死不離3兄弟 」,顏純左表示也會廣邀教育界人士前往欣賞。


顏純左表示,過動兒無法專注,會造成學習障礙,他了解為人父母的內心煎熬,尤其目前的教育體制並無法給予過動兒或讀寫障礙的孩子充足的教育資源,他希望藉由推廣這部電影,喚起教育界重視學習障礙者的輔導措施。





2011年5月2日星期一

"Education and Support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China: Initial Findings from An Investig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the upcoming event of the seminar on "Education and Support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China: Initial Findings from An Investig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to be held on 16th May 2011 at HKIEd.


Date:16th May 2011 (Monday)
Time:10:30a.m.-12:00n.
Venue:B4-LP-10 (Tai Po Campus)


"Speaker:Professor Deng Meng (Professor and Designated Doctoral Supervisor as well as Associate Dean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anguage:English
Chairman: Dr. Kim Fong Poon-McBrayer
Registration:Send an email to Kristi at csnsie@ied.edu.hk before 12 noon on 14th Ma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