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星期五

台北市資訊科技輔具教育訓練



2012年 11月30日(五) 如何在PC、iPad、紙張上製作有聲試卷教材及在學習障礙上之應用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財團法人科技輔具文教基金會

課程目標:認識閱讀障礙之學習困難,及瞭解如何製作有聲教材,運用在跨PC、iPad、溝通筆等不同平台,並有效使用於製作有聲學習教材與有聲評量試卷,以達適性學習與調整評量措施之效。

課程內容
一、何謂學習障礙?學習障礙之學習困難? 13:30-14:10
二、如何在PC、iPad、紙張上製作有聲試卷教材及在學習障礙之應用(一)14:10-14:50
休息20分鐘
三、如何在PC、iPad、紙張上製作有聲試卷教材及在學習障礙之應用(二)15:10-16:10
四、回饋與討論 16:10-16:30 

日期 : 101年11月30日(五) PM 1:30 ~ 4:30 
地點 : 台灣師範大學博愛樓一樓114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1段129號)

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融合教育逾十年 校園仍充斥歧視

【東方日報專訊】本港推行融合教育逾十年,平等機會委員會 一項研究發現,學校不僅師資欠奉,校內更充斥歧視。三成特 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生指曾被同學取笑,兩成六說曾受 欺凌,情況遠高於普通學生。有SEN學生在訪談中指出老師 經常惡言相向,甚至將同學東西丟出班房,亦有學生只歸咎 「自己蠢」,未能獲適切支援。更甚者,就是有半數教師原來 未有接受任何融合教育訓練,逾半受訪者更不認為排除SEN 學生入讀主流學校屬歧視,情況令人憂慮。

平機會委託香港教育學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於一○ 年九月至一一年十一月,問卷調查來自二百卅間學校、合共五 千一百卅六位校長、教師、家長、學生與專業人士,以及個案 研究二十間學校、四百七十五名受訪者,昨公布「融合教育制 度下殘疾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研究」結果。 近半教師表明不接納 研究發現,本港接受融合教育的師資嚴重不足,僅兩成六校長 曾接受特殊教育的專業進修課程,四成九教師更從未接受任何 融合教育的訓練,僅有百分之一至二的校長及教師持有特殊教 育專業證書或大學學位。兩成校長及教師說不贊成改動環境設 施及教學法,兩成至四成三教師更表明不願意接納智力障礙、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或自閉症學生在主流班級上課。

平機會政策及研究專責小組召集人謝永齡指,「結果令人好嘩 然,老師未受過訓練,就梗係唔知考試調適、更改桌椅高低幾 重要,亦唔識點幫學生。」教育局發言人表示會以報告作為推 動融合教育的參考,已接受特殊教育培訓的教師已經不斷增 加,一一/一二學年逾八成小學有一成或以上的教師接受基礎培 訓。

申請調適 學校未跟進 張女士的兒子在元朗區一間小學就讀小四,一年級時發現兒子 情緒有別於普通學生,二年級時更因為與同學爭執而企圖自殺,但當時社工並未發現兒子患有專注力不足,及後經過多次 求診之後,去年才確診。張女士認為,現時校內的支援嚴重不 足,校內教師亦不時歧視學生,「一有爭執就認定我個仔係搞事分子!」 余女士的兒子就讀二年級,本學年亦確診為專注力不足,需定 時服藥,亦已經向校內申請考試調適,但是學校未有跟進, 「個仔每次上完堂咩都話唔知,後來觀課先知學校根本完全放 棄佢哋,只係會狂鬧,作為家長好心痛,有諗過幫佢轉校。」



培生設助學金助基層生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近年香港出現不少提供非主流課程學校,由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及太太楊碧玲去年創立的私小培生學校,則強調品德教育和家長參與。為資助有志報讀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入讀,該校今年將增設助學金。

  另外,培生學校今年學生增至十人,其中三成為具特殊學習需要學生。有專注力不足新生家長指,該校師生比例低,教師可及時跟進子女學習進度。

  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及太太楊碧玲去年自資一百萬元,租用北角商廈,創立培生學校,首學年兩名兒子是僅有學生,今年學生增至十人,包括本港、內地及海外國籍學生。現時學校每年學費六萬元,為協助基層學生亦有機會入讀該校,楊碧玲表示下學期起增設助學金,為有需要家庭提供資助。

  該校約三成學生具特殊學習需要,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等。身兼校監的楊碧玲指,學校會運用情景教學,助學生應對不同環境,如用膳態度、坐姿等,助學生建立信心。

  有家長認為,該校聘有七名全職及兼職教師,按學生程度分班,可有效跟進學生學習進度。兒子被評為專注力不足的吳太稱,兒子就讀主流學校時,曾遭同儕欺負,且功課繁重,情緒變得暴躁,今年安排兒子轉讀該校小四課程。她指,學校教師可集中跟進子女的學習進度,予以輔導,兒子獲任學生大使後,性格更見主動。

  另有家長喜見子女自我要求提高,樂於學習。新生家長周太指,兒子性格被動,過往曾轉讀兩所國際學校,學習上未見適應。「培生學校對寫中文字的筆劃有一套標準,原本認為學校過於嚴謹,但發現兒子自我要求提高,不厭倦地更改不合規格的字。」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玩出專注力 一次對付五種兒童專注力不足!

優活健康資訊網/記者陳詩婷 2012年11月22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陳詩婷/採訪報導)「我的小孩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怎麼辦?」這個問題相信是大部分家長都會碰到的孩子教養問題!事實上,從小培養孩子專注力是相當重要的,如果孩子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往往只能在目標徘徊,很難達到很高的成就。兒童專注力達人張旭鎧說,「專注力可以區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根據不同類型,施以不同的專注力訓練,輕鬆玩出專注力提升!」

比如當一台車子從身旁經過,孩子可以立即反應出車子經過,這叫集中型專注力的表現。如果發現小朋友出現集中型專注力缺乏,職能治療師阿鎧老師分享,可以玩聽一聽、拍一拍的刺激反應遊戲,跟孩子說:「玩的時候,如果聽到拍手聲,就要馬上停下來摸摸我的手指。」或者「當小朋友在聽音樂時,如果聽到鼓聲,就要拍一下手!」藉由這種刺激反應的遊戲,持續訓練達到小朋友集中型專注力的提升。

很常碰到家長說:「小朋友看電視時,我怎麼叫都沒有反應!」阿鎧老師說,其實這就是一種選擇性專注力缺乏。面對選擇性專注力缺乏的兒童,訓練治療方式可朝「在適當的地方,挑出適當的物品」著手,比如:給孩子一盤混在一起的紅豆、綠豆、黃豆盤,要求孩子第一盤需挑出紅豆、第二盤是綠豆、接著才是黃豆,如此反覆的訓練提升孩子的選擇性專注力。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其實並不是單純的一件事情,而是一連串事情的表現。」阿鎧老師舉例,小朋友在做功課時,其實不單純只是做功課,裡頭牽扯到寫字、看課本、抄寫等,必須在這些動作中做轉換,才能完成做功課這項任務,這些表現就是一種交替性專注力。當小朋友缺乏交替性專注力時,一般會利用多種顏色的串珠組遊戲,要求小孩必須依照規定的顏色排列來堆疊,比如依照紅黃綠藍、紅黃綠藍的排列法,並視小孩的程度,可適時的加入更多顏色!如此訓練,就能讓孩子專注於看到或聽到的事物,加以記憶、分析,並做適當的回應。

第四,持續性專注力指的就是個體能維持注意力一段時間的能力。阿鎧老師建議,要訓練孩子的持續性專注力,最常利用「玩迷宮」的方式,要求孩子在五分鐘內畫完,但通常第一次玩的孩子都會直接放棄,索性穿牆而過,這時候家長就要陪同,帶著孩子從觀察迷宮路線,或者先用手指頭玩過一遍,之後再讓孩子拿筆走迷宮,就可以訓練孩子的持續性專注力!

其實我們的外在環境就是遭受到一連串不同的刺激,並會因為刺激的不同做出適當的注意力形式,比如在課堂上,孩子需要一邊聽老師講話,一邊看著黑板上的板書,一邊抄下黑板上的板書,這就是一種分配性專注力的表現。針對這方面的訓練,阿鎧老師建議,可以讓孩子從事比較有去的活動,比如玩遊戲、看電視等,當孩子在專注時要求他回答問題,比如:「你在玩什麼遊戲?今天早餐吃什麼?」透過你問我答的遊戲,可以讓孩子處理適當的專注力分配,達到分配專注力的提升!

「千萬不要要求孩子一次就能持續專注半小時。」阿鎧老師說,孩子的注意力是隨著訓練時間慢慢堆疊,非一蹴可幾的,否則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就白忙一場了
資料來源:uho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原因

自閉症患者新希望:小鼠自閉行為遭逆轉

自閉症譜係障礙包括了一係列的神經發育疾病,主要影響三類行為:社會交往、人際交流以及重復的興趣或行為。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3日消息,近日,來自麥基爾大學和蒙特利爾大學的研究者確定了自閉症譜係障礙(ASD)與蛋白質合成途徑之間的關鍵聯係,為開發新的醫療手段提供了支持。

蛋白質合成的調控,又稱為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翻譯,是細胞制造蛋白質的過程。這一過程與細胞和生物體各方面功能的實現息息相關。研究人員近期在小鼠實驗中發現,一組名為神經配蛋白(neuroligins)的蛋白質如果合成的量太多,就會導致類似于自閉症譜係障礙的症狀。研究還發現,成年小鼠的這種似自閉症行為可以通過抑制蛋白質合成,或者基因療法等進行恢復。相關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自閉症譜係障礙包括了一係列的神經發育疾病,主要影響三類行為:社會交往、人際交流以及重復的興趣或行為。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每88名兒童中就有1名罹患自閉症譜係障礙,而且這種疾病在不同膚色、種族或經濟階層中的發病率並無差異。此外,自閉症譜係障礙在男孩中的發病率(1/54)幾乎為女孩(1/252)的5倍。

“我們實驗室致力于揭示非正常調控的蛋白質合成過程與癌症病因的關係。我們驚奇地發現,同樣的過程與自閉症譜係障礙中的過程很相似,”Nahum Sonenberg教授解釋道,“我們採用的小鼠模型中,控制蛋白質合成起始的一個關鍵基因被敲除,使這些小鼠體內的神經配蛋白產量增高。神經配蛋白對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形成和調節,以及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Nahum Sonenberg教授來自麥基爾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化學係,並在古德曼癌症研究中心任職。

“自從2003年在自閉症譜係障礙病人中發現了神經配蛋白的突變以來,有關的精確分子機制仍未搞清楚,”文章的主要作者、麥基爾大學的博士後研究人員 Christos Gkogkas說,“我們的工作第一次將神經配蛋白的翻譯機制與小鼠突觸的功能改變,以及小鼠似自閉症行為聯係起來。關鍵是,我們在成年小鼠中實現了似自閉症行為的逆轉。首先,我們採用之前用于癌症治療的復合物來抑制蛋白質合成;其次,我們利用非復制性病毒作為載體切斷了神經配蛋白的過度合成。”

計算機模擬在這項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使用一種特別開發的全新算法,我們解答了Sonenberg博士的問題。我們確定了與神經配蛋白有關的mRNA的獨特結構,這很可能導致了其特異性的調控機制。”蒙特利爾大學免疫學和癌症研究所,及計算機科學係的Franois Major教授解釋道。

研究人員發現,神經配蛋白的合成失調會提高突觸的活性,導致大腦細胞的興奮與抑制失去平衡,從而為解開自閉症的奧秘開辟了令人興奮的新途徑。

“通過選擇性減少某類神經配蛋白的合成,以及扭轉細胞間突觸興奮的變化,我們成功阻止了小鼠的自閉行為,”蒙特利爾大學中樞神經係統研究組及生理學係的Jean-Claude Lacaille教授解釋道,“簡而言之,我們在腦細胞中操縱了這些機制,並觀察了它們如何影響動物的行為。”研究人員還可以通過操縱另一種神經配蛋白,來抑制或增強自閉症的行為。“平衡狀態可以受到影響這一事實,表明存在通過靶向這些機制進行藥物幹預的潛力。”Lacaille總結道。(任天)

來源:新浪科技

為何孩子會患自閉症?

為什麼?──自閉症兒童家長常常這樣問,這也是讓他們最感痛苦的問題之一。現在,越來越多的基因測試給出了部分答案。科學家稱,約20%的自閉症病例與已知的基因異常有關,今後可能還會發現更多。

查明遺傳學原因有助於預測患兒的兄弟姐妹是否有可能患病──甚至還能找出有針對性的新治療方法。例如,最近,研究人員報告稱,一種實驗藥物arbaclofen能夠降低患有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的兒童和成人的社交逃避和問題行為,這種病是自閉症最常見的遺傳病因。

加利福尼亞州馬德拉(Madera)的卡裡•惠勒(Cari Wheeler)說,她11歲大的兒子馬克斯(Max)既有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也有自閉症,以前,他只是坐在餐館裡就會“感官超載”,而不得不縮回他的個人世界或沉迷於DVD播放器中。惠勒說,現在,他可以點餐,看著侍者並和人們打招呼“你好嗎?”。“這些是他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的事。”

現在,馬克斯為當地一支青年橄欖球隊扮演啦啦隊吉祥物,他甚至習慣了整個體育場的喊聲。“怎麼樣,馬克斯?”他的回答是,“我感覺很好──身為一名鷹隊(Hawk)成員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系列症狀的集合,嚴重程度從亞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s)表現出的社交尷尬和興趣狹窄到嚴重的交流和智力殘疾不等。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數據,現在,每88名美國兒童中,就有一人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該比例幾乎是2002年的兩倍。

沒有一種血液檢測或腦部掃描能診斷出自閉症譜系障礙──這部分是因為環境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但一旦一個孩子被確診,研究人員就可以根據症狀和行為測試來倒推以探究其遺傳原因。

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和美國醫學遺傳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都建議所有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都接受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和其他染色體異常檢測。被稱為染色體顯微分析的最新檢測可以識別出已知與自閉症有關的亞微觀DNA序列缺失或重復。這些檢測總共找到了超過10%自閉症病例的遺傳學解釋。

專家估計,400-1,000個人類基因可能在涉及自閉症的復雜神經問題中起作用。如今尋找其中的基因突變的測試方法大幅增加,這要感謝讓科學家得以一次對許多基因進行測序的新技術。

來源: 華爾街日報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民間籲統籌資源 加快遲緩兒療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遲緩兒的盛行率約6∼8%,以台灣去年為例,推估0到3歲的遲緩嬰幼兒約6萬多人,不過今天有民間團體指出,台灣雖然很早就投入遲緩兒的早期療育,不過,政府沒有統籌整合,出現多頭馬車的情形,往往造成遲緩兒和家長的困擾,延誤了黃金治療期。

輕輕的摸著女兒,並開心的和爸爸互動玩遊戲,今年2歲心岑,在8個月的時候,被家人發現有學習遲緩的情況,直到就醫後才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快樂木偶症候群,目前這種疾病沒藥可以根治,只能靠復健治療,家住南投竹山的他們,只好搭著公車到台中進行早期療育。

==家長 余先生==
在南投縣 你知道是很窮的縣市
所以說在南投
對於這樣的小孩子的照顧
當然就比不上台中
所以我們每天 都要從南投到台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遲緩兒的盛行率約6∼8%,以台灣去年為例,推估0到3歲的遲緩嬰幼兒約6萬多人,而民間團體認為,近30年來,各縣市針對0-3歲的遲緩嬰兒,缺乏積極、密集、統整與專門性的服務政策,導致延誤了最關鍵的療育期。

==心路基金會副執行長 林麗英==
台灣的早療
目前因為健保的制度的引導
造成了我們早療等於復健了
所以基本上
所有發展遲緩孩子的家長
就不斷在醫院排復健

== 瑪利亞社福基金會執行長 陳美鈴==
一個禮拜去做一次的療癒
完全沒有意義 所以我們請政府
應該把補助提高到
每一個月補助1萬2到1萬6

民間團體希望政府能重新檢討、加快遲緩嬰幼兒的篩檢機制,把握黃金關鍵療育期,另外也希望政府能有效整合資源,避免多頭馬車。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提升兒童專注力 首要了解不專心原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陳詩婷/採訪報導)小孩已經都六、七歲了,學習老是不專心、寫作業一下子玩玩手、一下子喝口水、多坐一會就想睡、吃個飯也要花個一小時,半哄半強迫才能順利吃完…。相信這些問題,家長們一定曾經困擾過,兒童專注力達人張旭鎧說,這些問題都是兒童專注力不足的表現,要提升孩子專注力,首先要了解他們不專心的原因,並配合好玩有趣的動機,輕鬆玩出專注力!

「提升孩子專注力,一定要先了解他們不專心的原因!」職能治療師阿鎧老師分享,要了解小孩子是否出現專注力問題時,一定要了解根據小朋友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發生怎麼樣的表現,分辨小孩的不專心的原因,再推測孩子缺乏專注力的類型對症下藥才正確!「千萬不要在父母沒有搞清楚狀況就責備小孩,不然小孩的挫折感會很大!」阿鎧老師叮嚀。

阿鎧老師分享,曾經一位媽媽帶五歲小朋友求診:「我的小孩很好動,很喜歡新奇的事物,前幾天到餐廳,一進門就開始玩電動門,到了餐廳座位,又急忙拉出椅子玩椅子,要他坐好也坐不好,一直動來動去,實在讓我很頭痛!」但經過治療後,阿鎧老師發現,這個小男孩之所以那麼好動,是因為他很貼心,一進門玩電動門是因為想先請媽媽進去;玩椅子是想拉椅子請媽媽坐下;一直坐不住是因為腦中在思考做什麼事情可以讓媽媽更開心,根本不是因為專注力的問題。所以,了解小孩子不專心的原因,是提升孩子專注力的第一步。

此外,阿鎧老師說,引起孩子注意力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利用好玩有趣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發現熱情,一旦對事物有熱情,就能化成正面的動機,自然而然就不需要別人叮嚀就會去做。

阿鎧老師舉例,如果小孩喜歡看電視,就可以把看電視轉換成小孩學習的動機,告訴他:「如果你表現的好,我就讓你多看一小時電視。」當然父母要說到做到,如果小孩真的表現良好,就真的讓小孩多看一小時電視,但作法可以先將電視節目錄下來,一來可以先篩選內容適合度,二來還可以略過廣告,減少小朋友對負面資訊的吸收,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

「盡量不要用物質交換方法跟小孩談條件!」阿鎧老師說,因為臨床上發現許多孩子最後不會將物質獎勵當成是一種榮耀,而是一種手段和方法,結果還會演變成孩子的胃口像個無底洞般永遠不知滿足,就得不償失了。

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

遊戲也可激活學習

北京新浪網 (2012-11-17 04:57)


長輩眼中的“八零、九零、零零後”是幸福的一代。然而,這一代人是頂著前人無須面對的、八面襲來的巨大誘惑成長起來的:動畫片、電腦遊戲、iPad……我們擁有豐富的童年娛樂,卻也為此付出了數倍努力方得以將心思集中于書本和學習上。所以但凡提及“電腦遊戲”,家長和老師總難免皺眉。

  然而衹要處理得當壞事還能變成好事,任何事物本質而言都是雙刃劍,電腦遊戲也不例外。既然林林總總的遊戲已經擺在面前,如何取舍、善用它們就成了教師和家長要動腦探索的課題了。學業與遊戲之間的矛盾仿佛根深蒂固,難道我們對此無能為力?筆者倒是在親身經歷中意外找到了條貫通二者的路徑。

  和許多女孩一樣我也喜歡模擬經營遊戲,一度還迷上了《模擬人生》。這個遊戲的妙處在於它創造了短時間內體驗人生各階段的機會:出生,成長,工作,結婚,生子,退休……同時,玩家也可以任意選擇不同的職業和活法:家庭為重或單身一族、事業狂或派對狂……嘗試了幾種模擬人生,綜合遊戲中主角不同的命運,還是孩子的我竟對“幸福人生”所需的要素有了大致定位。回顧當時的體驗,筆者產生了一個狂想:何不偶爾把“玩遊戲”當作家庭作業來布置?譬如,利用《模擬人生》讓中學生體驗懶惰荒廢和勤勞致富兩種人生,同時自由嘗試一種心中向往的生活方式。兩周遊戲體驗中記錄心得感想,隨後和老師同學們共同探討“何謂有意義的人生”以及“我想選擇哪種人生”。如此一來,學生能在鼓勵和引導下從遊戲中受益,這或許會成為一次生動有趣的人生觀構建體驗。

  再來談談具體學科運用。記得高中經濟學課程里有一個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概念:資源配置。歷經高考的孩子們大多在復習中寫下過數百次“資源配置”四個字。也許是我天生愚鈍,加之在懵懂的年齡為準備高考過著封閉的復習生活,平心而論自己並不明白“經濟”為何物。依然是出于對經營類遊戲的喜愛,大學中下載了個名叫《家園》的遊戲。玩家作為城邦統治者,任務是把原始狀態的村庄建設成繁榮的城市。於是,統治者必須開設農場、養魚場、木材場、各種原料的加工厂,保障市民的衣食住行。進入高級階段後則需要調整稅收、尋找礦產、開設集市與外界通商……當然,精神生活所需的場所也是提高市民幸福感必不可少的。隨著小城鎮一秒秒繁榮起來,玩家逐漸能總結出衹有平衡配置資源城市才能發展──筆者就是這樣在小市民們忙碌的身影中看到了經濟的面貌。

  電腦遊戲不一定有害,不善用遊戲則一定有害。一些致癮性高、不具教育意義的網絡遊戲確須防範,但善用有益的遊戲則可在引導和反思中實現其價值。要讓學習“活”起來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將概念具象化,遊戲中的學習或許真能帶給我們意外驚喜!

詳全文 遊戲也可激活學習-科技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17/8328000.html

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六成高中生學習問題源自缺乏學業指導



2012年11月16日,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和華師附中共同舉辦了《基於提升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的個性化學業指導實踐研討高峰論壇》活動,各界教育代表就如何對學生進行“學業指導”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個性化學業指導的理念內涵和發展方向。

  與會名家深度解讀“個性化學業指導”

  華師附中吳穎民校長指出:“科學的個性化學業指導包括了准確診斷、有效處方、豐富的資源等三部分內容”。華南師範大學張敏強教授認為“現代教學的發展與要求,個體要求得到更多的關注(不同的差異性關注),以使學習有成效、教學有針對性。”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等,都為教育個性化帶來了福音。

  華東師範大學黃向陽教授認為:“真正的指導一定是從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特長出發的,是針對和圍繞著學生的問題、需要展開的。學生是指導的對象,也是指導的中心。”

  華師附中馮丹老師認為,六成高中生學習問題源自缺乏明確的學業目標,制定學業目標是學業指導的核心內容。馮老師建議,家長可以陪同孩子一起找教學教研經驗豐富的專業學業指導教師進行學業診斷。通過學業目標回顧,現階段總分水平評估,前期學習內容缺失診斷和學習策略正確與否的診斷幾方面尋找存在的問題。科學的診斷才會找到有效提高學習效能的“處方”,好的學業指導過程就像去三甲醫院進行專家教授門診,“藥”到才能“病”除。

  省內第一支專業的學業指導師團隊已經建立

  華附在線學習中心邀請華附具有豐富學業指導經驗的老師,組建省內第一支專業的學業指導師團隊。他們在愛學定位系統測評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理想大學和職業選擇的原因及家長的期望值,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目標,讓孩子在學習上從基於現狀到高一層次再到理想目標,步步為營、穩扎穩打,在進步中建立學習自信心。他們擁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和一線備考經驗,在孩子的學習習慣、時間管理和學習計劃中,能夠及時發現孩子在學習策略上存在的不足、在知識架構上存在的漏洞,幫助孩子制定正確的學習計劃,糾正孩子不當的學習習慣,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學業指導師依據學生的學情指導學生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幫助學生確定學業目標和短期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上可以有的放矢,同時也便于家長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督導。個性化學業指導包括基於個性化診斷的學習計劃制定、學習過程個性化督導、基於階段性學業評價報告進行目標調整三部分組成。學生可以在學業指導師的指導下,通過愛學網定位系統准確判斷自己在全省高考學生中所處位置,按照自己的特質找到适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方式,借助計算機匹配優質課程進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計劃,在教學專員和班主任的指導下完成有效提升的個性化學習過程。

  在本次高峰論壇上,各界教育代表對華附在線學習中心以在線教育技術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庫為基礎,率先提出的“個性化學業指導”的理念表示了高度認同。同時,華附在線學習中心在個性化學業指導的實踐上取得的良好效果,贏得了越來越多家長和學生的歡迎。個性化學業指導咨詢電話:020-23386757李老師。

詳全文 六成高中生學習問題源自缺乏學業指導-文教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2012年11月14日星期三

SEEDS 扶苗計劃



余仁生慈善基金 : 扶苗計劃(有學習或發展障礙之學前兒童) 此計劃是一項以感官學習為本的早期教育及發展支援服務,藉此提. 升幼童的大小肌能、視覺感知、認知、社交 ...

2012年11月12日星期一

母扶持破「宿命」 學障兒升中大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晉研)為加強大眾關注有學習障礙的學童,東華三院聯同多個機構及團體舉行第二屆「關顧學障周」。昨日到場分享心路歷程的梁太,育有兩名資優兒子,小兒子柏林同時有學習障礙,經常漏看句子、發音錯、走路不穩。在梁太扶持下,兒子今年成功考上大學,打破無數學障童與大學絕緣的宿命。平機會主席林煥光承認,本港特殊教育服務水平與國際理想標準有很大距離,將公布新調查,期望改善不足。

 東華三院聯同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言語治療所、香港教育學院、香港特殊學習障礙協會、香港言語治療師協會及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昨日舉辦第二屆「關顧學障周」開幕禮暨嘉年華。主辦單位稱,2010年,全港超過1.3萬名學童被評估有讀寫障礙,大會希望透過一連8日攤位、講座等活動,提升社區人士對學習障礙的認識和關注,宣揚建立和諧共融社區的信息。

本屬資優童 遇學習障礙
 參與活動的梁李麗珍育有兩名兒子,兩人都是資優兒童,但弟弟柏林同時有學習障礙,以及患有亞氏保加症。小時候的柏林學習上遇到很多困難,閱讀文章經常漏看句子,抄寫功課往往近凌晨才完成、說自己的名字發音出錯、走路會跌倒等等。儘管如此,柏林今年成功考上中大物理系,有賴梁太多年的扶持和適當的教導。

棄高薪厚職 伴子渡難關
 當年梁太放棄高薪厚職,陪伴兒子渡過難關。她除了為兒子約見治療師外,更特地讓兒子學彈鋼琴。她要求兒子按樂譜彈琴,音樂不流暢即代表柏林漏看音符,藉此改善漏看句子問題。她在生活中滲透訓練,加強兒子專注力和耐性,例如與兒子比賽「鬥快」,讀出經過車輛的車牌號碼、玩丟垃圾遊戲、煮食遊戲等。現時擔任義工幫助「同路人」的梁太坦言,很多家長得悉子女有學障問題,往往有感晴天霹靂,「我希望家長明白,不要氣餒,是很重要的!」
 中學老師葉智勇曾教導學障小學生,記得一次有學障學生問他:「你信不信我看的文字會飛呀﹖」葉反應不過來,學生隨即說:「所以你不明白我。」這讓葉智勇深深反省,「一直以為學障學生無心向學,否定了他們的價值,但事實並非如此」。葉智勇最後放下偏見,為學障學生設計活動和授課,為他們盡一點心力。他在今次大會特設的「讚好身邊人選舉」中獲獎。

林煥光盼改進特殊教育
 昨日擔任活動主禮嘉賓的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林煥光表示,雖然學障童能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增加,但承認本港特殊教育服務與國際理想標準尚有很大距離,包括專業人士支援、教師培訓、大眾觀念等。

 他指去年就特殊教育與融合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短時間內會公布結果,藉以讓政府及學界參考,以改善不足的地方。

2012年11月11日星期日

回顧「教學助理 'TAs’ 的角色 」 課程

由教支源協會創辦人Ms. Anita Fung 擔任客座講師的「教學助理在香港主流學校內,對支援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所扮演的角色。」的專業義工培訓單元已於11月11日完畢,本會萬分感謝 Ms. Anita Fung 義務培訓 及教支源協會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Association 的協助籌辦是次“專業義工培訓” 證書實習計劃。

2012年11月10日星期六

台灣教育部關注特教生權益,已修正相關法規納入「特教學生在學助理」相關規定,並研訂學校支持服務機制




有關「千障權益行動聯盟」,於今2012年11月10日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教育平權」遊行,希望能協助身心障礙學生獲得良好受教品質,確保我國 ( 台灣 ) 特殊教育之健全發展,並提出六大訴求包括:正名「特教學生在學助理員」法源、落實大專障礙生支持服務制度、建置障礙生在學助理人員、提供障礙生必要輔具及需求教材服務、實現校園及文教場館全面無障礙化、重視在家教育。

臺灣教育部已針對此議題與多個民間團體代表洽談,並參與立法委員鄭麗君於10月30日辦理「身心障礙學生受教平權」公聽會,探討類似議題。針對該六大訴求,已研擬相關措施,首先,有關正名「特教學生在學助理員」,已修訂「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招收及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實施要點」納入「特教學生在學助理」相關規定,學校可以遴選校內外適當人員擔任,預計自102年開始執行。第二,關於落實大專障礙生支持服務制度,已於上該修正要點中規定學校應由一級單位主管召開會議審查個別化支持計畫相關事項,並著手研訂學校整體支持服務機制,協助學校強化學習、輔具、教材、環境等各項支持服務品質。第三,關於校園及文教場館無障礙問題,除持續編列預算改善無障礙環境、強化無障礙環境理念,對於民眾經常出入之文教場館,也將於其服務手冊中納入對身心障礙朋友的服務規定。第四,關於重視在家教育方面,教育部每年補助各縣市特殊教育經費中,包括強化在家教育學生之評估、個別化教育計畫、巡迴輔導教學、輔具、轉銜及專業團隊與支持服務。

照顧弱勢一直都是世界各先進國家的重要指標之一,教育部制定特殊教育法及數十個相關子法,每年編列教育部主管預算之4.5%以上的特教預算,成立特殊教育諮詢會等,因此推動特殊教育、追求教育平權是政府持續努力的重要政策之一

特教助理的相關搜索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學與教博覽2012」- 特殊教育需要



為使學界能就最新的學與教資源、產品、服務和教學法上作持續專業交流,新一屆「學與教博覽」謹定於 2012年11月底舉行。

「學與教博覽2012」設有大型展覽、特殊教育需要研討會及參觀學校活動, 有關特殊教育需要的熱門議題
  • 如何克服學習障礙-親身經驗 
  • 學校如何支援有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學生 
  •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 以三層支援模式幫助有自閉症的學生  
  • 數學學習困難:認識與辨識

此外,除3天的博覽會外,今年大會更舉辦「參觀學校」活動,讓教師及參展機構代表到訪不同學校參觀和交流,以便了解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的實例。

「學與教博覽 2012」為香港及鄰近地區的教育界一個重要的專業發展活動,其目的是為了:
介紹世界各地最新的學與教資源、產品和服務;向周邊地區展示本港優良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實踐及模式;鼓勵專業經驗的分享和促進知識的交流,使學與教能有更好的發展。

展覽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時間及日期:2012年11月22日- 24日

入場費用: 全免,網上報名

*出席的教師可向教育局申請最高20小時持續專業發展時數

自閉症或與大腦蛋白質變異有關

新聞引據: 中央社


研究人員8日表示,他們在自閉症患者身上發現一種基因變異,導致患者腦細胞間的溝通程度,縮減到僅有一般人的十分之一。

  研究員發現自閉症患者有一種蛋白質變異,這種蛋白質原用來幫助腦細胞經神經通路「突觸」(synapses)轉換資料。這項發現為患者的認知與行為障礙,提供了可能的解釋。

  研究領導人、紐西蘭奧克蘭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大腦研究中心的蒙哥馬利(Johanna Montgomery)表示,這種變異蛋白質稱作Shank 3,為日後治療自閉症提供了令人振奮的可能性。

  蒙哥馬利告訴法新社:「儘管找出治療方法可能還要好幾年,但如今我們知道原因,知道那部分有問題,讓我們共同找出解決之道。如今我們可以著重在修復這種蛋白質,使它能再次恢復作用,因此腦細胞能回到正常溝通的能力。」

  這項發表在「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研究過程,歷時2年,由奧克蘭大學大腦研究中心與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共同進行。

  蒙哥馬利表示,瞭解自閉症病因已經變得更加普遍,部分原因在於診斷效率提高,研究估計兒童罹患自閉症機率約八十二分之一。

2012年11月7日星期三

回顧「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 Postive Behavouir Support」 課程

由本會義務兒童正向行為支援( PBS) 顧問 葉曉欣小姐擔任客座講師的「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 Postive Behavouir Support」的專業義工培訓單元已於11月4日完畢,本會萬分感謝葉曉欣小姐的義務培訓及培基 P.L.A.I. Behaviour Consulting的協助籌辦是“專業義工培訓” 證書實習計劃。

回顧: 為兒童選擇合適的治療及輔導

由助展會創辦人Ms. Ann Chen 職業治療師陳玉珍小姐擔任客座講師的「為兒童選擇合適的治療及輔導」的專業義工培訓單元已於10月21日完畢,本會萬分感陳玉珍小姐的義務培訓及助展會 Potenti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Ltd. 的協助籌辦是“專業義工培訓” 證書實習計劃。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

過度管教過動兒 會影響孩子身心發長


你家裡也有注意力不集中且過動的孩子嗎?其實是因為腦部疾病而產生症狀,影響孩子的行為;高雄開業醫湯金樹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容易合併情緒問題,家長應避免過度管教孩子,有必要,也應及早帶孩子就醫治療,可獲得治療和改善。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通常較為過動、衝動、注意力不集中、不易自我控制且本身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這就容易與家長起爭執;湯金樹說,這時就必須好好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避免經常指責,導致孩子的自尊心低落,甚至有反抗衝動的行為出現,以免對父母和孩子都造成相當大的傷害。其實當孩子有明顯的情緒問題或反抗情況出現時,家長就應盡快尋求醫師的協助,包括了解如何教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處理情緒問題、減少孩子的無力和挫折感等,了解這些問題的存在,才能有效帶孩子走向更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需及早治療,否則嚴重時,恐會使孩子長大後,衍生出物質濫用、酗酒等問題;湯金樹呼籲,包括父母都應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有效的協助孩子學習,父母和孩子間也能避免造成過多的親子衝突,對孩子的身心也能正面發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17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27特教生共融互助獲獎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香港近年致力推廣共融文化,有機構設獎學金,表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傑出學生,同時又向致力共融文化的學生頒發「關懷融合學生獎」,得獎生包括年僅十二歲的曾愷棱,為患自閉症學弟妹補習,令成績踴進;曾患輕度讀寫障礙的高卓為,協助注意力缺失症學弟參加歌唱比賽。

  香港蜆殼有限公司和港島青年商會合辦的展能學童獎學金,日前向二十七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頒發「傑出展能學童獎」、「最佳進步獎」、「最佳融合教育學生獎」,以表揚他們在學業、品行、適應融合教育方面的傑出表現。

  為推廣共融文化,去年新設的「關懷融合學生獎」,今年有三名學生獲獎,以表揚他們協助展能學生融入校園生活。

  年僅十二歲、就讀孔教學院何郭佩珍中學中一的曾愷棱,自小三參與校內融合推廣。她表示,小五初次接觸患自閉症學弟,曾被言語侮辱,「有時他們會不自控地發脾氣、擲物件,經過一年耐心輔導及補課,學弟脾氣變溫和,英文默書成績由零分躍進至滿分,是她最大的欣慰。」她指,平日會儲起零用錢,獎勵學弟愛吃的巧克力。

  就讀中聖書院中五的高卓為,是校內學生關顧大使,為讓注意力缺失症的學弟參加校內師生普通話歌唱比賽,逐字為他寫下拼音及講解歌詞內容。

  幼稚園時期曾患輕度讀寫障礙的卓為指,在教師鼓勵下才克服障礙,故「身同感受」,期望以雙手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融入校園生活。

過度活躍症惹禍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一名工程師長期注意力不集中,連續損壞公司上百萬元設備,就醫才發現罹患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奇美醫院指出,成人過動症盛行率約百分之四,但就診率不到萬分之一。

這名卅多歲高科技業工程師就診時說,從小注意力不集中,家人覺得他很聰明,但大學未考上理想學校;畢業後考進高科技公司,分心問題卻一直未解決,明明在操作昂貴機器,卻一閃神就失手,連續在無塵室裡闖禍,弄壞上百萬元設備。

工程師說,公司沒開除他或要求賠償,但要求他必須就醫。他上網發現自己的症狀包括過動、衝動及不集中,很像成人過動症。就醫後,醫師確診罹患成人過動症,經藥物與行為治療,情況大幅改善。

奇美醫院精神科醫師黃隆正說,根據國外研究,兒童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比率約為百分之七,其中約五到六成症狀會延續到成人,推估約有百分之四,也就是一百人中有四人有此症狀,但門診就醫的成人患者卻相當少。

奇美統計二○○○年到二○○五年健保資料,發現十八歲前過動症就診患者相當多,但十八歲後大幅下降;以二○○五年為例,十八歲以下過動症就診,百萬人中有一千四百零四人,但十八歲以上只有五十人。

黃隆正分析,可能是年幼患者長大後症狀緩解,也可能年幼時一直沒被診斷出,長大後被診斷的機率更低。

他指出,過動症患者長大後遇到的問題比幼年更複雜,成人如果有坐不住情形,如開會時不斷起身倒水、轉筆,做事衝動欠思考,情緒控制力差或容易分心,影響到正常生活,應考慮就醫。

※延伸閱讀》
‧孩子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要靠「耐心」治療
‧過動兒的家長 1/4有過動症狀

2012年11月3日星期六

中國「心盟網絡」訪美 對自閉症改觀

中國自閉症關懷組織創辦人田惠萍(右)參訪「華人特殊兒童之友」,
左為該機構共同創辦人王彥邦。(記者周攝影)
中國自閉症關懷組織「心盟網絡」的數位成員,2日來到佛利蒙「華人特殊兒童之友」(FCSN)活動中心參觀。中國客人表示,來到美國後最大的感受是觀念的顛覆,了解美國以接納包容對待自閉症病患,不同於中國試圖強行改變自閉症病患的方式。

「心盟網絡」由多個中國民間自閉症關懷組織組成。其中由田惠萍於1993年創辦的「星星雨」自閉症教育學院,是中國最早的民間草根自閉症關懷組織。她自己是自閉症病患家長,2010年上映李連杰主演的影片「海洋天堂」,就以她兒子的故事為原型。

田惠萍表示,在中國,家庭是自閉症病患的唯一希望。「星星雨」從1995年開始培訓家長、幫助家長學習與自閉症孩子交流、了解甚麼是自閉症、學習自閉症行為分析與溝通方法、幫助家長建立互助網路。

她表示,當前中國自閉症教育的狀況令人擔憂。自閉症兒童如果不到普通學校上課,就沒有受教育的地方。中國對待自閉症教育,方法是強迫病患開口說話,以為他們只要開口,就能和正常孩子一樣。她指出,這實際上是通過強行改變自閉症病患,來「消滅」自閉症。

田惠萍說,不久前深圳一所學校的家長聯名寫信,要求校方將班上一名自閉症學生趕出課堂。她指出,深圳是較開放的城市,尚且發生這種事。那些家長都理直氣壯,認為他們這樣做理所當然,令人遺憾。

來美國之前,中國自閉症關懷組織希望考察美國先進的治療技術。但到美國後,所見所聞卻顛覆了他們原有的觀念。

田惠萍說,美國對待自閉症病患不是要改變他們,而是接納他們,保護他們受教育的權利。無論症狀多麼嚴重的病患,都能受到特殊教育的照顧。不是強迫他們開口,而是找到最合適的溝通方式。這些都令他們感到震撼。

她表示,改變中國不是靠一次訪美就能實現。他們回國後,將積極推廣美國的先進理念,推動中國社會接納自閉症病患。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中國「心盟網絡」訪美 對自閉症改觀 

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怎樣成為孩子的人生教練

 警察福利主任黃麗冰女士致送紀念旗予協會顧問家長教練李慧蘭女士
本港首席華人家長教練、本會顧問李慧蘭小姐十一月二日在西洋菜街北警察會以「怎樣成為孩子的人生教練」為題發表演講,對與會聽眾解釋怎樣做孩子的人生教練(Parent as a Coach)。李慧蘭小姐指出﹕孩子行為的改變是由父母的心態的改變及自省自悟開始 ,這點意義非常重要。

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

出生半年無迹可尋 確診自閉症須兩歲



美國星報 - 綜合報道

美國甘迺迪克瑞格研究機構(Kennedy Krieger Institute)自閉症及相關障礙中心(Center for Aut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研究指,患上自閉症的嬰兒,在剛出生頭六個月時,並無症狀可尋,而部分孩童的自閉症到14月大時才可診斷出來,但有甚至要到兩周歲或以後,才能確診,呼籲對孩童作較長期和定期評估,以便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時,能及早治療。

一歲時應評估身心發展

研究指,即使同是患上自閉症,不同孩童的確診歲數也是不同,故此應一直關注孩童的身心發展,亦建議於孩童一歲時,先進行整體身心發展評估,到他們14月大時,進行自閉症評估,再於其上學前,定期進行自閉症評估。

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自閉症研究部門主任凱莉(Elizabeth Kelley)指,今次研究說明長期評估的重要性,評估人員在篩檢時,須相當小心;而及早發現自閉症,及讓孩童盡快接受治療,對他們愈有好處。投入更多資源為孩童進行自閉症評估,亦可令其他語言障礙者受惠,使他們得以盡早接受援助。

自閉症的成因是先天性腦部功能異常,令患者會有社交及溝通障礙,過去十年,小孩患上自閉症的機會率大幅上升,現在,每八十八名兒童就有一人罹患自閉症。

助展會11月眼利目明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