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教育評論:以攸關之心善待“特殊教育”

2011年10月28日 07:17:22    來源: 人民日報

就像無法拒絕刮風下雨一樣,人類無論怎樣進步,也不能避免智力缺陷者的產生。我們身邊總是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由于智力發展上的缺陷,難以適應和滿足社會環境提出的要求,他們不懂得我們覺得十分簡單的事情,他們很難學習一般的知識技能……我們視他們為“特殊”,因此,將對他們的教育稱為“特殊教育”,將他們放在一個單獨的地方生活、學習,那個地方叫做“特殊教育學校”。

但是,一旦定義為“特殊”,就會讓大多數“不特殊”的人覺得這份“特殊”與自己無關。

其實,這份“特殊”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攸關之心,甚至感激之心來看待這份“特殊”,或許,受益的,將不僅僅是那些“特殊”的孩子,更是我們自己。

人人善待這份“特殊”,社會將更和諧,人們將更幸福。我們常說,看一個國家的發達和文明程度,要看他們對待殘疾人的態度。“特殊”的兒童讓我們看到差異的存在、讓我們懂得幫助、培養愛心,讓我們學會換一種視角看待生活,不僅看到失去的,更加珍惜已經獲得的……而這些,正是在高速發展、充滿競爭的社會中,人們容易忽略卻又十分重要的人性基礎。“殘疾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代價”,這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尤其提醒那些如今正在長大的孩子們,在享受著科技與社會進步的成果時,要懂得禮待“弱小”,懂得珍惜與回報。

家長善待這份“特殊”,就會變得更理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如今很多家長的心態,他們在追求卓越,不惜付出多少努力,甚至不考慮自己的孩子本身的特點與天賦。但是,如果能懂得這份“特殊”,我們就會了解,人與人是有差異的,這是自然的規律。有的人是那一小部分的“天才”,僅僅佔據人類的3%,有的人是那一小部分的殘疾,大多數的人處于這二者之間,僅是一般的資質。如果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家長們就會以更加理性與平和的心態來看待自己孩子的特點,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去追求最適合的,而不是所謂“最好的”。

教師們善待這份“特殊”,也會變得更為專業。一直以來,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被人認為是沒有專業的教師。“教學能力不強的人才去教弱智”,這樣的消極認識使特殊教育的發展受到了制約。實際上,特殊教育的教師是最需具備專業素養的行業,特殊教育是一門集教育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為一體交叉性學科。教師們需要從人性的根本去看待每一個孩子,不消極、不漠視,沒有懲罰、沒有呵斥,而是想方設法地從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出發為其設計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這與我們現在大力提倡的“個性化教育”竟不謀而合。由此看來,以平等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善待“特殊”,善待差異,個性指導,相比較于盲目地追求升學率、一視同仁地填鴨式教學,特殊教育領域的理念更為先進。

社會學的學者們認為,人類社會要想健康和諧地向前發展,自身存在著一個循環係統,就像動物界的食物鏈一樣: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河泥。每一個社會組成對于係統的健康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些“特殊”的兒童讓我們看到差異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他們的存在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每個人,都應善待和感激這“特殊”的存在。(趙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