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 SEN 義工學院

2013年4月12日星期五

音樂或可治療語言障礙

兩重要人類認知領域 互相影響                                 

講廣東話原來比講普通話有一項意想不到的優勢。由多倫多大學學者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講某種調性語言如廣東話,可以在大腦中為音樂訓練打好基礎;由於音樂和語言可以互相影響,可能為語言障礙患者的康復找到一道令人振奮的曙光。
所謂調性語言主要存在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這類語言在講話時有一種高低不同的音調模式。即發音一樣但聲調不同,可以完全改變一個字的意思。如越南語有十一個不同的元音和六個不同的音調。廣東話也是有複雜的六音調系統,英語則是無調性的語言。
調性語言增強音樂聽覺
多倫多大學Baycrest健康中心Rotman研究所,已經發現至今最強有力的證據證明,講某種調性語言,可以增強大腦對音樂的聽覺,那些講調性語言的非音樂家,對於音符的聽力可能更好。這一發現不僅能夠提升人們對某種調性語言與學好音樂之間的認識,更重要還有另外一個令神經學家感到振奮的原因,即首次提出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在大腦結構中佔重合位置的音樂和語言功能是相互受益的。
這個發現於本月初發表在一份在科技界有廣泛影響的國際科學雜誌《Plos One》上。一直以來,學界對音樂訓練給語言和講話帶來的益處,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從一個方向上證明了音樂訓練對語言的掌握有積極的影響。
然而,直到今次多大的研究成果出現之前,從相反的方向上,探究語言的掌握如何影響到音樂的學習,卻一直沒有人觸及。
主持這項研究的博士後研究員拜德爾曼(Gavin Bidelman),現在是美國孟菲斯大學的助理教授。他表示,對於那些講調性語言的人,相信他們的聽覺系統已經被加強了,以使得他們能更好的聽出音樂的音符及判斷音高的變化。如果他們拿起一件樂器,可能會更快地掌握演奏這種樂器的技巧,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通過講調性語言建立起這種聽覺的優勢。「但這並不表明說調性語言的人,就會是更出色的音樂家。」拜德爾曼果斷地澄清了這一推論,「因為音樂技巧所要求的遠不止是聽覺,大量講英語的音樂偶像的存在,也能說明這個問題。」

拜德爾曼進一步表示,音樂和語言作為人類認知的兩個重要領域,可以互相影響,從而也為語言障礙患者的康復,找到一個令人振奮的可能性。如果語言和音樂是如此緊密地配合,或許可以設計一種新康復療法,用音樂訓練可以幫助那些因為年齡和中風等原因,而導致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

同時,從另一個方向上也能受益,即音樂聽力技巧的提高,也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語言訓練達到目的。

 [2013-04-12]  加拿大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