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

轉載﹕讀寫障礙 關鍵不在簡訊


這其中有一種奇怪的矛盾。很多人抱怨孩子們讀寫能力拙劣,但一但有科技問世(如電子郵件、聊天軟體,部落格,以及簡訊),能激起人們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和機會,卻又因此引來新的抱怨。




【前言】
有人說,簡訊族是一群蹂躪摧毀語言的野蠻人,也有人主張簡訊是讓語言逐步演化的交流方式;有人認為簡訊是文盲用的文體,為了掩飾閱讀困難症、拼字爛和懶得用大腦等毛病,也有人斷定,簡訊不但不會妨礙讀寫能力,還能提升讀寫水平。我們好像有麻煩了。有哪種語言學的現象,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一下子激起眾人這麼大的好奇、懷疑、恐懼、困惑、反感、迷戀、興奮,和熱情?
讀寫障礙 關鍵不在簡訊
媒體常報導很多學生作業或考卷寫得很差的例子,這點我並不懷疑。但關鍵是要弄清楚讀寫能力糟糕的原因。沒錯,有些孩子寫作能力差,拼字一塌糊塗,標點符號亂用。這沒什麼稀奇。可能有高達一成的兒童有學習障礙(如閱讀困難症),尤其會影響其閱讀與寫作的能力。人們愈來愈了解這些孩子所碰到的問題。但這些都是老問題,在簡訊還沒發明前,它們老早就存在了。
另一群孩子被認為拼寫能力比上一代差勁,是因為一大套完全不同的原因:電視看太多、電動打太多、上網玩太久、閱讀不夠……。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探討這些問題。我只想點出,這些原因早在簡訊發明前就存在了。數十年前,就已經有人宣稱時下的寫作技巧愈來愈低落,先不論其是非曲直,這段文字正是1975年英國政府所發表的「布洛克英語報告書」(Bullock Report on English)中開宗明義的主題。報告中引用若干企業的說法,抱怨其員工的英文說寫程度太差。一家公司說,他們「非常難找到英文說寫清晰又正確的年輕職員,尤其是15到16歲的。」但當時可是1921年。
若要討論有嚴重讀寫障礙的孩子,我實在不懂,為何簡訊會是關鍵要素。如果你有讀寫困難,面對一種必須具備高深讀寫能力的科技,你就不太會有意願去碰。而一旦你開始發簡訊,我想這種額外的寫作經驗應該會對你有所幫助,而非障礙。
這其中有一種奇怪的矛盾。很多人抱怨孩子們讀寫能力拙劣,但一但有科技問世(如電子郵件、聊天軟體,部落格,以及簡訊),能激起人們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和機會,卻又因此引來新的抱怨。跟這些新媒介有關的問題——比方說新式縮寫風格——因此被放大,新媒介的潛在優點反倒被忽略。我聽說最近有人發牢騷說,「現在的小孩都不寫日記了。」說這話的人顯然不知道,線上日記──部落格──可是年輕人之間最熱門的網路活動之一呢。
針對這一點,有兩個原則應該是確切有效的。我相信任何形式的寫作練習,對你都有益處。我也相信,任何形式的教導,只要能讓你更了解寫作的不同特性、風格和效果,也都會對你有益。這類教導能讓你變成更好的讀者,對語言的細微變化更敏感;也能讓你文筆更好,對讀者的感受更敏銳。
簡訊語言跟以往出現過的寫作形式創新並沒有兩樣。它在溝通上的優勢與弱點,我們都必須去了解。如果簡訊能跟其他各種寫作方式一樣,在學校課程中同占一席之地,學生很快就能清楚體認到,什麼時候可用、什麼時候不宜用簡訊。倒不是說學校能傳授學生什麼全新的東西。我在第三章解釋過,不少網站早向簡訊族表明,簡訊縮寫體在某些情況下其實不適當,因為大家根本看不懂。
這個道理看起來似乎顯而易見,但是當澳洲維多利亞省的幾所學校,把簡訊文體納入八至十年級的英文選修課程時,卻引起各方譴責,其中還包括澳洲聯邦政府的教育部長。
在這門選修課中,學生要學習翻譯手機簡訊、撰寫縮寫字的辭彙表、比較簡訊語言和正式英文的異同。在英文課程中,這類風格比較的重要性早已獲得證明;各方文獻也再三驗證其價值,例證之一,就是英國將之列入英語科的國民教育課程。而且標準與非標準語言間的比較研究,如今已成為英文課堂上的常態活動——不光只在英國而已。據報導,澳洲教育部長強烈要求各校回到「基本原則」。但就「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角度來看,讓學生建立起「語言適當性」的概念,不就是再基本不過的原則嗎?
(本文轉載自約翰.伯格新書《夠了》,中文譯本由早安財經出版)

2009年9月13日星期日

轉載﹕學業不良的“真相”


餘孟孟


對於學業不良(或稱學習困難)現象,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在概念界定、特徵描述,原因分析和對策研究這四大主題下進行的。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研究無疑是有意義的。然而,關於學業不良問題的真假性,它的產生語境以及其根本存在狀況等深層次的基本理論問題並沒有得到澄清和闡明,從而使得學業不良研究總是停留在技術操作層面而難有突發性進展。

本文旨在對具體的教育心理問題進行普遍的哲學層次的解釋和分析,這只是初步的嘗試。

1.學業不良的不同界定是差異性理解的結果。
學業不良作為一個研究問題,是在現代科學,特別是心理科學產生之後的事情。然而,作為一種學習現象,或者說教育問題,它的歷史卻非常久遠了。當教育者發現一些受教育者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都普遍劣於大多數人時,“學業不良”便已出現在教育者的視野中了。由於人在本體意義上是理解性的,即解釋學所說的“人是理解性的存在者”。那麼,由於社會文化,自身經歷和認識水平的差異,教育者和研究者對“學業不良”的界定和理解必定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這在許多關於學業不良的研究文獻中都可見到。
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它必然影響“文本閱讀”,同時也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從廣義上講,一切人類的認識對像都可看作是文本了。由於文本呈現背景的差異和認識者的各種素質、傾向、興趣的差異存在, “閱讀”(認識)本身就表現為一個差異化的理解過程,但差異化的理解同時也為理論發展開拓了廣大的空間。

2.人生而學業不良。
首先,從人類群體上看。不管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還是說“人是萬物的主宰”,在終極意義上,人仍然是渺小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宗教上,人在上帝面前永遠都是有罪的,何談良好;在哲學上,人從來不曾擁有智慧,人能做的只是愛智慧,去追求智慧;在科學上,人在宇宙中只是一顆微不足道的塵埃,蒼穹的博大與奧妙,人又何嘗洞悉過。
其次,從人類個體上看。剛出生的人在整個“動物王國”裡被認為是最脆弱的。一口水都有可能會奪去他的生命。如果沒有親人的照顧,他的存活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由此可見,人並不比萬物高出一等,人生而學業不良。所不同在於這種不良的程度有所差別而已。

3.學業不良是視域融合的遮蔽。
人自降生,呱呱落地,而大地已是人文世界,人與此世界不可分,就如樹不能脫離大地一樣。人總是向著此人文世界而在,他必須在此人文世界中,他必須理解自己,建構他在這個世界的意義。自從人有了世界,人就有了意義。而這種意義的生成和發展,更多的是在人通過現實發現過往,同時又經過歷史建構當前而實現的。這就是說,人須有兩種視域,歷史的和現實的,並且這兩種視域必定要交融參合在一起生長、發展。而學業不良者,往往是視域單調,或視域遮蔽的人。
4.學業不良是自我理解的稚嫩。
關於學業不良的成因,已有的研究大多都是從認知水平,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等方面入手的,但更為重要的方面卻被忽視了,那就是人的自我理解。自我理解,不僅包括對自身認知,情感和意志的認識和理解,還包括對自己處境,諸如社會環境,家庭氛圍和學校文化的認同和理解。一個學業良好者必定是一位自我理解良好的人。學業不良,往往在深層次上表現為自我理解的遮蔽。

那麼,如何提高自我理解呢?最重要的是能對他者的處境表示“同情”;能對自身的狀況深感“同意”。這種同情,更多的是一種共情,一種關切的情懷;這種同意,更多的是一種願意,一種承認當前現實,卻又願意改進和進取的意願。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45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轉載﹕我的世界讓所有人震驚-心中的小星星


「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他們有著各自的步調。」這句在教育裡最真誠的同理,往往也是最諷刺的對比,因為它似乎只存在於教育的理想,而不在教育的現實。

 由印度「三k天王」之一的阿米爾罕自編自導自演的「心中的小星星」,再次切入教育問題,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價值與意義究竟是什麼?到底該如何看待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

 將發成績的災難以動畫方式呈現,導演一開場就提醒我們伊翔是個獨特的孩子,他看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人不同,教室外的藍天白雲總是比書本更有吸引力,他不懂形容詞,只看見那些字母在跳舞,老師強迫他閱讀,他只好「嗚哩哇啦」亂唸一通,老師不了解這是一個孩子「學不會」的逃避行為,總是主觀的認為「學的慢」還可原諒,搗蛋代表態度惡劣,那個壞孩子的標籤就這樣貼上了。



 阿米爾罕顯然想呈現一個和「貧民百萬富翁」相當不同的印度,那個全印度僅有5%能站上去的最頂端的精英世界,是包括伊翔父母在內的印度父母,最嚮往孩子進入的「贏者圈」。總是考第一名的哥哥約翰,已經取得入場券,相對之下科科零分,三年級唸二次,忘了寫作業就蹺課,還逼著哥哥冒名寫請假單的伊翔,簡直連邊都摸不到,不知所措的父母,只能「別無選擇」的將他送到寄宿學校。

 新紀元學校以紀律為特色,標榜專門馴服野馬,爸爸以為嚴格的管教可以糾正伊翔不認真、不專心的壞習慣,卻不知道懲罰對一個孩子心靈的挫傷有多深,那些打罵總是讓伊翔不斷的自責,我有這麼壞嗎?總是讓他不斷的害怕,我會不會做什麼都錯。自責與恐懼,讓他越來越混亂,越來越沉默,逐漸感覺不到痛,麻木取代所有的反應與情緒。

 「轉機」總是電影不可或缺的元素,代課的美術老師尼康對即將枯萎的伊翔如同即時雨,這個美術老師很另類,吹著笛子扮著小丑登場,堅守校訓「秩序、紀律、成功」的其他老師不以為然,尼康卻說:「小孩不能在畫畫課表達情緒,你叫他到哪兒表達?」他真心接受「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擁有不同的才華、能力和夢想。」所以必須讓他們自在飛翔,他讓孩子們畫畫,孩子們驚訝的問:「畫什麼,桌上什麼都沒有啊!」他回答:「這張桌子太小,容不下你們的想像力。」

 相同的生命經驗,讓他發現伊翔在學習上的荒腔走板不是愚笨、不是怠惰,而是因為他有「讀寫障礙」:「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不會認字也不會寫字,基本的事都不會做,同年齡小孩能輕鬆上手的事,他都不會,他吃了多少苦頭?他的自信心都被摧毁了,藏起他的無法克服,他想必是和全世界做對了,一定在這裡大肆胡鬧,幹嘛承認我不會做,不如說我不想做,和大人一樣啊。現在他連叛逆心也在那裡被摧毁了。」

 對「讀寫障礙」一無所知的父母無法理解,無助的媽媽問:「為什麼是伊翔?」尼康說:「我無法回答,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我們明知不可控的災難、悲劇隨時可能發生,但就是無法接受:為什麼是我?

 爸爸則是憤怒,怎能接受自己的品種不良?他說:「你是說我兒子不正常?智障?」

 尼康拿起伊翔的畫對他說:「仔細看,這是想像力豐富的精明腦袋,遠比你我更有才華。」

 爸爸不以為然:「這有什麼好處?」

 尼康說:「你為什麼只想到好處?」

 爸爸回答:「不然怎麼辦?他要如何和人競爭。」

 尼康說:「外頭是個競爭激烈的無情世界,每個人都想培育優秀的人才,每一個人都想得高分,差一點就不行。我才不信這一套,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擁有不同的才華、能力和夢想,但每個人都不顧一切地,想把每根手指拉的更長。」

 怒氣未消的尼康對好友潔冰抱怨:「那麼愛比賽甘脆養賽馬,不要養小孩。」他去找校長希望學校協助伊翔,校長說:「老師哪來這麼多時間,全班40人只照顧這個小孩?」原來我們並非不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只是在現實的無奈以及教導的方便下,只得犧牲真理。

 看到伊翔因為傷心離家而做的翻頁書、充滿故事的畫畫作品,尼康知道這個孩子能夠跳脫框框去思考,於是他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挽救伊翔。他在美術課裡藉著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愛因斯坦、達文西、畢卡索、華德迪士尼甚至尼爾戴蒙,讓孩子們了解「讀寫障礙」的孩子,也能讓全世界震驚,他說:「我要讓你們知道我們當中就有,改變世界進程的人,因為他們能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他們的想法特別,不是每個人都瞭解他們,他們和世界對立,但他們一旦成功就令世人驚艷。」

 伊翔的信心在被接納和被肯定中慢慢重燃,讀寫障礙則在尼康課後輔導強化下逐漸克服,恢復活潑自由的本性,伊翔自在揮灑創意,在全校師生美術大賽中,他的作品獲得冠軍,成績也由谷底躍升,他和尼康共同創造了傳奇。

 有別於歐洲電影的言簡意賅,阿米爾罕用了二個多小時把故事說的很詳盡,但總結他所要傳達的仍是教育的最大力量:「關心。」這一點藉由尼康和伊翔父親的一段互動,清楚的描述。

 拉瓦斯提先生在出差空檔特意來看尼康,並對他說:「我太太上網查過讀寫障礙的所有文章,我想讓你知道。」

 尼康問:「為什麼?」

 拉瓦斯提回答:「免得你以為我們為人父母不關心。」

 尼康語重心長的告訴他:「關心,這很重要,關心有治療的效用,也能緩解痛苦。讓孩子覺得被需要,偶爾的擁抱和親吻,表示我的關心,兒子我愛你,如果你害怕就來找我,如果你摔跤、受挫,別擔心有我陪著你。強化信心,這就是關心,不是嗎?」

 接著他提醒拉瓦斯提,請她太太順便查查「所羅門群島」這個關鍵字,他說:「在所羅門群島,原住民要砍伐樹木的時候,他們不會直接把樹砍倒,他們只會聚集在樹木周圍,大聲咒罵,咒罵那棵樹,過了幾天,那棵樹就會枯死了,它自己會孤獨死掉。」

 教育的成效往往決定在「愛」與「冷漠」的選擇,這個簡單的道理,掌握孩子人生的大人卻總是不相信,或者學不會

得獎紀錄 :
★2008印度Film fare電影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
★2008金馬國際觀摩影展-教育五次方單元選片---金馬影展觀眾笑淚交織、口碑沸騰
★從1000部電影中,脫穎而出代表印度角逐2009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榮獲印度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劇本三項大獎

引用網址: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eneyang&aid=3302185

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讀聖經


讀聖經不是要把聖經當作道德書來看,也不要把聖經當作工具書來看,他更不是一本宗教的書,他仍是一本「生命的書」。讀經要讀到裡面的生命,因為字句道理叫人死,惟有生命叫人活。自己也曾錯誤使用聖經,把他當作「生活手冊」、「西洋通勝」而不是上帝藉文字與我們溝通對話,用以啟迪我們的生命行出公義,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後3章16至17節。